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闭锁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8例结肠闭锁患儿临床资料,总结我们在诊疗方面的经验。结果18例患儿中,外院造瘘1例,本院急诊手术17例,均在入院后8~20 h内手术。闭锁部位发生在横结肠8例,升结肠3例,降结肠2例,结肠肝曲2例,结肠脾曲2例,乙状结肠1例。Ⅲ型14例,Ⅰ型2例,Ⅱ型2例。14例行一期肠吻合术,3例行乙状结肠造瘘,1例术中放弃治疗。全组有2例死亡。结论当闭锁发生在近端结肠时应选择回结肠吻合;当闭锁盲端在脾区以远,可以保留回盲部及部分近端结肠行结结肠吻合;如果闭锁盲端超过乙状结肠或患儿一般情况较差时,应先行肠造瘘。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7岁。生后两天肛诊排便,间歇交替性腹胀、便秘7年入院。无家族史。肛诊无明显的狭窄环,肛诊后大量排气排便。钡灌肠示降结肠极度扩张,乙状结肠末端狭窄,支持先天性巨结肠。入院12天后行Duhamel氏改良术。术中见降结肠、乙  相似文献   

3.
患儿:女,3d。因呕吐2d入院。第1胎第1产,出生时体重2.9kg,Apgar评分9分。生后第2天排胎粪,量少,色灰白,伴呕吐,初为奶汁后转为胆汁性。检查: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及压痛、肌卫、反跳痛及包块,肠鸣音2次/min,肛指未及异常,退出手指无气粪排出。腹平片示小肠低位完全性梗阻。钡灌肠示胎儿型结肠,转动体位后钡剂未进入横结肠和升结肠,诊断为结肠闭锁可能大。急诊剖腹探查,术中于右上腹见球形扩张肠管盲端,证实为盲肠,直径6cm。于结肠脾曲找到闭锁远端,直径约0.8cm。注射盐水证实结肠远端通畅。因近远端口径相差悬殊,遂行扩张盲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单腔造瘘术,切除的近端盲肠病理检查,肠壁肌层有发育良好的神经节细胞。2个月后行回肠-结肠吻合、造瘘关闭术,术后3d排气排便,无呕吐腹胀,进食良好,术后1周出院。但出院后患儿反复出现腹胀,腹平片示小肠低位近完全性梗阻,保守治疗无效,考虑肠粘连或吻合口近远端比例失调所至,多次行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患儿腹胀渐重。行钡灌肠检查见乙状结肠降结肠交界处移行性改变,再次剖腹探查,见吻合口远端8cm处结肠(乙状结肠降结肠交界处)呈扩张移行改变,遂取移行段远端结肠多点标本送快速冰冻病理,发现移行段以下未找到神经节细胞,移行段找到发育不成熟神经节细胞,吻合口找到发育较好的神经节细胞。诊断为结肠闭锁合并先天性巨结肠,行结肠切除,Ikeda-soper巨结肠根治手术。术后患儿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胃纳佳,排糊状便4~6次/d,营养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4.
经肛门结肠拖出根治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经肛门结肠拖出根治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手术过程、疗效及短期随访。方法我院2000~2005年经该术式治疗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19例,乙状结肠冗长症有典型的便秘症状,钡灌肠显示19例乙状结肠比正常对照组平均长25cm;直肠肛管测压显示直肠肛管松弛反射存在,呈“W”型特殊波型;组织化学检查无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的副交感神经纤维。结果19例经肛门拖出切除结肠肠管20~52cm,平均切除结肠肠管28cm。均于术后2~3d开始进食,术后1个月随访每日排便6~8次,其中15例行钡灌肠检查未见结肠扩张,24h无钡剂潴留。6个月随访(17例)每日排便1~3次,无污粪。结论经肛门结肠拖出根治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手术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良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内镜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2012年在本院接受腹腔镜辅助经肛门直肠拖出HD根治术的5岁以下患儿79例,其中常规腹腔镜辅助手术41例,经自然腔道辅助手术38例,按肠管切除范围分为直肠乙状结肠切除组和次全结肠切除组,分别记录各组病例手术数据及术后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腹腔镜辅助直肠乙状结肠切除30例和次全结肠切除11例,经自然腔道腹腔镜辅助直肠乙状结肠切除28例和次全结肠切除10例。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常规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手术时间(127.5±52.5)min,估计出血(22.8±22.4)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问(1.4±0.6)d;次全结肠切除手术时间(199.6.4±47.6)min,估计术中出血(28.6±19.2)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1.6±0.9)d。经自然腔道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手术时间(112.3±51.8)min,估计出血(17.3±8.3)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1.3±0.8)d;次全结肠切除手术时间(183.0±42.4)min,估计术中出血(23.0±7.9)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1.6±0.7)d。