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螺旋CT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比较先进的医学诊疗临床应用技术,它是当前原发性肝癌诊疗的重要依据。本文结合56例原发性肝癌病症,分析了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实验中发现,不同病例患者的螺旋CT有很明显的差异。结果说明,根据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可以很好的来观测患者的原发性肝癌症状,并且可以利用该手段来增加肝癌的诊出率,提高确诊结果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2.
杨捷 《医疗装备》2021,(3):24-2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PHC)和肝血管瘤(LH)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4例PHC和31例L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PHC和LH的诊断符合率及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并比较PHC和LH图像特征的差异性。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PHC和LH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18%(31/34)、93.55%(29/31),且与手术病理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46);PHC和LH图像的边界、类型、形态、密度、强化等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PHC和LH的诊断价值较高,并可有效鉴别PHC和LH。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小肝癌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共发现60个癌灶。平扫发现30个病灶(50%),其中26个呈低密度,4个因伴脂肪肝而呈略高密度。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检出病灶52个,占86.67%,门脉期检出病灶43个,占71.67%,延迟期检出病灶47个,占78.33%。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提高SHCC的诊断是十分重要,能够为小肝癌的定性诊断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与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8年6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4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肝癌53例,非肝癌2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增强CT扫描与磁共振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随机进行双盲阅图,若有疑义请全科会诊。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以及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磁共振对肝内病灶的检出率及≤3 cm病灶检出率均高于增强CT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外病灶检出率及>3 cm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8.68%,特异度为71.43%,准确度为83.78%;磁共振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96.23%,特异度为80.95%,准确度为91.89%;两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扫描与磁共振对原发性肝癌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磁共振诊断肝内病灶及小病灶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在多期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将动脉早、中及晚期相互组合,优化出诊断PHC的最佳扫捕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PHC的患者92例,共140个PHC病灶;其中男75例,女17例,年龄28~77岁。采用飞利浦螺旋Brilliancel6扫描机行增强后多期扫描,增强扫描采用3~4期(动脉早期、中期、晚期及门静脉期),动脉早期为22s,动脉中期为29s,动脉晚期为37s,门脉期为75s,延迟期为5min,每个全肝扫描周期为8.2s;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并对肝脏与肿瘤实性部分的CT密度值分别进行测量并计算其差值行统计学分析。将动脉早、中、晚期组合成4种方案,计算其各自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本组140个病灶中,瘤径在增强后的动脉早期、动脉中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各期间差异有显著性差异(H=55.268,P=0.000〈0.01)。动脉早期检出率最低为35.71%,动脉晚期检出率最高为78.57%,动脉早、中、晚期及门静脉期对于病灶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3.985,P=0.000);动脉早期+晚期(80.00%)与多动脉期(80.00%)联合扫描的检出率一致且最高,同时与单纯动脉早、中或晚期扫捕相比,动脉早期+晚期扫描及多动脉期联合扫描的检出率最高。结论采用MS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优化了动脉期的扫描方案,将全肝扫描落在真正的动脉期内,使显示富血供肿瘤强化的机会增加,同时较薄层面的扫捕也提高了PHC病灶检出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双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头癌的诊断和应用中的问题进行探究,由此为胰头癌的CT检查以及诊断等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胰腺头癌患者其双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应用情况以及患者的CT影像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具体的要求为:使患者处于仰卧位,然后对患者采用PhilipsMX4000Dual双排螺旋CT机与非离子型的低渗透造影剂、高压注射器等配合的方式实施平扫和增强扫描(注意螺距应该为1.5:1,层厚以及层距最好取5mm为宜)。