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由于ADHD对儿童本人、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困扰,因此应早发现、早治疗。目前,ADHD的治疗主张药物治疗与行为治疗联合进行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结局。行为治疗经循证医学研究显示与兴奋剂同属一线治疗。在行为治疗的实施中,父母培训与学校干预这两种形式的研究最为广泛且最具成效。本文主要就ADHD治疗建议、行为治疗方法以及组织形式、行为治疗的局限性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对儿童的学业水平、人际交往、社会功能以及整个家庭、社会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ADHD的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呈上升趋势。兴奋剂哌甲酯(MPH)与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托莫西汀(ATX)均为治疗ADHD公认的一线药物。药物对ADHD儿童体格生长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令家长担忧。本文就药物治疗对ADHD患儿体格生长的影响、相关机制及管理进行综述,以期提高患儿临床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服用兴奋剂情况以及停药原因,以进一步规范ADHD儿童药物治疗。【方法】2007年3月-2008年9月期间诊断为ADHD的儿童83名,利用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调查服药持续情况及停药原因。【结果】83名儿童中服药治疗38名,治疗率45.8%,男童32例,女童6例。其中服药最短1次,最长2年1月。【结论】加强ADHD卫生知识宣传,及时门诊及电话随访,改善家长对ADHD的认识,消除家长对兴奋剂副作用的顾虑,是规范用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药物治疗是矫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重要措施之一。既往药物治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龄儿童,对学龄前儿童关注较少。近年来进行的采用对照设计方法的试验结果表明,精神兴奋剂利他林治疗学龄前儿童ADHD有效,副作用轻微。建议对行为治疗效果欠佳或症状严重的3岁以上学龄前儿童给予利他林治疗,同时注意防止和正确处理用药过量。  相似文献   

5.
铁缺乏是常见的单一营养素缺乏,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铁缺乏加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s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症状,铁剂补充可以改善ADHD症状,儿童早期铁缺乏影响ADHD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本文对铁缺乏与ADHD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机制进行总结,建议在ADHD的诊疗过程中常规评价患儿的铁营养状况,发现问题及早纠正。  相似文献   

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临床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问题,可引起儿童学习能力低下,也可以导致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所以备受人们关注。目前,对ADHD的药物治疗主要为中枢兴奋剂(如利他林),由于这类药物存在滥用危险,而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提倡和发展非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7.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药物治疗观察和停药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的药物治疗及部分患儿自行停药的原因. [方法]采用门诊登记统计和建病历随访,于2005年7月~2006年12月期间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全部首次就诊ADHD儿童.疗效评定主要根据临床症状描述. [结果]门诊一年半首诊ADHD患儿共613人,接受药物治疗的共280人,其中190人采用中枢兴奋剂(哌甲酯)治疗.追访在哌甲酯治疗有效者中有25.8%因担心长期用药会影响生长发育以及一些症状较轻的儿童选择停药,还有6.8%认为治愈停药,家长认为治疗效果不满意停药者仅占6.3%. [结论]中枢兴奋剂治疗对改善ADHD核心症状确有明显疗效,家长担心副作用发生以及患儿症状轻是导致停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药物治疗是矫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的重要措施之一。既往药物治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龄儿童 ,对学龄前儿童关注较少。近年来进行的采用对照设计方法的试验结果表明 ,精神兴奋剂利他林治疗学龄前儿童ADHD有效 ,副作用轻微。建议对行为治疗效果欠佳或症状严重的 3岁以上学龄前儿童给予利他林治疗 ,同时注意防止和正确处理用药过量  相似文献   

9.
ADHD儿童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前后IVA-CPT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34名ADHD儿童进行生物反馈治疗,通过治疗前后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试(integrated visualand auditory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IVA-CPT)测试的变化,探讨其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34名ADHD儿童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前后均未投用利他林类兴奋剂,仅予每周2~3次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每一疗程20次,每例均完成一个以上疗程的治疗,对治疗前后IVA-CPT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HD患儿总反应控制商数、总注意力商数在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总反应控制商数(包括谨慎商数、一致性商数)、总注意力商数(包括警醒商数、注意力集中商数、速度商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而总反应控制商数中的毅力商数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提高儿童注意力集中水平,改善控制能力,减少多动冲动,是治疗儿童ADHD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ADHD儿童预后。 【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2月期间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保所门诊就诊的儿童,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初次诊断为ADHD、排除共病、就诊前未接受治疗,就诊后使用中枢兴奋剂治疗者,首次用药6个月后由家长填写自行编制的ADHD儿童用药依从性家长问卷,共随访642例,其中男514例,女128例。用χ2检验以初步筛选影响用药依从性的因素,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 【结果】 用药依从性好者占39.8%,影响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是否参加父母培训(OR=0.076,P<0.01)、担心药物副反应(OR=0.126,P<0.01)、人均月收入(OR=0.149,P<0.05)、服药次数(OR=0.201,P<0.05)、医疗费用支付方式(OR=0.262,P<0.05)和疾病分型(OR=4.000,P<0.05)。 【结论】 提高父母对ADHD认知水平,探讨ADHD社区服务的模式,有助于提高ADHD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及冲动为主要症状,在学龄前期主要表现为多动。ADHD对患儿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身心发育等多方面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并可持续到青春期或成年期。早期干预可以减轻ADHD核心症状,减少共患病发生率。目前学龄前ADHD的干预手段包括行为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ADHD核心症状,但无法改善学龄前儿童的社交和情绪问题,且药物副反应会造成成瘾、依从性差等问题。行为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儿的社交功能和情绪,减轻父母养育压力,且不存在药物副作用等问题,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学龄前ADHD儿童的干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晏国娟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8):2876-2878
<正>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许多学龄前儿童家长常常关注于孩子的行为问题,并想知道这些情况属于正常范围还是ADHD的早期表现。这就要求专业人员要  相似文献   

