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式肠造口引流装置应用于新生儿肠造瘘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与使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2011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45例需行肠造瘘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急诊或亚急诊剖腹探查术进行治疗,术中均实施了暂时性肠造瘘手术,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45例受试者分为传统组(n=27)和改良组(n=18),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中均在造瘘口的近端采用由包皮环和避孕套组合而成的肠造瘘引流装置,传统组近端造瘘肠管不作处理。对比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等资料。结果4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改良组18例,无一例死亡;传统组27例,其中1例因感染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时间为(89.50±16.73)min,传统组手术时间为(86.07±17.2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无一例并发症,传统组术后14例出现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9.89±4.54)d,传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24.73±11.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非计划再次手术1例,传统组非计划再次手术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肠造口引流装置应用于新生儿肠造瘘手术可有效降低肠造瘘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外形美观、护理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切口感染是肠造瘘关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41%,可能导致切口全层裂开或切口疝。作者于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90例肠造瘘术后患儿,对其中40例采用预置切口缝线延期打结缝合皮肤,预防切口感染,并与另50例未行预置切口缝线延期打结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Santulli肠造瘘术在小儿早期高位小肠瘘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6例早期高位小肠瘘患儿行Santulli肠造瘘术.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15 d~5岁.结果 手术距离肠瘘确诊时间为(52.33±19.03)h,瘘口与Treize韧带距离为(17.33±4.68) cm,造口引流量为(760.00±107.56) mL/d.手术探查6例均出现肠管黏连,未出现黏连致密无法分离和分离时肠管破损;5例腹腔内大量粪水、脓液重度污染,1例中度污染.术前并发症:术前手术切口感染6例,完全裂开l例;弥散性腹膜炎6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脓毒血症各3例,肾功能损害2例,肝功能损害1例.术后并发症:术后切口感染1例.术后3d、7d小儿危重评分和血清清蛋白与术前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所有病例吻合口愈合无泄漏;术后随访8个月~2年,营养、发育均正常.结论 Santulli肠造瘘术是治疗小儿高位小肠瘘的良好术式,早期实施有利于肠瘘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活瓣式小肠造瘘术在降低新生儿及婴儿小肠造瘘术后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入选的患儿分为活瓣式肠造瘘术组(13例)以及常规肠造瘘术组(10例),其中活瓣式肠造瘘术组采用袢式造瘘的方法,先将肠管浆肌层与腹膜及腹壁肌层缝合固定,在与该缝合层面约一个肠管直径距离处将肠管浆肌层与皮肤、皮下、腹壁肌肉一并缝合固定,使处于腹壁内的肠段形成类似回盲部的“瓣样”皱襞结构。对比活瓣式小肠造瘘术组与常规肠造瘘组术后水电失衡情况,皮肤糜烂、肠管脱出的发生率及排便情况。结果与常规造瘘术组相比,活瓣式造瘘术组患儿每日每百毫升进奶量对应的排便质量显著降低[(25.95±3.39)g vs.(22.23±2.49)g,P<0.05],每日每千克体质量对应的排便质量显著降低[(27.05±3.31)g vs.(23.23±2.64)g,P<0.05],每周体质量增长量显著提高[(136.42±20.23)g vs.(154.27±16.74)g,P<0.05];同时可以有效预防肠管脱出,并减轻瘘口周围皮肤糜烂程度。结论活瓣式小肠造瘘术可以减少肠造瘘口排便内容物中的水分含量,降低新生儿及婴儿小肠造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护理负担,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小肠造瘘术后造口高流量腹泻(high-output stoma, HOS)的相关因素。方法 以2017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监护室收治的NEC小肠造瘘术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造瘘术后是否出现HOS分为腹泻组及非腹泻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手术及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EC患儿小肠造瘘术后发生HOS的相关因素。结果 76例NEC患儿中,有25例(32.9%)发生HOS。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出生胎龄、手术时矫正胎龄及体重、术前需呼吸支持、分期与分型以及造瘘近端小肠剩余长度是NEC患儿肠造瘘术后发生HOS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造瘘近端小肠剩余长度(OR=1.220,95%CI:1.108~1.343)是NEC患儿术后发生HOS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经造瘘近端小肠剩余长度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26(95%CI:0.849~1.000,...  相似文献   

8.