结果在胰头癌的CT诊断中,CT平扫的结果显示患者的肿瘤呈现略低的密度以及等密度的状态;而采用螺旋双排CT双期增强扫描方法在动脉期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肿瘤边缘的部位均出现一定类似环状的强化现象,而门静脉期这一边缘就显得比较模糊而且还呈现出一定的低密度状态。患者在这一过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都伴随有一定的胰管扩张以及肝内外胆管的扩张。结论双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胰头癌的检查和诊断的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价值;通过良好的动态扫描的掌握可以做到对胰腺病变密度变化的更好观察,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8月—2011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53例,对所有患者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资料分析影像学特征。结果 53例小肝癌患者共检出病灶84个,患者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60.71%,96.43%,85.71%,88.10%。53例小肝癌患者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灶,门脉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灶,其次为高密度灶,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灶。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清晰反映小肝癌血供特点及影像学特征,能显著提高小肝癌诊断率,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三期或四期CT增强扫描,结合高压注射器技术进行多期CT增强。结果: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使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和确诊率明显提高。结论:螺旋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仪器,采取三期增强的方式对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进行扫描和鉴别,讨论和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到本院进行肝部检查66例病患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Activion16排多层螺旋CT仪器三期增强扫描对病患进行扫描,研究病患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形态特征、病灶内径等影像表现以及检出率等指标。结果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形态特征有所区别,不同时期各有其特点,应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检出率极高,原发性肝癌检出率为86.36%,肝血管瘤检出率为89.47%,检出率较高,鉴别效果良好。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效果极好,有很大的诊断价值,适合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SCT(即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102例患有原发性肝癌的病人采用16排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临床价值.结果 用MSCT(多层螺旋CT)扫描的102例病人中,在肝中的癌结节一共被检查出123个,在处于延迟扫描的时期、处于门静脉扫描的时期、处于动脉扫描的时期、处于平扫的各被诊查出有96、89、112、62个病灶.确诊概率分别是:78.05%、72.36%、93.49%、50.40%.结论 MSCT(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很大,足目前更有价值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非低张法螺旋CT扫描对胃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非低张法螺旋CT扫描对胃癌的检出效果及其Borrmann分型的准确性。方法收集经病检证实的41例胃癌患者的非低张法螺旋CT影像资料,其中增强扫描23例,平扫18例,36例作了胃镜检查,18例作了气钡双对比钡餐检查。比较CT与胃镜和钡餐的病变检出率,计算病变Borrmann大体分型的准确性。结果41例病变中有5例为早期胃癌,36例为进展期胃癌。非低张法螺旋CT共栓出37例,增强扫描检出22例,其中2例为早期胃癌,20例为进展期胃癌;平扫检出15例,均为进展期胃癌,3例早期胃癌平扫漏检。非低张法螺旋CT与胃镜和钡餐对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经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术前Borrmann分型准确率为92.8%(13/14)。结论非低张法螺旋CT对胃癌的检出率与胃镜和钡餐相似,能显示胃癌的直接和间接征象,并能在术前较好地进行Borrmann大体分型,帮助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但非低张法螺旋CT平扫对早期胃癌的检出有一定的限度,增强扫描有助于早期胃癌的检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与探讨采用64排螺旋CT对小肝癌进行诊断的CT表现与相关病理特征。方法对本院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30例通过病理检查证实为小肝癌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采用平扫与三期扫描的方式,分别将扫描时间设定为动脉期25秒,门脉期75秒,延迟期为5分钟。对于增强扫描患者使用高压注射器对其进行静脉注射,注射剂量为1.5ml/kg,注射速率为2.5ml/s。将螺旋CT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分析64排螺旋CT对小肝癌的诊断意义。结果 92.3%的患者其动脉期CT扫描结果显示肿瘤部位为高密度,而门静脉期则有65.2%的患者肿瘤部位呈现低密度,24.4%的患者呈现高密度。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平扫与三期扫描,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小肝癌患者肿瘤部位的血供与其他临床特点,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冒晋宇  尹所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279-5280
