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肿瘤复发率及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为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综合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后行TACE治疗22例(手术+TACE组)、仅行手术切除而不行TACE治疗患者20例(单纯手术组),对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手术+TACE组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前者肿瘤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后者(P〈0.05),但两组2年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TACE组1年及2年生存率(76.1%,48.2%)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52.8%,23.6%)(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手术后结合TACE治疗,可明显降低肿瘤近期复发率且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Zhang G  Zhang SJ  Zhao YF  Wu Y  Li Z  Wang JX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7):499-50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EphrinA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phrinA1的mRNA及蛋白在40例肝癌及相应的癌旁肝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肝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肝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均有EphrinA1 mRNA的表达。RT-PCR分析显示EphrinA1mRNA在肝癌组织(0.5413±0.1527)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0.3895±0.0549,P〈0.05)和正常肝组织(0.3770±0.1055,P〈0.05),而在癌旁肝组织(0.3895±0.0549)和正常肝组织(0.3770±0.1055)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正常肝组织、癌旁肝组织到肝癌组织,Ephrin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2/10)、35%(14/40)和62%(25/40),呈递增趋势(x^2=14.762,P〈0.05)。EphrinA1蛋白的过表达与肝癌细胞的分化程度、门静脉癌栓的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有关(P〈0.05)。结论EphrinA1蛋白的过表达与肝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门静脉癌栓有密切联系,提示其可能在肝癌的恶性转化、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观察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完全随机双盲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不用术前药,麻醉诱导前,采用正中人路穿刺法于L1/L2或T12/L1椎间隙置人硬膜外导管。D组:手术前15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1μg/kg,然后以0.5μg/(kg·h)速率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前30rain。C组:手术前15min以相同的速率静脉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常规麻醉诱导,术后行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分别于麻醉前(1D)、手术后24h(T1)、手术后48h(他)、手术后72h(T3)抽取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CD3、CIM、CD8、CD4/CD8)、NK细胞活性。结果①c组CD3、CD4、CIM/CD8在T1至仍点明显下降(P〈0.05);D组CD3、CIM/CD8在T1点下降明显(P〈0.05),CD4在T1、r12点下降明显(P〈0.05);D组患者CD3、CD4、CD4/CD8在T1至T3点明显高于c组(P〈0.05);CD8在Tl、亿点明显低于c组(P〈0.05)。②C组NK细胞在T1至r13点明显下降(P〈0.05),D组NK细胞在T1、T2点明显下降(P〈0.05);D组患者NK细胞在Tl至,13点下降程度不如C组明显(P〈0.05)(P〈0.05)。结论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能够减轻围术期结直肠手术患者免疫功能抑制,对术后免疫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51例结肠癌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及CD25进行了检测。结果(1)结肠癌组CD4^+CD25^+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25^+细胞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结肠癌组手术后患者CD4^+CD25^+、CD4^-CD25^+细胞与手术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3)结肠癌组淋巴结转移患者CD4^+CD25^+细胞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01)。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可以反映肿瘤患者免疫系统存在抑制状态,且可能与肿瘤的免疫耐受有关,并可反映肿瘤淋巴结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Pokemon在肝细胞癌(HCC)、肝细胞癌远处转移、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群外周血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okemon作为HCC诊断、预测转移复发标记物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4组(n=40)。HCC合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行肝移植患者、HCC远处转移合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及健康人群各抽外周血2ml 1次。用实时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Pokemon mRNA的表达。结果(1)Pokemon在HCC、肝硬化和健康人群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2)HCC远处转移组Pokemon表达量、表达比例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3)HCC外周血中Pokemon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HBSAG、HBV.DNA、AST、ALT、AFP无关(P〉0.05)。结论HCC患者外周血中的Pokemon表达水平不高;肝硬化、健康人群组也可能存在Pokemon的表达。HCC远处转移组Pokemo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CC肝移植、肝硬化和健康人群组。监测外周血中Pokemon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诊断和预测HCC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手术后使用添加谷氨酰胺的营养支持对肝功能不全患者胃肠黏膜功能、免疫功能及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1)10例健康志愿者取血行PCR检测细菌DNA作为空白对照;(2)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使用不含谷胺酰胺的全肠外营养组(TPN)与使用含谷氨酰胺的全肠外营养组(GTPN).每组20例。两组在外科手术后以等氮等热卡营养摄入行全胃肠外营养10d。