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颈动脉IMT和CVA的影响以及颈动脉IMT与CVA之间相关性.方法检测分析2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和CVA并与120例健康成人对照.结果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及IMT/D比率比对照组有明显增加,高血压各期之间IMT及IMT/D比率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随高血压分期增加,Vmean及Qmean逐渐减少,而R及Zc逐渐增加.颈动脉IMT及IMT/D比率与Vmean、Qmean之间呈显著直线负相关,与R、Zc之间呈显著直线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脑循环动力学异常和脑血供障碍的重要因素,高血压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树彬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30(2):161-163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颈动脉结构与功能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将4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才按病期分为高血压I期组和高血压Ⅱ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观察颈动脉的结构,血流动力学及血管的扩张性和顺应性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高血压病人的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血管收缩,舒张内舒扩大,并随着高血压期增加而增加,高血压病人的血管扩张和顺应性都下降,但在两组高血压病人间无差异,血 相似文献
3.
近年高血压病的治疗观念和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保护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是临床判断疗效的新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的增厚(IMT≥0.9mm)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较早期表现。测量颈动脉IMT增厚可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可靠的替代指标。现代医学对IMT增厚的疗效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而中医药对IMT增厚的干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笔者在临床上观察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方面缺乏量化指标,本文旨在期待传统中医药将会在减少颈动脉IMT增厚和改善全身AS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通过检测IMT这一客观指标来评估中医理法方药在疗效方面的可行性,另外通过检测IMT这一客观指标使中医证候量化,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动脉硬化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可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而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是反应动脉硬化的敏感特异指标,颈动脉IMT不但能独立预测心脑血管病事件,而且还可用于评价各种治疗方法,对动脉硬化的消退或逆转作用。非洛地平作为一种新型长效钙通道阻滞剂(CCB),其降压效果明显。本研究在应用其降压作用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将4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病期分为高血压Ⅰ期组和高血压Ⅱ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观察颈动脉的结构、血流动力学及血管的扩张性和顺应性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高血压病人的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血管收缩、舒张内径扩大,并随着高血压病期增加而增加。高血压病人的血管扩张性和顺应性都下降,但在两组高血压病人间无差异。血管的扩张性与年龄、脉压呈反比(r分别为-0.432和-0.47,P<0.01),与舒张压呈正比(r=0.47,P<0.01),血管的顺应性与收缩压呈反比(r=-0.44,P<0.01),与收缩内径呈正比(r=0.43,P<0.01),顺应性、扩张性与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无关。结论:大动脉僵硬度的改变主要是由血压变化引起的,而非结构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患者的临床症状及DSA(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全脑血管造影特点以及代偿方式,观察根据其特点对患者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指导意义。方法:2008年8月~2013年1月,收治症状性ICAO患者48例,均由头颅MRA确诊,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根据其血管特点决定不同的治疗手段,并进行随访。结果:ICAO的症状主要为偏瘫,语言功能障碍,晕厥,头晕,癫痫发作等;DSA血管造影术显示:颈总动脉起始部闭塞2例(4.2%);无名动脉闭塞1例(2.1%);颈内动脉全程闭塞45例(93.8%),其中有缓慢前向血流者9例(20.0%)。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34例(75.6%);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1例(24.4%)。合并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者8例(16.7%);合并椎动脉狭窄者5例(10.4%),合并对侧大脑中动脉狭窄者2例(4.2%)。闭塞侧颅内侧枝循环代偿情况:初级代偿:单独具有前交通动脉代偿者18例(37.5%);单独具有后交通动脉代偿者4例(8.3%);同时具有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代偿者5例(10.4%);同时具有前交通动脉及颈外动脉分支代偿者5例(10.4%)。次级代偿:仅软脑膜代偿11例(22.9%);颈外动脉及软脑膜动脉2例(5.2%);后交通动脉及软脑膜2例(5.2%)。药物治疗者1月内有5例仍发作对侧TIA或小中风;3例发生病灶对侧肢体偏瘫加重;随访6月发生同侧梗死2例;小中风或癫痫反复发作者5例。支架置入术者1月内有1例发生小中风;1例偏瘫加重;随访6月均未发作TIA或脑梗死。抗凝治疗2例,随访2月,复查造影时闭塞颈内动脉完全再通,仅C1段血管壁毛糙或串珠样改变,无明显狭窄。结论:通过全脑动脉造影评估ICAO患者的侧枝循环及全脑血管整体情况,从而决定不同的治疗策略,可使患者得到最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7.
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疗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高血压病的治疗观念和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保护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是临床判断疗效的新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的增厚(IMT≥0.9mm)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较早期表现。测量颈动脉IMT增厚可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可靠的替代指标。现代医学对IMT增厚的疗效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而中医药对IMT增厚的干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笔者在临床上观察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方面缺乏量化指标,本文旨在期待传统中医药将会在减少颈动脉IMT增厚和改善全身AS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通过检测IMT这一客观指标来评估中医理法方药在疗效方面的可行性,另外通过检测IMT这一客观指标使中医证候量化,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各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以及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对140例高血压病患者与24例正常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颈动脉内径(CADIA),并行常规体检及血生化检查。结果 随着高血压分级的逐渐增加,CAIMT逐渐增厚;CAIMA逐渐扩大;斑块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各级高血压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s-CRP逐渐增高;血液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2RP)、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均有上升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呈下降趋势。hs-CRP与斑块的个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血糖、血脂、hs-CRP水平可加重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hs-CRP测定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颈动脉斑块,评估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助于预测和预防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测定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血清肌酐(C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水平,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UA水平。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UA、空腹血糖和血脂的关系。结果: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血UA含量依次增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中血UA和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关系,血尿酸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对血尿酸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研究高血压患者的颈总动脉(Communis Carotis Artery,CCA)和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s Artery,I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脉压(PP),左室重量指数(LVMI),血管的阻力指数(RI),切率(SR)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高血压患者68例,CDFI检查每例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径(D),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收缩期血流最大峰值流速(PSV)及RI,测算血管的SR和斑块指数,用自身PP,LVMI与RI,SR作相关线性分析,并与28例同期对照组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的LVMI增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增宽,IMT增厚,斑块的发生率,斑块指数,RI增高,SR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其中PP,LVMI,RI,SR呈线性相关。结论:劲动脉作为观察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损伤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1.