两种手术方式完成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和次全结肠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无差别。67例获随访,排便功能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两种术式相比在各时段排便功能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经自然腔道腹腔镜HD根治术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相比,具有同样的手术效果,安全可靠,可进一步减少腹壁创伤,美容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结肠造瘘术16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新生儿结肠造瘘术的疾病分布特点,分析新生儿结肠造瘘术的临床特征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7年收治的165例新生儿因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而接受结肠造瘘术的临床诊治过程。接受结肠造瘘术的新生儿包括肛门直肠畸形68例,先天性巨结肠47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9例,其它疾病31例。结果实施横结肠造瘘69例(41.8%),乙状结肠造瘘72例(43.6%),其它部位24例(14.5%)。造瘘方式包括袢式造瘘77例(46.7%),双腔造瘘50例(30.3%),单腔造瘘38例(23%)。79.5%的患儿出现造瘘并发症,其中表皮脱落67.3%,造瘘口出血15.8%,脱垂13.9%,造瘘口狭窄9.7%。需要重新造瘘9例(5.5%)。18例(10.9%)死亡,其中11例死亡与多发畸形相关,7例与造瘘并发症有关。结论结肠造瘘术在新生儿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中作为挽救生命的紧急措施或分期治疗的初期治疗方法运用广泛,其并发症发生率仍比较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避免结肠造瘘。专业造瘘技术、造瘘护理方法及尽早闭合造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结肠镜下微波治疗小儿结肠血管病变体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1993~ 1999年 ,笔者应用纤维结肠镜检查了 79例小儿血便者 ,检出 6例结肠血管病变的患儿 ,进行了内镜下微波治疗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6例患儿中 ,男性 4例 ,女性 2例 ,年龄 3~ 9岁。所有患儿均有解暗红或鲜红色大便症状 ,病程8d至 2年 ,平均就诊时间 2 4d。病变部位横结肠 2例 ,降结肠 3例 ,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 1例。1.2 操作要点常规清洁肠道后 ,氯胺酮全麻下 ,选用OlympusGF - 30 1结肠镜 ,遵循肠镜检查操作原则 ,发现结肠血管病变后 ,应用南京长城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微波治疗仪微波治疗 ,…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后肠狭窄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普外科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治疗的18例NEC后肠狭窄患儿临床资料(包括确诊NEC后至肠狭窄的时间、手术年龄、狭窄部位、术后并发症等)并进行经验总结。结果18例确诊NEC后至肠狭窄的平均时间为45.7天;手术时平均日龄73.8天。狭窄部位仅1处者14例:7例位于回肠末端,5例位于升结肠,2例位于降结肠;多发狭窄者4例,其中1例位于回盲部和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部,1例位于回肠末端和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部,1例位于升结肠和横结肠中段,1例位于结肠肝曲和脾曲。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4例再次行肠造瘘术,原因分别为:2例吻合口漏、1例吻合口狭窄、1例吻合口近端肠粘连扭转坏死;另1例再发回盲部狭窄,再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8例均获随访,预后良好,4例肠造瘘者已关瘘3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治疗NEC后肠狭窄效果整体良好,狭窄常发于末端回肠和升结肠。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及消化道造影结果,术中需对可疑肠管注水充盈以排除多发狭窄。NEC后肠狭窄有一定的发病形成时间,需把握一期手术时机并保证剩余肠管质量,避免发生术后再发狭窄或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经脐及肛门自然腔道巨结肠根治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监视下联合经肛门直肠内拖出结肠切除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及其类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11月,对15例常见型和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及其类缘病患儿实施经脐单孔腹腔镜监视下联合经肛门直肠肌鞘入路游离左半结肠或全部结肠,然后拖出在体外完成直肠乙状结肠或次全结肠切除术.结果 全部患儿...  相似文献   

10.
