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的淋巴丝虫病防治于1956年列入国家规划。1956-1994年,全国共血检普查丝虫病707421736人次,查出微丝蚴血症23428480人次;海群生化疗260041645人次,其中治疗微丝蚴血症33888997人次,全民服药31618144人次,食用药盐183701658人次。迄1994年,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864个流行县、市通过考核均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以行政村为单位,经防治使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已达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正开展丝虫病系统监测。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第2年起的监测资料,1984-1993年,累计血检调查8085508人次,查出微丝蚴血症3214人次,各地病原学监测的微丝蚴率、蚊媒监测的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血清学监测的IFA和ELISA抗体阳性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初步监测结果显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大多数原流行区淋巴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但仍存在少数防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地区。按病原学和临床学监测资料,估计目前全国尚有微丝蚴血症者105732人和有丝虫病临床表现者1396665人。  相似文献   

2.
乐山市12个县(区、市)流行马来丝虫病,流行乡(镇)121个,流行村807个,流行区人口1422370人,主要传播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防治前重点调查微丝蚴率为1.59-24.60%,属低、中度马来丝虫病流行区。至基本消灭丝虫病前累计血检3489405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58500人次,对象治疗49372人次,重点人群服药171923人次,全民食用海群生药盐970135人。1981-1985年间,经省对各县(区、市)考核,微丝蚴率降至0.01-0.18%,达到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以后,…  相似文献   

3.
广西桂林地区丝虫病流行8个县,其中班氏病区7个县,马来病区1个县,经采取对象治疗、疫村全民服药和海群生药盐等三种防治措施后,1979-1984年经广西区卫生厅先后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观察防治效果,对丝虫病流行区进行系统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 纵向监测班氏丝虫病区选择6个村为纵向点,防治前村人群微丝蚴率为3.5-13.19%,马来丝虫病1个村,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34.59%。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监测同步进行,每2-3年/次,病原学按常规采血3大滴厚血膜检查微丝蚴,血清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摸清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原流行区丝虫病流行病学特征,藉以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评价丝虫病防治工作成效。方法在湖北省选择有代表性的丝虫病纵向监测点10个进行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纵向监测。结果仅于1989~1990年发现19例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率分别0.0712%和0.0666%。蚊媒阳性率为0.0455%(1989)、0.0199%(1990)和0.0211%(1991)。血清学监测抗体阳性率由1990年的28.57%降至1994年的7.86%。结论原丝虫病流行区经过防治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通过监测人群微丝蚴率逐年下降,微丝蚴密度亦相应降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于基本消灭丝虫病5年内陆续转阴,证明我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成果是巩固的,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消灭丝虫病于一个县市、一个地区,乃至全省及全国范围内是有望在短期内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有75个县(市)流行丝虫病,其中33个县(市)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9个县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33个县(市)为马来和班氏两种丝虫病混合流行区。防治前平均微丝蚴率为8.33%。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分别为我省马来和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1972年,全省丝虫病防治实行分类指导和反复查治,微丝蚴血症给予海群生系统治疗。在发病率高的部分村采取全民预防服药和海群生药盐措施。1988年全省考核验收阶段微丝蚴率已降至0.08%,以村为单位微丝蚴率均降至1%以下,1990年10月卫生部组织抽查复核后确认我省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传播规律,为消灭丝虫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病原学、蛟媒、血清学纵、横向监测技术。结果 71个流行县(市)经12-20年的横向监测,微丝蚴率从0.097%降到0、第12年后无幼线虫阳性蚊。11个纵向监测咪的11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于1-5年内转阴,人群血清抗体水平与非流行区接近。结论 江苏省丝虫病已达到阻断传播标准。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原有的75个县(市、区)中有71个县(市)流行丝虫病,流行区人口4600万,人群平均微丝蚴阳性率4.58%。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1989年全省以村为单位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2001年达到卫生部消除丝虫病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全球消灭丝虫病和卫生部全国消除丝虫病目标要求,为评价我省消除丝虫病的远期效果。2001~2005年全省开展了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病学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济宁市任城区是山东省 74个丝虫病流行 (县 )区之一 ,防治前调查居民微丝蚴平均阳性率 15 .2 0 % ,属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 ,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经过 2 0多年的防治 ,1982年经省、市考核微丝蚴阳性率降至 0 .0 3%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随后进行了 10多年的流行病学监测 ,结果表明已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1 流行概况195 6年在李营镇三郭村调查 6月龄以上居民 6 6 9人 ,微丝蚴阳性 91人 ,阳性率 13.6 0 %。血内微丝蚴密度平均 5 8.2条 /6 0μl,最高 32 0条。 195 7年调查居民 3713人 ,微丝蚴阳性 5 33人 ,阳性率 14.40 % ;同年…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原有65个市县流行丝虫病,其中一个县流行马来丝虫病,其余64个市、县流行班氏丝虫病.防治前平均微丝蚴率为3.24%,经多年反复查治,1987年全省平均微丝蚴率下降至0.13%,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为了解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晚期病人情况,以便估算现存晚期病人数和为制订今后监测对策提供科学依据,1992—1993年我们在全省12个市、县53个村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重庆市防治淋巴丝虫病的效果,总结消除丝虫病经验。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重庆市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防治、监测和慢性丝虫病调查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重庆市13个区(自治县、市)427个乡镇有丝虫病流行,均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传播媒介主要为致倦库蚊。1955~1985年,全市累计血检14491032人次,查出微丝蚴血症者553703人次。1970~1981年对象治疗932013人次,疫点人群预防服药284380人次,全民服药361101人次,海群生药盐防治5133065人次。1957~1979年人群微丝蚴率为5.34%,1985年降至0.07%。1987年查出最后1例微丝蚴血症者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97年全市达到消除丝虫病部颁标准。上世纪90年代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56008例,2003年调查为23426例,减少58.17%。结论 经过综合防治,重庆市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监测结果表明,全市达到消除丝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丝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湖南省丝虫病分布于55个县、市。据1958年22个县、市调查,平均微丝蚴率为5.6%(180 046/3 194 102),晚期丝虫病患病率为3.3%。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为我省班氏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自然感染率分别为3.0~9.O%和18.1~48.0%。1970年以后,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在马来丝虫病和低度班氏丝虫病流行的18个县市进行反复查治,微丝蚴血症者给予海群生系统治疗;在中、高度班氏丝虫病和边远山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37个县、市,采取全民服用海群生药盐的措施。至1985年,以村为单位的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1986年卫生部确认湖南省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12.