超声多普勒对老年性高血压病颈动脉血管改变和血流动力学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性高血压的颈动脉内膜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对67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内股和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PS)、舒张末期速度(ED)、Pourcelot指数RI=(Vs-Ved)/Vs,并与25例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研究证明高血压病组CCA的内径随血压逐步升高而逐步增宽(P<0.05)。ICA的内径随血压升高呈增宽趋势,VA较正常组变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指数随血压升高逐步升高,并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别(P<005)。P指数与SBp、DBp、高血压持续年限、LP(a)呈正相关(P>0.05),其中以SBp的相关性最好(P<0.05)。正常组与高血压三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依次为4%、15.22%、52.28%、90.90%。四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5)。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顿总动脉与颈内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发生率呈正相关趋势。结论:超声检查颈动脉有可能从血管内膜与血流动力学方面为脑血管意外和冠脉硬化提供有价值的独立预报因素。 相似文献
12.
超声多普勒对老年性高血压病颈动脉血管改变和血流动力学观察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性高血压的颈动脉内膜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对67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及椎动脉内膜和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末期速度,Pourcelot指数RI=(Vs-Ved)/Vs,并与25例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研究证明高血压病组CCA的内经随血压逐步升高而逐步增宽(P〈0.05)。ICA的内径随血压升高呈增宽趋势,VA正常组合 变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与血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高血压前期诊断者共188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血压水平和一般资料分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正常组(A组)68例,IMT增厚组(B组)64例,IMT斑块组(C组)56例。均检测血UA,分析血uA水平与IMT的关系。结果①血UA水平C组和B组均高于A组(P〈0.01),且C组高于B组(P〈O.01)。②相关分析显示:IMT与血UA呈正相关(r=0.314,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已存在血管损害,颈动脉粥样硬化随血尿酸水平增高而加重。 相似文献
14.
15.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浓度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128例高血压病患者行双侧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依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分为5组,同时检查血UA值.结果5组间血UA值分别为:内膜增厚组(267±52)μmol/L;内膜斑块形成组(325±50)μmol/L;管腔轻度狭窄组(347±50)μmol/L;管腔中度狭窄组(389±48)μmol/L;管腔重度狭窄组(17±48)μmol/L.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与血尿酸浓度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测定颈动脉内斑块性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Crouse积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21年2月于金华市第二医院治疗的12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59)、中度组(n=34)和重度组(n=27)。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三组患者的斑块形成、性质、IMT、颈动脉Crouse积分,分析颈动脉Crouse积分和IMT与AIS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的斑块形成率高于轻度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加重,AIS患者的斑块不稳定率显著增加(P<0.05);AIS患者的IMT和颈动脉Crouse积分均显著增加,均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5)。AIS患者的颈动脉Crouse积分、IMT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69,0.749,P<0.05)。结论 超声测定颈动脉内斑块性质、IMT及颈动脉Crouse积分可作为评估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辅助手段,为治疗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来院就诊的1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P〈0.01)。②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者血清hsCRP高于颈总动脉内中膜正常者(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P〈0.01)。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说明血清hsCRP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D)的改变,及二者相互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包括60例EH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EDD及颈动脉IMT和斑块。分析肱动脉EDD与颈动脉IMT相关性。结果颈动脉IMT,EH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检出率EH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的变化EH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P<0.01)。颈动脉IMT与肱动脉EDD呈显著负相关(r=-0.646,P<0.01)。结论 EH患者早期即存在肱动脉EDD减低及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IMT增厚与肱动脉EDD减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降压治疗后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血压水平与颈血流动力学及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对308例进行降压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跟踪随访6~14个月。颈动脉超声复查治疗至少4个月后的颈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计算前后两次血压差值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值,分组后比较各组颈血流动力学差值。根据每个患者随访期间血压的平均水平,将所有患者血压分为收缩压三组和舒张压两组,分别比较收缩压各组和舒张压各组间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对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1)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颈动脉血流速度较随访前有所提高。随着治疗后收缩压水平逐渐增高,患者狭窄侧颈总动脉内径扩张逐渐明显而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2)SBP升高>120 mmHg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脑血管病住院率逐渐上升;DBP 60~90 mmHg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但TIA复发率DBP 60~79 mmHg组略低些(P<0.05)。风险分析提示在SBP≥140 mmHg时脑血管事件风险是SBP 90~120 mmHg组的26倍(OR=26.4,P<0.05);SBP 121~139 mmHg组的脑血管事件风险与SBP 90~120 mmHg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9,P>0.05)。结论随访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SBP 90~139 mmHg对于预防脑血管事件有一定作用,DBP 60~79 mmHg有利于降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TIA复发可能。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