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应用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中滑脱椎体完全复位34例,部分复位3例,滑脱完全复位率为91.89%。按临床疗效综合评价标准:优3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4.59%;所有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1.6±0.7个月,36例椎间植骨融合良好,1例未融合,融合率97.30%。结论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复位良好,固定牢固,疗效确切,尤其适用于轻、中度腰椎滑脱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本院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87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成研究组45例、对照组42例。研究组行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指标、腰部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相较于术前,术后30d两组腰部疼痛VA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相较于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腰椎功能ODI评分均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能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进一步减轻腰部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81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39例,退变性滑脱(退变组)42例,均接受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滑脱率及融合率比较两组疗效,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9个月,平均24.8±7.6个月。峡部裂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大于退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ODI评分、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保持至末次随访时;而两组间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间滑脱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复位丢失率峡部裂组为10.28%,高于退变组的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峡部裂组融合率为92.3%,退变组为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峡部裂组硬脊膜撕裂4例,脑脊液漏2例,根性痛加重2例,感染1例。退变组硬脊膜撕裂1例,脑脊液漏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两组随访期内均无Cage松动、位移或下沉,椎弓根螺钉无松脱、折弯或断裂等情况。结论:腰椎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与退变性滑脱的疗效相近,均有利于增加椎间隙高度,恢复生理前凸以及提高脊柱融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将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应用于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治疗中Wiltse入路与正中入路的不同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正中入路,观察组采用Wiltse入路,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除手术时间外,观察组的各项手术指标均明显较对照组优,术后3 d观察组的VAS评分与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中采取Wiltse入路可显著减小患者的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恢复,值得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及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106例,比较不同术式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手术疗效与并发症、滑脱椎体复位率与复位丢失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结果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最长、出血量最多,手术总体优良率为88.71%,3种术式间无差异。所有椎体间植骨组织骨融合良好,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12例后外侧植骨者平均复位丢失率11.24%,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2枚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腰椎滑脱翻修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6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经MIS-TLIF治疗28例(MIS-TLIF组),PLIF治疗28例(PLIF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住院时间、椎体融合率和滑脱回复率。结果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1、6个月VAS、ODI优于PLIF组(P<0.05),PLIF组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滑脱回复率优于MIS-TLIF组(P<0.05)。两组术后1年VAS、ODI、椎间融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发生2例置钉位置不佳,PLIF组1例硬膜囊破裂、1例术后短期感觉障碍,两组均未发生节段错误、手术部位感染、内固定松脱等并发症。结论MIS-TLIF组较对照组围手术期疗效更佳,术后短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中期疗效相仿,对术后患者快速康复有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神经根管减压、滑脱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应用PLIF(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进行神经根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36例,其中单节段滑脱28例、双节段滑脱8例。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原有的神经压迫症状消失,其中间歇性跛行28例、下肢放射痛24例均消失,有8例遗留慢性腰痛,其疼痛程度较术前减轻。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有1例术后15个月出现融合器下沉,1例出现植骨块吸收。结论后路腰椎神经根管减压、滑脱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正确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这些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58例无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后凸角(TLK)、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位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位参数的差异。