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人工鼻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人工气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ICU80例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支持的患者随机分为人工鼻组与对照组,观察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在建立人工气道后,使用人工鼻能有效地保证呼吸道湿度、温度,防止或减少外部细菌侵入,提高了呼吸道管理质量。结论:人工鼻有维持气道湿化、过滤吸入气体作用,并增加了呼吸道防御功能。  相似文献   

2.
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预防肺部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呼吸机支持中增加呼吸道防御功能,预防肺部感染,保证气道湿度、温度,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作用。方法:将169例均采用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支持的手术后患者分成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从痰液粘稠度、建立人工气道1周后患者体温变化情况两个方面比较两组的肺部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的痰液粘稠度、建立人工气道1周后发热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鼻可阻挡大颗粒菌尘,预防肺部感染,制作简便,降低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丁汀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4):40-41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人工鼻替代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刺激征、痰培养阳性率及呼吸道湿化效果、气道阻力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呼吸道刺激征、痰培养阳性率及呼吸道湿化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鼻具有良好的湿化、温化、过滤作用,能促进痰液排出,可以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人工鼻在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冬梅  陈嘉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1):1192-1193
目的探讨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在使用人工鼻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观察5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使用人工鼻后的护理效果。结果其中48例患者气道通畅,未发生感染,湿化效果满意,另外2例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死亡。结论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用人工鼻后,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效地清除了气道分泌物,保证了氧疗,使治疗获得了成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气道建立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是危重患者的生命通道。正常时人体的鼻、咽腔、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人工气道建立后,气体未经鼻腔的过滤和湿润直接进入气道,可造成气道黏膜损伤,细菌未经阻挡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引起继发感染。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人工气道充分有效湿化,可维持支气管黏膜细胞纤毛的正常功能,使支气管内分泌物向上移动,从而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国内外对人工气道的湿化做了大量研究,现将有关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制加湿三通吸氧接头用于人工气道病人吸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随着人工鼻、一次性简易吸氧喷雾瓶等在临床的使用,传统的人工气道病人吸氧管侵入式放置吸氧的传统方法将逐渐被取代,人工气道的管理将上一新的台阶,人工气道痰痂的发生率、肺部感染率将逐步降低。但人工气道病人气道情况各不相同,即使同一病人不同时间的人工气道条件也不相同,如:人工鼻不适宜气道分泌物多而稀薄,且咳嗽反射强烈的病人,因其气道阻力增加,对小儿、严重肺功能不全等不能耐受通路中阻力增加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ICU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病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1~2007.12间我院ICU内建立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共179例,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ICU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28.49%;主要危险因素有:ICU停留时间,人工气道的留置时间,人工鼻,封闭式吸痰管的使用,机械通气,多联抗生素的使用,胃管置入,激素的运用;但与年龄、性别无密切关系.首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球菌.结论:人工气道患者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应针对危险因素从多方预防、控制和减少其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8.
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鼻/口插入气管或经气管切开所建立的气体通道,它的建立使下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废弃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功能。人工气道的患者吸入气体全部由下呼吸道加温和湿化,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水分丢失增加,导致分泌物变稠,影响呼吸道纤毛运动造成呼吸道堵塞、肺不张和肺炎等并发症,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降低而升高。因此,气道湿化是防止和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气道充分有效湿化,维持支气管表皮细胞纤毛的正常功能,从而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近年来,广大护理工作者对人工气道的湿化做了大量研究,现就其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鼻应用于危重病病人机械通气中的加温湿化作用,研究人工鼻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危重病需行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呼吸机上的加温湿化和雾化装置及湿化液的滴入进行气道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所采用的气道护理基础上,于气管导管端和呼吸机送气端各连接一个人工鼻,并对两处人工鼻4个面进行细菌培养,比较4个面的细菌培养结果和两组气道湿化情况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与气管导管端连接的人工鼻近病人面细菌总株数显著高于近机器面;与呼吸机连接的人工鼻近机械面的细菌总株数显著高于近病人面,实验组在机械通气期间每天气管导管的储水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气道阻塞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人工鼻可截留人工气道及呼吸机内外管路中的细菌,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NICU病房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从管理因素、护士因素、患者及其他因素3个方面,采用鱼骨图分析引起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运用品管圈PDCA模式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结果:实施后下呼吸道感染者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目标进步率为48%。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NICU病房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脑出血术后人工气道干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86例因脑出血术后行人工气道干预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生下呼吸道感染4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过大(OR=4.402)、合并慢性肺部疾病(OR=6.290)和GCS评分过低(OR=4.015)是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抗生素应用(OR=0.187)和卫生饮食宣教(OR=0.456)是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脑出血术后人工气道干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多且复杂,医护人员需合理分析患者病情,及时实施有效方法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脱机后使用高流量湿化氧气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择28例建立人工气道脱机后的患者为实验组,采用高流量湿化氧气治疗进行气道湿化;同期27例建立人工气道脱机后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湿化瓶鼻导管吸氧、定时间断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在痰液黏稠度、呼吸道刺激、肺部感染等方面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湿化氧气治疗在建立人工气道脱机后的患者中湿化效果满意,肺部感染率较低,氧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张赟  王丽  何庆江 《护理学报》2004,11(6):62-63
目的探讨院内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状况与控制措施。方法对2001年1~12月408例住院患者并发院内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于2002年1~12月对458例住院患者实施了降低院内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对策,并研究其对策对院内呼吸道感染率的影响。结果实施护理对策前住院患者并发院内呼吸道感染18例(75%)。分析其原因有护理人员、管理、环境、材料、患者等因素。2002年实施护理对策后,院内呼吸道感染降至7例(50%);2001年与2002年同期紫外线消毒后病房空气平均菌落数,院内呼吸道感染率比较分别经t检验,字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说明2002年实施护理措施后减少了病房空气平均菌落数及降低院内呼吸道感染率。结论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但采取适当的护理对策后,院内呼吸道感染可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医用三通管在人工气道持续吸氧及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ICU建立人工气道后脱机且需持续吸氧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医用三通将氧气、湿化液合二为一输入气道内进行给氧与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双管置入方法,即将吸氧管和湿化管分别接上去掉针头的一次性头皮针管后同时插入人工气道内.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实验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人工气道后持续吸氧及气道湿化的患者中,使用医用三通管将氧气、湿化液合二为一输入气道内,提高湿化效果,减小气道阻力及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40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68例(84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6.83%,例次感染率为20.7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为主,构成比分别为38.10%、30.95%、19.05%,感染组、非感染组在侵入性操作、年龄、住院日方面进行比较,两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侵入性操作、不合理应用抗生素为主要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工鼻在老年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中应用效果。方法将老年病区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采用人工鼻气道湿化患者34例,采用定时间断气道湿化患者34例为常规湿化组,观察患者痰液分泌量、吸痰次数、气道湿化程度及气道应急反应。结果人工鼻湿化组在减少患者吸痰次数、日均吸痰量、湿化不足、湿化过度及高气道反应明显优于常规湿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鼻在减少痰液分泌量、吸痰次数及保持良好气道湿化效果,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湿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於宙星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3):1833-1835
目的探讨人工鼻(heal and moisture exchanger,HME)在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将86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应用呼吸机上的加温湿化和雾化装置及湿化液的滴入进行呼吸道护理;实验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气管切开套管端与呼吸机连接端之间连接HEM,脱机后气管切开套管端连接HEM。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湿化和吸痰的次数、呼吸道阻塞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每天行呼吸道湿化和吸痰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呼吸道阻塞和VAP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EM的加温、湿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工呼吸道的缺陷,并可减少呼吸机内外环路的污染,有助于减少VAP的发生;但HEM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患者的使用效果和反应。  相似文献   