全结肠型(包括累及小肠)巨结肠症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巨结肠的6~8%左右,既往在诊断和治疗全结肠型巨结肠切除术后,患儿出现营养和离子紊乱问题,使患儿很难存活下来。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小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再加上胃肠道外营养和外科新技术的开展,使先天巨结肠,特别是全结肠型巨结肠的死亡率大大地下降。本文介绍自1994年7月~1995年3月我院采用一期行左半结肠一回肠侧吻合造倭术,二期行Duhamel根治术治疗三例新生儿全结肠型巨结肠获得成功的体会,对新生儿全结肠型巨结肠的诊断及治疗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疑似全结肠巨结肠病例行急诊回肠造瘘术后二期手术的诊疗流程及手术方案。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2例回肠造瘘术后的疑似全结肠巨结肠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手术年龄3~13个月,平均年龄5.8个月。经下消化道造影后24 h复查腹平片及直肠测压检查。均行术中回结肠多处活检,冰冻病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决定下一步手术方案。结果11例诊断为全结肠巨结肠,行经腹部切口辅助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全结肠切除回肠肛门吻合术)。2例确诊为长段型巨结肠,1例确诊为常见型巨结肠,行巨结肠根治术。8例排除巨结肠及巨结肠同源病,行关瘘术。术后患儿恢复可。结论对于因疑全结肠巨结肠而行回肠造瘘的患儿,二期手术前可行下消化道造影,造影后24 h复查腹平片以评估远端肠管排钡功能。术中行回结肠多处浆肌层活检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病变范围,从而指导二期手术方案的选择,是一种可靠、可行、简便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经肛门巨结肠一期根治术近期效果好,但术后患儿的肛肠功能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该文旨在评估患儿术后的排便模式,结肠和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对58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半年以上儿童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5.8 月 (6~24 月)。并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钡灌肠、结肠传输时间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33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结果:大多数随访患儿排便正常,无任何临床症状。4例出现稀便便频,9例污便,5例便秘,3例小肠结肠炎。钡灌肠结果显示大多数随访患儿结肠形态恢复良好。全部病例术后直肠肛管角(度)较对照组显著开大,有症状组较无症状组显著开大。58例随访患儿的平均全胃肠、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传输时间较术前显著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直肠肛管反射5例阳性。便秘组的肛管最大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和对照组。污便组向量容积和对称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便秘组对称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大多数患儿排便功能、结肠功能和括约肌功能良好。少数病例排便功能障碍可能与术后乙状结肠曲减少或消失、“新直肠”储便功能代偿不全和拖出结肠致直肠肛管角开大、肛门括约肌痉挛失弛缓有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3):188-192]  相似文献   

13.
乙状结肠冗长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利用钡灌肠对便秘患儿的乙状结肠长度进行测量,超出范围者即被认为患乙状结肠冗长症。乙状结肠冗长症患儿23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经腹行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直肠吻合术14例(经腹组);经肛门入路拖出Soave术9例(经肛门组)。结果 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8例,症状改善5例,其中9例经肛门入路Soave手术患儿均获治愈,对经腹组与经肛门组的治愈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诊断首选钡灌肠,总体手术效果良好,以肛门入路Soave手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治疗全结肠型巨结肠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今我们共收治全结肠型巨结肠26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1~14个月;随访23例,失访 3例。23例先行回肠造瘘,二期根治,3例行全结肠巨结肠一期根治术,术式采用回结肠多处活检,全结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全部患儿术中行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后分别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患儿均手术顺利,术后感染 3例,末段回肠血栓形成、局部坏死,行二次手术1例。无直肠肌鞘感染,吻合口瘘等术后并发症。最终全部患儿治愈出院。术后随访无一例便秘复发,偶发轻微小肠结肠炎9例(64.2%),持续小肠结肠炎1例(7.1%),4例(33.3%)存在轻度污粪,无便失禁;轻度吻合口狭窄1例(7.1%)。全部患儿术后体重增加,2例生长发育落后,其余营养状况良好。结论全结肠型巨结肠采用全结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同时行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除,避免了术后便秘复发,对术后小肠结肠炎的控制效果较好,术后大便次数和控制可逐渐恢复,患儿生活质量可,是可以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结肠传输时间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 (HD)Swenson改良术后远期结肠动力功能。