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逢喜 《当代护士》2006,(10):43-43
小时候很怕父亲,印象中他总是不苟言笑,一脸严肃,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好好学习。第一次感受父亲严肃面具下的温柔,是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的一天深夜,我突然觉得浑身发冷、发抖,之后便全身发烫,头痛欲裂。那时外面正下着大雨,父亲把我裹在他厚厚的大衣里面,背着我去医院。趴在父亲的背上,感觉父亲的背好苋阔,好温暖,像大山一样强壮而有力。打完针回来的路上,我在父亲背上睡着了,到家的日寸候在迷迷糊糊之中听见母亲说:怎么全身都湿透了,不是穿着雨衣吗?之后我便很盼望自己再次生病,这样又可以享受趴在父亲背上的幸福时光了!  相似文献   

2.
愧疚     
吴桐 《当代护士》2004,(11):41-42
不知不觉中父亲的生日又到了. 同往常一样,我带着三岁半的儿子在父亲生日前一天下午去父亲家.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住在离县城60华里的一所高中学校,临出门时,儿子打电话要姥爷到车站接他.  相似文献   

3.
父亲走了     
凌展5:30,出租车亮着灯停在医院门口,病重的父亲穿戴整洁,由我们姐弟三人搀扶着离开病房,一步一步走下楼梯。车将出城时,父亲透过车窗,看着一栋栋消失在眼前的建筑说:“我要与这个城市永别了。”这一去,父亲再也没有回来,故乡的一抔黄土掩埋了父亲的遗骨。这已是两个多月前的事了,父亲离开人世,离开我们已有整整七十天。  相似文献   

4.
看到父亲消瘦的身躯,日渐增多的皱纹和缕缕白发以及因干重活过多而微驼的背,使我心酸心疼不已。然而父亲满面的笑容,乐呵呵的话语及不停忙碌时灵活而敏捷的步伐与动作,又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便条     
拉开抽屉,望着在最底层叠放的一打整整齐齐的小纸条,不由一阵心酸,这让我又想起了去世已久的父亲。父亲幼时家里穷,从没上过一天学,解放后才在党和政府举办的“扫文盲”活动中上了两个月的夜校。由于父亲聪明好学,倒也认识了许多字,但会写的却不多,这在村里的同龄人当中也算是凤毛麟角了。  相似文献   

6.
王婧铭 《康复》2021,(5):24-25
“神医”骗局 丹阳“神医”砸锁敲背治腰突,害得我痛苦不堪 李女士早在2014年就时常腰疼,但以为腰肌劳损,并不在意.但就在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李女士突然之间爬不起来,好不容易爬起来了却痛得不能行走.“坚强”的李女士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医院,而是忍了下来,过了两天疼痛消失,所以她还是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晚年     
瞿伟青 《康复》2021,(9):56-57
在最后一次努力下,奇迹发生了 2020年2月中旬的某天傍晚,驻家阿姨打电话给我,说是老父又发高烧了,不是才出院几天吗?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 父亲躺在床上,双眼紧闭.台灯灯光有些暗淡,通过墙壁上破旧的墙纸折射在父亲的脸上,如抹了一层死灰般的颜料. 阿姨说,体温是38.5℃,我知道这个体温对父亲而言很可能意味着肺炎,需要再次住院,一想到一整套的验血、拍CT、挂水……加上疫情期间医院对发热患者的严苛接诊程序,我决定这次不去医院了,改用物理降温法做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8.
陆妮婷 《康复》2021,(5):后插10-后插11
案例自述:时淑35岁 童年记忆,似噩梦,如影随形 我的父亲是一个脾气非常急躁且十分崇尚棍棒教育的典型.自从我有记忆起,家里的一切都是他说了箅.我的母亲对他百依百顺,只要是父亲说的话,她从来不敢反驳.这就导致了我的童年,是在父亲的“一手遮天”及母亲的“噤若寒蝉”中度过的.现在回忆起来,我依然充满恐惧.  相似文献   

