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防城港市中医院内一科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0例,头颅CT排除脑出血,随机分成两组:①对照组:常规药物;②治疗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电刺激小脑顶核。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脑梗死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 (FNS)对脑血管病 (CVD)患者的治疗机制和疗效。方法 在常规神经功能药物治疗、功能锻炼基础上使用CVFT - 0 10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 5 8例脑卒中患者行FNS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行功能评定。结果  5 8例脑卒中患者治疗后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腕、手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P <0 .0 1和 0 .0 5 )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减少 35 %。结论 常规神经功能药物加早期肢体正确姿态的摆放 ,配合功能锻炼 ,外加颅外FNS治疗可促进CVD患者上肢综合性功能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于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39例(月龄36~60个月)具备独立行走而且踝关节足背屈角偏小的双下肢瘫脑瘫患儿,分为试验组(2l例)和常规治疗组(18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添加电刺激小脑顶核;常规治疗组则只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共4周,并在治疗前后予以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估、踝关节活动度(ROM)测量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CSI分值降低,GM-FM中站(D区)和走跑跳(E区)评分上升,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踝关节活动度比治疗前明显增大,亦有明显性差异(P〈0.01)。试验组的CSI、踝关节活动度和GMFM各项数据表现都比常规治疗组要好,具有明显性差异(P〈0.01)。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电刺激小脑顶核有利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压氧结合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常规神经功能药物治疗及功能锻炼基础上使用高压氧联合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6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结论在常规神经功能药物治疗基础上,高压氧结合小脑顶核刺激治疗可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5.
治疗组:每例患者除采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甘露醇、胞二磷胆碱、丹参等点滴),确何床上抗痉挛体位,配合翻身及关被动活动。配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行电刺激小脑治疗.主电极安置于两侧乳突。辅电极置于长强穴,每次通电45分钟.每天治疗2次。共10天为1疗程.仪器设置参数:模式3,频率136%。强度50~70%.对照组:除不接受电刺激小脑治疗外.余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皮层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经颅皮层电刺激加常规治疗,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Barthel指数评分法及经颅皮层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观察病人疗效。结果治疗30d后,治疗组FMA及Barthel指数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MEP皮层电位潜伏期及CMC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皮层电位波幅明显增高(P〈0.01)。结论经颅皮层电刺激是促进急性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Bobath技术加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加用Bobath技术即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加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时间20天.结果:治疗组运动功能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具有较好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obath技术加功能性电刺激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脑电刺激与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81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运动训练及家庭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运动训练及家庭康复治疗;所有病例在训练前及训练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GMFM)量表对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并对2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电刺激治疗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高于康复对照组(P0.05),治疗组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小儿脑性瘫痪实施小脑电刺激可促进其粗大运动功能的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预刺激脑缺血大鼠小脑顶核不同时相蛋白激酶C同工酶γ、δ蛋白表达。方法 :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 /再灌注模型 ,缺血时间均为 1 .5hr/再灌注 2 4hr;于缺血前1、4、7天分别刺激小脑顶核、齿状核 1hr。以尾状核冠状切面作为观察对象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单纯缺血 /再灌注组、假手术组、刺激小脑顶核组和刺激齿状核组PKCγ、δ的表达情况。结果 :缺血前 1、4、7天刺激小脑齿状核各组、单纯缺血 /再灌注组、假手术组PKCγ、δ阳性细胞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缺血前 1、4、7天预刺激小脑顶核能明显抑制PKCγ、δ蛋白的表达(P <0 .0 5)。结论 :缺血性脑损害能诱导PKCγ、δ蛋白表达上调 ,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缺血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KCγ、δ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易筋经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习练易筋经功法。两组疗程均为21天,观察FMA量表、改良Rankin量表、BI量表和QOL量表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FMA量表、BI量表和QOL量表积分均明显增加(P0.05),改良Rankin量表积分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各量表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措施基础上习练易筋经,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独立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1.
曹二梅  王颖  孙善斌 《河北中医》2024,(2):292-295+300
目的 观察培元固本针刺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基础康复和常规针刺治疗,针刺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固本培元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评估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并统计2组疗效。结果 针刺组临床总有效率82.50%(33/40),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24/40),针刺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87.50%(35/40),对照组总有效率57.50%(23/40),针刺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MA、M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针刺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培元固本针刺治疗可有效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86例,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临床总有效率等指标,分析其与同期未应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的对照组之间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NIH评分均有改善(P〈0.05)。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宗涛 《辽宁中医杂志》2012,(7):1391-1393
目的:观察电刺激督脉穴位对脑梗死患者肢体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40例)和普通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基本的康复训练,电刺激治疗组加用督脉穴位(大椎、筋缩、腰阳关和命门)调制中频电刺激,普通治疗组不加任何电刺激,两组均治疗1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Ashworth评级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和生活能力的评定。结果:电刺激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电刺激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电刺激治疗组上述各指标改善幅度比较显著,与普通治疗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穴位电刺激可降低肢体的肢体肌张力,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风促通灸对脑梗死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与皮质脊髓束(CST)结构的影响,探讨中风促通灸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中枢机制。方法:将50例脑梗死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25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于百会、水沟及患侧尺泽、内关、委中、三阴交等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风促通灸治疗,穴取百会、神阙及双侧足三里。针刺及中风促通灸均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全段、大脑皮层、内囊后肢、大脑脚CST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上肢、下肢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FMA上肢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双侧内囊后肢及病灶侧全段CST的FA值较治疗前提高(P<0.05),对照组健侧全段CST的FA值较治疗前提高(P<...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即抗凝、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两治疗组予基础治疗加电针治疗:电针1组、2组分别选用2 Hz、50 Hz频率,3组均治疗8周后评价疗效。结果电针1组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的改善情况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频率电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不同,低频电针2 Hz组在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I评分方面较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FNS)改善脑损害引起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疗效观察,结合文献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10例不同病因所致脑损害意识障碍患者.经常规治疗无效后加用FNS,观察其对意识状态(GCS)评分,脑电图(EEG)改善情况.结果:FNS治疗后意识水平明显改善.结论:FNS能够改善脑损害导致的意识障碍,提示该方法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FNS)改善脑损害引起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疗效观察,结合文献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10例不同病因所致脑损害意识障碍患者,经常规治疗无效后加用FNS,观察其对意识状态(GCS)评分,脑电图(EEG)改善情况。结果:FNS治疗后意识水平明显改善。结论:FNS能够改善脑损害导致的意识障碍,提示该方法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电刺激红核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琴  方宗仁 《针刺研究》1995,20(2):7-11
通常认为红核(RN)的主要生理机能是调节躯体运动。本实验旨在探讨RN兴奋对针刺效应及痛觉传入信息的影响。电刺激RN和电针“足三里”穴均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的C反应,电刺激RN加强电针的镇痛效应,纳络酮翻转电刺激RN而产生的对C反应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RN除调节躯体运动外,对感觉传入也有调制作用,且这种对感觉的调制作用有内阿片系统的参与。  相似文献   

20.
赵子涛  王秀丽 《陕西中医》2012,33(7):886-887
目的:观察针刺加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颅脑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而为颅脑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脑外科2008年以来34例颅脑术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脑外科只接受其他物理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治疗组ADL评分值为30.71±6.59,对照组为29.72±90.64,两组比较不存在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为74.24±24.46,对照组为56.95±18.57,二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刺加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颅脑术后患者疗效优于一般物理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