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多发性类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8岁,3年前因上腹不适就诊,既往有萎缩性胃炎,行胃镜检查。胃镜示:胃底、胃体黏膜无充血水肿,皱襞清晰,蠕动有规律,于胃体中上部大弯侧见散在黏膜下息肉样小椭圆及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被以正常黏膜,质软,活检共6~7枚,0.5~0.7 cm大小。胃窦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尚光滑。十二指肠未见异常。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病理:胃体部类癌。后至北京协和医院会诊,复查胃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54岁,因腹胀不适来我院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提示:胃体底多发1~2mm微隆起型结节,表面黏膜光滑,色泽基本正常。胃镜初步诊断:胃多发息肉(图1a、1b)。  相似文献   

3.
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患者女,15岁,因"间断解黑便半年"于2010年8月11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解黑便,伴头晕,无明显腹痛、恶心、反酸。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胃角、十二指肠降部多发血管瘤伴近期出血,予补液、止血等治疗后症状缓解。此后患者反复解少量黑便,伴头晕。入院前1个月患者再次因黑便行结肠镜检查示,结肠多发血管瘤。行胶囊内镜检查示,小肠多发血管瘤伴出血。患者2岁时曾因"右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8岁,3年前因上腹不适,既往有萎缩性胃炎就诊,行胃镜检查。胃镜示:胃底胃体黏膜无充血水肿,皱襞清晰,蠕动规律,于胃体中上部大弯侧见散在黏膜下息肉样小椭圆及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被以正常黏膜,质软,活检4块,共约6~7枚,约0.5~0.7cm大小。胃窦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尚光滑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2岁,主因“间断乏力5年”于2013年3月收入我科。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伴间断恶心,不伴呕血、黑便,腹部B超示胃底、体胃壁不规则增厚,腹部CT示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明显粗大。2008年和2012年先后两次行胃镜及活检病理检查,提示胃病变、贲门多发息肉以及黏膜上皮增生,予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后仍反复出现贫血,血红蛋白36g/L,骨髓活检提示粒红巨三系增生(符合缺铁性贫血)、骨髓增生较活跃(80%)、粒红比例减小、可见一小灶小淋巴细胞、铁染色(-),予输血、补铁等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病例:患者男.38岁.因“中上腹胀痛3周”于2005年5月4日入院。饥饿时疼痛明显,伴恶心、呕吐少量胃内容物,无发热。患者体质量减轻6kg,近1个月内常腹泻。无结核病史.无烟酒嗜好。胃镜示胃体上部至幽门前区黏膜增粗隆起,溃疡形成,大小约3.0cm.覆秽苔,质地硬,病灶累及胃窦部.蠕动消失(见图1A)。幽门螺杆菌阴性。病理检查示黏膜慢性炎症伴增生性息肉。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1:女性,47岁。因“间断腹胀1年半,发现小肠息肉1个月”入院。于1年半前出现进食后腹胀,伴肠鸣音高亢,前后3次因症状较重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禁食2~3 d后可缓解,未行相关检查,院外不适症状间断存在。4个月前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胃镜示胃体部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肠镜示结肠多发息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分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内镜下背景黏膜特征及采用无痛胃镜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09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无痛胃镜下胃息肉电凝切除术治疗。统计并分析309例患者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分布位置、Hp感染率、内镜下背景黏膜特征,以及采用无痛胃镜治疗的效果。结果 309例胃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主要为胃底腺息肉(51.13%)和增生性息肉(38.51%)。胃底腺息肉主要分布于胃体(48.10%)、胃底(30.38%)及多部位分布(20.25%),增生性息肉主要分布于胃窦(36.13%)、胃体(25.21%)和胃底(20.17%),炎症性息肉主要分布于胃窦(44.44%)。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患者的Hp感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3.95%、72.73%和72.22%,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患者(4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底腺息肉患者中背景黏膜表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者的占比(8.86%)分别低于增生性息肉患者(26.05%)和腺瘤性息肉患者(7...  相似文献   

9.
