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5个月余,以发热、腹泻起病,仅发病10 d患儿肛周皮肤由红肿进展为肛周皮肤及软组织溃烂,脂肪液化,可见直肠暴露,予手术切开、彻底清创引流并选用敏感抗生素等治疗后患儿痊愈出院。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坏死性软组织感染。因为其早期表现难以鉴别、症状严重、病死率高,所以应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高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治水平。对30例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进行了分析。仅3例有臀部肌注史(10%),26例病变部位在腰背及臀部(86.7%)。18例有长期仰卧史。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脆弱杆菌)等混合感染。极早多处切开引流,二期反复清创,大量3%双氧水液冲洗以提高组织的氧化还原电位差(Eh)及选用高敏感的抗菌素和支持疗法是治疗的关键。27例痊愈出院(90%),2例皮肤缺损大行植皮术、随访无功能受限,1例筋膜广泛坏死致全身衰竭而自动放弃治疗。2例换药时重复菌培养发现继发性绿脓假单胞菌感染。病程最长42天,最短13天,平均27.5天。发病原因及发病部位于成人不同,局部受压及患部污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广泛性筋膜坏死毒素吸收及扩创打击易导致患儿全身衰竭。多种细菌协同作用所引起的小儿软组织感染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外科感染性疾病。发生在新生儿的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发展迅速,病情险恶.病死率高。现将我院经治的12例结合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软组织感染, 其特征为炎症迅速扩散, 随后出现筋膜层和周围组织坏死。在儿童中病死率高达10%。A族链球菌是引起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常见的病因, 应及时使用抗生素, 同时给予外科清创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症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NF)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儿童医院PICU2007年1月至2013年9月14例NF患儿临床体征、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14例患儿中,男8例,女6例,年龄(15.86±10.48)个月,住院天数(29.07±16.30)d,热程(10.64±5.64)d,清创次数(3.07±1.33)次;均有脓毒性休克,5例有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病部位:臀部5例,下肢4例,背部2例,会阴部2例,颈部1例;血培养: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培养未见明显细菌生长,1例咽峡炎群链球菌。CT均见皮肤及皮下组织水肿,筋膜增厚,11例见软组织气体影。组织活检均确诊为NF;病初表现不典型以局部组织红肿为主,随病情进展患处皮肤苍白伴血疱,后颜色逐渐发紫发黑,部分患儿有皮下握雪感,切开后见筋膜大片苍白坏死;均行切开引流(5例行封闭负压引流持续吸引)、彻底清创、有效抗生素治疗、胶体支持治疗;1期愈合7例(50.00%,7/14),2期植皮4例(28.57%,4/14),死亡3例(21.43%,3/14);随访2年,6例患儿有局部肢体活动受限。结论NF病情危重,常见于会阴部、腹部及四肢,易导致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临床症状极危重,病死率高。NF需尽早确诊,强有力抗生素使用,积极广泛、彻底地外科清创,充分引流,加强支持对症处理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A族链球菌严重全身性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早期,由于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A族链球菌(group Astreptococcus,GAS)感染率及严重后遗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人类对GAS感染的关注也随之减少。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GAS引起的坏死性筋膜炎、链球菌肌炎、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STSS)和恶性猩红热等严重全身性感染又逐渐增多,可占GAS感染总数的30%,此类GAS严重感染称为侵袭性GAS感染。尽管在墨西哥湾和东南亚包括中国香港等地,某些弧菌也被认为是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原菌,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坏死性筋膜炎…  相似文献   

7.
儿童结节性脂膜炎及相关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儿童结节性脂膜炎是否为一特异的疾病。方法:通过对16例儿童结节性脂膜炎病例中的13例进行平均2.6年随访,以临床表现,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为依据,研究结节性脂膜炎的原发疾病,结果:16例儿童结节性脂膜炎相关的原发疾病有: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SPTCL)7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全身隐球菌病、炎症性肠病各1例,脂膜炎合并链球菌感染或结核感染各2例,无特异相关疾病和原因者1例,链球菌感染及结核感染者,经抗感染及抗结核治疗,病情好转,SLE和炎症性肠病患儿,在门诊治疗中,病情缓解,死亡6例,其中SPTCL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全身隐球菌病、原因不明者各1例。结论:结节性脂膜炎不是一特异的疾病,而是一非特异的皮下脂肪组织的炎症,可以是多种疾病的皮肤表现。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早期诊断的认识。本文将1990~1995年我院收住的73例NEC患儿按发病年龄≤3天分为A组,>3天的分为B组。对其诱因、症状,X线等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对于有窒息缺氧、感染的患儿,临床出现腹胀、呕吐,体温波动以及X线出现肠管扩张充气,排列紊乱,肠间隙增宽的表现应早期诊断为NEC,并提出内科治疗方案和外科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诊断的认识。本文将1990-1995年我院收住的73例NEC患儿按发病年龄≤3天分为A组,〉3天的分为B组。对其诱因,症状,X线等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对于有窒息缺氧,感染的患儿,临床出现腹胀,呕吐,体温波动以及X线出现肠管扩张以气,排列紊乱,肠间隙增宽的表现应早期诊断的NEC,并提出内科治疗方案和外科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新生儿肠道手术后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9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例肠道手术后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临床资料,6例全部为男性,平均日龄(9±11. 20) d,平均体重(2. 97±0. 60) kg。结合各例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及治疗结局,探讨新生儿肠道手术后防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出现的治疗方案。结果 6例患儿中出现腹胀5例,便血5例,腹泻2例,发热、呕血、纳差各1例,3例合并休克;其中Bell分期Ⅱ期2例,Ⅲ期4例。4例保守治疗成功,1例保守治疗一周后腹胀、便血好转,但出现肠梗阻表现,行肠粘连松解术后治愈。1例急性期保守治疗好转,3个月后因出现升结肠狭窄接受手术治疗。结论肠道手术后如出现便血、腹胀、腹泻、纳差、发热等症状需警惕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应尽早干预,大多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肝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2月~2004年8月收治的小儿肝脏损伤2l例病例资料。结果本组临床治愈20例,其中非手术治愈7例,手术治疗14例中,治愈13例,死亡1例。