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并评价改良颅耳角成形术在全耳再造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对161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进行全耳再造。一期术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采用改良颅耳角成形术完成颅耳角重建:人工骨材料作为支撑支架,耳后筋膜包裹支架,耳后枕部刃厚皮片植皮。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151例患者术后颅耳角形态满意;10患者术后颅耳角瘢痕挛缩较明显,影响颅耳角角度。9例患者颅耳角植皮区下部色泽变深或出现表皮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结论改良颅耳角成形术能较好地呈现满意的颅耳角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骨与耳后筋膜在先天性小耳畸形Nagata法耳廓再造颅耳角成形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笔者科室对42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进行全耳廓再造。按照Nagata法完成一期耳廓再造手术,即切取对侧的6、7、8肋软骨进行耳支架成形并移植。一期术后6个月行二期颅耳角成形术,在再造耳廓耳轮外5mm切开达耳后筋膜浅层,向耳甲腔方向分离并掀起耳支架;以弧形人工骨支架支撑于再造耳廓支架后方,使再造耳的颅耳角角度与健侧耳相同,双侧小耳畸形者颅耳角达30°~45°;分离耳后筋膜包裹再造耳支架及人工骨支架,切取薄中厚头皮皮片移植于耳后筋膜表面,堆包加压固定。结果:二期术后,4例患者皮片表面起水疱,抽取疱液,经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1例患者耳后筋膜瓣近耳轮部分坏死,耳支架外露,应用颞浅筋膜瓣覆盖及皮片移植修复。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39例患者术后颅耳角形态满意;3例患者术后颅耳角皮片及瘢痕挛缩较明显,影响颅耳角角度及形态。结论:应用人工骨与耳后筋膜进行颅耳角成形术可呈现满意的颅耳角结构,且可以避免切取过多的肋软骨对胸廓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3.
皮肤扩张加颞浅筋膜瓣耳再造修复小耳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皮肤扩张术加颞浅筋膜瓣行耳再造修复小耳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小耳畸形患儿6例,均行颅侧区皮肤扩张颞浅筋膜瓣覆盖、自体肋软骨作耳廓支架行全耳再造。结果平均随访1.5年,6例外耳结构清晰,外形满意,耳颅角稳定在30°~40°。结论皮肤扩张加颞浅筋膜瓣耳再造是一种较好的外耳成形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比较两种扩张筋膜皮瓣(简称:A组单纯耳后扩张皮瓣;B组,耳后联合双层筋膜皮瓣)包裹支架行全耳廓再造术的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对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均采用Medpor为支架,分别行两种皮瓣方式覆盖支架。A组:30例行耳后乳突区单纯扩张皮瓣包裹支架;B组:38例行耳后双层联合筋膜皮瓣包裹支架行全耳再造术。结果:A组30例患者中,出现血肿者2例,出现皮肤破溃假体外露1例,经局部换药皮瓣转移后创面痊愈。B组联合双层扩张耳后筋膜皮瓣38例患者中,术后耳部轮廓清晰,再造耳轮,对耳轮、耳甲腔等精细结构显现。供区无需植皮,色差及瘢痕均不显。结论:两种方法比较均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中耳后联合双层筋膜皮瓣法更能显现再造耳的微细结构,避免假体外露,为临床首选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颞顶筋膜瓣、耳后筋膜瓣两瓣(简称:耳后联合筋膜瓣)包裹Medpor支架行先天性小耳畸形全耳再造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手术分为两期:I期采用颞浅动静脉顶支为血管蒂的岛状筋膜瓣,植入残耳乳突区耳后剥离的皮下腔穴,然后植入皮肤扩张器与耳后筋膜皮瓣进行同期同步扩张;II期取出扩张器,将扩张耳后联合筋膜皮瓣包裹Medpor支架行全耳廓再造术。结果:38例患者中,经6个月~3年的随访,再造耳形态结构稳定,颜色与周围皮肤相近,微细结构清晰,颅耳角良好与健耳对称。结论:该方法既可解决覆盖支架的难题,又将手术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避免支架外露。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全耳廓再造术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两瓣法复合植皮颅耳角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耳廓再造术中颅耳角成形的一种方法.方法 于再造耳的耳轮外缘外侧0.5 cm设计切口,掀起再造耳,并于耳支架深面携带较厚的筋膜;将一期手术预留埋植的肋软骨作为耳后支撑支架,调节支架位置与角度,使再造耳的形态、位置、轴向接近于健耳,并使颅耳角较对侧稍大;在再造耳廓的上方及下方乳突区各设计1个皮瓣,分别向颅耳沟旋转,将两皮瓣对位缝合,覆盖支撑软骨;皮瓣两侧创面分别植皮.结果 本组患者共72例,皮瓣全部成活.51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 ~ 24个月,术后颅耳角维持于约20 ~30度,形态稳定,效果满意.结论 两瓣法复合植皮颅耳角成形术式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是再造颅耳角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使再造耳轮廓清晰、耳轮缘无毛发生长,又可同期处理残耳的全耳再造方法.方法应用经皮肤扩张的颞蒂耳后筋膜皮瓣,向前上方旋转包裹整个耳支架进行全耳再造.结果1999年2月至2000年10月共完成全耳再造18例,术后随访期平均9个月,均取得满意效果.[HT5”H结论颞蒂耳后筋膜皮瓣厚薄适中,无发区皮肤面积较大,应用该皮瓣再造的耳廓肤色均匀一致,耳轮缘无毛发,外耳轮及耳甲腔等细微结构清晰,颅耳角保持较稳定,其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全耳再造方法,尤其适用于发际较低者及耳上部组织残缺较多者的全耳再造.  相似文献   

8.