分别于手术后第5天和第10天观察比较患者血生化指标、胃肠道通透性指标及免疫学指标。结果(1)健康志愿者外周血行PCR检测细菌DNA结果均为阴性。(2)TPN组和GTPN组患者术后5d血浆转氨酶水平与术前相比升高,术后10d GTPN组血浆转氨酶水平明显高于TPN组(P〈0.05)。(3)GTPN组术后第10天血浆总蛋白(TP)水平与白蛋白(ALB)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明显降低(P〉0.05),TPN组则明显降低(P〈0.001)。(4)GTPN组手术后第10天肠黏膜通透性无明显升高(P〉0.05),TPN组则升高明显(P〈0.05)。(5)术后第10天GTPN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明显高于TPN组(P〈0.01),GTPN组术后10d IL-6浓度未见明显变化,TPN组IL-6浓度明显升高(P〈0.01)。结论肝功能不全患者手术后使用添加谷氨酰胺的营养支持可以较好地维护术后血浆蛋白水平,保护肠黏膜屏障,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但有可能影响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其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和健康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7d后取贴壁细胞进行Dil—LDL和FITC—UEA-I双染色,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CD34、CD133、KDR,以鉴定EPCs。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粘附功能检测评价其迁移和粘附能力,并与患者血清半胱氨酸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EPCs的数量和迁移、粘附功能都低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半胱氨酸含量[(57.10±24.76)umol/L]显著高于健康者[(6.75±3.58)umol/L](P〈0.05),并且含量与患者EPCs的数量和迁移、粘附功能分别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EPCs数量减少,功能降低,可能与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对照组血清TGF-β1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外周血Treg数量进行检测。结果: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为(68.86±13.27)ng/L,40例正常人血清TGF-β1水平为(21.31±7.65)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肝癌组Treg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7.66±5.48)%vs(17.31±2.84)%,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TGF-β1和Treg的水平明显增高,可能是造成肝癌患者免疫力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和CK20的表达对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4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及18例非恶性病变腹部手术患者(良性病变组)门静脉血和外周血CK19和CK20的表达。结果良性病变组患者门静脉血和外周血均无CK19或CK20阳性表达。结直肠癌组患者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CK19和(或)CK20均阳性表达者34例(77.3%)。与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外周血CK19和CK2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4%和52.3%.门静脉血则分别为59.1%和72.7%,高于外周血的阳性表达率(P〈0.05):Ⅲ期结直肠癌患者CK19和(或)CK20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外周血CK19和(或)CK20阳性表达者术后转移或复发率61.5%,明显高于仅在门静脉血中CK19和(或)CK20阳性者的25.0%(P〈0.05)。结论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CK19和CK20的RT—PCR检测是判断结直肠癌患者有无血行微转移的敏感和特异性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肝癌组织和外周血液中树突状细胞(DCs)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经TACE治疗后二期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17例(TACE+手术组)和未经TACE单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30例(单纯手术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癌组织中的DCs含量。另选经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7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7,15天采集周围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DCs的含量。结果TACE+手术组肝癌组织中DCs数量明显少于单纯手术组(P〈0.05);经TACE治疗后第7,15天,患者外周血DCs数量明显少于治疗前(均为P〈0.05)。结论TACE治疗后,患者肝癌组织和血液中DCs数量的减少可能是TACE后肝癌易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CD40-CD40L在持续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ersistent IT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揭示其在儿童持续性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持续性ITP患儿治疗前后及20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0-CD40L的表达情况,用ELISA法检测血小板抗体(PAIg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D40和CD40L治疗前后的表达均增高(P<0.01,P<0.05), CD40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5),CD40L在两组的表达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0、CD40L的表达与PAIgG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3、0.746,P<0.05)。结论 CD40-CD40L共刺激信号异常可能为儿童持续性ITP发病机制之一,阻断此共刺激途径可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和解聚散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UUO建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贝那普利组和和解聚散方组,另设假手术组;术后7d、14d、21d分批取材,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采用HE和Masson染色检测肾脏病理、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GF-β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和解聚散方组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水平均降低(P〈0.05),肾小管损害百分比和肾间质损害分值较低(P〈0.05),肾组织TGF-β1表达减少(P〈0.05)。结论:和解聚散方可以降低尿素氮、血清肌酐水平,减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下调UUO大鼠肾组织TGF-β1的表达,验证了和解聚散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基础上观察布托啡诺对开胸术后胃肠功能影响,探讨解除开胸患者术后疼痛、减轻胃肠道影响的方法.方法 4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组(A组)和布托啡诺组(B组),分别于术后接受静脉自控镇痛治疗.