9.
陆妮婷 《康复》2021,(5):后插10-后插11
案例自述:时淑35岁 童年记忆,似噩梦,如影随形 我的父亲是一个脾气非常急躁且十分崇尚棍棒教育的典型.自从我有记忆起,家里的一切都是他说了箅.我的母亲对他百依百顺,只要是父亲说的话,她从来不敢反驳.这就导致了我的童年,是在父亲的“一手遮天”及母亲的“噤若寒蝉”中度过的.现在回忆起来,我依然充满恐惧.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身影     
20多年前,在我实习的时候,有幸结识了一位老护士长.或许是由于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的劳累,她面色有些苍白,身材瘦弱,背有些弯了.在患者面前,她总是轻声细语,面带微笑,温柔和气.她很少训斥年轻的护士们,但护士们都非常敬重和爱戴她.开始我很纳闷,她有什么妙招让护士们如此自觉而勤恳地工作?经过几天的观察和体会,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1.
抱撼茶园     
在我四岁那年.父亲承包了生产队的茶厂,我们全家就搬过来了。小小的木屋从此成了我们的新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还有小黄狗,我们都很喜欢这里。小黄狗只有三个月大,是我们全家的好朋友,我们亲昵地叫它“小黄”。 父亲在屋后的茶园边栽了甘蔗,又开垦出屋前的一片空地.移植了一片不小的梨园。在父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兄妹仨还有小黄便跑前跑后地瞎闹。哥哥大些,比我和姐姐懂事,跟母亲一起帮父亲当下手。比如往挖  相似文献   

12.
安子 《家庭护士》2006,(5S):20-21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母亲是父亲追到手的。母亲常唠叨,说父亲见到母亲的第一天,就要求住在母亲家,借口是天黑路远,回不去了;说父亲为了追到母亲,不惜扛着被处分的危险,半夜从部队跑出来坐火车去看母亲;母亲还说,父亲最后还是为母亲挨了处分,肩章上被捋掉了一颗星。  相似文献   

13.
杏同我一起毕业来广州一家医院做护土,二个月后,杏因上班在病房与值班医生接吻被病人发现而汇报院长,第二天便被开除。杏买好车票,第三天便返回故里。我没去送她。 我依旧平静地谈着我的恋爱,做着我的护士,过着我的生活。 一年后,我因男友的背判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白衣工作者,我愿意播种我的爱。我是一名护士,护士的工作极为繁琐,大到帮助换药室的医生完成各种缝合手术,小到给病人扎针买饭,一天两天还好,长年坚持高质量的护理工作绝非易事。职业的倦怠是我们每一位从医人员的天敌,但我有克服倦怠的秘方,那就是换位思考,思考当年的父亲孤身一人,陪伴绝症的奶奶,受到医护人员冷漠相待时的悲惨心情,我就绝不能有  相似文献   

15.
我家住在加州圣塔柯斯镇。每天早上,父亲都会由秘书开车送他去阿纳海姆镇的公司上班。一天,由于父亲跟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在一起喝了不少酒,比平时回得晚了些。第二天早晨,当秘书将车子停在我家的楼下时,父亲才匆匆地洗漱完后赶去上班。我正好要去阿纳海姆镇办一点事,便决定坐父亲的顺路车。  相似文献   

