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2012年9月间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9例(30.0%),包括腹腔内出血2例(6.7%),胰瘘5例(16.7%),胆瘘2例(6.7%),腹腔内感染1例(3.3%),围手术期死亡1例(3.3%)。统计学分析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1 mmol/L,血清白蛋白水平<35 g/L,术中失血量≥600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出血、胰瘘、胆瘘和腹腔内感染等是PD术后主要的早期并发症,围手术期恰当的处理,术中仔细操作并采用合适的吻合方法,术后密切观察和及时积极的处理是减少PD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严重并发症发生后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实施PD手术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1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28例次,并发症发生率24.6%.术后死亡2例,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0%.结论 采取适当的手术方法可以预防术后胰漏及出血,发生胰漏及出血后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可以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和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为选择最佳的胰肠重建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8年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吻合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黏膜-黏膜吻合组(179例),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套入式吻合组(163例),采用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根据Clavien术后并发症诊断和分级标准分析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和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8.8%(167/342),其中黏膜-黏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0%(68/179),套入式吻合组为60.7%(99/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667,P<0.05).在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分级中,黏膜-黏膜组患者Ⅱ级和Ⅴ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8%(30/179)和1.1%(2/179),显著低于套入式吻合组的28.2%(46/163)和5.5%(9/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84,5.316,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可能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常见原因,探讨相应临床诊治预防措施.方法 回顺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0年1月本院外科收治并行PD治疗的331例壶腹周围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PD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7.2%,其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6.7%,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5%.PD常见消化道出血部位为胰肠吻合口出血(40.0%)、胃肠吻合口出血(20.0%),该组未发生胆肠吻合口出血.PD的消化道出血可发生在术中(20.0%)、术后24h内(20.0%)和术后24 h后(60.0%).术中出血的部位为胰肠吻合口胰腺断端,术后24 h内出血部位为胰肠吻合口空肠断端,术后24 h后出血部位为胃肠吻合口和空肠输出襻.PD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手段包括:单纯开腹手术止血(40.0%)、血管介入后开腹手术止血(40.0%)、单纯血管介入栓塞止血(20.0%).结论 PD后消化道出血的常见部位在胰肠吻合口和胃肠吻合口,一线的诊断治疗手段为血管介入和栓塞.消化道内窥镜止血是可以选择的方式,而开腹手术止血是最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再手术处理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并发症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的239例PD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再手术的原因、处理方式及转归。结果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0.5%(73/239),病死率为4.6%(11/239)。12例(5.0%,12/239)再手术,其中腹腔内出血6例,切口裂开2例,胰瘘并腹腔感染1例,胰瘘并腹腔内出血1例,胰腺断面出血1例,腹腔感染1例。再手术时间为术后1 h至13 d;再手术病死率为25.0%(3/12)。结论导致PD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并发症有出血、胰瘘和切口裂开。及时而果断的再手术是处理PD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但伴随较高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胰胃吻合术预防Whipple手术后胰瘘的临床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即Whipple手术(以下简写成PD)用于胰引流仅有的两个空腔脏器是空肠和胃。胰空肠吻合和胰胃吻合两者合称为胰肠吻合(Pancreaticoentericanastomosis)。近十年胰胃吻合得以复兴,被认为是能预防或减低Whipple手术后胰瘘的一种安全的胰引流重建方法。1背景虽然PD术后的死亡率已降至<5%,在大的治疗中心总的围手术死亡率<2%,但术后并发症率仍较高为27%~50%[1~8]。术后三个常见的并发症是延迟胃排空、胰瘘和脓毒症。胰瘘仍然是PD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为5%~25%[1~8]。胰瘘致死率为20%~50…  相似文献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上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上消化道出血。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自1983年1月至1997年12月间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共115例的并发症。结果 PD术后并发症41例(35.7%),死亡7例(61%);并发症中以上消化道出血(UGIB)为最多,共21例(18.3%)。按并发UGIB与否分为UGIB和非UGIB两组,UGIB组的PD术中估计失血量、输血量多于非UGIB组;UGIB组的死亡率为23.8%,高于非UGIB组的死亡率21%(P<0.05):UGIB组死亡5例,均合并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应激性溃疡8例(38.1%),胃空肠吻合口出血6例(28.6%),胆道出血3例(14.3%),原因不明10例(47.6%);其中吻合口出血均伴不同程度的应激性溃疡。出血后的处理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止血6例(28.6%),保守治疗15例(71.4%),止血术后死亡3例,非手术治疗死亡2例。