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来源的外泌体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修复作用。方法:全骨髓培养法培养大鼠BMSCs,收集P2代细胞上清,Exo Quick Precipitation提取法分离并纯化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鉴定外泌体形态,采用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CD9、CD63。通过脊髓法建立大鼠SCI模型,造模1h后尾静脉给予外泌体移植500μl(外泌体蛋白浓度为200μg/m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将30只大鼠为三个组:假手术组、对照组(SCI+磷酸盐溶液)、外泌体组(SCI+外泌体),均采用BBB评分、斜板实验于造模后1、3、7、14、21、28d评价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28d处死取材,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髓鞘(luxol fast blue,LFB)染色观察各组脊髓组织形态学改变,尼氏(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存活数目。结果:透射电镜下可见大量直径40~100nm的立体圆形或茶托形的小囊泡结构,外周可见完整的类脂质膜性结构,内含低电子密度物质。Western Blot显示CD9、CD63蛋白表达阳性。造模后假手术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和斜板评分均正常,对照组和外泌体组BBB评分和斜板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后7、14、21、28d外泌体组BBB评分分别为6.30±0.95、12.70±1.57、16.60±1.08、17.00±0.67分,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的2.50±1.08、6.90±0.99、10.50±0.85、12.50±1.08分(P0.05)。造模后7、14、21、28d外泌体组斜板评分分别为43.00±3.50、55.50±4.38、62.50±2.64、65.00±3.33分,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的34.00±3.16、43.00±4.22、49.00±4.59、52.50±4.25分(P0.05)。造模后28d,假手术组脊髓组织HE染色、LFB染色、Nissl染色正常,对照组脊髓空洞形成、髓鞘排列紊乱、神经元数目减少,外泌体组与对照组比较脊髓组织损伤程度减轻,存活神经元数目增多(P0.05)。结论:MSCs来源的外泌体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改善运动功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2.
肌腱是肌骨系统的一部分,是将力量从肌肉传递到骨骼的结缔组织,在急性或慢性损伤后,由于本身的性质独特,肌腱的强度易受影响,易发生粘连并出现再次受伤的情况。在本病的治疗上除常规的物理疗法及手术治疗外,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颖且前景广阔的方法正逐步应用于临床。外泌体是一种双层膜结构的囊性小泡,包括多种蛋白标志物、DNA片段及RNA,近年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肌腱病的治疗中发挥了抗炎、免疫调节和细胞修复等作用。本文通过对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在肌腱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概括并总结该领域最新的与临床转化相关的组织工程技术,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肌腱损伤为临床常见病,由于肌腱自身愈合能力较差,自然愈合常形成瘢痕组织,无法达到功能性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现有治疗手段虽均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无法完全恢复损伤肌腱的原有结构及功能。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作为组织修复与再生领域的新兴手段虽已广泛应用,但针对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肌腱损伤的研究较少,且具体机制并不完善。本文针对不同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肌腱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相关组织工程技术作一综述,为肌腱损伤的临床治疗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在糖尿病基础上继发的以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常规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疗效有限,存在增加非典型骨折的风险,因此亟待寻找新的积极高效的治疗手段.外泌体是一类包含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物质的胞外囊泡,介导细胞间通讯发挥对靶细胞的生物...  相似文献   

5.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好发于多个年龄段的常见骨关节病,伴有软骨损伤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复杂的病理改变.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较强的抗炎、组织修复及免疫调节的能力,而间充质干细胞经旁分泌途径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在组织修复与软骨再生方面具...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SCI)常与高能量机械冲击有关,而现有治疗方法往往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多项研究均表明,采用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MSC-Exo)治疗SCI效果确切。将负载MSC-Exo的可注射材料直接注射到病变部位,使之在促进SCI部位修复的同时充当修复支架,已成为优化外泌体治疗SCI效果的新方向。与传统方法相比,使用可注射材料优势更明显,即通过微创技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靶组织中可以避免二次损伤,保证药物作用时间长而稳定,并可有效填充病变腔和诱导桥接效应,从而实现SCI组织的有效修复。该文将就近年来负载MSC-Exo的可注射材料治疗SC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可注射材料的优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骨性关节炎(OA)是一种最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细胞炎症介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和软骨细胞外基质(ECM)降解.由于间充质干细胞(MSC)在特定条件培养基诱导下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基于此,MSC细胞疗法给OA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MSC细胞疗法在技术上存在局限性,包括MSC扩增时去分化,注射后再生效率降...  相似文献   

