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继发性肺结核复查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已确诊为继发性肺结核并来东莞市大岭山医院多次随访复查的患者共计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在其他扫描条件一致的基础上,分别设定在常规120 mA、低剂量15~40 mA扫描。比较两次扫描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在常规剂量与低剂量之间,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扫描图像所观察到的7个影像学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应用于继发性肺结核当中的检测效果和常规剂量CT检查是一致的,对诊断报告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CT尿路造影确诊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73例,其中给予标准剂量螺旋CT扫描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按患者体质量指数不同分为A、B、C 3组,分别给予50 m A、80 m A、120 m A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比各组辐射剂量、上尿路不同部位图像效果。结果:观察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CT窖剂量指数(CTDlvol)低于对照组(P0.05);B组DLP和CTDlvol低于C组(P0.05);各组上尿路不同部位图像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选择不同低剂量螺旋CT尿路造影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对于上尿路结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1.5 T磁共振成像(MRI)与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肾上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安顺市人民医院收录的6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资料,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用1.5 T MRI扫描法诊断,对照组采用64层螺旋CT,通过对比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治疗有效率等标准,为患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诊治方案。结果:观察组32例38个病灶,平面扫描出35个病灶,准确率92.1%,增强扫描出37个病灶,准确率97.4%;对照组32例41个病灶,平面扫描出30个病灶,准确率73.2%,增强扫描出38个病灶,准确率92.7%。平面扫描中,1.5 T MRI准确率更高,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中,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 T MRI用于肾上腺肿瘤平面扫描的准确率更高,用于增强扫描与与螺旋CT无差异,需结合患者诊断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消化道穿孔使用X线与CT等检查方式的不同影像学表现特征与诊断准确率。方法:随机抽取东莞市沙田医院院2013年4月-2014年1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消化道穿孔患者,将80例患者分成A组和B组,分别对其使用X线检查与CT检查的诊断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A组使用CT诊断的方式,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2.5%,B组使用X线检查的方式,诊断准确率为70%,两组诊断准确率对比,A组明显高于B组,显示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比X线检查的准确率更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诊断,CT诊断方式的准确率从相比X线诊断的准确率更高,临床应用过程中积极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并分析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MRI检查在强直性骶髂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为该疾病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116例强直性骶髂关节炎患者均进行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MRI检查,比较二者对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情况。结果 MRI检查诊断明确率为97.41%(113/116),螺旋CT低剂量扫描诊断明确率为78.45%(91/11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对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病变分级的0级检出例数少于螺旋CT低剂量扫描,Ⅰ级检出例数多于螺旋CT低剂量扫描(P0.05),2种检查方法对强直性骶髂关节炎Ⅱ级、Ⅲ级及Ⅳ级病变检出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病变检出例数比螺旋CT低剂量扫描多,对骨质异常检出例数比螺旋CT低剂量扫描少。结论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MRI检查在强直性骶髂关节炎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MRI检查较螺旋CT低剂量扫描更具诊断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肺癌筛查及鉴别中实施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诊的疑似肺癌患者80例,均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常规剂量CT扫描,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CT检查方法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漏诊率、误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比较两种CT检查方法的不同大小病灶检出率、不同类型肺癌检出率、医生主观图像评分、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螺旋CT扫描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漏诊率、误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常规剂量CT扫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不同类型肺癌以及不同病灶大小的检出率上,与常规剂量CT扫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医生主观图像评分与常规剂量CT扫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螺旋CT扫描辐射剂量指标均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肺癌筛查及鉴别过程中应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诊断效能与常规剂量CT扫描基本一致,并且具有辐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剂量高分辨CT在诊断肺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接受高分辨CT检查的52例肺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扫描,比较不同扫描方式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图像质量。