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菌对抗宿主的氧化损伤作用是真菌能顺利入侵宿主的一个重要因素。抗氧化酶的调节是真菌发挥抗氧化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其中,抗氧化酶包括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硫氧还蛋白系统以及海藻糖酶系统。几种常见真菌的抗氧化酶及编码抗氧化酶的相关基因的研究取得了进展,包括编码过氧化氢酶的相关基因如CTT1、CATA;编码超氧化物歧化酶的SOD基因;谷胱甘肽系统相关的GRX、GST基因;编码硫氧还蛋白系统的TRX、TRR基因以及海藻糖系统相关的TPS、ATH1基因等。  相似文献   

2.
PCR方法快速检测一些常见医学真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选择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的方法来检测临床感染的真菌。方法 选取真菌18SrDNA序列中两个片段设计引物,对12种菌株进行PCR扩增,均扩增出长约310bp产物。对一些临床常见细菌扩增均无反应。对酶母相真菌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进行敏感性实验检测。结果 发现二者PCR最小检出量均为菌体数达每个反应体系10^3。本实验过程总耗时36h以内。结论 本实验方法可快速特异性检测一些常见医学真菌。  相似文献   

3.
作者等对40例心脏真菌感染患者(28例为念珠菌感染,12例为曲菌感染),进行了心肌的组织病理学研究,重点是观察其损害范围及形态特征.念珠菌感染的损害主要见于左心室壁,尤其是心内膜侧的下2/3处.相反,曲菌感染的损害则较少见.根据其损害多少及组织学改变可分成心肌变性或炎细胞浸润等几型.大念珠菌感染时,常见少数真菌菌体及心肌细胞坏死.作者将念珠菌感染心肌  相似文献   

4.
白念珠菌、烟曲霉及新生隐球菌是3种机会致病真菌。这些真菌一旦感染人体,即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激活机体的天然免疫,继而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其中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对宿主抵御感染和防止菌体免疫逃逸发挥重要作用。概述近几年有关白念珠菌、烟曲霉及新生隐球菌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研究现状,并分析3种真菌免疫的异同点,以期为开展此类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致病真菌同时又能与人类共栖生存 ,有关其毒力因子的研究人们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包括黏附因子、利于侵入的酶、酵母相和菌丝相之间的转换及表型转换等。主要综述了对白念珠菌有关黏附和侵入方面的毒力因子方面的研究进行  相似文献   

6.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致病真菌同时又能与人类共栖生存,有关其毒力因子的研究人们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包括黏附因子、利于侵入的酶、酵母相和菌丝相之间的转换及表型转换等。主要综述了对白念珠菌有关黏附和侵入方面的毒力因子方面的研究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氮掺杂碳纳米酶(N-Carbon nanozyme)联合近红外光对白念珠菌和红色毛癣菌体外抗菌的效果。方法:将白念珠菌和红色毛癣菌标准菌株常规接种培养,分别分为四组:(1)空白对照组:真菌不作任何处理;(2)光照组:真菌予以2.5 W/cm2近红外光照射8 min;(3)材料组:真菌予以250 μg/mL的N-Carbon nanozyme处理30 min;(4)实验组:真菌予以250 μg/mL的N-Carbon nanozyme及2.5 W/cm2近红外光照射8 min。SYTO 9/PI染色判断白念珠菌和红色毛癣菌的菌体活性;扫描电镜观察和平板计数法判定白念珠菌抗菌形态和菌落形成单位(CFU)的数量。结果:实验组中SYTO9/PI染色示红色荧光染色信号显著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光照组、材料组间菌落数均未见明显差异,而实验组可见菌落明显减少。生物扫描电镜显示白念珠菌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结论:氮掺杂碳纳米酶联合近红外光对白念珠菌及红色毛癣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菌细胞壁是真菌的独有成分,因此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近年研究较多的有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棘球白素和Pneumocandin及其衍生物、几质合成酶抑制剂多氧酶素和尼克酶素、作用于甘露聚糖的抗生素Pradimicin等。这些药物大都还处于动物试验阶段,但极有发展潜力,很有希望成为临床上新一代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通过小鼠模型研究机体对申克孢子丝菌的防御机理。正常小鼠在接种申克孢子丝菌后 ,伴随着 PMNs的浸润 ,真菌发生裂解并逐渐消失 ;而裸鼠接种菌体后 ,在早期防御过程中因 PMNs杀伤活性的缺乏导致真菌繁殖扩散 ,直至动物死亡。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存在抗肿瘤药物及抗生素滥用现象,使得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疾病发病率升高,研究针对条件致病性真菌敏感的制剂-抗真菌药物及疫苗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临床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疗效不佳。出现较多耐药菌株,同时药物本身的毒副反应使患者无法耐受。因此,抗真菌治疗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这无疑给研发真菌疫苗进行早期预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挑战途径。本文对真菌菌体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树突状细胞与真菌疫苗以及含有失活基因的真菌疫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皮肤癣菌是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对其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因结构的分析、基因诊断、基因分类等方面。目前,已在红色毛癣菌等某些癣菌的线粒体DNA上发现了重要的呼吸链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NADH脱氢酶的结构基因,以及诸多氨基酸的tRNA基因簇;建立了用真菌特异性通用引物或癣菌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诊断皮肤癣菌病的方法;应用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研究、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进行皮肤  相似文献   