以腰椎滑脱率为因变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对照组患者PT、PI、SS、LL、TLK、S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参数PT、PI、SS、LL、TLK、SVA明显改变,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用椎管后路减压、复位固定、椎间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腰椎管后路减压、复位固定及椎间融合进行治疗。对两组术后疗效及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指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术后疗效总有效率研究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中出血量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管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复位固定对于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患者有明显的疗效,能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减轻手术中遇到的一些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能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后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行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5~9年的随访资料.以JOA评分改善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并以此分为疗效优良组和疗效欠佳组.采用单因素筛选和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病程、术前滑脱率、术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医院发热门诊各项措施调整后的诊疗数据,为非疫区COVID-19的防控工作积累经验。方法 收集整理非COVID-19疫区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发热门诊2019年12月21日至2020年2月22日和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5日相关诊疗数据,并将其分为4组:A组(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为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22日,B组(2020年COVID-19疫情前)为2019年12月21日至2020年1月21日,C组(2019年与A组同期)为2019年2月2日至2019年3月5日,D组(2019年与B组同期)为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对收集的2020年及2019年发热门诊数据进行同比和环比分析。结果 2020年春节前后发热门诊诊疗总体情况与2019年同期相当。同比结果显示,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发热门诊每日就诊患者减少[(114.3±62.9)例vs(171.7±37.0)例],每位医师单次接诊时间延长[(11.7±1.8)min vs(6.5±1.3)min],但患者平均候诊时间减少[(7.5±0.6)min vs(22.8±1.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环比结果显示,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每日就诊患者减少[(114.3±62.9)例vs(216.3±41.8)例],每位医师单次接诊时间延长[(11.7±1.8)min vs(5.6±0.8)min],患者平均候诊时间减少[(7.5±0.6)min vs(23.3±3.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发热门诊CT检查比例明显多于2019年同期[7.9%(292/3 658)vs 3.7%(206/5 493)],虽因加强防护措施延长了检查时间[(12.5±3.8)min vs(10.0±3.2)min],但患者获取CT检查报告时间明显减少[(10.6±2.5)min vs(58.4±9.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非疫区发热门诊调整相关的流程和配置、配备专门CT机等举措可减少每位医务工作者每日接诊时间,提高诊疗效率,减少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研究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位置性眼震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视频眼震图(VNG)记录的14例急性发作期VM患者和16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 BPPV)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Roll-test)诱发下位置性眼震的类型、强度、时问等参数.结果 VM患者于多种诱发体位时出现混合性的眼震成分,其眼震成分主要为下跳性、离地性及向地性成分的单个或多个组合.VM组和HSC-BPPV组眼震的潜伏期、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M组水平成分的眼震最大慢相角速度(SPVmax)为(11.4±2.3)°/s,低于HSC BPPV组[(56.8±9.4)°/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HSC-BPPV组相比,VM组达到SPVmax时所需的时间(tm)较长[(18.1±2.0) svs (5.9±1.1)s,P<0.001],其眼震变化速率较缓慢[(0.54±0.14)°/s2vs (7.21±1.79)°/s2,P<0.001].HSC-BPPV组的强弱侧眼震强度的不对称比高于V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VM中异常的中枢整合机制可能引起紊乱的半规管旋转信息传递,导致变位试验时出现混合性眼震成分以及多种体位诱发的平坦型眼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高压氧治疗(HBOT)的疗效及潜在机制。方法 选择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5例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为24~69岁,因常规治疗不能控制病情且存在进行性低氧血症而接受HBOT。HBOT方法:每天1次,15 min匀速加压至2.0 ATA(表压0.1 MPa,患者1)或1.6 ATA(表压0.06 MPa,患者2~5),持续停留90 min(首次治疗)或60 min(随后治疗),然后20 min减压至常压;HBOT全程无间歇面罩吸氧;病房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日均值连续2 d超过95%结束HBOT。收集患者症状、呼吸频率、SpO2、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血常规、凝血功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胸部CT检查结果等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首次HBOT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开始好转。开始HBOT 4次后平卧位呼吸急促消失,5次后消化道症状完全消失,仅残存轻微胸痛、静息和活动状态下呼吸急促症状。结束HBOT疗程后,患者呼吸频率较HBOT前下降[(20.80±2.28)min-1 vs (27.20±5.40)min-1,P<0.05]。病房监测SpO2均在引入HBOT后逐日回升,5例患者日平均SpO2分别在第1、2、3、3、6次HBOT后恢复至95%以上。