超过60%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NENs)内镜下病变表现为多发病灶,可为息肉样隆起、黏膜下来源的肿瘤,或为丘疹、糜烂、溃疡性病灶,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病灶多数<10 mm,平均5 mm。1型G-NENs中,约22%病例内镜下并无任何肉眼可见的病灶,只有通过胃体、胃底的盲检,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病灶,即微小类癌。本例患者胃镜下并无任何肉眼可见的隆起型病灶,因一次随机活检,才得以发现病变。本文结合该例病变内镜下表现及其临床特征,以提升诊断G-NENs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病例1 患者男,26岁.2年前以"反复腹胀伴呕吐半个月"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予奥美拉唑20 mg口服,1次/d,治疗14 d,症状无改善,后转入我院进一步诊治.入院后行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全梗阻.胃镜示:幽门水肿变形,内镜无法进入十二指肠,胃窦、胃体、胃底及食管黏膜无异常.余检查无殊.人院后予禁食、制酸等治疗4 d,患者腹胀、呕吐症状较前好转.再次复查胃镜:幽门梗阻较前减轻,可进入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球部见1个1.0 cm溃疡,覆白苔.胃镜诊断:十二指肠溃疡(A1期)伴不全梗阻.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63岁,因上腹胀2个月前来就诊.患者2个月前开始出现腹胀,饭后明显,无腹痛及腹泻,无呕血黑便,无进食梗阻感,无纳差及消瘦.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不规则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可.门诊胃镜检查示:胃体上部靠近胃底大弯侧后壁可见直径约2 cm隆起性病变,中央凹陷有溃疡形成,表面附黄白苔.超声内镜检查示:病灶起源于黏膜下层的低回声结构,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考虑为胃间质瘤可能.腹部CT示:胃体上部近胃底后壁见一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向腔内突起,直径约2 cm,表面略凹陷,增强后中度强化,边界尚清,考虑肿瘤(间质瘤?)伴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12.
胃神经内分泌癌1例报告何鲁生,马宪章患者男,71岁。中上腹间歇性疼痛1年余,伴食欲减退、乏力,近一月来腹痛加剧,发病以来无心慌、气喘、潮红及腹泻。体检无特殊发现。1991年8月24日胃镜示胃体前壁鸭蛋大小之肿块,表面不平伴糜烂、广基,周围呈萎缩性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以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1年入院,经检查诊断为胃幽门管溃疡A1期、慢性胃炎,给予抑酸、护胃、促胃肠动力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症状无改善。行上腹部强化CT示胃幽门区胃癌并肝脏、腹腔淋巴结多发转移,复查胃镜示胃窦占位、糜烂性胃炎,病理结果示胃窦神经内分泌癌,确诊为胃神经内分泌癌并肝脏、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病程进展迅速,最终死亡。结论胃神经内分泌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预后较差。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FGP)的内镜随访特点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确诊并有内镜随访资料的FGP患者164例。记录入选FGP患者的内镜下一般特征、胃镜复查次数、复查的间隔时间、息肉是否为多发及首次复查是否发现息肉等。结果首次内镜检查发现息肉为单发者85例,多发者79例,多见于胃底(37.9%)和胃体(46.9%),以直径≤5 mm的息肉为主(60.9%)。胃镜复查次数平均(1.3±0.6)次,其中1次129例(78.6%),2次28例(17.1%),≥3次7例(4.3%)。首次复查的间隔时间为(18.3±14.6)个月,其中间隔时间≤12个月76例(46.3%),13~24个月48例(29.3%),24个月40例(24.4%)。第2、3、4次复查间隔的时间分别为(14.4±9.9)个月、(10.3±6.1)个月和(8.8±3.4)个月(P0.05)。多发息肉较单发息肉的首次复查间隔时间较短(P0.05),直径10 mm的息肉首次复查间隔时间较长。年龄、性别、部位及初次复查是否发现息肉与复查次数和首次复查间隔时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FGP内镜复查次数较少,多次复查间隔时间有缩短趋势。多发性息肉和直径≤10 mm的息肉更倾向于在12个月内接受首次内镜复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胃炎证候类型与临床特征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共纳入69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分析证候类型与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贫血史、甲状腺疾病史、糖尿病史、类风湿性疾病史、肿瘤史、Hp感染史)、内镜特征(胃窦萎缩、胃窦轮廓征、胃体黏膜岛、胃体白浊黏液、胃底白色隆起、增生性息肉、胆汁反流)、活检病理特征(胃体嗜铬样细胞增生、神经内分泌微巢、胃体小凹上皮增生、胃体黏膜肠上皮化生、胃体假幽门腺化生、胃体胰腺腺泡、胃体黏膜表层淋巴细胞浸润、胃体黏膜深层淋巴细胞浸润、胃体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胃体黏膜嗜酸粒细胞浸润、胃体黏膜胃底腺内淋巴细胞浸润、胃体黏膜成囊泡状腺管、胃窦黏化生膜小凹上皮增生、胃窦萎缩、胃窦纤维间质增生)的关联性。结果:脾胃虚弱证胃窦萎缩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胃体嗜酸粒细胞浸润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脾胃湿热证Hp感染史、胃镜下增生性息肉、胃体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肝胃不和证胃镜下胃体白浊黏液、胃底腺内淋巴细胞浸润比例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阴虚血瘀证糖尿病史比例显...  相似文献   

16.
