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将我院1980年元月~1985年4月收治的AMI220例,其中发病后72小时内入院,随访1~5年者134例,对其发病后的早期临床资料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深讨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因素。收集所有患者急性期临床资料及病史资料。凡研究对象均符合AMI的诊断标准,即:典型临床表现、心电图演变、酶学动态改变三项中至少两项者。随访死亡者尽可能询问其死亡原因。本组除一例因肝癌死亡  相似文献   

2.
临床中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随着病程的转归,心电图QRS波群、ST—T变化较大,尤其是低电压表现。为探讨AMI低电压与梗塞部位,范围及其预后的关系,我们分析了101例AMI患者心电图。资料与方法:1976年~1989年3月住院确诊为AMI101例心电图作了逐一查阅。起病后72小时内记录的心电图中有低电压者43例(合并肺气肿、心包炎者均已排除),占  相似文献   

3.
有资料表明,糖尿病一旦发生心肌梗塞,预后差,死亡率高.现将我院1987年1月~1993年12月住院患者中,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AMI)90例与非糖尿病AMI130例,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本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临床资料22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中Ⅱ型糖尿病(符合WHO标准)合并AMI90例(合并组),男54例,女36例,年龄48~71岁;非糖尿病AMI 130例(非合并组)男91例,女39例,年龄45~69岁.全部AMI病例均根据病史.心电图动态改变或肯定的血清醇变化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用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佳检测时间。方法162例AMI患者,106例心电图出现Q波者为A组,56例心电图未出现Q波者为B组。分别于发病后1~3h、4~6h、7~9h、10~12h进行cTnI检测。结果A组AMI患者1~3hcTnI检测的敏感性为1.89%,4~6hcTnI检测的敏感性为99.06%,7~9hcTnI检测的敏感性为100%。B组AMI患者1~3hcTnI检测无敏感性,4~6hcTnI检测的敏感性为32.14%,7~9hcTnI检测的敏感性为76.79%,10~12hcTnI检测的敏感性为100%。结论对于心电图出现Q波的AMI患者,发病后4~6h为cTnI检测的最佳时间,而对于心电图未出现Q波的AMI可疑患者,则应于发病后4~6h开始进行cTnI检测,如为阴性,则应每隔3h重复cTnI检测,直到10~12h,如仍为阴性,方可排除AMI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研究表明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 ,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发生年龄更早 ,程度更重 ,分布更广 ,致心脑肾及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均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生率也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者 ,其临床表现、预后亦不同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者。本文结合我院 1990~ 1998年 113例 AMI患者就其预后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3例 AMI患者均为具备下列条件中二项以上者 :1严重而持久的心绞痛发作或以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为发病时的主要表现者。2系列心电图检查显示有 AMI的典型改变及演变过程者。 3血清谷草转氨酶 (GOT)肌酸磷酸激酶 (CPK)乳…  相似文献   

6.
高云逸  任伟  张海燕 《重庆医学》2004,33(8):1137-1137,1140
QT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复极过程的一项指标.已有许多报道证实,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d增加,但其对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预测价值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1~3].本文通过对146例AMI心电图QTd的分析,旨在探讨AMI患者QTd增加对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有无心绞痛史与稳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菊霞 《四川医学》2002,23(3):256-256
本文观察了 3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住院期间诊治情况 ,着重分析发病前有无心绞痛病史与AMI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 ,旨在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P)对 AMI预后的影响。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1985~ 1998年在我院住院的符合AMI诊断标准的心梗患者 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年龄 5 0~ 75岁 ,平均 66岁。既往有心绞痛者 18例 ,男14例 ,女 4例 ,无心绞痛者 12例 ,男 6例 ,女 6例。并发症有 :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1.2 心电图情况 :30例 AMI都有典型的心电图表现 :病理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致死性心肌缺血,可通过缺血预适应机制获得心脏保护犤1犦,从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既往心绞痛相当于自然发生的缺血预适应,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产生的影响备受关注。国外有学者报道既往心绞痛可为判断AMI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国内相关报道甚少,本文对264例初次AMI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探讨既往心绞痛对AMI患者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1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急诊室收治的264例首次AMI患者,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根据心肌梗死发病前有无心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治疗前后测量V1导联终末电势(PTF-V1)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59例AMI患者作发病即时及治疗常规心电图检查,测量PTF-V1值及对全部病例作发病即时及治疗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EF值,进行动态观察,对比分析.结果 AMI时患者PTF-V1阳性者增多,EF值异常,治疗后PTF-V1阳性者减少,心功改善.结论 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心电图PTF-V1值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PTF-V1负值的大小可预测其左心功能状况,心衰的发生及其转归.  相似文献   

10.
冷军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1992,6(3):220-220,234
<正> 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诊断和判定病变部位、范围、病情演变,都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文就40例AMI患者的心电图做一讨论。资料来源本组40例资料均是首次发病,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AMI。为了避免药物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死急性期康复护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9年 8月至 2 0 0 3年 8月 ,我院心内科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 (AMI)病人 616例 ,我们运用康复护理程序对急性期AMI病人进行康复护理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案1.1 资料 :616例AMI患者 ,均系急性发病 2~ 4周内的住院患者 ,男 410例 ,女 2 0 6例 ;年龄 3 6~ 86岁 ,平均 60岁。首次发病 43 7例 ,再发 179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内科学》诊断标准均经心电图检查显示急性AMI的特征性改变和化验血清心肌酶阳性结果确诊。1.2 方法1.2 .1 急性AMI进行康复训练必须无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 ,有心脏合并症者 ,症状纠正 ,病…  相似文献   

