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脾血管及脾叶、段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 ,其对人体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故现代外科的观点是 :正常脾因外伤破裂或脾的良性病变 (如囊肿、脓肿、血管瘤等 ) ,应进行保留性脾切除术。随着外科学的发展 ,脾叶、脾段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为了更好地开展此类手术 ,我们对 61例国人标本进行观测 ,调查了脾动脉的叶、段性分布 ,为保留性脾切除提供了良好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3.
4.
观察研究了79例胎、婴儿的脾。在描记脾外形的基础上,求出以脾的最大投影面积与其重的回归方程;记录分析了脾切迹、裂及其与脾内叶、段动脉分布的关系;在31例胎儿脾透明标本上分离了上、下叶和极段,测算结果主要有:上叶大于下叶者占58.1%,而上叶小于或等于下叶者分别占25.8%和16%,极段一般小于脾大小的1/4。 相似文献
5.
脾形态,脾动脉支及脾段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经常规固定的100例成人脾,形态可分五型。共出现312个脾切迹,平均每个脾3.12(0~9)个。位于脾前缘切迹的延长线通过脾无血管区者162(60.67%)个。脾动脉主干远距分支(分支点距脾门21mm以上)82例,近距分支(20mm以下)12例,不分支者6例。脾穿动脉共出现685支,平均6.85(2-12)支,其中以6、7、8支者多见。80例剥制脾结构观察,脾叶、脾段和无血管区排列分明者59例(73.7596)。脾段呈3~7个,其中4段脾最多见为34例(57.63%)。典型两叶四段脾31例。A、B、C三条假设线通过无血管区以B线最高,达80.25%,在两叶四段脾中B线通过无血管区高达90.32%。根据脾形态结构,本文对脾部分切除术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胎儿脾动脉(脾外部分)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30例胎尸,经灌注后进行解剖剥离.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观察,并对脾动脉的分支及侧支循环进行了观察,其结果如下.(1)脾动脉均起于腹腔干并沿胰腺上缘走行,脾动脉发出胰腺支,胃短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后壁动脉,脾叶动脉和脾极动脉.(2)脾动脉的侧支循环十分丰富,脾动脉与胃左动脉,左膈下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胰动脉等均有侧支吻合,并且胃网膜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形成网膜弓.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对脾脏免疫功能的认识,兴起了保留性脾手术。但是,脾内部血管缺乏稳定性,对脾部分切除如何解决术中出血问题产生很大难度。为此笔者对脾动脉侧支循环进行了研究。发现结扎脾动脉主干后,脾仍然可通过侧支有一定量血液供应,为脾部分切除如何解决术中出血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术根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远离脾门结扎脾动脉后脾修补术治疗脾破裂。方法 剪开胃结肠韧带,有胰体尾后上方找到脾动脉后结扎,保留胃短动脉和胃网膜左动脉对脾脏的供血,并缝合脾裂口。结果 14例中1例出现脾坏死,其余13例保脾成功。结论 远离脾门结扎脾动脉主干后缝合修补,保脾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脾动脉灌注长春新碱联合脾栓塞治疗IT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临床上常规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但疗程长 ,副作用多。对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 ,传统的方法是施行脾切除 ,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然而文献报道脾切术后可致部分患者致命性感染 〔1〕。免疫抑制剂治疗存在难以避免的毒副作用。 1992年以来国内学者陆续报道脾动脉栓塞 〔2 ,3〕,脾动脉灌注免疫抑制剂治疗 ITP〔4〕,取得一定疗效。自 1999年始我们对 2 1例 ITP患者进行脾动脉灌注长春新碱加脾动脉栓塞治疗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 1例 ITP均为住院患者。女性 16例 ,男性 5例 ;中位… 相似文献
11.
12.
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肝细胞组织化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成年雄性大鼠Wistar大鼠42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实验性脾虚组(脾虚组)自然恢复组和中药治疗组(治疗组)四组动物同时麻醉处死,取肝右叶小块组织,制石蜡和恒冷箱切片,进行核糖核酸,糖原,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非特异性酶组织化学反应,光镜观察,并对琥珀酸脱氢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作了显微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结果证明,脾虚组琥珀酸脱氢酸氢酶,和葡萄糖-6-磷酸 相似文献
13.
采用MTT法测定人胎儿垂体培养上清刺激胎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实验中观察到:(1)FPS能刺激胎脾淋巴细胞增殖,其刺激能力随胎龄增大而增强;(2)胎儿垂体体能 在体外培养1mo内持续分泌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有效刺激成分;(3)FPS能延长胎脾淋巴细胞外培养存活时间;(4)PHA对FPS刺激胎脾淋巴细胞增殖无影响。实验结果显示FPS对人胎脾淋巴细胞在体有刺激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用正常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6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性脾虚组,自然恢复组和四君子汤治疗组.取十二指肠,Bouin液固定,制石蜡切片,进行了以下染色.(1)H.E染色(2)按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粘膜的胃泌素(G)细胞、生长抑素(D)细胞和5-HT细胞.在光镜下按照半定量法将细胞分为强阳性、中等阳性和弱阳性.观察并记录每组动物切片中各级活性细胞数和计算各级细胞的百分比.(3)从正常对照组,脾虚组各随机选择5例动物,对D细胞和5-HT细胞进行显微分光光度计的定量测定.结果表明(1)脾虚组粘膜未见明显的组织学变化.(2)内分泌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脾虚组G细胞、5-HT细胞内反应物含量减少,表明分泌功能增强.D细胞内反应物含量增多,表明分泌功能减弱.统计学分析表明以上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值<0.01).与自然恢复比较,治疗组接近对照组.本文结果提示,脾虚证的发病与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变化有密切关系;四君子汤对脾虚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尼曼—匹克病肝,脾,淋巴结,骨髓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尼曼-匹克病的病理变化。方法:对4例尼曼-匹克病患者的肝,脾,淋巴结,骨髓及外周血标本作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病变组织细胞内板层小体的形态呈多形性,同时伴有多种细胞器的变化。结论:着重讨论了板层小体形成与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改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GAP-4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对发育中大鼠脾脏支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实验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含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神经纤维在新生、幼年、成年大鼠脾脏的分布及发育规律、结果显示,在出生第1d,GAP-43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团簇即出现于尚在形成中的白髓(原基)中.根据形态可将它们分粗直和细网两种类型.至生后第10d,随着脾脏的迅速发育,GAP-43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密度也达最高峰,它们大量出现于脾脏的血管系统周围和白、红髓内,其形态演变为具有膨体的细纤维.在生后20d,除脾脏的血管周围外,GAP-43阳性纤维密度有所下降,只出现于脾小体和被膜等结构内。在成年大鼠脾脏,除上述部位外,阳性纤维明显见于发育成熟的小梁中。本研究发现,GAP-43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在脾脏发育各阶段有所不同,以生后第10d为最多.本研究还就含GAP-43神经在发育中脾脏的分布规律与含TH能神经成分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Van Gieson-orcein染色法对35例(第5周至第10个月)人胚胎冠状动脉的组织发生作了光镜观察.结果显示第5周心外膜内的间充质细胞形成了血管壁.第6周冠状动脉初步形成,内皮直接贴附于内弹性膜,中膜为1~2层平滑肌细胞,外弹性膜为2层弹性纤维组成,外膜厚于中膜.内皮下层第6个月可辨认出来.内弹性膜、中膜、外膜的厚度及管径均随胎龄而增加.内弹性膜厚度随胎龄呈直线上升,中膜和外膜厚度随胎龄呈指数曲线上升.内径和外径的比值在各期胎龄保持相对衡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