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目的:探讨STIR/longTE序列斜冠状住扫描技术在冈上肌腱损伤中的应用及其可行性。方法:对28例接受肩袖MR检查的患者(17~66岁,男12例,女16例)应用E1表面线圈作肩MR振检查。比较STIR/longTE序列及T2/TSE及T1/SE序列斜冠状扫描的病变阳性显示率及其图像质量。结果:STIR/longTE序列显示冈上肌腱损伤28例,图像质量优19例。T2/TSE显示冈上肌腱损伤26例,图像质量优23例。T1/SE序列显示冈上肌腱损伤23例。图像质量优11例。结论:肩关节磁共振成像有较好的分辨力和优良的软组织对比性,而且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可直接显示冈上肌腱损伤及相关的病理改变。STIR/longTE序列对冈上肌腱损伤的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婴幼儿低辐射剂量头颅CT扫描的可行性.方法 将120例临床需要行CT扫描的婴幼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常规剂量150 mAs组(32例)、低剂量80 mAs组(41例)和低剂量60 mAs组(47例).观察常规辐射剂量及低辐射剂量CT扫描对婴幼儿头颅CT成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3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60 mAs组婴幼儿头部CT扫描条件切实可行.结论 低剂量60 mAs组头颅 CT扫描可显著降低婴幼儿检查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成像质量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简单易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892-1893
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62例肝硬化病人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行Gd-EOB-DTPA MR增强扫描,对照组行Dd-DTPA MR增强扫描,采用盲法比较两组动脉早、晚期,门脉第1、2期,延迟第1、2期的呼吸伪影分值,并采用5分评分法定义中重度伪影(≤3分)发生率。观察组动脉晚期呼吸伪影分值、门脉第2期呼吸伪影分值及延迟第2期呼吸伪影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晚期出现呼吸伪影58.06%及中重度伪影29.32%高于对照组25.80%、6.45%,差异明显(P0.05)。静脉团注Gd-EOB-DTPA更易引起动脉期伪影,单期扫描、降低屏气时间并准确应用动脉检测技术可能提高Gd-EOB-DTPA动脉期采集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陈丽云 《全科护理》2016,(29):3078-3080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肝脏核磁共振(MRI)增强扫描病人中的效果。[方法]将行肝脏MRI增强扫描的180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检查期间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检查期间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干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焦虑发生率、抑郁发生率、检查依从率、满意率、中断检查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图像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检查依从率、满意率及Ⅰ类图像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焦虑发生率、抑郁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中断检查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减轻肝脏MRI增强扫描病人检查时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提高图像清晰度,提高病人满意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行的86例行CT增强扫描与静脉肾盂造影患者,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3例,A组先行CT增强扫描,再行行静脉肾盂造影,B组同时行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图像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检查成功率97. 67%明显优于A组的81. 40(P 0. 05); B组图像质量优良率95. 35%明显高于A组的76. 74%(P 0. 05); 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 98%明显低于A组的27. 91%(P 0. 05)。结论: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能够确保图像质量,提高患者疾病检查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颅脑低剂量优化扫描中行双源CT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到我院收治的可疑颅脑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00例,本次研究时间在2019年7月到2019年9月,将所有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1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CT检查,实验组进行双源CT检查,对比两组图像质量以及扫描剂量。结果:实验组图像质量的优良率与常规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扫描剂量(0.57±0.14)mSv,对照组(1.56±0.47)mSv,实验组患者接受扫描剂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颅脑低剂量优化扫描的过程中,对于可能发生颅脑病变的患者采取双源CT的检查,能够使得患者减少接受有效的辐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研究心理护理对螺旋CT增强扫描病人检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2 0 0 2年6月~2 0 0 4年1月对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的病人5 0 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 2 6 5例)和对照组( 2 35例)。实验组检查前进行心理护理,对照组未进行心理护理,比较2组检查前血压和心率的变化、造影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所获得的CT图像质量。结果 实验组检查前收缩压、心率波动低于对照组,检查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CT图像运动性伪影的出现实验组低于对照组,进行卡方检验,P <0 .0 5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CT增强扫描前的心理护理能有效地降低和减轻增强扫描的应激反应,获得更好的CT诊断图像  相似文献   

8.
