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别以传统穴位灸法和热敏灸介入药物治疗功能性腹泻,评价热敏点灸的临床疗效及其发生规律;方法:43例功能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传统灸组,均在口服药物培菲康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不同灸法,治疗结束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腹泻次数减少有显著差异性(P〈0.05),热敏灸组有效率高于传统灸疗组(P〈0.05);灸疗不同热敏感传发生率比较,扩热感传现象发生率最高,透热感传次之,非热觉感传现象发生率最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热敏点灸与中医验方少腹逐瘀汤并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热敏点灸与少腹逐瘀汤合并治疗,对照组单纯热敏点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中医证侯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78.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评分均有所降低,治疗后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血液流变学比较,全血低切粘度、血浆黏度及血沉三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点灸与少腹逐瘀汤合并治疗CPID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通过收集2010年6月-2015年3月近5年内关于热敏灸疗法的临床、实验研究文献,结合刺灸法数据挖掘课题组所采集热敏灸在各科的数据信息,筛选出在5个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病种及临床研究试验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31-2634
目的:观察比较热敏灸与艾柱灸在治疗颈型颈椎病中的疗效,总结热敏点出现率、热敏感传导规律。方法:收集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热敏灸艾条在颈肩部、督脉、足太阳经上探寻热敏点,灸至热敏现象消失。隔日1次,3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艾炷灸在双侧颈夹脊压痛点、大椎、双侧肩井上治疗。隔日1次,3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两组总体疗效、穴位热敏化规律、NPQ、Mcgill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在提高总体疗效、NPQ、Mc Gill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椎为热敏高发点,可达46%;其次是完骨、天宗、肩外俞等。结论:热敏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艾炷灸,可以有效改善疼痛症状,且热敏腧穴有其高发穴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热敏灸与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热敏灸组)、对照组(温针灸组),各30例。治疗前后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0.0%,对照组治愈率33.3%,经Ridit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热敏灸疗法治疗LDH临床疗效优于温针灸疗法。两组VAS评分前后及组间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热敏灸组明显优于温针灸组,同时热敏灸在运用灸盒后安全性及高效性均优于温针灸。结论:热敏点灸盒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从腧穴的原始概念文献记载探讨阿是之法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阐明阿是之法的精髓是以患者对力的敏感为标准来定位腧穴。热敏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则说明热敏灸探感定位是以出现热敏灸感为标准来判定腧穴。两者虽均以患者感觉为标准,但热敏灸探感定位是从另一新的角度、采用新的方法来定位腧穴。认为热敏灸探感定位是阿是之法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探讨灸感与灸效的关系.方法:选择4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神庭、大椎双点温和灸,每次治疗50分钟,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根据艾灸治疗时有无热敏灸感、出现热敏灸感的次数分为热敏灸感组和无热敏灸感组.分析灸感与灸效关系.结果:艾灸治疗时有无热敏灸感均有疗效,治疗前后比较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热敏点蜂刺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AS患者分为蜂刺治疗组和热敏点蜂刺治疗组,每组各30例.记录两组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体征、BASFI平均得分和BASDAI后两项的平均值及ASAS20比例.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主要症状、体征、BASFI平均得分和BASDAI后两项的平均值及ASAS20比例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蜂刺治疗组相比,热敏点蜂刺治疗组在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蜂刺疗法和热敏灸疗法,两种疗法疗效确切,联合治疗AS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热敏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热敏灸疗法治疗组及传统灸疗法对照组,治疗4个疗程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热敏灸疗法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灸疗法对照组.结论 采用热敏灸法治疗治疗原发性痛经可以迅速激发经气、疏经活血、缓解疼痛,且操作简便、止痛快、无副作用、疗效显著,临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对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使用麦粒灸疗法出现热敏灸感病案进行报道,以供同道及学者研究热敏麦粒灸提供临床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发一款热敏膝关节隔物灸具,促进热敏灸的应用。方法 基于热敏灸理论,以敏化腧穴、消敏定量、适宜灸温为技术指导,研发热敏膝关节隔物灸具。结果 热敏膝关节隔物灸具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与热敏悬灸组相当。结论 热敏膝关节隔物灸具在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上可以代替热敏悬灸,解决了热敏灸人工施灸耗时费力、专业性技术要求较高、运用局限、 操作复杂、安全性欠佳等不足,可促进热敏灸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述灸位、灸量在提高灸疗疗效中的关键作用。方法:从《内经》对腧穴内涵的原始定义及临床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灸位、灸量的关系。结果:(1)腧穴的原始内涵是指个体化的、动态的、敏化态的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部位;(2)产生热敏灸感的部位是热敏态穴位,是灸疗的最佳选穴,也是施灸的准确部位;(3)以热敏灸感消失所需时间可作为指导悬灸科学定量(即达到个体化的充足灸量)的临床可操作的实用指征。结论:探感定位、科学定量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en RX  Chen MR  Kang MF  Chi ZH  Zhang B 《针刺研究》2010,35(4):311-314
