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术显微镜下行巩膜外垫压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的疗效。方法:12例孔源性单纯性视网膜行巩膜外垫压术,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进行,术中给予准确的裂孔定位,巩膜外冷凝,放液和放置外垫压物。术后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手术12眼,其中失败2眼,术后视力提高8眼,不变1眼,眼压低1眼。讨论: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行巩膜外垫压治疗单纯性视网膜脱离简单可靠,手术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加压联合除风益损汤加减口服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18例(20眼)单纯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显微镜下进行巩膜外加压手术,所有患者术后给予除风益损汤加减口服,随访1~12个月,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率及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视网膜裂孔均闭合,视网膜复位,无严重并发症,手术后视力提高者13眼,不变7眼。结论:显微镜下外路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可以替代传统外路手术,切实可行;利用显微镜高放大倍率的优点,可以提高视网膜裂孔的封闭率,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一部分手术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3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只眼,行巩膜外加压、冷凝术,并在围手术期应用中药干预;对照组30只眼,只行巩膜外加压合并冷凝术。2组患者接受相同的术前检查、手术方法和术后护理以及术后追踪随访。结果治疗组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的速度、视网膜复位的理想程度、术后玻璃体混浊反应程度、术后视功能恢复速度、程度均较对照组效果好。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中药的干预治疗可以加快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提高视网膜脱离复位的成功率,提高术后视网膜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广视野系统在治疗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中的作用。方法对16眼巨大裂孔网膜脱离借助广视野系统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治疗。结果(1)一次手术治愈率87.5%;(2)术后脱盲率56.25%;(3)冷凝手术时间平均耗时(4.7±1.0)分钟;(4)并发症:角膜损伤1眼,玻璃体出血1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3眼,术后高眼压1眼。结论广视野系统联合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冷凝治疗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简化,冷凝时间缩短,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显微镜联合间接眼底镜下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32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显微镜联合间接眼底镜下施行巩膜外冷凝、环扎、外垫压、放液、注气等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术前、术中详细检查眼底,寻找所有裂孔及变性区,予以封闭.结果 术后随访1~12个月,32例患者中31例1次手术达到解剖复位,治愈率97.2%,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中放液时引起视网膜下出血1例,视网膜表面出血3例,术后视网膜下液延缓吸收10例,均在术后1周内吸收;术后眼压升高8例,6例经药物治疗,2例经前房穿刺眼压降低;6例气体填充眼出现晶状体后囊下混浊,随气体吸收于2周内消失;术后玻璃体混浊加重15例,经药物治疗13例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由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加重,引起新裂孔,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结论 显微镜联合间接眼底镜下治疗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短、复位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不失为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变化,评价在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德国Roland公司生产RETIscan3.15系统对15例单眼经巩膜扣带术复位的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检测,记录61个部位反应,比较分析视网膜脱离患眼术前、术后及对侧眼P1波(第1个正波)平均反应振幅密度。结果视网膜脱离术前P1波1~5环平均反应振幅密度明显低于对侧眼组,视网膜脱离术后3个月P1波1~5环平均反应振幅密度显著增加,但均低于对侧眼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视网膜脱离手术虽然能达到解剖复位,但视功能却不能完全恢复;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对视网膜脱离患者视功能进行定量定位测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巩膜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2005年至2010年我院采用巩膜外路手术的方法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88只眼,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其治疗效果和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视网膜裂孔在手术嵴外坡上331只眼(56.2%),在手术嵴正上方159只眼(27.1%),在手术嵴内坡上78只眼(13.3%),手术总复位率为70.75%.术后常见并发症依次为术后角膜上皮缺损(84.4%),术后视网膜下液存在(视网膜复位不良)(29.3%),术后高眼压(24.7%),玻璃体出血(6.3%).结论 巩膜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严格手术适应症,手术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纯巩膜扣带术联合术后氩激光光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2年10月~21304年10月行巩膜扣带术后接受氩激光光凝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2例62眼。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62眼中视网膜完全复位60眼(96.77%),术后矫正视力〉0.05者58眼(93.55%),最佳矫正视力为1.0。结论将巩膜扣带术中冷凝改为术后氩激光光凝可简化术中操作,减少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未发现裂孔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方法:打开球结膜后安置环扎条带,放出视网膜下积液,手术显微镜下用冷冻头顶压距齿缘,如发现裂孔即在直视下对裂孔冷凝,未找到明确裂孔者在可疑部位直视下冷凝。然后在相应部位作外加压,缩短环扎条带,眼压低者注入消毒空气。结果:32例36眼视网膜解剖复位27例30眼占83%,视力增进2行以上者24例27眼占75%,不变者8例9眼占25%。结论:应用环扎术和手术显微镜术中再次查找裂孔并对发现的视网膜裂孔和/或可疑部位直视下冷凝是治疗未发现裂孔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699-170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对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积液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5月在该院行常规的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下积液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中药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自制排液汤。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视网膜下积液的变化。手术前后均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眼镜、三面镜、眼B超等检查。全部病例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结果:实验组术后口服自制排液汤可促进视网膜下积液的吸收,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实验组视功能的恢复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治疗有促进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缩短视网膜复位时间,加快视力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综合用药对原发性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7例原发性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于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二组均用抗生素、激素类眼液滴眼及散瞳,予地塞米松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复方血栓通胶囊、肌苷、ATP、维生素等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术后眼部改变和病程分为早期、中期、后期再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视力、视网膜下积液的变化及玻璃体混浊吸收情况。结果:治疗组视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结论:原发性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采取综合用药方法进行治疗,对视网膜下积液的吸收.减轻玻璃体混浊等有明显的疗效;同时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视网膜功能的恢复,明显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光凝周边视网膜变性区和裂孔,预防近视眼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LASIK术前,对经间接检眼镜检查发现有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裂孔的31例(40只眼)近视患者,进行三面镜检查,并予532mm眼底激光治疗,眼底激光光凝术后2周后行LASIK手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LASIK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中心视力无下降,视网膜在位,眼底局部色素斑形成良好,未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出血及其它并发症。结论LASIK术前详细检查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变性区及裂孔采用532nm激光进行预防性治疗,是预防视网膜脱离的有效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13.
