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金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24):4860-4860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在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动员和采集足够的造血干细胞是移植成功的关键。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当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旨在探索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16例预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及对照组(rhG—CSF动员),两组均在动员性化疗后血象下降至最低值有回升迹象时应用rhIL—11及rhG—CSF;rhG—CSF5μg/(kg·d)动员中位时间5.5天,rhIL—1150μg/(kg·d)动员中位时间4天;动员后观察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CFU—GM集落数的变化;按常规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观察粒细胞及血小板植活时间及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动员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54^+细胞及CFU—GM集落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数≥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0.5天,对照组中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2.5天(P〈0.05)。实验组血小板数≥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1.5天,对照组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1.5天(p〈0.05)。实验组输注单采血小板中住数为3.5单位,对照组为5单位,实验组比对照组减少1.5单位(P〈0.05)。实验组使用动员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低热、乏力、感冒样症状、食欲不振、头晕、肌肉酸痛等,对照组仅出现低热,患者对以上症状均可以耐受,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结论: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安全有效,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较快,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少。 相似文献
3.
国产与进口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对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估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动员外周造血干细胞的效果,选择2001/2005收治的20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男11例,女9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恶件淋巴瘤3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根据患者对约价承受能力分为2组: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组、进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组,每组各10例,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采用大剂量阿糖胞昔动员外,其他均应用大剂量环磷酰胺动员,当白细胞降全低谷开始回升时加国产与进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升至5×109L-1以上开始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所有患者均移植成功,两者在给药剂量、用约天数,采集干细胞质量、造血功能重建及药物毒副反应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纪濛濛沈一格龚吉昌唐暐许晓倩郑重陈思远赫洋郑欣赵林娣赵维莅吴文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3,(2):112-117
目的分析普乐沙福(Plerixafor)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淋巴瘤患者中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采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普乐沙福+G-CSF组)或单用G-CSF(G-CSF组)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淋巴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组之间临床资料、干细胞动员/采集成功率、移植后造血重建和治疗不良反应。结果全部184例淋巴瘤患者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15例(62.5%)、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16例(8.7%)、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1例(6.0%)、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10例(5.4%)、套细胞淋巴瘤6例(3.3%)、间变大细胞淋巴瘤6例(3.3%)、NK/T细胞淋巴瘤6例(3.3%)、伯基特淋巴瘤4例(2.2%)、其他类型B细胞淋巴瘤8例(4.3%)、其他类型T细胞淋巴瘤2例(1.1%)。31例(16.8%)患者曾接受放疗。普乐沙福+G-CSF组84例,G-CSF组100例。普乐沙福+G-CSF组患者年龄较大、复发及三线化疗患者占比较高,其他临床特征基本一致。G-CSF组动员后1 d采集成功率为74.0%,2 d采集成功率为89.0%;普乐沙福+G-CSF组1 d采集成功率为85.7%,2 d采集成功率为97.6%。普乐沙福+G-CSF组的动员成功率明显高于单用G-CSF组(P=0.023)。普乐沙福+G-CSF组、G-CSF组采集CD34^(+)细胞中位数分别为3.9(0.7~21.2)×10^(6)/kg、3.2(0.6~19.4)×10^(6)/kg(P=0.001)。普乐沙福+G-CSF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1~2级胃肠道反应(31.2%)、局部皮肤发红(2.4%)。结论普乐沙福联合G-CSF用于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成功率、CD34^(+)细胞采集量均明显高于单用G-CSF,不良反应少,即使在年龄较大、二线动员、复发或者多次化疗的患者中也具有较高的动员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健康人体对国产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G-CSF)注射液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健康志愿者30例随机分入单次给药组。单次给药分别皮下注射PEG-G-CSF注射液15、30、50、60、75μg/kg,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频率、血压等指标;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结果50μg/kg组10例志愿者中1例出现一过性轻度头晕;75μg/kg组有6例志愿者用药后均出现一过性轻度的头晕和骨痛,其中1例志愿者出现一过性高热,2例志愿者出现一过性轻度腹泻,但试验结束时复查均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异常。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健康受试者对PEG-G-CSF注射液的最大耐受剂量为60μg/kg,在此范围内使用安全性和耐受性好,并能明显刺激中性粒细胞和CD34 细胞增加。II期临床研究推荐剂量为皮下注射60μg/kg,每化疗周期给药1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院接受全身化疗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次化疗结束后48~72 h,结合患者体质量、经济情况及原有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酌情给予3 mg或6 mg PEG-rhG-CSF皮下注射1次。结果 30例患者中,6例每次注射6 mg,24例每次注射3 mg。化疗后患者均未出现3~4度骨髓抑制; 6例出现1度粒细胞减少,3例出现2度粒细胞减少。30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全身化疗后应用PEG-rhG-CSF预防粒细胞减少疗效确切,可结合患者的体质量、经济情况及原有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调整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接受化疗的60例恶性肿瘤病人第一个化疗周期预防性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后白细胞减少情况、不良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为以后应用PEG-rhG-CSF后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组60例恶性肿瘤病人,其中乳腺癌病人15例,均接受阿霉素+环磷酰胺(AC)方案,淋巴瘤病人15例,均接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肺癌病人15例,均接受培美曲塞+顺铂(AP)方案,胸癌病人15例,均接受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FOLFOX)方案。