12.
急性左心衰竭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极高,临床表现不典型,老年患者预后较差。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收入院20例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老年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老年AMI的诊断和治疗.1资料1.1一般资料20例AMI并急性左心衰老年患者。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65—80(70±8.1)岁。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时AMI的类型:前壁和广泛前壁10例,下壁5例,内膜下梗死5例,其中10例(50%)AMI患者发病时无明显胸痛。在动态观察过程中,根据心电图衍变和血清酶升高确诊。1.2急性左心衰特点20例患者发病时均有突发胸闷、心悸、呼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二尖瓣反流(MR)的长期随访预后不良,但尚无评估AMI前MR对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影响的研究。本研究目的是评估对首次AMI发作患者短期和长期随访时AMI前MR的预后预测价值以及其对左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和结果:研究纳入68例首次发生AMI并在AMI前(<3个月)进行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他们因不同原因进行了AMI前超声检查。在这68例患者中,42例有AMI前MR(1组),26例无AMI前MR(2组)。所有病例均被证实在二尖瓣水平存在退行性改变。排除了其他原因导致MR的患者。对(AMI前和AMI后)临床和超声心动图参数…  相似文献   

14.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并发泵衰竭是其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至关重要,我们对资料完整的52例AMI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静息心电图V_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_1)对预测AMI并发泵衰竭的价值。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AMI病人均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演变及心肌酶学改变确诊。男41例,女11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1岁。其中前间壁18例;广泛前壁14例;下壁7例;下后壁4例;后壁2例;前侧壁7例。  相似文献   

15.
李玉春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484-485
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ECG)ST段变化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28例首次AMI患者发病后第1、2、3、7天经12导联ECG和CRP检查。结果A组患者随发病天数延长逐渐增多,第1天8例,第2天13例,第3天15例,第7天17例。B组相应渐少,两组CRP水平第1天和第7天无差异。第2天和第3天有极显著差异,分别是第2天31.1±34.2/96.2±30.1mg/L(且P<0.001),第3天31.3±12.3/79.4±36.3mg/L(P<0.0005)。结论AMI患者发病后第2和第3天ECGST段抬高与高CRP水平密切相关。对ST段抬高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与冠心病(AMI)的关系十分密切,对AMI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预后的判定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检测VLP作为一种无创伤的预测AMI预后的指标而被视为临床电生理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但是关于AMI合并糖尿病患者VLP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SAECG时域法对AMI合并糖尿病患者VI,P的发生率及VLP对其发展、预后的判断价值。l材料与方法1.1资料受检者共104人,均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在二级以下。分成第一组:AMI合并糖尿病患者26例,男性19例,女性7例,平均62.5岁。第二组:A…  相似文献   

17.
目的:QT离散度与心肌梗死(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它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预后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目前对基于动态心电图记录的三导联QT离散度检测方法及其作用研究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基于动态心电图记录的三导联QT离散度检测方法以及其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符合WHO诊断标准的48例AMI患者均于发病6小时内接受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Oxford Prima Holter System动态分析仪,计算基于动态心电图记录的三导联QT离散度指标(QTd、QTpd)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AMI病人QTd、QTpd与SDNN、HF、LF/HF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r绝对值=0.614~0.808,P分别<0.05).结论:基于动态心电图记录测量的QT离散度、QTp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SDNN及频域指标LF/HF有很好的相关性,它们能用于评价AMI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肌钙蛋白T作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判断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心脏肌钙蛋白T(cTn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反映心肌细胞缺血性损伤的血清标志物,且具有出现早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过程中及经溶栓治疗后血清cTnT结果变化,我们对36例AMI患者进行cTnT跟踪检测并对cTnT变化的峰型加以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研究对象 正常对照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26~53岁,平均41.2岁,经体检,肝肾功能、心肌酶谱(CK、CK—MB、AST、LDH、HBDH)及心电图检查均正常,无心血管病史.AMI动态组36例,AMI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在急诊后或住院发病2、4小时各采静脉血1次,以后每隔4小时采血1次,24小时后每隔24小时采血1次,直至第7天,  相似文献   

19.
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率较高,且为猝死(SCD)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提示AMI后QT离散度(QTd)延长是预测此类高危患者预后的一项敏感指标[1]。观察分析我院1997年3月~1999年8月42例AMI患者的ECG资料,以探讨QTd与VA及SCD之间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2例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46~73岁,平均(58.69±8.66)岁。发病48h经ECG确诊,根据WHO标准为首次Q波型梗死,梗死部位:前间壁14例,前壁9例,下壁7例,后壁5例,下壁并后壁3例,下壁并前壁2例,心内膜下2例。凡存在电解质紊乱,束支传导阻滞,心房…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首次QT离散度与室速和室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24小时内未受药物干预的首次QT离散度(QTcd)与住院期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的关系.方法对67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首次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QTcd进行测定,VT、Vf则根据心电监护、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体表12导联心电图确定,并将其分为AMI伴有VT、Vf组15例,与不伴VT、Vf组52例,测量两组的QTcd并进行比较;再分别取QTcd≥70、80、90ms作为预测VT、Vf的标准,测算其预测价值.结果(①AMI伴VT、Vf组(QTd96.57±9.85,QTcd98.67±10.21)与AMI不伴VT、Vf组(QTd67.52±15.31,QTcd67.56±15.62)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QTcd≥70、80、90ms对AMI患者发生VT、Vf的预测值比较,QTcd≥90ms的各项指标优于以70、80ms为标准.结论QTcd≥90ms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发生VT、Vf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