目的 探讨儿童16层CT (MSCT)眼眶低剂量扫描对图像质量及患儿所受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对45例患儿设置不同管电流进行轴位MSCT扫描,评价CT图像质量和患儿所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当管电流从100 mA依次降至50 mA和30 mA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依次较前一组均显著降低,A组(100 mA)和B组(50 mA)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30 mA)的图像质量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眼眶MSCT低剂量(100 KV、50 mA)扫描既可保证图像质量,又可降低患儿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螺旋CT在临床上应用的日益广泛,受检人群的辐射危害应得到更多关注。CT低剂量扫描技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显得格外关键和迫切。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技术通过调节扫描参数或修改扫描方案,在满足图像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辐射剂量,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肺部本身具有良好的天然对比,同时CT扫描与X射线平片相比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且无组织重叠的关系,因此螺旋CT扫描被广泛应用于肺部病变的诊断及复查。本文从低剂量成像的必要性及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出发,就其在肺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及未来方向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8月收治的肝癌患者100例及正常体检者100例,将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进入院后,分别检测AFU(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P(甲胎蛋白)、CHE(胆碱酯酶)、GGT(γ-谷氨酰基转移酶)、SF(铁蛋白)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AFU、AFP、CHE、SF分别为(52.00±0.20)、(32.00±1.20)、(45.25±1.10)×103U/L、(252.00±1.20)μg/L,对照组分别为(32.00±1.20)、(18.00±0.10)、(5.25±1.10)×103U/L、(198.20±0.20)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意义(t=164.399、116.264、257.130、442.233,均P0.05)。观察组AFU、AFP、CHE、SF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00%、44.00%、54.00%、57.00%,对照组分别为43.00%、70.00%、85.00%、87.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241、13.792、22.668、22.321,均P0.05)。结论检测肿瘤标志物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对原发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与分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成像技术的应用。方法48例患者行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其中头颅3例,胸部27例,腹部12例,冠状动脉6例,造影剂采用1.5—2ml/kg(Omnipaque 3001mg/ml),注射速率为3ml/s,延迟时间采用Blous tracting(造影剂跟踪技术),将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进行各种功能重建。结果头颈部动脉系统扫描延迟时间为12—16秒,胸腹部动脉系统延迟时间为12—15秒,髂动脉为20—30秒。VR法重建的血管图像优于MPR,MIP和SSD。结论MSCTA是一种快速、大范围、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VR法是一种理想的三维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复杂型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X线、MDCT证实的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36例影像资料。结果:MDCT及后处理技术能发现X光片不能发现的隐匿性骨折和脱位,它能整体、直观的显示骨折的部位、受累的范围、骨折线的走行方向、碎骨片及股骨头移位情况,虽然在敏感性上和X光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分型上明显优于X线片,能准确的进行骨折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CT及后处理技术对术前充分了解损伤情况、骨折的分型,对临床手术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复杂髋臼骨折术前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结肠癌术前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结肠癌患者CT资料,并将CT影像学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观察多层螺旋CT在结肠癌术前诊断和分期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检出所有结肠肿瘤病变,敏感性和准确性为100%.影像学分期和病理学分期对比:T分期准确性为91.07%;N分期准确性为85.71%;M分期准确性为100%.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结肠癌术前诊断与分期价值较高,对临床制定合理的手术方式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高分辨率重叠扫描在诊断鼻骨骨折中的作用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74例鼻部外伤患者行螺旋CT横断二维高分辨率重叠扫描,并进行多平面(MPR)和三维(3D)重建.扫描范围从上颌牙至眶上缘.8例患者尚行冠状位扫描,以作对照.结果:本组74例发现鼻骨和相邻结构骨折71例,其中单侧鼻骨骨折37例,双侧鼻骨骨折28例,上颌骨额突骨折46例,并发眼眶壁及鼻中隔骨折13例.结论:多层螺旋CT高分辨率重叠扫描能准确细致地显示鼻骨及周围诸骨结构,对鼻骨骨折的部位、类型及伴发改变诊断全面、准确,是当前鼻骨骨折诊断的一种可靠、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