双源CT头颈部CTA扫描参数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源CT头颈部联合动脉成像时调整螺距及阈值,改变触发点,对颅内血管显影的影响。方法 100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分为A、B两组行头颈部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A组采用螺距0.9,触发点设在主动脉弓升部,阈值为50 HU;B组采用螺距0.7,触发点设在颈动脉主干,阈值为100HU,比较两组的动脉成像质量和颅内静脉显示情况。所得原始数据均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容积再现(VRT)重组,将图像质量分为4级。结果 A组显示双侧颈动脉、椎动脉和颅内动脉与B组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示颅内静脉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对防止颅内静脉的过度显影优于B组。结论双源CT头颈部联合扫描CTA选择合适的参数对获得较好的图像和降低颅内静脉显影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探头颅低剂量扫描中最佳Post-ASIR-V的权重。方法前瞻性选取头颅CT检查中的体检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对照组)扫描参数为120 kVp、管电流280 mA、轴扫、准直器宽度120 mm、转速1.0 s/r;B组(实验组)扫描参数为100 kV、管电流280 mA、前置Pre-ASIR-V为0%、轴扫、准直器宽度120 mm、转速1.0 s/r。A组用FBP重组,B组Post-ASIR-V重组权重分别为:0%、20%、40%、60%、80%、100%,A、B重组层厚均为1.25 mm。测量后颅窝层面、基底节区层面和半卵圆中心层面脑实质的CT值、SD值,计算SNR=CT/SD。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计算公式为ED=DLP×k,k=0.0021 mSv/(mGy·cm),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由2名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对CT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三分法):3分为图像质量较好,无明显伪影;2分为图像有少许伪影但不影响诊断;1分为图像有严重伪影。采用Kappa对两名医生进行一致性进行评价,秩和t检验对主观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Post-ASIR-V权重由0%~100%,SD值逐渐降低,SNR逐渐增加,且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ost-ASIR-V权重在60%时,图像质量最佳;B组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了34.31%。结论采用100 kV低剂量头颅扫描,Post-ASIR-V 60%重组权重图像质量最佳,并满足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扫描剂量在鼻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66例鼻骨骨折患者为对象,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观察组扫描参数:管电压、管电流分别为90kV、75mAs,对照组扫描参数:管电压、管电流分别为120kV、150mAs。比较两组扫描剂量、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结果:观察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辐射剂量(E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颌骨额突CT值、上颌窦前壁软组织CT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扫描长度、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图像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90kV、75mAs的CT扫描检查在鼻骨骨折中切实可行,在保证诊断结果的同时,降低扫描的剂量。  相似文献   

11.
肖卫忠  张铭  张燕  隋伟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4):330-331,333
目的 探讨脑膜癌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讨论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8例经临床。头颅CT/MRI,脑脊液(CSF)细胞学检查确诊的脑膜癌病患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既有脑症状,又有脑膜刺激征者6例;颅神经损害以后组颅神经,视神经及听神经为主要表现者分别为4例,2例及2例;多组颅神经同时损害4例。脊神经损害2例。CSF细胞学检查均发现癌细胞。早期头颅CT/MRI增强扫描可见脑膜线状与条状异常增强,可有交通性脑积水,脑实质也可有异常强化。6例于3个月内先后死亡。结论 脑膜癌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多组颅神经和(或)脊神经损害及脑膜刺激征。CT/MRI对脑膜癌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CSF发现癌细胞仍是确诊脑膜癌病最简便与最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臂丛神经MRI正常表现及检查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正常臂丛神经在MRI不同成像序列中的表现,确定臂丛神经损伤时最佳MRI检查方案。方法20名正常志愿者行常规及MR新技术检查。观察各序列中臂丛神经的表现及显示情况。结果常规T1WI、T2WI臂丛神经呈等信号,STIR上呈高信号。冠状面T1WI、T2WI及STIR图像对比噪声比分别为:4.96±0.31、6.07±0.18、23.09±1.20,STIR图像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组(P=0.000);对节后段C5,6神经根及上干的显示评分STIR序列明显高于常规序列。3D-FIESTA-c序列清晰显示椎管内神经前后根,为脑脊液高信号环绕下的等信号丝状结构。3D-FSPGR图像可清晰显示臂丛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结论联合常规及MRI新技术,可全面、清晰地显示臂丛神经,作为臂丛神经的常规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运动伪影及磁敏感伪影严重影响MR成像质量,Propeller技术采用填充模式,以辐射状的叶片用螺旋的方式采集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运动伪影及磁敏感伪影的问题.目的:探讨Propeller技术在头部伪影消除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712007-04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完成.参试者:21例磁共振头颅日常检查中出现躁动或不能自控患者,5例固定义齿致磁敏感伪影明显者.方法:对21例磁共振头颅日常检查躁动或不能自控患者,常规T2FRFSE序列运动伪影明显,用Propeller技术进行T2WI扫描并进行对比;5例常规扩散加权图像序列磁敏感伪影明显者进行Propeller扩散加权图像扫描并进行对比.主要观察指标:Propeller技术应用后运动伪影与磁敏感伪影的改变情况.结果:21例应用Propeller技术进行T2WI扫描明显减少或消除了运动伪影,5例Propeller扩敞加权图像明显消除磁敏感效应引起的伪影.均生成较满意图像.结论:应用Propeller T2WI及扩散加权图像成像技术可以明显减少或消除患者因运动及磁敏感效应造成的伪影,显著提高图像质量,获得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理想图像.  相似文献   

14.