结果不同剂量高分辨CT诊断肺部病变图像质量优良率、检出病灶征象、对肺部病变外观显示情况及对不同性质肺部病变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低剂量高分辨CT诊断肺部病变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高分辨CT相似,成像质量高,病灶检出率高,且辐射剂量低,可作为肺部病变筛查的普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16排螺旋CT)肺诊断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价值。方法将94例行低剂量胸部螺旋CT检查的疑似或确诊有肺部小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得CT图像均经1.25 mm、2.50 mm重建层厚,共得图像184组,依照结节直径分为A组(直径5 mm)、B组(直径5~10 mm)、C组(10 mm),并对3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5 mm、2.50 mm重建层厚的肺部小结节检出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1.25 mm、2.50 mm重建层厚的肺小结节毛刺征、空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边界清晰程度、分叶征、钙化检出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和C组中的1.25 mm、2.50 mm重建层厚的肺小结节边缘特征、内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疑似或确诊有肺部小结节患者行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时,1.25mm、2.50 mm重建层厚的设定图像噪声基本相同,但2.50 mm重建层厚的辐射剂量少于1.25 mm重建层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剂量16排螺旋CT重建层厚对肺小结节病灶检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肺小结节患者500例,均经手术证实。所有患者均实施16排螺旋CT常规剂量(A方法)、低剂量(B方法)螺旋扫描,分别按照3 mm、5 mm、8 mm层厚重建图像。比较两种方法对肺小结节病灶检出情况。结果:手术病理显示共704枚结节;A方法 3 mm、5 mm、8 mm重建层厚时检出率结节检出率分别为97.16%(684/704)、85.80%(604/704)、77.84%(548/704),B方法则为66.48%(468/704)、84.38%(594/704)、75.28%(530/704),两组3 mm重建层厚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5 mm、8 mm重建层厚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方法不同直径3 mm、5 mm、8 mm重建层厚对肺小结节边界清晰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肺小结节诊断中低剂量16排螺旋CT 5 mm重建层厚效果更佳,能提升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眼外伤诊断中螺旋CT扫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0例眼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行螺旋CT检查诊断,对照组行超声合并X线平片检查,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总阳性检出率为100.0%,对照组炎性检出率为86.0%,研究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88,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眼外伤患者行螺旋CT检查诊断可提供清晰的图片征象,诊断正确率较高,操作方便,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共抽取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实施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螺旋CT组)以及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常规造影组)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检查阳性率、不同程度准确率情况。结果:螺旋CT组患者对冠状动脉狭窄检查阳性率为94.82%,明显高于常规造影组,P0.05;对于轻度冠状动脉狭窄,螺旋CT组的诊断准确率为21.55%,明显高于常规造影组,P0.05;在中度及以上的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准确率方面,两组的差异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检查阳性率以及准确率均明显优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值得在今后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CT增强扫描对肺部肿瘤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翁源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肺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金标准)确诊,为所有患者分别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同时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70例患者病理检查病灶共75个,CT增强扫描诊断出病灶70个,诊出率(93.33%),CT平扫诊断出病灶61个,诊出率(81.33%),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诊出率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增强扫描结果显示,75处病灶中有6处病灶无显著钙化影,病灶边缘相对光滑,并存在毛刺样改变,有棘突状突起、耳状征象等影像学表现。左肺、右肺病灶分布为38例及32例。结论:相比CT平扫,CT增强扫描对肺部肿瘤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X线、单排螺旋CT用于胸腰椎骨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肇庆市鼎湖区人民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81例胸腰椎骨折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X线以及单排螺旋CT进行诊断,同时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组骨折检出率,临床骨折分型、影像学特点情况。