病例:患者,女性,40岁,以"间断恶心6年,发现胃体黏膜下肿物半年"入院。患者6年前起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恶心,伴腹胀,无腹痛。2008年外院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予保护胃黏膜等治疗,但仍间断出现恶心。2012年3月外院胃镜检查发现胃体黏膜下肿物,肉眼观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建议完善内镜超声检查以明确病变起源,患者拒绝。同年9月至山西大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超声检查,提示病变起源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2岁,因"上腹不适1个月"于我院内镜中心进行胃镜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胃底黏膜下隆起(图1),经超声微探头检查诊断为来自于黏膜肌层的间质瘤(图2),取得患者的同意后,在无痛胃镜下采用圈套器切除,电切过程中发现通电时间明显长于普通大小的息肉切除时间,继续通电直至切下整个瘤体后,可见创面部分有明显的穿孔(图3).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镜检出胃底疾病的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对6年问有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的14495例患者中检出158例胃底疾病结合其病理检查进行分析。[结果]14495例中检出胃底疾病的检出率为1.09%,其中胃底炎42例,胃底癌36例,胃底息肉21例,胃底静脉曲张、胃底溃疡各18例,急性胃黏膜病变16例,胃底Dieulafoy病、胃底憩室各2例,平滑肌瘤、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胃MALT淋巴瘤各1例。[结论]胃底疾病中恶性肿瘤占第2位,尤以老年组居高,做胃镜时应及时作病理检查,以防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 32岁,因进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半年余,加重2个月入院,无恶心、呕吐、腹痛、反酸、嗳气、黑便等。无高胃泌素血症或面部潮红、腹泻等。入院体检:胸腹部无阳性体征。直肠指检无异常。胃镜示:胃大弯侧 0. 6 cm×0. 6cm大小扁平隆起结节,周边黏膜光滑,表面糜烂,覆盖少许白苔,幽门螺杆菌( +)。活检病理示:类癌。剖腹探查发现大弯侧近幽门处 0. 5cm×0. 5cm大小质硬结节。距结节 2cm处纵形扩大切除胃前壁,横形缝合。术中发现并摘除幽门下肿大淋巴结 1枚。术后病理报告:结节直径 0. 3cm,灰红色,胃窦黏膜固有层及黏膜下层有瘤细胞巢状排…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5岁,因上腹部反复疼痛不适3年入院。5年前无诱因下左肩背钝痛,3年前无诱因下剑突下偏右隐痛,治疗效果不佳,查癌胚抗原(CEA)为30ng/ml,甲胎蛋白(AFP)阴性,肝功能及肝胆胰脾B超检查未见异常。全消化道造影示:胃底见软组织影不除外胃底癌可能。胃镜于胃底近贲门2cm处见一约8cm×10cm的黏膜下肿物,表面光滑、质硬,考虑为胃底平滑肌瘤的可能性大,活检病理为炎症,细胞学检查示偶见小群高度核肿大,排列较乱,疑为癌细胞。拟诊为:①胃底平滑肌瘤可能;②胃底癌可疑。收住胃肠外科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胃未见异常,肝左叶外侧脏面见一肿物约4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