12.
快速诊断系统性念珠菌病的方法可分为三种。气(液)相色谱分析法查菌体代谢产物、免疫检测法查抗原或抗体及多聚酶链式反应方法查菌体的特异性基因片段,气(液)相色谱分析法迄今争议较多,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各报道间有明显差异;免疫检测法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尤以免疫检测法查菌体抗原较受重视;多聚酶链式反应是新近出现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可能是一有前途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真菌中,除浅部真菌外,念珠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性真菌.由于它常在机体免疫机能受损情况下感染,又归为机会致病性真菌.引起致病的念珠菌一直以白念珠菌居首位,根据近年来的报道[1],引起念珠菌血症的除白念珠菌(40%~60%)外,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sis,20%~30%),热带念珠菌(C.tropicalis)和光滑念珠菌(C.glabrata,<5%),有些念珠菌也偶能致病如克柔念珠菌(C.krusei).虽然抗真菌药多年来有所增新,如氟康唑(fluconazol)、伏力康唑(voriconazol)、米卡芬净(micarfungin)等,由于药物的毒性及菌株可能产生的耐药性,因此了解和认识机体对菌体的反应,提高宿主对念珠菌的免疫能力,是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由此也可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小鼠模型研究机体对克孢子丝菌的防御机理。正常小鼠在接种申克孢子丝菌后,伴随着PMNs的浸润,真菌发生裂解逐步消失,而裸鼠接种菌体后,在早期防御过程中因PMNs杀伤活性的缺乏导致真菌繁殖扩散,直至动物死亡。  相似文献   

15.
抗真菌药物作用靶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关键是发现和鉴定致病性真菌生物合成或分子作用靶位。目前主要通过分析真菌结构成分及代谢产物,研究真菌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酶分子以及了解控制真菌生长物和分裂的基因序列来发现作用于真菌的靶位。随着对抗真菌作用靶位的深入研究,在不久将来会产生更加安全、有效的抗真菌新药,对改善各种真菌感染预后带来希望,本文就抗真菌药物作用靶位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着色真菌属暗色孢科中的一种,人类和动物的着色真菌感染称着色真菌病。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分为以下四类: 1.表浅着色真菌病:真菌主要寄生于皮肤角层,其特征为检查时可见大量褐色菌丝。掌黑癣是典型表浅着色真菌病。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西方型掌黑癣菌(Cladosporium Werneckeii)。此外,1975年Borelli等报告卡氏分支孢子菌(Cladosporium Castellanii)可致表浅着色真菌病。此型着色真菌病对灰黄霉素治疗无效,但局部或全身应用噻苯达唑(thiabendazole)很有效。也可用局部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治疗。 2.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真菌寄生于真皮,可见大量球形菌体,病原菌有分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及白念珠菌感染.患者男,21岁.发热、消瘦6个月,全身起丘疹、结节2个月.皮肤科检查:全身尤其面部分布较多丘疹及软疣样突起,颊黏膜及舌部有大片白色凝乳样块状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细胞内充满酵母样菌体,PAS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或桑椹状聚集,个别孢子两头钝圆,中间有横隔.皮损真菌培养见马尔尼菲青霉生长,口腔分泌物真菌培养见马尔尼菲青霉和白念珠菌生长.抗HIV抗体检测阳性.  相似文献   

18.
真菌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生物类群,目前确认者已有一万个属,12万个种,在医学真菌中包括有致病真菌、机会真菌、致敏真菌以及产毒、促癌或致癌真菌等.为了国际间的交流、比较及查考,必须首先了解及研究真菌在生物界的位置,即确定物种的名称及其分类地位,分类主要是指每一个种及已知菌种间的亲缘关系,相近亲缘者,其生物学特性也相近.按传统方法主要以真菌的形态  相似文献   

19.
皮肤癣菌是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 ,对其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因结构的分析、基因诊断、基因分类等方面。目前 ,已在红色毛癣菌等某些癣菌的线粒体DNA上发现了重要的呼吸链酶 ,如细胞色素氧化酶、NADH脱氢酶的结构基因 ,以及诸多氨基酸的tRNA基因簇 ;建立了用真菌特异性通用引物或癣菌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诊断皮肤癣菌病的方法 ;应用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研究、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进行皮肤癣菌的基因分类 ,分析癣菌的种间差异 ,对一些重要的皮肤癣菌 (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 )还进行了种内的分型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前,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持续增高,但其诊断、治疗和预防仍存有许多问题,核心就是人们对真菌感染的发生、发展机制尚缺乏深入了解.尽管这些年在真菌病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微观和细节,如真菌毒力因子、适应因子、信号传导、致病基因表达与调控、宿主细胞与真菌细胞相互作用、抗真菌的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真菌耐药机制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实验研究成果尽快转化成临床可用的医疗技术或手段,无疑是一漫长过程.在等待这些新进展成功转化之前,不妨换个角度,即从生物学原理和进化论角度来诠释一下真菌致病的机制以及探讨适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