1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行为障碍,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ADHD的治疗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父母培训、社会技能训练等,药物治疗是首选的一种方法,专注达(Concerta)和择思达(Atomoxitine)是近年来在我国使用的治疗ADHD新药,具有效果好、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较少和使用方便等优点。"中国ADHD治疗指南"为正确治疗ADHD提供了规范的建议,ADHD的治疗遵循早期、规范、长期、连续、个体化和"全天候"的治疗模式,应将治疗后"达到缓解、提高生活质量"作为治疗的目的,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感觉统合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效果。方法将204例伴有感觉统合失调的ADHD儿童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02例,一组接受感觉统合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组),另一组接受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应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评定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和持续注意力测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感觉统合治疗和药物治疗都能明显改善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的得分,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统合治疗和药物治疗都能改善ADHD儿童的注意缺陷程度,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治疗组优于感觉统合治疗组。结论感觉统合治疗能明显改善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改善ADHD儿童注意缺陷问题效果不及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枢神经兴奋剂盐酸哌甲酯控释剂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自身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儿保门诊就诊被诊断为ADHD并需要进行治疗的患儿711例;经过盐酸哌甲酯控释剂治疗后,分别于6周、6个月后采用斯诺佩评估量表(SNAP-Ⅳ)的家长使用量表、联合型瑞文测验(CRT)等相关测试,进行治疗前后疗效评估.结果盐酸哌甲酯控释剂对注意力缺陷型和混合型的ADHD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多动型/冲动型(χ2=73.109,P<0.01);对认知功能好的ADHD患儿疗效优于合并认知障碍者(χ2=100.225,P<0.01).结论盐酸哌甲酯控释剂治疗儿童不同类型ADHD疗效肯定;疗效受到ADHD类型、患儿智力、药物剂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尤其是学龄期儿童最常见的行为问题。全球范围ADHD的发病率为3%~9%,我国报道的发病率为1.30%~13.58%,男、女患儿的发生比例为(3~9):1。ADHD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多动性和冲动性,严重影响患儿学习成绩、心理发育及社会适应性等。美国医学会推荐,尽可能让ADHD患儿同时接受精神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70多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精神类药物可减轻ADHD的症状。本文对药物治疗ADHD进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儿童复杂ADHD在ADHD患者中相对特殊,出现症状的年龄不典型,或存在复杂的共存情况,临床症状与功能损害更重,需要综合性跨专业评估与治疗,并开展长期规范随访和慢病管理。  相似文献   

18.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ADHD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der,简称ADHD)是儿童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破坏型行为障碍。我院于2003年7月份引进了南京伟思公司的BFB2000型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系统,主要用于儿童ADHD的治疗,现将临床使用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儿童常见的神经心理疾病,常常合并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等。TD和ADHD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都涉及到多巴胺(dopamine,DA)这一重要的神经递质,但目前关于两种疾病的DA功能的假设在TD合并ADHD时出现相互矛盾。本文从TD合并ADHD的流行病学、DA相关机制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解释这一矛盾现象提供线索,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父母小组培训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家,庭干预的研究,以促进ADHD规范治疗的作用.[方法]2006年3月~2007年1月期间初次诊断为ADHD的儿童280名,随机分为干预组146名和对照组134名.干预组家长参加父母小组培训班之后进行药物治疗;对照组未接受培训直接进行药物治疗.入组时及治疗1个月时分别评估两组家长对ADHD的认识及教育方式,比较前后变化,并比较两组之间使用药物治疗人数及药物治疗者中坚持随访2~12个月的人数.[结果]干预组的药物治疗率(50.7%)明显高于对照组(33.6%),(P<0.01);在两组接受药物治疗者中,干预组的随访率(60.8%)也明显高于对照组(33.3%),(P<0.01).家长干预前对ADHD的认识普遍较低,参加培训后对ADHD有了正确的认识,教育方式有所改进,并认为该方式对自己有帮助.对照组家长对ADHD的认识、教育方式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通过对门诊ADHD儿童家长进行培训,可以改善家长对ADHD的认知,使行为治疗基本策略走进家庭,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长期随访率,从而促进对ADHD儿童的规范治疗;同时这样的培训模式促进了医息沟通和互动,家长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