颞浅筋膜蒂耳后扩张皮瓣全耳再造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使再造耳轮廓清晰、耳轮缘无毛发生长,又可同期处理残耳的全耳再造方法。方法应用经皮肤扩张的颞蒂耳后筋膜皮瓣,向前上方旋转包裹整个耳支架进行全耳再造。结果 1999年2月至2000年10月共完成全耳再造18例,术后随访期平均9个月,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颞蒂耳后筋膜皮瓣厚薄适中,无发区皮肤面积较大,应用该皮瓣再造的耳廓肤色均匀一致,耳轮缘无毛发,外耳轮及耳甲腔等细微结构清晰,颅耳角保持较稳定,其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全耳再造方法,尤其适用于发际较低者及耳上部组织残缺较多的全耳再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耳再造方法,即保留颞浅筋膜的扩张器法与耳后筋膜瓣直接埋置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小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组(n=105)采用保留颞浅筋膜的扩张器法分三期行耳再造,对照组(n=13)选择耳后筋膜瓣直接埋置法分二期行耳再造术。术后评估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效果。结果两组的术后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效果均无显著差异(P0. 05),但实验组的术后瘢痕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保留颞浅筋膜的扩张器法三期耳再造术后效果优良,瘢痕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颞浅筋膜蒂耳后扩张皮瓣全耳再造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使再造耳轮廓清晰、耳轮缘无毛发生长 ,又可同期处理残耳的全耳再造方法。方法 应用经皮肤扩张的颞蒂耳后筋膜皮瓣 ,向前上方旋转包裹整个耳支架进行全耳再造。结果  1999年 2月至 2 0 0 0年 10月共完成全耳再造 18例 ,术后随访期平均 9个月 ,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颞蒂耳后筋膜皮瓣厚薄适中 ,无发区皮肤面积较大 ,应用该皮瓣再造的耳廓肤色均匀一致 ,耳轮缘无毛发 ,外耳轮及耳甲腔等细微结构清晰 ,颅耳角保持较稳定 ,其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全耳再造方法 ,尤其适用于发际较低者及耳上部组织残缺较多者的全耳再造  相似文献   

11.
12.
吻合血管股前外侧筋膜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股前外侧筋膜瓣修复前臂及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2000年9月-2003年12月收治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9-43岁。机器碾压伤3例,皮带绞伤4例,重物压伤6例。软组织缺损部位前臂掌侧6例,手背部6例,食指桡、背侧1例。缺损范围17.5cm×7.7cm-4.6cm×3.4cm,其中4例合并前臂、手部骨折,9例合并前臂、手部伸肌腱损伤。患者均急诊行清创、骨折复位内固定,修复损伤的神经、肌腱及血管,术后抗感染治疗3-5d后,采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筋膜瓣联合中厚皮片植皮修复软组织缺损。结果术后患者均无血管危象发生。1例第4、5指蹼处约2.0cm×1.0cm植皮坏死,经换药及再次取全厚皮植皮后成活,余患者筋膜瓣及植皮均成活。全部获3-12个月随访,修复后的创面外形均良好,无皮肤挛缩。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优9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5%。结论吻合血管股前外侧筋膜瓣联合植皮修复前臂及手部创面外形好,不需再次手术整形,远期无皮肤瘢痕挛缩发生,供区处理简单,创伤小。  相似文献   

13.
