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问答式”因由考《内经》全书的体例,大柢是黄帝问,歧伯或伯高、少师、少俞、鬼臾区等答;及雷公问,黄帝答。所以叫“问答式”。假设黄帝是实有其人,确曾向属下臣子学习和考问医学,那么,《内经》就是当时君臣问答的实际记录,后来整理成书的。然而,这不符合事实,许多作者都已讨论过。事实上也是如此,在轩辕黄帝时代,还不能有文字之书产生,黄帝本人也非医学的创始人或实践者。所以《内经》是托名于黄帝的一部医学著作。既是托名之作,而且又托名于黄帝,按一般的理解,应当山“黄帝”直接发论,而不必采用问答式,尤其不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以黄帝、歧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 ,成书约在战国时期 ,其内容包括较长时期的多人作品。原书 18卷 ,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 ,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规律、病证等多方面内容 ,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内经  相似文献   

3.
《素问·六元正气大论》“帝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歧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歧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这段经文是黄帝问歧伯,妇女怀孕后有了疾病能否服用毒性药物治疗?歧伯回答说:因为她有了这种病,用对症药物治疗,对孕妇本人和胎儿均无害。黄  相似文献   

4.
重视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内经》及后世许多医家对中医地理问题均有论述。《内经》不仅对地理进行了分区,而且对各地域的气候、水土、物产、风俗习惯等特点及对人体的影响,各地多发疾病和相应的诊断治疗等都进行了描述,如《素问·异法方异论》云:“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通报》2008,7(5):15-15
1.针灸鼻祖:黄帝,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内经》是2千年前,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讨论医学的著作,治疗方法多用针刺,尤对针刺记载与论述,特别详细。譬如,对俞穴和刺阖、刺禁,记录详实。  相似文献   

6.
“有故无殒,亦无殒”,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原文是:“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歧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歧伯日:‘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古典医籍浩如烟海。1961年编辑的《中国图书联合目录》就记载7600余种。所以,不通医古文,要想读懂是不容易的。仅举两例说明之。例如:《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问于歧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这段话有人语译:“黄帝问歧伯说:我爱我的百姓,并养育他们,而征收他们的钱粮赋税。”看了这段译文,我们不禁要问,既然爱百姓,又要养活百姓,为什么还要征收百姓的租税呢?  相似文献   

8.
中医抗老     
祖国的医学在抗老方面有许多重要的见解和措施、概括起来说,大致有下列九个方面: 1.总的看法祖国医学对于抗老总的看法,应以《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一段话为代表。“余(黄帝,伪托的。)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  相似文献   

9.
“神”在诊断、防治、预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内经》的重要内容之一。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 ,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征象。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到“神不使”这一术语 ,“帝曰 :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歧伯曰 :神不使也”,何谓神不使 ?歧伯是通过用针石治疗疾病时不效的缘由来解释“神不使”的。“歧伯曰 :针石 ,道也 ,精神不进 ,志意不治 ,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 ,荣卫不可复收。何也 ?嗜欲无穷 ,而忧患不止 ,精气驰坏 ,荣泣卫除 ,故神去而病不除也…  相似文献   

10.
(九) 五阅《灵枢》有《五阅五使》的篇名,其他有关五阅的资料,略述如下: 《灵枢》五阅五使》篇:”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愿闻其五使当安出?歧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阅也”。又《脈度》篇:“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又《师傅》篇:“歧伯曰: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黄帝曰:五藏之气阅于面者,余己知之矣。以支节知而阅之奈何”。以上是有关阅字之见于《灵枢》的三段原文。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名义,历来无解。多作“托名黄帝”而不解。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①、任应秋编四版教材《中医名家学说》。甚至言与黄帝“并无牵涉”,“仅是伪托之辞"。如新近国编《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五版教材《内经讲义》。似乎“黄帝”二字为陪衬连缀,毫无意义。又似乎“黄帝”二字为多余衍赘,又有《内经》之直称。今据以考  相似文献   

12.
许爱英  党炳林 《陕西中医》2003,24(9):850-850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歧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后世认为 ,“火郁发之”中的火郁不仅单指心郁 ,而对火热所致诸多病证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故就火郁发之理论及临床意义作一探讨。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  相似文献   

13.
<正> 在《内经》中,岐伯回答黄帝之问时,由于受到君臣关系的影响,常常采用委婉的修辞手段.对黄帝提的问题中的错误,往往不直接指出,而是含蓄地、委婉曲折地把正确的观点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学习时,要从歧伯所答的字里行间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切勿拘泥于黄帝的某一句话. 如《素问·痿论》:“黄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如果我们不认真地分析岐伯的全部答案,就会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宗旨,这样恰恰丢掉了《内经》的本意.试看岐伯是如何回答的,“岐伯  相似文献   

14.
尓筋证略识     
尓筋证略识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一院王衍山黑龙江中医学院李仁述(或疹),本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奇病论》:“帝日:人有尺脉救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歧伯日:此所谓疹筋,是人复必急,白色黑色,则病甚。”又《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扭,大筋绥短...  相似文献   

15.
就修辞方式而言,《内经》中所运用多矣。诸如譬喻、代称、引用、井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等,比比皆是。本文仅举《內经》运用修辞手法中易致误解处,探赜索隐,彰其本义。委婉在《內经》中,歧伯回答黄帝之问时,由于受君臣关系的影响,常采用委婉这一修辞手法。对黄帝提的问题中的错误,往往不直接指出,而是含蓄地,委婉曲折地把正确的观点表达出来。如《素问·痿论》:“黄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如果  相似文献   

16.
陇东庆阳,在甘肃东部,据考证为中医学理论奠基人之一歧伯的故里。地处黄土高原的陇东地区,民风淳朴,崇尚勤俭。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上,有优越的地方,也有贫瘠的一面。然自周秦以来数千年间,这里社会人文的发展,因地近古都长安而不亚于中原地区。歧伯这位中医学始祖,因其与黄帝首论医道有《黄帝内经》传世而被后世敬仰。很显然歧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中医学理论家,也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医学实践者。歧伯的出现和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这与陇东地区两千年前医药学的较快发展有极大的关系。是陇东地区民间医药的…  相似文献   

17.
<正>"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该理论涵盖了火郁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对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且此治法临床应用广泛,内、外科疾病均可,经历代医家实践使得其理论内容逐渐发展完善,现对其简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类经》序 [前言]本文选自《类经》。作者在序文中说明了编著《类经》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辨疑正误,指出了王冰等历代名家对《内经》注述的不足。全文气势宏伟,词汇丰富,明证暗引,说理透彻,是一篇较好的序文。 [原文]《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歧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1705~1758),一名玉路,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批干,山东昌邑人。三十岁时偶染目疾,为庸医误治,左目失明。遂发奋学医,纵观古今医学数百种,考镜灵兰之秘,记读仲景伤寒,“声心渺虑,思黄帝、歧伯、越人、仲景之道,三载而语”。黄氏终生刻苦奋进,精研博采,对医药学造诣颇深。理崇《内经》,法必仲景,药从《神农本经入其学术特色是重视阳气,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其著作颇丰,有《伤寒悬解》、《金鹰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素灵微蕴》等十四种。一、人生立命阳气为本金代刘完索创立“火…  相似文献   

20.
<正>1心系急则气道约《灵枢·口问篇》说:"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歧伯日: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