首次HBOT减压后SpO2为(93.60±0.07)%,高于加压前的(73.20±6.42)%(P<0.05),第2、3次HBOT加压前SpO2与首次加压前相比均升高(P均<0.05),第3次HBOT前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T前,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31.48±3.40)mmHg(1 mmHg=0.133 kPa),低于正常参考值(35~ 45 mmHg)。HBOT疗程结束后动脉血氧分压[(130.20±18.58)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98.40±0.55)%]、淋巴细胞比例[(0.207 8±0.074 2)]和淋巴细胞绝对值[(1.09±0.24)×109/L]均较HBOT前[(61.60±15.24)mmHg、(73.20±6.43)%、0.094 6±0.062 1、(0.61±0.35)×109/L]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2.97±0.27)g/L]和hs-CRP水平[(7.76±6.95)mg/L]均较HBOT前[(4.45±0.94)g/L、(30.36±1.27)mg/L]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乳酸和D-二聚体水平均回降[(1.13±0.10)mmol/L vs (2.17±1.71)mmol/L、(0.42±0.13)mg/L vs(1.84±1.29)mg/L],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HBOT前均有重型COVID-19典型肺部CT影像学改变,HBOT后均有所改善。结论 持续性低氧血症诱发的全身性系统性缺氧或许是重型COVID-19患者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COVID-19患者呼吸功能障碍以肺泡换气功能障碍为主,HBOT可能是纠治重型COVID-19患者常压给氧无法控制的进行性低氧血症的最佳手段。HBOT为处于持续缺氧的机体组织提供了充足氧供的有氧代谢间歇,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循环功能、应激水平的恢复,从而促进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测定在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CO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在苏州九龙医院确诊但未规范使用药物治疗的ACOS患者28例,给予为期12周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β受体激动剂(ICS/LABA)吸入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FeNO值、FEV1%pred、诱导痰嗜酸粒细胞(EOS)、血清总Ig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FeNO值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将患者按不同年龄和吸烟状况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同时选取28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检测其FeNO水平.结果 治疗前、后ACOS患者的FeNO水平[(32.04±8.34)×10-9 mol/L vs (25.56±4.13)×10-9 mol/L,P<0.05]、诱导痰EOS[(18.51±5.36)% vs (13.18±1.56)%,P<0.05]、血清总IgE[(251.91±42.24) ng/mL vs (204.65±28.52) n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FEV1%pred[(52.03±7.03)% vs (55.16±8.20)%,P=0.391]、hs-CRP水平[(10.86±4.92) mg/L vs (9.16±1.82) mg/L,P=0.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ACOS组患者的FeNO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32.04±8.34)×10-9 mol/L、(25.56±4.13)×10-9 mol/L vs (17.04±0.97)×10-9 mol/L,P<0.05].不同年龄和吸烟状况的患者在ICS/LABA治疗前、后的FeNO值、诱导痰EOS、血清总IgE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ICS/LABA吸入治疗前、后ACOS组患者的FeNO水平与诱导痰EOS、血清总kE均呈正相关(治疗前:r=0.924,P<0.01;r=0.945,P<0.01.治疗后:r=0.247,P<0.01;r=0.443,P<0.01),而与血清hs-CRP、FEV1% pred则无相关性.结论 ACOS患者气道存在EOS性炎症,可使用ICS/LABA吸入治疗,其疗效不受年龄及吸烟状况的影响.FeNO检测可作为检测和评估ACOS使用ICS/LABA治疗疗效的有效手段,且其与诱导痰EOS、血清总IgE相关.  相似文献   

15.
人工真皮支架在大面积撕脱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人工真皮支架在大面积撕脱伤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烧创伤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大面积撕脱伤患者20例,年龄6~68岁,撕脱面积占总体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10%~40%。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患者一期行清创+负压引流术,二期行取植皮术;治疗组患者一期行清创+真皮支架+负压引流术,5~7 d后更换负压装置,观察基底血管化程度,伤后12~14 d行取植皮术。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从清创到植皮的间隔时间,供皮区愈合时间和愈合质量以及植皮区皮片成活率、愈合时间及愈合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从清创到植皮的间隔时间延长[(13.30±2.06)d vs(7.90±1.10)d,P<0.01];供皮区愈合时间缩短[(8.10±0.99)d vs(13.10±1.10)d,P<0.01],供皮区愈合质量提升(4.40±1.58 vs 7.80±1.14,P<0.01);植皮区皮片成活率[(87.30±5.27)% vs(85.10±5.53)%]、愈合时间[(17.80±1.14)d vs(18.70±2.06)d]、愈合质量(8.40±1.07 vs 9.00±1.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大面积撕脱伤的治疗过程中早期应用真皮支架联合负压引流技术,可避免在伤后1周左右大范围取皮,手术损伤少,对全身干扰小,可保证患者平稳度过病程早期阶段;同时通过支架自身的血管化可促进创面恢复,减少植皮所需皮片厚度,从而缩短供皮区愈合时间、提高供皮区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国产瓣膜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疗效和患者术后心脏传导阻滞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我科行TAVR术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反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国产的J-Valve或Venus-A瓣膜进行TAVR术,评估TAVR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TAVR术中和术后新发心脏传导阻滞发生情况及住院期间心律失常恢复情况。根据出院时是否存在心脏传导阻滞,将患者分为心律正常组和传导阻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情况和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结果 共入组16例患者,心律正常组12例、传导阻滞组4例。TAVR术后脑钠肽[(1 114.87±802.32)pg/mL vs(530.39±276.26)pg/mL,P=0.026]、主动脉瓣跨瓣压差[(83.06±37.76)mmHg vs(24.14±9.73)mmHg,P<0.001;1 mmHg=0.133 kPa]和主动脉瓣最大跨瓣流速[(466.00±82.30)cm/s vs(249.30±43.98)cm/s,P<0.001]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5.41±0.83)cm vs(4.93±0.52)cm,P=0.010]。