两组患者术后行镇痛、镇静评分,观察不良反应、肠鸣音恢复时间段和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段.检测血浆胃动素含量.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镇痛疗效无差异.与A组比较,B组术后4h Ramsay评分明显增高(P〈0.05).不良反应中,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A组(P〈0.05),而嗜睡发生率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段B组小于A组(P〈0.05).结论 布托啡诺和芬太尼用于开胸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均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但布托啡诺对胃肠道的影响小于芬太尼,更适于开胸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长抑制因子4(ING4)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实施肝癌肝移植手术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组织标本取自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相应癌旁1 cm外的癌旁肝组织(PCLT)。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对肝癌组织和PCLT中ING4蛋白的表达进行定性检测,比较两者ING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的差异。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述两组织ING4蛋白的表达水平。根据蛋白质印迹法结果,计算肝癌组织和PCLT的ING4蛋白表达量之比,以比值0.48为界,将30例患者分为ING4低表达组(15例)和ING4高表达组(15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和预后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癌组织的ING4阳性表达率为63%(19/30),PCLT为93%(28/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的ING4强阳性表达率为27%(8/30),PCLT为63%(19/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肝癌组织的ING4蛋白阳性率为70%(21/30),PCLT为97%(29/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T的ING4蛋白表达水平高于肝癌组织(197±31比109±24,P0.05)。30对标本中有25对ING4表达水平在肝癌组织中下调,下调率为83%。在临床病理学特征方面,ING4低表达组和ING4高表达组在肿瘤结节数目(P=0.025)、静脉浸润(P=0.035)、肝外转移(P=0.017)和分化程度(P=0.02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NG4高表达组的累计术后复发转移率低于ING4低表达组,生存率高于ING4低表达组(均为P0.05),ING4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ING4低表达组(720 d比540 d P0.05)。结论 ING4蛋白水平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且与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有关,影响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EV)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5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61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出现EV为EV组,394例无EV表现的为无EV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预后。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查1次,以后每3个月复查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月或患者死亡。计量资料或率的比较采用,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结果患者均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其中行肝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例,脾切除术18例(包括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例)。EV组患者手术切缘距肿瘤距离〈0.5cm、脾切除、术中出血量≥1000ml和术中输血患者比例显著多于无E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3,18.209,5.527,14.298,P〈0.05);而两组肝切除范围〉1段、解剖性肝切除、术中进行人肝血流阻断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1,0.124,1.412,P〉0.05)。455例患者中8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无门静脉癌栓存在。EV组和无EV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84%(6/61)和0.51%(2/3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611,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9.0个月(3.0~136.3个月)。455例患者中共有218例死亡,其中Ev组死亡37例,无EV组死亡181例。EV组患者因肝癌、肝病和其他原因死亡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7.57%(25/37)、29.73%(11/37)和2.70%(1/37),而无EV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6.19%(156/181)、6.63%(12/181)和7.18%(13/1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80,P〈0.05)。EV组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1、2、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2%、65.6%、36.7%和15.7%,均低于无EV组患者的91.6%、79.9%、55.4%和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Y.(X2=12.517,P〈0.05)。EV组患者1、2、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2%、45.9%、22.9%和15.3%,均低于无EV组患者的80.0%、59.5%、39.1%和3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00,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Ev、术前AFP≥20μ/L、肝切除范围〉1段、脾切除、术中输血、肿瘤直径〉5cm、非孤立型肝癌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X2=12.517,5.370,12.711,4.430,7.148,29.616,47.11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cm和非孤立型肝癌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639,2.041,P〈0.05)。结论伴有EV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无EV的患者,但伴有EV不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肾结核患者尿液抗酸杆菌与自然杀伤细胞T(naturalkillerTcells,NKT)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54例肾结核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28)及非活动期组(n=26),并选取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多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NKT细胞百分含量,同法检测NKT胞内细胞因子自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及白介素-12(IL-12)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尿液抗酸杆菌TB-DNA含量,使用ELISA法检测尿液细胞因子IL-4、IFN-γ及IL-12含量。