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报道58例成人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成功55例,成功率95%。本组患者并发心律失常13例(其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迷走神经反射2例,伤口出血1例,发热6例。护理要点包括监护心律、心率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治迷走神经反射;做好伤口出血的防护及发热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本组5例传导障碍性心律失常患者,通过心电监护、血压监测,及时发现处理问题,4例病情很快恢复,1例经安装临时起搏器后情况良好。其他并发症经及时处置都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2.
心室间隔缺损(V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以往多采用手术治疗。Lock等最早于1998年应用Rasnkind双面伞封堵器进行了成功的封堵。其后几年,又有多种封堵装置应用于临床,但因存在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高,操作复杂,较易移位、脱落,价格昂贵等问题,使其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2002年Amplatzer封堵器的应用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安全性,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167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总结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经验。对167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及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有效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心室间隔缺损(V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以往多采用手术治疗。Lock等[1]最早于1998年应用Rasnkind双面伞封堵器进行了成功的封堵。其后几年,又有多种封堵装置应用于临床,但因存在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高,操作复杂,较易移位、脱落,价格昂贵等问题,使其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200  相似文献   

5.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1年Mills报道采用单个蝶形球囊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的动物实验,旨在探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渡过危险期的临时措施,但未在临床实验。1988年Lock首先报道应用Rashkitld双伞闭合器关闭室间隔缺损成功,选择的病例是肌部室间隔缺损和外科手术后补片周边残余缺损的病例。  相似文献   

6.
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1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CHD)的发病率为0.7%~0.8%,据此估计我国每年新出生的CHD患儿达15万左右,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指左右心室之间存在着异常交通,引起心室水平的分流,导致血流动力学的紊乱。VSD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常见为先天性,发生率约占CHD的12%~23%。近10年来,随着设备器材的改进和技术的日臻成熟,CHD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从早期的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逐步扩大到不同类型的VSD,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目前有关VSD介入封堵治疗研究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7.
1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间隔缺损(VSD)是常见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以往开胸术是其惟一的治疗方法.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经导管介入性治疗VSD已在临床广泛开展。我科于2004年2月17日成功利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1例20月的VSD婴儿,在年龄上来说为我省首例。由于该患儿年龄小、操作  相似文献   

8.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因室间隔缺损结构复杂,缺损形态多样易受周边重要结构的影响,既往需要开胸手术达到治疗目的。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械及方法的改进,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成为现实。国内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得到迅速发展,其技术日趋成熟。我院从2005年6月开展先  相似文献   

9.
隔瓣后是指从三尖瓣环到瓣膜牵连部,其上缘往往有膜样间隔组织,后缘直接由三尖瓣环构成,前缘是肌肉。隔瓣后型室间隔缺损(PSVSD)位于三尖瓣隔瓣后下方,造成隔瓣后室间隔部分或完全缺损。由于PSVSD靠近房室结或希氏束,易于粘连三尖瓣并影响其功能,曾被列为介入治疗的禁忌证[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以了解国产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对84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局部解剖结构满足封堵条件的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在局部麻醉或基础麻醉下行国产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手术中予以经胸超声心动图和X线监测。封堵成功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结果:成功封堵83例(98.8%),1例因术中导引钢丝无法通过室间隔缺损建立轨道,放弃封堵。无死亡。封堵器直径为4~18 mm,1例手术后发生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出现结性心律,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后好转,3例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在严格掌握指征、规范手术操作方法的前提下,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成人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成人心脏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护理效果。对58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患者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监护。结果术中配合良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做好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全程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任香娣  彭艳  孙献梅 《护理研究》2007,21(3):239-241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最常见的类型,其介入治疗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领域。自2002年Amplatzer膜周部VSD封堵器和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开始应用于膜部及膜周部VSD治疗,其治疗成功率与手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并被广泛地应用,但封堵术中及术后出现一些并发症。其预防及处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院自2002年7月-2005年3月对13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介入治疗,现将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分析98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的护理问题及对策。结果98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中98例患者均有一过性室性心律失常。术后1例发生血肿及腓肠静脉血栓,2例发生传导阻滞,2例发生溶血,经治疗护理均痊愈。结论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者顺利通过手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Amplatzer伞片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总结18例患儿Amplatzer伞片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护理体会.认为护理的重点是治疗前与患儿家长进行必要的交流,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注意观察创口有无渗血,加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做好出院指导.本组18例患儿经治疗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术后1月~2年复查,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未见堵闭残余分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封堵器的个体化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3例VSD患者,根据临床造影检查和患者病情变化采用个体化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83例患者中封堵成功75例,手术成功率为90.4%。封堵器使用85个:对称型18个,占21.2%;偏心型10个,占12.0%;边3型12个,占14.5%;边4型32个,占33.7%;边5型11个,占13.3%。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9%,包括2例封堵器移位,8例残余分流,3例股动脉血肿和1例主动脉瓣返流。无一例死亡。结论 VSD采用封堵器个体化应用治疗,封堵效果良好,术后患者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对211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例在术中或术后随访中发生并发症:脑空气栓塞1例,冠状动脉空气栓塞1例,肺空气栓塞1例,心包填塞1例,封堵器脱落1例,房性早搏1例,封堵器移位1例,二尖瓣穿孔并反流1例。护士应熟悉小儿ASD封堵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诱因,掌握有效的护理对策,促进患儿恢复:做好患儿术后的评估,了解患儿术中的情况;术中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心电图及面色变化;术后24h注意生命体征、心音、心电图、穿刺口及肢体的观察,注意有无心悸、胸闷、疼痛、视力模糊等现象,重视患儿主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配合处理。封堵器部分移位及二尖瓣穿孔病例仍在随访观察中,其余病例经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17.
李志刚 《山西临床医药》2009,(14):1627-1628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方法,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18~36岁,平均30岁,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3个月~1年,胸超声心动图、X线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2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反流、房室瓣反流,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患者胸闷、心悸症状消失,心电图随访无房室传导阻滞也无束支传导阻滞并发症,封堵伞位置良好。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介入治疗成人膜部室间隔缺损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总结封堵器介入治疗心脏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对86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效果、术前、中、后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86例患儿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成功率为97.7%,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2.8%,溶血发生率为2.3%,瓣膜返流发生率为1.2%,残余分流发生率1.2%,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3.6%,移位脱落发生率1.2%,所有患儿经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创伤小、成功率高,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是患儿康复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经导管闭合6例PDA、8例ASD及3例VSD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经胸或/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6例PDA、8例ASD及3例VSD在经胸超声引导下均成功置入封堵器且无并发症。仅1例ASD、1例PDA术后即刻存在少许残余分流,分别于1周及3个月后消失。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于用封堵器封堵PDA、ASD及VSD术前病例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与术后疗效评价等均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俞梅  徐耕 《新医学》2012,43(3):141-145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传统的外科手术曾被认为是治疗VSD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危险性和致死率.近10年来经导管封堵治疗VSD得到迅速发展,且Amplatzer封堵器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是目前最常用的关闭肌部和膜周部VSD的封堵器.经导管封堵VSD术安全、有效,肌部和膜周部VSD的封堵治疗较外科手术并发症少和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