高分辨率MR测量国人正常成年男性视神经长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高分辨率MRI平行于视神经的轴位及斜矢状位重建测量国人正常成年男性视神经长度的差异.方法 对500例无视力障碍的中国成年男性志愿者行全脑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扫描.采用Aquariusws软件重建轴位及斜矢状位MR图像,测量各段视神经长度,比较两种重建方法的差异性.结果 平行于视神经的轴位及斜矢状位MRI均可清晰显示视神经的结构.轴位测量视神经全长为(43.58±3.41)mm,斜矢状位为(42.13±3.26)mm,轴位测量值大于斜矢状位(P<0.05).结论 高分辨率MRI可清晰显示视神经整体轮廓,准确测量视神经长度,平行于视神经的轴位重建是测量视神经长度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ABC患者的CT和MRI图像,发生于脑颅骨者5例,其中枕骨3例,顶骨1例,颞顶枕骨1例,发生于颌骨2例,发生于颅中凹1例、累及蝶骨、颞颌关节。对8例均行CT平扫和MRI常规平扫,位于脑颅骨的5例同时行MR常规增强扫描,位于颅中凹的1例加做MR动态增强扫描、并后处理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其半定量参数。结果 CT表现:8例均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区伴内部骨质分隔影,其内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区。位于颅中凹的1例骨质破坏范围较大,对周围组织具有侵袭性。MRI表现:8例病变均表现为病变主体呈等长T1长T2信号,病变内部含有数量、大小不等的囊性部分,信号不均一,其中5例病灶囊内可见液-液平面,8例病变边缘均可见低信号界线。位于颅中凹的1例TIC呈平坦型,峰值信号强度(SIpeak)为1080,峰值时间(Tpeak)为第9个时相,最大上升斜率(MSI)为0.81%。结论 颅骨ABC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活体影像解剖学角度观察视交叉前间隙的形态特征,获取其相关参数,为神经外科鞍区手术提供影像学依据,并为神经解剖学提供基础研究。材料与方法对165例志愿者,男87例,女78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4.6岁;按年龄分青年组(18~40岁)60名,中年组(41~60岁)60名,老年组(61~80岁)45名,行视交叉区T1WI MP-RAGE序列、T2WI TSE序列扫描。采用MPR技术在正中矢状面平行于视神经重建轴面MR图像,测量视神经颅内段长度及视交叉前角角度,计算前间隙面积,比较男女之间、年龄组之间及视神经颅内段左右之间各参数的差异性。结果本研究中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18.3±3.3)mm;左侧为(18.2±3.1)mm,右侧为(17.3±3.3)mm;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视神经颅内段分别为(17.6±3.1)mm、(18.3±3.0)mm、(17.3±3.2)mm。165名志愿者中,163名视交叉前间隙大致呈三角形,2名近似梯形,其面积为(44.7±7.7)mm2;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前间隙面积分别为(47.1±6.5)mm2、(45.6±6.9)mm2、(43.7±7.0)mm2。视交叉前角为(72.7±7.4)°;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视视交叉前角分别为(69.5±7.9)°、(72.5±7.8)°、(72.3±8.0)°。所有测量参数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视神经颅内段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交叉前间隙面积、视交叉前角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视神经颅内段左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及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视交叉前间隙的形态特征,准确测量其相关参数,建立正常人群的标准参考值,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提供基本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颅神经损害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鼻咽癌颅神经损害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经活检证实的鼻咽癌伴有颅神经损害的MRI资料32例进行分析。结果:(1)颅神经损害中,视神经7例,动眼神经6例,滑车神经4例,外展神经8例,面神经7例,听神经2例,舌咽神经12例,迷走神经8例,副神经6例,舌下神经6例。常伴多数颅神经损害。(2)颅底骨质破坏14例。(3)颅神经受累段增粗、移位与不清14例。(4)颅神经处软组织肿块病变5例。(5)颅神经萎缩、不清13例。(6)翼肌、咬肌和舌肌萎缩15例,T1加权呈低或等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改变。结论:MRI可显示鼻呖癌颅神经损害的部位、范围和原发与继发改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与MRI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15例均行CT平扫 ,其中 7例配合MRI扫描。结果 CT显示 15例中伴有视网膜下积液 5例 ;钙化 14例 ;视神经增粗 2例。MRI显示 7例肿块均伴有视网膜下积液 ,其中 4例显示瘤内的致密钙化灶 ,1例显示视神经在T2WI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呈斑点状强化。结论 CT对肿瘤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I显示肿瘤的大小、有无视网膜下积液及肿瘤的分期较CT优越。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视神经胶质瘤的MRI表现。方法总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视神经胶质瘤的MRI特征。15例均行横轴位、冠状位和斜矢状位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15例视神经胶质瘤均累及眶内段,其中累及球内段3例、管内段7例、视交又4例、视束1例。视神经迂曲形增粗5例,梭形增粗4例,不规则肿块4例,圆形肿块1例,哑铃形1例。肿瘤在T1WI上为略低或等信号,T2WI上为略高、等、低信号;肿瘤内信号均匀12例,信号不均3例;肿瘤无强化4例,轻度强化6例,明显强化5例。结论MRI在显示视神经胶质瘤位置形态、信号特征及强化特点均有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20.
Knowledge of the nuclear origins and the normal course of the cranial nerves, and their functional components, is important in any evaluation of cranial neuropathy. MR imaging allows detailed evaluation of cranial nerve anatomy and pathology. Newer MR sequences allow more sensitive methods of detecting pathology and determining the cause of cranial neuropathy. The correlation of clinical findings with MR images will allow for more definitive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