结论腹腔穿刺、B超和CT是早期诊断小儿肝脏损伤的重要方法。非手术治疗小儿肝脏损伤具有成功率高的特点,手术止血仍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必须根据肝脏损伤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早期应用肝素治疗休克型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肝素治疗休克型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疗效。方法对28例休克型暴发性流脑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扩容、纠酸、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肝素。结果28例患儿应用肝素后14例PLT升高,21例凝血时间(TT)恢复到正常2倍。16例治疗有效,另12例应用3次肝素,2次肝素全血均不能纠正DIC,最终死亡。结论早期应用肝素治疗小儿流脑疗效较好且安全,未见出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的临床特征, 分析内毒素吸附序贯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此病的疗效。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西安市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3例急性坏死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符合急性坏死性脑病诊断依据的患儿, 均表现出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同时合并惊厥持续状态。早期头颅CT呈现以对称性丘脑损害为主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确诊的8 h内予以血浆置换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 2例给予内毒素吸附序贯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治疗前后IL-1β、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均显著下降, 2例予内毒素吸附序贯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儿最终存活, 但遗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1例患儿常规治疗7 d后签字离院失访。结论急性坏死性脑病暴发性起病, 病死率高, 预后差, 早期内毒素吸附序贯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改变疾病预后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A族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引起的急性坏死性筋膜炎(acute necrotizingfascilitis,ANF)等严重感染逐渐增多,可占GAS感染总数的30%,此类GAS严重感染称为侵袭性GAS感染[1,2]。食肉菌(flesh_eating bacteria)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国外一些小报上,特指引起进行性坏死性感染的病原菌,之后也被医学界采用作为非专有名词[3]。近十余年来,国外关于食肉菌感染的报道甚多,国内重视程度不够。一、ANF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ANF是食肉菌感染的最典型代表,是一种进展迅速、伴有皮下组织和脂肪进行性坏死的播散性深部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50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经胃肠减压、生长抑素、维持内环境稳定、完全胃肠外营养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保守疗法治愈。结论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多发生于术后4~7d,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但有其特征性。主要症状为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而腹痛较轻,多由小肠无菌性炎症导致广泛或局部肠粘连引起,多数采用保守疗法治愈。  相似文献   

16.
34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要点及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2003年我院收治并经手术治疗的新生儿肠旋转不良34例病例资料。结果术前经腹部立位X线片、消化道造影检查、X线钡剂灌肠确诊后,34例患儿施行了剖腹探查Ladd’s手术,术中发现22例(占64.7%)合并中肠扭转,其中4例因肠坏死同时行肠切除吻合术。治愈32例,治愈率94.1%,术后随访2-5年生长发育良好。2例患儿因严重肠扭转肠坏死术后死于中毒性休克,本组死亡率5.9%。结论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易合并中肠扭转,是新生儿期急性完全性高位肠梗阻的主要病因之一,宜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7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预后及其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对7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各相关因素影响下的基本分布情况、预后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NEC好发于胎龄〈34周者,以非母乳喂养者居多,发病时间大多在2周内。胎龄≥34周的NEC患儿存活率明显高于胎龄〈34周的NEC患儿,尤其见于24h内开始喂养、出生后予以人工喂养和非极低出生体重的NEC患儿。结论 胎龄是影响NEC发生率和存活率的重要因素,适当延迟小胎龄儿喂乳时间、应用母乳喂养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型肠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0月作者收治的33例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型肠梗阻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十二指肠隔膜型闭锁8例,风袋型隔膜闭锁4例,隔膜型狭窄11例,风袋型隔膜狭窄9例。行隔膜切除、十二指肠纵切横缝术29例;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吻合术4例。治愈3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8年,患儿均生长发育良好。结论十二指肠隔膜型肠梗阻可早期诊断。隔膜切除、十二指肠纵切横缝术是较为可靠的治疗方法。术中应注意隔膜的探查和处理,同时加强围手术期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RA)并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5年3月~2004年4月我科就诊的39例JRA并葡萄膜炎患儿进行眼科裂隙灯、B超、眼底、ESR、类风湿因子(RF)、ASO及胸部X线检查,并分析患儿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经治疗眼病症状消失,10例有不同程度虹膜后黏连,3眼并白内障,3眼继发青光眼,2眼仅存光感,1眼眼球萎缩。病程3个月左右。结论JRA并葡萄膜炎多为慢性复发性前葡萄膜炎,病程隐匿,其典型特点是均有关节炎病史、发病年龄在16岁以下的前葡萄膜炎。常用治疗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睫状肌麻痹剂(如阿托品)、免疫抑制剂。儿科医师应重视JPA患儿眼科情况,眼科医生应熟悉眼与全身病的关系,以便其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合理治疗,减少致盲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天性幽门窦前瓣膜症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幽门窦前瓣膜症病例资料,均施行手术治疗,其中胃十二指肠侧侧(菱形)吻合2例,瓣膜切除幽门成型2例,胃空肠吻合2例:结果6例均临床治愈,未再呕吐,营养状况显著改善。结论对婴幼儿反复非胆汁性呕吐,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该病,结合钡餐及胃镜不难做出诊断;根据患儿幽门局部病变及全身情况选择术式,以求既符合生理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