60例初治恶性肿瘤病人接受1个周期常用化疗方案治疗,结束后48 h皮下注射PEG-rhG-CSF 6 mg,注射后定期检测病人血常规,观察病人白细胞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及其严重程度。[结果]共纳入60例病人。PEG-rhG-CSF注射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骨痛、肌肉酸、乏力等。[结论]乳腺癌和淋巴瘤病人骨髓抑制的发生率高、程度严重、持续时间长,需外追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普乐沙福(Plerixafor)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淋巴瘤患者中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采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普乐沙福+G-CSF组)或单用G-CSF(G-CSF组)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淋巴瘤患者, 回顾性分析两组之间临床资料、干细胞动员/采集成功率、移植后造血重建和治疗不良反应。结果全部184例淋巴瘤患者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15例(62.5%)、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16例(8.7%)、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1例(6.0%)、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10例(5.4%)、套细胞淋巴瘤6例(3.3%)、间变大细胞淋巴瘤6例(3.3%)、NK/T细胞淋巴瘤6例(3.3%)、伯基特淋巴瘤4例(2.2%)、其他类型B细胞淋巴瘤8例(4.3%)、其他类型T细胞淋巴瘤2例(1.1%)。31例(16.8%)患者曾接受放疗。普乐沙福+G-CSF组84例, G-CSF组100例。普乐沙福+G-CSF组患者年龄较大、复发及三线化疗患者占比较高, 其他临床特征基本一致。G-CSF组动员...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用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及再生需要快速有效的动员方法.常规的动员方案多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大剂量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该方案耗时长、程序复杂.目的:对常规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进行改进,观察短程高剂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KM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于2006-09/2007-03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开展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材料:雄性8周龄KM小鼠24只,以给药方式分为3组;常规给药组、短程高剂量给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方法:常规给药组,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0.2μg次,2次/d,共6d;短程高剂量给药组,前4d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2d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5μg次,2次/d;生理盐水对照组,每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6d.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粒-巨核细胞集落数.结果:常规剂量组及短程大剂量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迅速增高,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粒-巨核细胞集落培养7d后,常规剂量组和短程高剂量组的粒-巨核细胞集落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达50倍以上(P<0.01),常规剂量组和短程高剂量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短程高剂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着良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是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模型的成功改进 相似文献
11.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在大鼠纤维化肝脏内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在大鼠纤维化肝脏内的发育情况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大连医科大学中日临床病理中心和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肝纤维化造模成功的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rhG-CSF单纯动员组、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自然恢复组以及对照组.②实验方法:rhG-CSF单纯动员组仅皮下注射rhG-CSF.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皮下注射rhG-CSF,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含外周血干细胞),对所分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PKH26-GL标记后自体移植入肝内.自然恢复组不经任何处理.于6周后采集rhG-CSF动员组、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自然恢复组血清和肝组织.对照组为肝纤维化模型成功后即时处死组,留取血清和肝组织以备进行检测.③实验评估:观察各组血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和总胆红素)和肝脏病理变化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检测自体移植的外周血干细胞在肝脏内的发育情况.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rhG-CSF单纯动员组、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自然恢复组(P < 0.05),白蛋白水平高于自然恢复组(P < 0.05).rhG-CSF单纯动员组与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和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 0.05).②rhG-CSF单纯动员组、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肝纤维化程度较自然恢复组有明显改善(P < 0.05).rhG-CSF单纯动员组与rhG-CSF动员后自体移植组之间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差异.③PKH26-GL标记的外周血干细胞在纤维化肝脏内少量表达白蛋白.结论:经rhG-CSF动员后的大鼠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可以在肝纤维化环境中定植并可以转化为有白蛋白表达的细胞.rhG-CSF动员可以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急性白血病患者14例,其中治疗组6例(实验组)在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至最低时,皮下注射rhIL-113μg/d及rhG-CSF250μg/d,连用至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至10×109/L左右时(采集干细胞时)停药。单用rhG-CSF组为对照组。结果:采集前外周血血小板、CD34+细胞数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采集产品的CD34+、CD34+/CD38-、CD34+/CD41a+、CD34+/CD42b+细胞数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实验组血小板>20×109/L平均时间为14.5d,对照组为20.2d(P=0.06)。不良反应主要是肌肉关节疼痛及水肿,均为Ⅰ~Ⅱ级。结论:rhIL-11与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化疗加G-CSF和GM-CSF联合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和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联合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APBSC)的效果。方法 卡铂 (CBP) 35 0mg m2 ,第 1天静滴 ;足叶乙甙(Vp16 ) 35 0mg m2 ,第 1~第 3天静滴 ;白细胞降至最低点又回升到 (2 .4~ 6 .4)× 10 9 L时 ,皮下注射G CSF 5 μg·kg- 1 ·d- 1 (早 6∶0 0 ) GM CSF 5 μg·kg- 1 ·d- 1 (晚 6∶0 0 ) 地塞米松 5mg d(采集日 10mg d)直到采集结束前 1天 ;白细胞上升到 (2 9.80± 5 .98)× 10 9 L ,开始用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连续 2d采集APBSC。结果 2 0例患者连续采集APBSC 2次 ,共采集到MNC(5 .93± 1.6 2 )× 10 8 kg ,CD34 细胞 (2 3.10± 11.5 3)× 10 6 kg ,CFU GM(3.44± 2 .85 )× 10 5 kg。无严重不良反应。 9例 10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造血功能均获满意重建。结论 以化疗联合G CSF和GM CSF能高效、安全地动员APBSC ,1次动员采集 2次可满足 1~ 2次的APBSCT。 相似文献
14.