1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从2004年9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8例8只眼,其中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5眼,高度近视性全层黄斑裂孔3眼。女性6例,男性2例。年龄47~70岁,平均56岁。经间接检眼镜及裂隙灯三面镜检查,均为单一裂孔,视网膜脱离局限于后极部,未见明显的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和视网膜前后增殖膜存在。病程1~2个月,术后随访3~12个月。手术方法:充分散瞳,经球后浸润麻醉,颞侧角巩膜缘做“L”型切口打开结膜,巩膜表面止血,用1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纯净空气0·8~1ml,于角膜缘后3·5mm(无晶状体眼)或4·0mm(有晶状体眼)睫状平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应用中药颗粒剂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67例(69只眼),随机分为2组,均予施行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组35例(35只眼)术前术后口服中药颗粒剂治疗;对照组34例(34只眼)采用常规疗法。结果 1.术前视网膜下积液:治疗组明显吸收30只眼,部分吸收4只眼,有效吸收率97.14%;对照组明显吸收20只眼,部分吸收8只眼,有效吸收率82.3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视力:术后28 d时,治疗组术后视力恢复0.1以上者94.29%;对照组术后视力恢复0.1以上者88.23%。结论中药与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配合治疗视网膜脱离较单纯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网复汤加减对孔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巩膜扣带术(seleralbueking,SB)的应用、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VR)的开展,过氟化碳液体、长效气体、硅油等眼内填充物的应用,使孔裂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解剖复位率达90%以上.然而手术的成功并不代表患者视力的恢复,中医药在网脱术后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认可.  相似文献   

16.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复位率已达90%以上,但术后视功能恢复仍不理想,手术前后的多种因素都会影响视力的恢复,手术机及手术对预后也至关重要。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促进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是临床常见病,因为存在视网膜裂孔,现代医学施以手术封闭视网膜裂孔。但即使采取了成功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视网膜下液吸收缓慢,同样影响患者的视功能恢复。我们采用了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3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常规治疗方法为冷凝封闭裂孔联合巩膜外加压及视网膜下放液术,手术后有部分病例裂孔位于外加压嵴后或嵴上未封闭,裂孔周围往往仍有局限视网膜脱离,治疗较为棘手,以往常采用再次手术方法。1996年10月~2003年6月我院采用视网膜脱离术后光凝同时口服利水渗湿中药治疗45例,并与视网膜脱离术后光凝治疗的42例作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对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氩离子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LASIK术前对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直接眼底镜、三面镜和间接眼底镜配合巩膜压迫法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42例(45只眼)进行了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接受氩离子激光光凝术42例(45只眼)高度近视患者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LASIK术后6个月随访,术前行氩离子激光光凝的患者视网膜情况稳定,未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前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预防性行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确切,是预防LASIK术后出现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病理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持续性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选择 2018 年 1 月至 2023 年 3 月就诊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因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行后巩 膜加固术后 1 个月仍存在持续性黄斑部视网膜脱离者 26 例(26 只眼),其中 5 例(5 只眼)伴板层黄斑裂孔。给予 患眼进行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观察患者黄斑部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眼轴长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 结果:玻璃体腔注气术后 6 个月,共 23 只眼黄斑部视网膜脱离复位,复位率 88.46 %,复位效果较好。玻璃体腔注气术前患 者眼轴长度短于后巩膜加固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玻璃体腔注气术后 6 个月患者眼轴长度长于玻 璃体腔注气术前,但短于后巩膜加固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玻璃体腔注气术后 6 个月,共观察有 22 只眼 BCVA 提高,4 只眼视力较差,术前术后视力无变化。与玻璃体腔注气术前比较,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 患者 BCVA 均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气术对病理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持续性 黄斑部视网膜脱离未复位的治疗效果显著,复位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