结杲在外周血NKT及其细胞因子、以及尿液细胞因子含量比较方面,均为活动期患者〈非活动期患者〈健康人;而尿液TBDNA含量比较显示活动期患者〉非活动期患者〉健康人,以上任意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外周血NKT与尿液TB-DN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878,P〈0.0001)。结论肾结核患者NKT细胞功能明显降低,且与是否处于活动期密切相关;反映病灶局部的尿液抗酸杆菌的含量与反映全身免疫功能的NKT细胞数量级功能均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紧密连接蛋白1(ZO-1)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SAP微血管损伤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的关系。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O组)和SAP组。SO组大鼠开腹后仅翻动胰腺;SAP组大鼠开腹后,以逆行胰胆管微泵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制备SAP模型。2组大鼠分别于手术后6、12及24 h各处死8只大鼠,取腹主动脉血测定外周血中淀粉酶、胰蛋白酶、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ZO-1蛋白水平;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并评分;同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ZO-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同时点与SO组比较,各时点SAP组的血清淀粉酶、胰蛋白酶、IL-8、TNF-α及ZO-1蛋白水平均较高(P〈0.05)。SAP-6 h组和12 h组的血清淀粉酶水平均低于24 h组(P〈0.05);SAP组内大鼠的胰蛋白酶、IL-8和ZO-1蛋白水平均随时点延长逐渐升高,各时点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内3个时点组间TNF-α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SAP组血清ZO-1蛋白水平与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b=0.96,P〈0.05)、血清淀粉酶水平(b=0.87,P〈0.05)、胰蛋白酶水平(b=0.72,P〈0.05)及IL-8水平(b=0.69,P〈0.05)均呈正相关,而与TNF-α水平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各时点SAP组大鼠的胰腺组织损伤程度重于SO组,且随时间延长,SAP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损伤加重;SAP-12 h组和24 h组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均高于6 h组(P〈0.05)。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随时间延长,SAP组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间及毛细血管壁的ZO-1蛋白颗粒数量减少,且在毛细血管中的表达不连续。结论在SAP的进程中,血清中ZO-1蛋白的水平上升,同时其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呈下调趋势,表明其与SAP时的胰腺微血管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慢性肾衰竭大鼠(CRF)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分阶段5/6肾切除制备大鼠CRF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RF模型组、EPO治疗组.从第3周开始,治疗组大鼠每次皮下注射重组人EPO 50 U/kg,每周3次,共6周.8周时取其外周血分离与培养EPC,并检测EPC的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外周血EPC 的An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EPO治疗能提高CRF大鼠外周血EPC数量及其增殖、黏附与形成血管腔样结构的能力(均P〈0.05);并可上调外周血EPC 的Ang-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P〈0.05).结论:EPO可动员慢性肾衰竭大鼠外周血EPC,并能增加外周血EPC血管生成素1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采用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及干扰素-γ(IFN-γ)的动态变化。方法:2010年6月31日~2011年12月31日收治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科的PNS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泼尼松联合槐杞黄颗粒治疗组24例(A组),单纯泼尼松治疗组26例(B组)。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3个月后外周血中IL-21及IFN-γ的变化。选取健康体检儿童15名为健康对照组(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IL-21及IFN-γ的浓度。结果:(1)A、B组IL-21均显著高于C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IL-21均显著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3个月后A组显著降低,并低于B组(P<0.05),仍未达C组水平。(2)A、B组IFN-γ均低于C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IFN-γ显著升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3个月后A组显著升高,并高于B组(P<0.05),接近C组水平。结论:PNS患儿治疗前IL-21的升高和IFN-γ的降低可能参与PNS的发病,槐杞黄辅助治疗可以下调肾病患儿IL-21的表达,上调IFN-γ的表达,纠正Th1/Th2失衡,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胃癌患者术后肝肾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同期行D2式胃癌根治性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治疗组在术后1—3d每天予以生理盐水100ml加乌司他丁20万U静脉滴注,对照组仅给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同期检测治疗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肝肾功能。结果治疗组术后第5天血红蛋白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血红蛋白无明显改变;治疗组白蛋白仅在术后1d显著下降(P〈0.01),术后3、5d与术前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术后1、3、5d白蛋白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术后血清ALT水平较术前均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升高的幅度均小于对照组,治疗组TBIL水平术后第一天明显上升(P〈0.01),随后即下降与术前无差异,对照组TBIL水平无明显改变;治疗组术后1—3d血清Cr水平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UN较术后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血清Cr、BUN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但与治疗组同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明显改善胃癌患者的蛋白质代谢异常并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