小儿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院2000年5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55例小儿肠造瘘病例,现将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肠造瘘是指在相应的部位作人工的通道 ,从而将肠内容物引至体外 ,适应于损伤肠管切除后短期内需作吻合者。肠造瘘患儿术后 3~ 6个月方行瘘口闭合术 ,因此 ,管理好肠造瘘口 ,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愈肠造瘘的关键。我们从 1994年开始应用自制引流袋对肠造瘘口进行管理 ,现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行回肠造瘘术后,造瘘远端肠闭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7例NEC行回肠造瘘术后,远端继发肠闭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均无明显临床表现,结肠造影提示结肠梗阻。术中发现闭锁部位:2例为两处闭锁,1例为回肠末端、结肠肝区闭锁,1例为结肠脾区、乙状结肠闭锁;其余5例为单处闭锁,3例为乙状结肠闭锁,1例为降结肠闭锁,1例为横结肠闭锁。结果 7例手术后均痊愈出院,7例随访过程中,1例间断出现肉眼或镜下血便,经结肠造影发现有结肠狭窄,其余无明显排便异常表现,疗效满意。结论临床上NEC保守治疗后反复喂养不耐受、腹胀,应警惕肠狭窄;行回肠造瘘术后,远端肠管发生继发性闭锁应予以重视,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一期造瘘术后应定期对远端肠管给予盐水灌肠,以避免肠管炎性闭锁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儿童肉芽肿性口周皮炎的临床特征,并观察克拉霉素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3月克拉霉素治疗儿童肉芽肿性口周皮炎6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儿中男2例、女4例,中位年龄5.0(4.3~5.0)岁.皮损特点为口周、鼻周的红斑丘疹;6例均累及口周和鼻周,3例同时累及眼周,1例累及...  相似文献   

12.
胎粪性腹膜炎(meconium peritonitis,MP)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胎儿期肠穿孔,胎粪经过破孔进入腹腔引起的无菌性、化学性腹膜炎症.肠闭锁、肠扭转、内疝、肠系膜供血不足所致的肠壁血运障碍、肌层发育不良等先天性病变为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临床分为4型,即:①肠梗阻型;②局限性腹膜炎、包裹气腹型;③弥漫性腹膜炎、游离气腹型;④无症状型.除无症状型和少数不全性肠梗阻外,大多数病例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整肠生胶囊(bacillus licheniformis capsule,即地衣芽孢杆菌胶囊)每粒含主要成分地衣芽孢杆菌0.25g(2.5亿活菌数)。现将我院应用整肠生治疗小儿腹泻50例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肠造瘘术是小儿外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与成人相比较,小儿的麻醉手术耐受性较差,故对于手术条件差、病情复杂的患儿,或者是一些先天直肠会阴畸形患儿,都需行暂时性肠造瘘术。对于暂时性肠造瘘术后患儿,因造瘘口并发症较多,护理困难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小肠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营养管理和关瘘手术的相关问题,并评估结局.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基础外科18例诊断为肠衰竭的高位肠造瘘合并肠衰竭相关性肝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于小肠造瘘术后予以营养支持,并尝试逐步向肠内营养过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短肠综合征(SBS)患儿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进行营养治疗的7例短肠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观察营养支持对患儿体重增长和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尿素氮、胆红素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 7例患儿中,体重增长满意2例,体重变化不明显4例,体重下降明显1例。营养支持前后患儿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及时有效的营养支持,可减少短肠综合征患儿的体重丢失,维持营养相关生化指标的合理水平,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造瘘术后二期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35例新生儿期曾接受肠造瘘手术患儿,二期行根治手术。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均行钡灌肠造影、24 h延迟拍片、肛门直肠测压等检查,术中根据个体病情行多点肠管活检及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结合术中探查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intestinal failure associated liver disease,IFALD)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初诊为NEC并行肠造瘘及还纳手术的7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合并IFALD分为未合并IFALD组(n=51)与合并IFALD组(n=27)。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发生IFALD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合并IFALD组与未合并IFALD组的早产儿比例分别为[92.6%(25/27)与72.5%(37/51),χ2=4.084,P=0.043];低出生体质量儿比例分别为[88.9%(24/27)与70.6%(36/51),χ2=4.722,P=0.030];造瘘术后剩余小肠长度<40 cm...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