16.
一招灵幼年丧母,未婚姑妈成了我的“亲妈妈”我出生在吃“大锅饭”的年代。母亲逝世时,妹妹两岁,我还不到5岁。母亲患的是脑溢血。我当时以为母亲太累睡着了,而母亲这一睡就没醒来。那时,我还不懂“死”是怎样一个概念,直到看到一动不动的母亲在父亲、奶奶和姑妈的哭号声中被装进了巨大的“木匣子”,放进一个挖得很深很深的土坑中,并被黄土层层掩埋,我才猛然意识到,从此后我将再也见不到母亲了。我大哭着跳进那个还未被填满的土坑中,边用两只小手刨土边喊“:妈,你出来,我不让你走!你走了,夜里就没人搂着我睡觉了啊……”那时,姑妈也只有17岁,见状紧随我跳进土坑中,把我抱在怀里哭着说“:好孩子,你妈妈走了,还有姑妈哪,夜里姑妈搂着你睡……”我是一个孕期只有7个月的“早产儿”,体弱多病“,麻烦”不断,靠家人们的精心呵护才磕磕绊绊地活过了出生后的最初三年。这一次,我在遭受母亲去世的巨大刺激之后,一病不起。为了保住我的小命,邻居们劝父亲把妹妹送人,可父亲把妹妹紧紧抱在怀里,话没说一句,就早已是泪流满面。当时,姑妈和寡居的奶奶与我们这个小家分开单过,听到这个消息姑妈立即跑来,提出两个“小家”再重新合起来,由她和奶奶照料我和妹妹。妹妹虽小,照顾起...  相似文献   

17.
杨敏 《当代护士》2006,(8):40-40
小的时候,我总将“医生”的“医”多写一竖。有一次父亲纠正我说:孩子,你要记住,“医”字右边的出口是为生命而开的,只有有的放矢,健康才会长存。长大了若是学医救人,切勿粗心大意,病人可经不起你在肚子上“多划一刀”。我揣摩着父亲的话长大,并且真的学医走进了医院,站在了手术台前。  相似文献   

18.
“金眼科,银外科,又脏又累妇产科.”这是从医的人都知道的调侃口头禅.而我,已经在妇产科工作了20年.这20年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寒冷的深夜,我刚开始单独值助产班,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产房的宁静.一个男人扶着一位孕妇慌忙而来.男的对我说:“她快生了,就交给你吧,我走啦!”我一听就急了,对他嚷到:“哪有这样的丈夫,妻子生孩子不好好陪着,却独自离开!”孕妇听我这么说,赶忙解释到:“他不是我丈夫,我丈夫是一位驻外地的军人,要过两天才能赶回来,他是我的邻居.”我恍然大悟,就这样,陌生的产房里,就只有我一个助产士陪着她.  相似文献   

19.
忘记还有你     
刘建群 《当代护士》2009,(10):53-54
阳光炙热得让柏油马路的味道弥漫开来——我一个人在滚烫的空气里奔跑。 我热情的拥抱了邮递员,怀揣着录取证不知所措,几秒钟后我以我最快的速度向父亲的车间跑去,一路上还满脑子想像着父亲喜悦的样子。然后天就变了,好像在一瞬间天就被裹住了,狂风大作……  相似文献   

20.
2003年8月24日,在第二届全国残疾人技能大赛中,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荣获服装剪裁第一名和国家劳动部授予的“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大赛一结束,记者蜂拥而至,围着我问:“您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我最想马上把我得冠军的消息告诉我的父亲!”说完我就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出会场,乘车直奔北京市人民医院,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祈祷着:“爸爸呀,您千万要挺住呀!女儿这就来看您来啦,您的心血没有白费,女儿夺得冠军了……”身患顽症,父亲为我耗尽了心血1962年,我出生在北京地质科学院的一个普通宿舍里。父亲是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经常在外作业,父母结婚8年以后才有了我,我是父母眼中的宝贝。可谁能想到,我一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我再也没走过一步路。为了给我治病,父亲抱着我跑遍了全国的各大医院,只要听说有地方能治我的病,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他都要抱着我去求诊,家中因我负债累累。不知不觉间,我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我生活不能自理,父亲联系的几所学校,都不收我。“可不读书又怎么能行呢?女儿腿残已经够不幸的了,我无论如何不能让她再成为‘睁眼瞎’呵!”父亲几次含泪向我家附近一所小学的校长苦苦求情,我才终于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