术后无或仅有微量至少量主动脉瓣反流,2例有肾功能不全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肾功能恶化,其中1例予以血液透析治疗。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血管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共有4例(25.00%)患者出现新发心脏传导阻滞,其中1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住院期间恢复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为室内传导阻滞,住院期间发展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另2例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这4例患者出院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未恢复。无住院期间需要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心律正常组和传导阻滞患者术后肝肾功能、血红蛋白水平、脑钠肽水平及左心室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国产介入瓣膜的TAVR术能有效降低患者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且并发症少,术后可能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等心脏传导阻滞,但此类传导阻滞在术后短期对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心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比国产精确放射治疗设备和进口精确放射治疗设备治疗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明确国产精确放射治疗设备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对使用国产和进口医用直线加速器的不同层级医院在治疗淋巴瘤方面进行调研并将其分为国产组和进口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资料,对比两组放射治疗设备品牌、近期疗效及急性毒性反应、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及放射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 共收集到10家医院101例进行放射治疗的淋巴瘤患者资料,进口组77例、国产组24例。进口组和国产组总有效率均较高,分别为88.3%(68/77)、87.5%(2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进口组和国产组血液学毒性(>2级)发生率均较低,分别为1.3%(1/77)和8.3%(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对两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和急性毒性反应进行亚组分析,两组的晶体最大剂量(Dmax)、视神经Dmax和腮腺平均剂量(D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双侧腮腺Dmean国产组较进口组有升高趋势[左侧(2 306.53±1 119.66)cGy vs(1 279.44±1 026.95)cGy,P=0.16;右侧(2 328.35±1 009.76)cGy vs (1 303.79±1 116.79)cGy,P=0.17)];2级口干发生率国产组较进口组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2/4)vs 14.3%(1/7),P>0.05)]。在放射治疗费用[(26 743.9±8 061.2)元vs (42 428.7±14 744.7)元]和总住院费用[(36 702.1±12 225.8)元vs(50 192.7±15 494.4)元]方面,国产组均较进口组低(P均<0.01)。结论 国产精确放射治疗设备较进口精确放射治疗设备在治疗淋巴瘤的近期疗效方面未见明显差异,而且治疗费用相对较低。但进口精确放射治疗设备危及器官受量更低,急性毒性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他克莫司治疗难治性IgA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08年6月至2013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经病理确诊的IgA肾病患者共9例,均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剂和激素治疗无效后给予他克莫司治疗.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缓解情况(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及达到缓解所需时间、复发次数、他克莫司给药剂量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他克莫司的起始给药剂量为(1.89±0.33) mg/d.经6个月的他克莫司治疗后,6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治疗抵抗,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的前2个月内获得缓解.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3.05±1.35)g vs (0.85±1.54)g,P<O.05],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27.oo±8.37) g/L vs(37.33±8.08) g/L,P<0.05].1例患者给予他克莫司治疗后表现为高血压加重,其他患者未见不良反应.8例蛋白尿缓解的患者中,3例出现复发,在调整激素剂量和他克莫司剂量后均得到缓解.结论 他克莫司可使难治性IgA肾病患者的蛋白尿症状缓解,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技术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12月期间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64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43例;年龄75~96岁,平均(81.9士5.2)岁;AO分型:31-A2.2型31例,31-A2.3型23例,31-A3.3型10例.根据复位方式,分为有限切开或器械辅助复位组(n=19)和直接闭合复位组(n=45).所有患者均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有限切开器械辅助复位成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65.8士81.2)mL]多于直接闭合复位组[(238.9士56.7)mL],手术时间[(93.4±10.4) vs (79.4±12.7) min]也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18个月,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7.4±3.1) vs (16.7士2.2)周]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84.7±8.3 vs 86.4±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深部感染、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内翻畸形、股骨干骨折及内置物失效、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高龄患者中并不少见,闭合复位困难时需要采用有限切开器械辅助复位以提高复位质量.虽然这会明显增加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耗时,但并不影响临床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