含深筋膜血管网的三种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总结1994年10月~1996年5月,应用三种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的临床效果。利用腓肠浅动脉在小腿远端与腓动脉肌间隙支、胫后动脉穿支和腓动脉外踝支在深筋膜内的广泛吻合,分别设计成小腿后外侧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后内侧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和后外踝逆行筋膜皮瓣。临床用于修复足跟及踝关节周围创面共18例,皮瓣切取面积6cm×5cm~15cm×8cm。术后皮瓣均全部成活,创面完全修复。认为,该组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不牺牲主干血管,基本可满足小腿下段、足背、足跟及踝关节周围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一种实用、方便的组织充填矫正面部塌陷畸形的方法。方法:采用游离前臂桡侧真皮筋膜瓣,通过血管吻接技术,一次性以填矫正面部塌陷畸形。结果:11例患者经前臂真皮筋膜瓣移植治疗后,皮瓣全部成活,外形明显改善,未发生坏死、植入组织被吸收现象。结论:通过对11例患者治疗情况的分析,认为在充填矫正面部塌陷畸形方面,前臂真皮筋膜瓣是较理想的选材。  相似文献   

15.
食指背筋膜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神经蒂食指背筋膜岛状皮瓣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食指背侧筋膜蒂岛状皮瓣对10例拇指软组织缺损,2例虎口软组织缺损进行了修复,结果修复后的拇指或虎口外形较好,功能恢复满意,皮瓣厚薄适中,色泽质地良好。结论:该皮瓣具有多源性血供的特点,不因第一掌背动脉的类型及出现率不稳定而影响手术成败,是修复拇指,虎口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6.
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及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目的:报道以掌背皮神经伴行血管丛供血的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自1993年以来通过36侧成人上肢标本观察研究了国人掌背尺桡神经浅支的分布类型、横径、伴行血管数量、口径等。结果:伴行血管平均1~2支,口径0.2~0.4mm。临床应用19例,20块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结论:该皮瓣血供可靠,长宽比例可达4.8:1,蒂最长达5~6cm。能满足指端修复需要。最大优点手术操作简单,供区损伤小,易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足外侧筋膜岛状皮瓣修复足跟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足外侧筋膜岛状皮瓣移位修复的方法,对12例外伤、慢性溃疡、慢性骨髓炎、鳞癌及冷冻坏死所致足跟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结果本组12例,仅2例部分皮缘早期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皮瓣全部成活。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8个月~6年6个月,鳞癌未复发,骨髓炎术后无死骨及窦道形成,创面感觉恢复,皮瓣质地近似正常,足功能改善。结论由于足跟部皮肤的特殊性,就近选用足外侧筋膜岛状皮瓣修复足跟缺损,具有组织类似、血运及神经支配可靠、手术方法较简便、切取面积广泛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肢体创面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总结应用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肌腱、骨外露创面22例的临床经验。自1990年10月以来,应用该皮瓣修复手部创面10例,皮瓣面积最大12cm×9cm,最小8cm×7cm,蒂长2cm~5cm,宽4cm~5cm。修复膝、小腿及踝、足部创面12例,皮瓣面积最大16.5cm×12cm,最小10cm×6cm,蒂长7cm~12cm,宽3cm~6cm。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8例,边缘部分坏死2例,完全坏死2例。对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的血供特点,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皮瓣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自1984年10月以来,采用桡骨茎突切除,并设计制成桡骨茎突逆行筋膜骨瓣移植,治疗22例陈旧性腕舟状骨腰部骨折不愈合,经2~7年随访,骨折均愈合。介绍了骨瓣设计,手术方法。讨论了该骨瓣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指动脉背侧支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指动脉背侧支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2001年9月~2002年12月以近节或中节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切取掌骨头背侧或近节手指背侧皮瓣,逆行修复近节指间关节或以远的皮肤缺损35例42指,同时对伴有骨、关节、肌腱等损伤者进行修复。皮瓣切取范围1.0cm×2.5cm~1.5cm×3.5cm。结果术后35例42指获3个月~1年随访,皮瓣全部成活;两点辨别觉6~10mm,指外形及功能佳。结论此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便、不损伤指固有动脉及神经,血管蒂长、旋转弧大和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修复手指皮肤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