Lefrère F Brignier AC Elie C Ribeil JA Bernimoulin M Aoun C Dal Cortivo L Delarue R Hermine O Cavazzana-Calvo M 《Advances in therapy》2011,28(4):304-310
Introduction
Mobilization techniques for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PBSC) collection include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 such as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Biosimilar versions of G-CSF are now available in Europe. 相似文献15.
目的探讨以中剂量环磷酰胺为主联合化疗加单一剂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方法31例患者接受中剂量环磷酰胺2.2g/m2(1.8~3.0g/m2)联合鬼臼乙叉甙(Vp16)600~800mg(CE方案)或阿糖胞苷(AraC)1.0~2.0g/m2(CA方案)化疗。预处理后,予以回输所采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观察造血重建情况。结果动员所需时间(化疗开始至采集的平均时间)为(13.5±2.0)d,采集次数为(2.9±1.0)次,WBC最低值为(0.95±1.0)×109/L,GCSF开始给药时间为第(8.6±2.0)天,持续应用平均(7.4±2.0)d,采集到的单个核细胞数为(5.53±2.54)×108/L,CD34+细胞数为(9.46±7.24)×106/L,粒单核细胞集落数为(46.02±70.58)×104/L。全部移植患者造血功能均获满意重建。结论中剂量环磷酰胺为主联合化疗(CE/CA)加单一剂量GCSF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动员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FDA已批准应用于临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剂只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药应用是目前最主要的动员方案,但可引起供者骨骼肌肉酸痛、发热等不良反应。目的:回顾性分析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01/2009-10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进行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51例,分析移植物成分、造血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动员96h后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0.97±0.13)%,CD34+CD38-细胞占CD34+细胞的比例为(37.49±4.03)%;移植后的快速造血重建与CD34+细胞、CD34+CD38-细胞输入量呈负相关。Ⅰ度、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5.5%,15.7%;局限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9.2%,21.2%。提示在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可有效实现干细胞动员,所获CD34+细胞完全可以满足快速造血重建的需要;输入较多的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可能利于快速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FDA已批准应用于临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剂只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药应用是目前最主要的动员方案,但可引起供者骨骼肌肉酸痛、发热等不良反应。目的:回顾性分析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01/2009-10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进行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51例,分析移植物成分、造血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动员96h后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0.97±0.13)%,CD34+CD38-细胞占CD34+细胞的比例为(37.49±4.03)%;移植后的快速造血重建与CD34+细胞、CD34+CD38-细胞输入量呈负相关。Ⅰ度、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5.5%,15.7%;局限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9.2%,21.2%。提示在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可有效实现干细胞动员,所获CD34+细胞完全可以满足快速造血重建的需要;输入较多的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可能利于快速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18.
Yoshinori Tanaka Toshiaki Yujiri Mayumi Tanaka Noriyuki Mitani Atsuko Tanimura Yukio Tanizawa 《Journal of clinical apheresis》2009,24(5):205-208
Adipokines, soluble mediators produced by adipocytes, have been shown to play a role in various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We investigated the involvement of adipokines i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induced mobiliz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in 21 healthy donors. We found that serum visfatin and resistin levels, but not leptin and adiponecti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by G‐CSF treatment. G‐CSF treatment activated signaling proteins like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and stimulated secretion of visfatin from 3T3‐L1 adipocyt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ome adipokines may play a role in G‐CSF‐induced mobilization of stem cells from the bone marrow into systemic circulation. J. Clin. Apheresis 2009. © 2009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