本文从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了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气至"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提出热敏灸感的出现具有普遍性,与疾病高度相关,其出现部位呈现出动态的特征,随病情变化而变化,与部位固定的经穴并不完全重合;敏灸感与针刺产生的"得气感"与"气至"等经气活动一样,是人体经气激发与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因此热敏灸感的产生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热敏灸感可以指导临床灸疗准确取穴与科学定量及提高灸疗疗效。因此,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热敏点灸配合少腹逐瘀汤治疗内异症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进行研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孕三烯酮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少腹逐瘀汤并配合热敏点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1年随访期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妊娠率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妊娠率为70.0%,高于对照组的45.0%;观察组复发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点灸配合少腹逐瘀汤治疗内异症术后可强化治疗效果,妊娠率更高,复发率低,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CPID患者随机分为麦粒灸组、温和灸组、热敏灸组、药物组,每组各35例。3组灸法治疗组均取穴关元、中极、归来、足三里、三阴交,分别采用麦粒灸、温和灸、热敏灸治疗。月经结束后开始治疗,麦粒灸组每穴每次灸3壮,每周3次;温和灸组每穴灸5 min,每天1次;热敏灸组在上述腧穴中选取热敏穴,灸至感传完全消失,每天1次。连续治疗2个月经周期。药物组口服妇科千金片治疗,连服2个月。比较4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综合疗效。结果:麦粒灸组、温和灸组、热敏灸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33/35)、85.71%(30/35)、91.43%(32/35),均优于药物组的71.43%(25/35)(均P<0.05);麦粒灸组和热敏灸组总有效率均优于温和灸组(均P<0.05)。治疗后各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3组灸法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均大于药物组(均P<0.05);麦粒灸组、热敏灸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均大于温和灸组(均P<0.05);麦粒灸组、热敏灸组总有效率及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温和灸、热敏灸均可有效治疗CPID,疗效均优于中成药治疗,其中麦粒灸、热敏灸改善症状、体征的作用优于温和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循经往返灸对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的作用以及介绍其临床应用经验。方法:从循经往返灸对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的作用原理及如何运用循经往返灸有效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2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果:经气的运动是产生热敏化的主要原因,而循经往返灸则能引导经气的运行,具有疏通经络,激发经气的作用,能高效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结论:循经往返灸是迟发型热敏化腧穴最直接有效的激发方式,希望能够给临床医生在热敏灸疗诊治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痹证日益成为病人痛苦根源的今天,我们从痹证的病因病机出发,探讨热敏灸治疗痹证的优势。在介绍热敏灸概念的同时,引用了近年来使用热敏灸治疗痹证的几例成功的试验研究,以及笔者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病房的几例痹证热敏灸观察情况,和大家一起探讨热敏灸的腧穴热敏化现象,热敏灸治疗痹证的规律,腧穴热敏化的规律以及经络腧穴感传的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8.
热敏点灸合清盆汤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于2008年3月~2008年6月以热敏点灸合清盆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或慢性盆腔炎亚急性发作患者30例,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设计一款可自动除灰的热敏灸治疗装置——自动除灰热敏灸装置,可保持热敏灸有效温度的相对恒定,同时实现热敏灸时艾条自动点火和自动除灰。自动除灰热敏灸装置包括支架和固定在支架顶端的灸盒两部分,支架由底座和可活动伸缩臂组成。本装置可以解决热敏灸过程中温度不稳定、艾灰阻碍热量传递以及艾灰掉落的问题,避免艾灰掉落对患者造成烫伤,同时可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热敏灸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性.方法:按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过敏性鼻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热敏灸组与常规针刺组,每组均为30例.热敏灸组在患者上印堂、肺俞、神阙穴等穴区查找热敏腧穴进行热敏灸治疗,灸至热敏灸感消失为1次治疗时间;常规针刺组选取上印堂、迎香(双侧)、大椎、风府、风池(双侧)、肺俞(双侧)、合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