方法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对 2 2例HD行Swenson改良术后的儿童随访 ,应用简化的不透X线标记物追踪法测定其结肠传输时间 ,初步探讨结肠功能的变化。其中男 14例 ,女 8例 ;年龄 5~ 2 0岁 ,平均 10 .0岁。全部病例均经术前钡灌肠及病理检查确诊。平均随访时间为 9年 (5~ 15年 )。结果 对照组儿童的全结肠传输时间 (TCTT)、右半结肠传输时间 (RCTT)、左半结肠传输时间 (LCTT)、直肠乙状结肠传输时间 (RSTT)分别为 (2 8.7± 7.7)h、(7.5± 3.2 )h、(6 .5± 3.8)h和 (13.4± 5 .6 ) g ,与对照组相比 ,巨结肠组儿童的TCTT和RSTT显著延长 (39.4± 19.5 )h比 (2 8.7± 7.7)h ,P <0 .0 5 ;(2 8.5± 18.8)h比(13.4± 5 .6 )h ,P <0 .0 1。结论 应用多次口服标记物一次排片法测定正常儿童的全结肠传输时间为 (2 8.7± 7.7)h。先天性巨结肠Swenson改良术后儿童的TCTT和RSTT较正常儿童均显著延长。其新生“直肠乙状结肠”部位存在明显的动力异常。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远期排便功能障碍与结肠动力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多发型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诊断并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1 890例肠套叠患儿中多发型肠套叠7例(0.37%)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2~15.0个月,平均(7.2±4.0)个月;体重5.2~12.4 kg,平均(7.3±2.5) kg;发病时间20~74 h,平均(30.7±19.0) h。术前行空气灌肠4例,行彩色超声检查2例。结果 7例患儿均经手术证实为多发型肠套叠并手法复位成功,无肠坏死、肠道畸形。其中3例为回-回-结肠型及结肠-结肠型套叠并存(顺行套叠和逆行套叠并存),1例为小肠型及回-结肠型并存,3例为多发型小肠型套叠。所有患儿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性肠套叠。结论 多发型肠套叠发病率较低,术前不易诊断明确,易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治疗,可行彩色超声或CT检查协助诊断。对于术前空气灌肠肠套叠包块位置与术中不符或术中发现套叠近端肠管无明显扩张时,需探查有无多发型肠套叠。  相似文献   

17.
经肛门拖出及辅助腹部小切口根治长段型巨结肠3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肛门拖出及/或选择性辅加腹部小切口根治长段型巨结肠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5年3月经用该术式治疗婴儿长段型巨结肠33例。其中病变段位于乙状结肠上段16例,降结肠11例,脾曲4例,横结肠右侧2例。全组病例均经钡剂灌肠、肛门直肠测压、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实施I期手术32例,II期手术1例。结果17例单独经肛门拖出结肠,16例辅加腹部3~5cm小切口协助完成手术。切除病变结肠平均长度为39.2cm(32~63cm)。平均手术时间为145min(110~190min)。出血约10~50ml。术后恢复良好,6例出现肛周轻度红肿、糜烂,均于术后6~11d痊愈出院。30例经3个月~4.5年随访,生长发育良好,3个月内每日排便4~8次,6个月后每日2~3次。5例发生结肠炎,经保守治疗痊愈。轻度污粪及便秘各1例。无腹部并发症及吻合口狭窄。结论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根治婴儿长段型巨结肠方法可行,且安全、有效,操作较简便。对病变位于降结肠以上、结肠系膜较短者,可辅加腹部小切口协助完成手术,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8.
医源性结肠穿孔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医源性结肠穿孔的原因、诊断方法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06年1月我院收治的5例医源性结肠穿孔患儿的病历资料。年龄:新生儿3例,幼儿2例;病因:先天性巨结肠3例,急性肠套叠2例;医疗操作:洗肠2例,钡灌肠1例,空气灌肠2例;穿孔部位:乙状结肠4例,升结肠1例。结果行乙状结肠造瘘及穿孔修补3例,肠套叠复位加阑尾切除及穿孔修补、横结肠造瘘1例,升结肠穿孔造瘘1例。结论各种经肛门的医疗操作是儿童(特别是新生儿)结肠穿孔的危险因素。规范医疗操作,早期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对于诊断和治疗医源性结肠穿孔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治疗直肠乙状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12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直肠乙状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HD)的临床经验和近远期疗效.方法 2001~2010年本院收治直肠乙状结肠型HD患儿122例,年龄15 d至12岁.均应用3个或4个Trocar行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拖出术.先在腹腔镜下行浆肌层活检明确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有神经节细胞肠段,然后在腹腔镜辅助下经肛...  相似文献   

20.
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15例报告   总被引:116,自引:7,他引:109  
目的 报告一种新型I期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及期手术效果。方法 15例经组织学检查诊断为直肠乙状结肠型巨结肠患儿均行I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方法为在直肠后壁齿状线上1cm、前壁齿状线上2-3cm切开直肠粘膜,向近端游离达腹腔水平后,切除腹膜外直肠肌鞘至肛提肌水平,残留肌鞘后壁“V”形切除。游离近端结肠,拖出正常结肠与肛门斜行吻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45min(95-250min),平均出血45ml。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随访1-4个月所有患儿排便2-6次/d,无污粪。结论 I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安全有效,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