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PD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临床资料和手术并发症,探讨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连续的53例PD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8%(10/53),包括胰瘘4例、胃瘫1例、腹腔感染2例、肺部感染并胸腔积液2例、腹腔出血1例、再手术1例、死亡0例。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对于提高PD手术安全性和降低PD术后早期并发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腹腔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5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行PD的27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腹腔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液及血清淀粉酶、血白细胞计数、体温等因素。将术后发生B/C级胰漏,以及腹腔出血、胆漏或多个并发症的病人为严重并发症组(简称并发症组),A级胰漏和无并发症病人为对照组。结果:并发症组65例,占23.4%。其中B级胰漏35例(12.6%),C级胰漏11例(4.0%),胆漏24例(8.6%),腹腔出血8例(2.9%)。围手术期死亡1例(0.3%)。合并多个并发症的18例分别为:1例C级胰漏合并胆漏及腹腔出血,9例B级胰漏合并胆漏,2例胆漏合并腹腔出血,5例胆漏合并A级胰漏,1例腹腔出血合并A级胰漏。对照组包括A级胰漏46例和无并发症167例,共213例。术前和术中的临床资料分析提示男性、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肿瘤病理性质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为,BMI和手术时间是P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35例术后病人腹腔引流液淀粉酶、体温和血白细胞的分析显示,这些指标的下降表示术后恢复较好。结论:本研究表明,BMI和手术时间是PD术后发生腹腔严重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手术时间代表手术难度和对病人的创伤,BMI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病人的体质。手术创伤和病人基础条件可能是考虑并防治PD术后并发症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再手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处理中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再手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并发症处理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我院施行的392例PD术后并发症及再手术的原因、诊断、处理方式及疗效。结果PD术后并发症133例(33.9%),死亡14例(3.6%)。其中22例再手术,再手术的死亡3例,再手术死亡率13.6%。结论导致PD术后再手术主要并发症有出血、胰瘘和切口裂开等。再手术是处理PD术后并发症的一个有效手段且不增加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严重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1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25例,保留幽门和十二指肠升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联合门静脉部分切除1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28例。全组患者均放置胰管支撑引流,103例肝总管放置T管引流。结果术后胰瘘2例(1.52%),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0.76%),吻合口出血3例(2.27%),胆瘘2例(1.52%)。其他切口感染6例,胃排空延迟2例,肺部感染1例,腹腔脓肿1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3.6%。结论胰管内支架安放和肝总管T管引流是预防PD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关键。及时有效的处理出血、胰瘘、胆瘘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方法.胰肠吻合全部采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术.结果 术后胰瘘、胆瘘、出血、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共7例,发生率11.7%,无手术死亡.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范围广、吻合多、创伤大,一直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但精细的手术操作、简单可靠的胰肠吻合方法以及合理的技术改进可以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大网膜包裹胰肠吻合口方法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大网膜包绕胰肠吻合口(包绕组),40例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未包绕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胆红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虽然术后两组的胰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包绕组术后胰漏分级均为A级胰漏,未见B、C级胰漏,而未包绕组A级胰漏2例,B级胰漏5例,C级胰漏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包绕组出现2例胃排空延迟,而未包绕组出现1例胆漏,5例术后出血,3例胃排空延迟,除了1例术后腹腔出血需行介入治疗外,其余患者均予以保守治疗而治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术后住院时间(1.5±3.0天 vs. 17.4±6.8天,P<0.001)及住院费用(106442±16230 vs. 129831±35875元,P<0.001)包绕组较为包绕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采用大网膜包绕胰肠吻合口方法可以减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程度,促进术后胰漏愈合,未增加腹腔感染、腹腔脓肿、胃排空延迟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可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且方法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B级胰瘘按严重程度分级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43例行PD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B级胰瘘72例。按B级胰瘘是否需影像学辅助介入治疗分为重度组(16例)和轻度组(56例),比较组间医疗总费用、住院时间、入重症监护(ICU)率、引流管留置时间、腹腔积液、腹腔感染、腹腔出血、胆瘘、胃排空延迟、胰瘘外其他并发症类型数及发生率、胰瘘为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指数(PMI)、胰瘘(ACB)等指标。