结果:X线检查检出率为77.8%,单排螺旋CT检出率93.8%,CT检查诊断胸腰椎骨折检出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在附件骨折、椎管狭窄、椎弓根间距增宽以及椎弓根、椎板骨折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而X线在椎体后突成角、椎体高度减低检查准确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排螺旋CT诊断患者临床骨折分型,骨折脱位型、屈曲压缩型、安全带型检查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胸腰椎骨折以CT行三维重建检查诊断率较高,能有效反映患者骨折临床分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不同管电压与对比剂剂量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本院行CCTA检查的6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意愿分为A组(23例)、B组(23例)、C组(22组),分别管电压和对比剂对3组患者者CCTA扫描,比较3组患者主冠状动脉CT值、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结果:C组右冠状动脉、回旋支以及前降支等CT值明显高于A、B组(P0.05);3组图像质量评分与可诊断节段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明显低于A、B两组(P0.05);C组有效剂量(ED)和A、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患者行CCTA扫描时应用C组方案,可减少辐射剂和对比剂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5.
汤泊 《亚太传统医药》2012,(12):209-2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0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诊断,并就结果与经胸心脏二维超声(TTE)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中,畸形累计共80处,其中37处为心脏部分畸形,占46.3%,64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86.5%,TTE诊断准确率为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处为心脏大血管部分畸形及连接部分畸形,64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97.7%,TTE诊断准确率为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采用心电门控技术扫描的患者中,手术病理检查共有19处畸形,64层螺旋CT无漏诊,均正确诊断。未采用心电门控技术检查的24例患者中,手术病理检查共有54处畸形,64层螺旋CT正确诊断50处,非心电门控组诊断准确率略低于心电门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中,64层螺旋CT为一项无创、迅速、安全的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较好。对心内、外心脏大血管畸形可兼顾检查,肺部并存的异常也能较好显示,具有较显著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采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冠心病的临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A组患者采用标准采集方法进行CT扫描;B组患者采用低剂量采集方法进行CT扫描。对两组患者检测过程中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的CTD Ivol和ED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扫描可以使射线剂的使用剂量显著降低,并且不会对该类患者的诊断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检查与膀胱癌术前分期诊断的符合率。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收治的104例膀胱癌患者,均进行CEUS、多层螺旋CT检查,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比较CEUS与多层螺旋CT诊断膀胱癌术前T分期结果、准确率。结果:CEUS诊断膀胱癌T分期准确率为89.42%,高于多层螺旋CT检查78.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EUS检查Kappa指数高于多层螺旋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多层螺旋CT检查相比,CEUS检查能有效提高膀胱癌术前分期准确率,与手术病理结果较为符合,可为临床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部闭合性内脏损伤患者采用CT、超声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68例腹部闭合性内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超声与CT进行检查,对诊断结果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实质性脏器损伤利用CT、超声检查的准确率分别为88.23%、91.17%,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空腔脏器损伤患者利用CT、超声检查的准确率分别为91.17%、67.64%,CT检查准确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采用超声进行诊断具备简便、快速等基本优势,在实质性脏器诊断中适合使用;而有空腔脏器损伤患者采用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抽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25例肺结核空洞患者(A组)及25例肺癌空洞患者(B组),均经病理手术证实为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对其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卫星灶(80.0%)、钙化(28.0%)、厚壁空洞(64.0%)为主要特点,分叶(8%)、毛刺(12.0%)、胸膜凹陷(16.0%)等现象少见,两组患者征象比较,除薄壁空洞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空洞主要CT征象为厚壁空洞、周围卫星灶以及钙化,而肺癌空洞主要征象为分叶、厚壁空洞、胸膜凹陷、毛刺以及壁结节,在临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合分析基于胸部CT和实验室多项检查对于涂阴老年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3月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诊断为老年不典型肺结核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CT征象及检出率的差异、实验室检查阳性率、治疗效果,分为诊断明确的涂阴不典型肺结核患者46例,不典型肺炎患者29例,筛选对于涂阴老年不典型肺结核有价值的CT征象。结果:(1)CT影像学表现:大片状肺实变影35例、磨玻璃斑片影46例、间质改变斑片影47例,单发块影15例,多发结节及块影20例,树芽征56例,空洞20例,总检出率依次分别为:46.7%、61.3%、62.7%、20%、26.7%、74.7%、26.7%;涂阴不典型肺结核组中磨玻璃斑片影、肺间质改变斑片影、树芽征的各检出率显著高于不典型肺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PPD、结核抗体、血沉在涂阴不典型肺结核组的阳性率依次为:39.1%、76.1%、89.1%,不同程度显著高于不典型肺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CT征象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上难以诊断时,需重视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涂阴老年不典型肺结核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