8.
皮肤创面修复有多种方法,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有关脂肪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研究日益增多,大量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皮肤创面修复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对脂肪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在皮肤组织再生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外泌体是一种由不同细胞分泌,存在于血液、尿液、脑脊液等不同体液中的细胞外囊泡,直径40~100 nm。因其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质、DNA、微小RNA等物质,是细胞间传递信号,相互作用的重要物质载体。较多研究表明不同细胞源性的外泌体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分化,促使骨与血管再生,在骨组织工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将对不同细胞源性的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骨质疏松提供潜在的以细胞为基础的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骨关节炎(OA)是种以关节软骨退变为特征的疾病,其缺乏干预性药物,对于晚期OA患者往往通过关节置换术以维持生活质量。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由不同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可以传递DNA、微小RNA(microRNA,miRNA)、mRNA、蛋白质等多种信息,并以此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细胞间信号传递和功能调节。间充质干...  相似文献   

12.
宫腔粘连(IUA)是一种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生殖健康,已成为子宫性不孕因素的首要病因。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IUA的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作为一种新的再生医学细胞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归巢到损伤部位后分化为子宫内膜细胞、调节宫腔免疫环境、抑制上皮间质转化、抗纤维化、调控子宫局部的MSCs增殖和迁移等作用,对子宫内膜再生和修复产生影响。MSCs旁分泌的外泌体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抗炎和免疫调节功能、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修复子宫内膜。因此,本文针对IUA的研究现状、MSCs及外泌体对IUA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SCs-Exo)对高糖致腹膜间皮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MET-5A细胞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高糖组(高糖处理)、共培养组(高糖和MSCs-Exo共培养),通过CCK-8法选用效果最明显的高糖浓度和MSCs-Exo浓度,各组分别处理24 h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qRT-PCR检测细胞因子IL-6、TNF-α的表达,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6的水平。结果高糖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细胞凋亡率、IL-6和TNF-α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与高糖组相比,共培养组细胞增殖能力提高(P<0.001),细胞凋亡率、IL-6和TNF-α的表达则明显下调(P<0.05)。结论 高糖对腹膜间皮细胞有明显的促凋亡和促炎作用,MSCs-Exo可以促进腹膜间皮细胞的增殖,抑制高糖刺激下细胞凋亡的发生和炎症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BMSC-EXOs)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提取并培养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BMSCs-EXOs并使用透视电镜、粒径分析、蛋白免疫印迹法进行鉴定.培养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设计PC12细胞为对照组、30μg外泌体组、60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MSCs来源的外泌体(MSCs-derived exosomes,MEX)所含生物活性物质促进组织损伤修复机制进行综述,并分析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MEX与组织修复相关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外泌体是直径为30~100 nm的小囊泡,包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m RNA、微小RNA和蛋白质等。MEX包含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是发挥修复多种组织器官损伤效应的基础,但其发挥修复效应的大多数具体生物活性分子仍未明确。结论 MEX包含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组织损伤中具有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组织损伤提供了新思路;但MEX的个体差异性及可能加快癌症进展的风险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生成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获取和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以及 BMSCs 源性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BMSCs,BMSC-Exos).采用CCK8法检测B...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吸收和骨形成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骨质流失,骨密度降低以及骨骼微细结构遭到破坏所形成的一种慢性骨代谢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外泌体疗法将成为骨质疏松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外泌体是参与细胞间通信的脂质双分子层细胞外囊泡,可通过传递脂质、蛋白质、核酸的方式调节受体细胞的生物活性。其来源十分广泛,可存在于各种生物体液中,也由多种动物细胞分泌,如间充质干细胞等。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细胞治疗领域最具前途的多功能工具之一,不仅具有分离的简便性和微创性,还可通过分化成不同的细胞谱系参与骨质修复、血管生成以及神经再生等生物环节,并利用旁分泌信号传导释放外泌体,调控相关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影响骨组织微环境,从而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该文将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衍生外泌体在骨质疏松方面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未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应用于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 PCa)是全球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大因素,据2018年的流行病学统计,全球有近128万新发病例和35.9万死亡病例[1].PCa分为惰性PCa和侵袭性PCa,惰性前列腺癌通常指Gleason评分≤6分、分期T2a、癌灶总体积≤0.5ml,侵袭性前列腺癌通常指Glea...  相似文献   

19.
2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发病与骨代谢平衡的破坏有关,骨吸收作用增强,骨形成作用不足,骨稳态发生改变,均会引起骨质疏松。成骨不足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分化方向密切相关。BMSC向成骨分化方向减少、成脂分化增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机制,因此,寻找决定BMSC分化方向的关键因子为OP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到胞外的膜性囊泡,富含不同种类的核酸、蛋白质、脂质和信号分子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物质,参与调节和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影响胞内信号转导发挥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 BMSC来源的外泌体可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症状,促进BMSC增殖、成骨分化及骨再生。本文对BMSC来源的外泌体应用于O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