结果 两组间在医疗总费用(8.4万元vs. 13.2万元)、住院时间(29.0 d vs. 42.0 d)、引流管留置时间(20.5 d vs. 53.0 d)、腹腔积液发生率(41.1% vs. 87.5%)、腹腔感染发生率(10.7% vs. 43.8%)、腹腔出血发生率(7.1% vs. 56.3%)、非胰瘘并发症类型数(1种vs. 4种)、胰瘘为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3.6% vs. 87.5%)、PMI(0.22±0.08 vs. 0.37±0.00)、胰瘘ACB(0.19±0.08 vs. 0.3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胆漏、胃排空延迟、入ICU率、胰瘘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2016版胰瘘分级标准中B级胰瘘严重程度存在异质性,可分为轻度与重度,有助于为PD术后B级胰瘘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肠吻合口大网膜包裹技术对于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二科单一手术组实施的22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例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实施胰肠吻合口网膜包裹技术分为包裹组(125例 )和未包裹组(100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后,比较包裹组(64例)和未包裹组(64例)胰瘘的发生率。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225例病人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2.7%(141/225),再手术率2.7%(6/225),病死率2.7%(6/225)。胰瘘发生率为46.7%(105/225),包括A级61例、B级37例、C级7例,出血发生率为11.%(25/225),胃排空障碍(DGE)发生率为24.9%(56/225),腹腔感染发生率为20.9%(47/225)。除术后胰瘘发生率外,两组病人出血、DGE、腹腔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包裹组无再次手术病人,死亡2例;未包裹组再次手术4例,死亡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9、0.680)。在PSM模型中,单因素分析显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网膜包裹与术后胰瘘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胰管直径<3 mm及未行网膜包裹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D中采用胰肠吻合口网膜包裹技术可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154例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取胰肠套埋单层吻合105例,双层吻合49例。结果: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7 %,两种吻合方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单层吻合 18.1 %,双层吻合 32.7 %),胰瘘发生率(单层吻合 4.8 %,双层吻合 16.4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单层吻合 (18.45±7.11)d,双层吻合 (22.75±9.73)d ]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变量分析表明:男性、胰腺质地软、非单层胰肠吻合方式是3个与胰瘘发生相关的独立因素。结论:合理的胰肠吻合方式及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减少胰瘘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肠端侧套入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基本外科2005年8月至2012年12月期间20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hild法重建消化道,胰肠吻合施行胰肠端侧套入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采用3层缝合结构(胰腺与空肠浆肌层、胰腺切缘与空肠浆肌层切缘以及胰管与空肠黏膜),胰管内置入硅胶管并引至空肠内。吻合口周围覆盖部分大网膜,并于吻合口下方放置引流管。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者。手术时间为(298±77)min、280~420 min。胰瘘发生率为11%(22/200例),A级17例、B级2例、C级3例;其中16例合并腹腔感染,1例合并脾静脉腐蚀大出血,1例合并胆肠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1例合并腹腔脓肿。3例C级胰瘘患者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19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胰肠端侧套入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胰瘘发生率。吻合口覆盖大网膜可限制外漏胰液的扩散,减少胰瘘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胰肠吻合的一种新方法——空肠黏膜剥离双荷包缝合套扎+吻合口中央胰腺上下缘缝扎法,以及其预防术后胰空肠吻合口瘘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9年6月至2013年10月我科共收治PD术患者65例,胰肠吻合均采用空肠黏膜剥离双荷包缝合套扎+吻合口中央胰腺上下缘缝扎法,分析此吻合术式的可行性、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发生胰瘘2例,发生率为3% (2/65),分别发生于术后第7、12天,经用生长抑素(善得定或施他宁等)药物3周后治愈.其余患者均无胆瘘、肠瘘及大出血等重大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空肠黏膜剥离双荷包缝合套扎+吻合口中央胰腺上下缘缝扎法,在胰肠吻合中可行性强,方法简单,疗效可靠,胰瘘发生率低,有明显的临床优势,有很好的实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保留胃血管弓预防十二指肠残端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730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穿孔、经内科治疗无效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胃外伤破裂、刀刺伤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368例,行胃大部切除时,胃血管弓保留完好。对照组362例,常规行毕罗( 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用大网膜或胰腺被膜覆盖十二指肠残端进行缝合加固。采用SAS 8.1软件进行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率分别为0.3%(1/368)、3.8%(14/362),χ2=11.292, P <0.01;术后腹腔感染率为0.5%(2/368)、4.1%(15/362),χ2=9.984, P<0.01;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0.3%(1/368)、3.3%(12/362),χ2=9.349,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毕罗( 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保留完好的胃血管弓,明显降低了十二指肠残端瘘、腹腔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连续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胰瘘的发生率为11.4%(14/123)。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上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术后血红蛋白、胰肠吻合方式及胰管直径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4个独立与胰瘘相关的变量,即上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术后血红蛋白及胰肠吻合方式。结论上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软、术后血红蛋白<90g/L及常规套入式胰肠吻合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