18.
高爱英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1):1145-1146
目的 分析脑卒中卧床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制定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调查389例脑卒中卧床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内感染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89例脑卒中卧床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08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7.76%;前3位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58例次,占53.7%;泌尿道29例次,占26.85%;上呼吸道16例次,占14.81%;医院内感染与患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留置尿管、长期卧床有关.结论脑卒中卧床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加强基础护理和病房管理,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儿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儿56例,所有忠儿在气管切开前均无肺部感染。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8例。实验组采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氧气进行加温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气道湿化法。观察两组气管切开后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的例数及肺部感染率,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实验组痰液粘稠度Ⅰ°、Ⅲ°例数及痰痂形成例数、吸痰次数均少于对照组,最初两周内实验组肺部感染率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感染时间迟,(P均〈0.05)。比较两组氧疗后24h及48hPaO2、PaCO2、Sp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使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减少了下呼吸道感染率,提高了患儿氧疗舒适度和疗效。  相似文献   

20.
ICU中多药耐药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ICU中多药耐药菌(MDRO)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降低感染率的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ICU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14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护理环节中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性操作及环境物表监测中的高危因素.结果 气道开放、机械通气造成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最高,占71.8%;护士手的高染菌量是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危险因素,统计数据显示MDRO感染呈上升趋势.结论 控制ICU下呼吸道感染,针对危险因素及多药耐药菌群,采取相应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