Hainan is a single bancroftian filariasis endemic province where filariasis is prevalent in all 18 cities and counties. A program to control filariasis was started in 1953. The strategy of eliminating infection sources has been adopted as the principal intervention measure in filariasis control. Over 30 years, the sustained effort throughout the province reached the point of basic elimination of filariasis in 1987. After the basic elimination of filariasis, the patterns of filariasis transmission in residual microfilaremia cases in Hainan Province were studied so a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ormulating strategies to eliminate filariasis.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scheme for surveillance in areas where fialariasis has been basically eliminated"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 longitudinal and cross-sectional and entomological surveillance of fialariasis was carried out using parasitological and entomological and serological methods in the whole province during 1983-2004. In the cross-sectional and entomological surveillances, the last microfilaremia case was found in 1999, no mosquitoes were found to be infected with filarial larvae. A total of 132 microfilaremia cases found in the longitudinal surveillance become negative by 10 years. Since 1997 no mosquitoes were found to be infected with filarial larvae in the longitudinal surveillance. Serological surveillance of the population showed the mean positive rate of IFAT dropped from 10.63% in 1990 to 0.28% in 2000, which being similar to that of nonendemic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sidual sources of infection after basic elimination of filariasis were tending to be naturally eliminated and transmission of filariasis has been interrupted in Hainan Province.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的抽样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的患病情况。方法:在原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和两种丝虫病混合流行区的55个县、市,分层随机抽样调查12个县(市)108个村,对10岁以上居民进行询问病史和体检。结果:在调查的111127人中共查见慢性丝虫病患者470例,患病率为0.4%,其中象皮肿者157例(0.1%)、鞘膜积液者208例(0.2%)、乳糜尿者105例(0.1%)。基本消灭丝虫病前、后慢性丝虫病患病例数分别为386例(0.4%)和84例(0.07%)。新患病例原班氏丝虫病流行区73例(0.1%);两种丝虫病混合流行区11例(0.04%)。结论: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马来丝虫病流行区未发现象皮肿新患病例;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和两种丝虫病混合流行区仍继续出现少数鞘膜积液和乳糜尿新患病例。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于1979~1983年在秀山县试点取得一个县净化丝虫病的成功经验,并于1982年开始逐步在全省丝虫病流行区推广。30个流行县(市、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三年内实施巩固措施,经过11—14年病原学、媒介和血清学监测已连续8~14年来检出微丝蚴血症者,9~14年未发现感染人体幼丝虫的蚊媒,纵向监测点人群抗体阳性率接近非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证实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巩固和监测措施适合四川省实际情况。分析认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实施巩固措施和进行足够范围的人群横向监测和重点人群监测可较迅速彻底地检出和消除残存传染源,尽快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自1986年湖南省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后该病残存传染源消长规律及传播作用。方法:应用常规方法进行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纵向、横向监测以及流动人口监测,对薄弱环节采取适当的巩固措施。结果:在55个县(市)的横向监测中,末次检出微丝蚴阳性者系于1993年,蚊媒监测已有12年未查见人体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IFAT)监测,平均人群抗体阳性率从1987年的13.15%至1996年降为1.06%,与非流行区人群水平相似。5个县(市)6个纵向监测点连续10-17年的观察结果,检获的11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有10例均在1-10年内阴转,另1例至14年未阴转。蚊媒监测,2个马来丝虫病监测点均未查见幼丝虫,4个班氏丝虫病监测点于第1-3年查见幼丝虫,其自然感染率为0.38%-1.98%,第4年以后均为阴性。结论: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传染源逐年减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6.
安徽原是全国丝虫病流行严重省份之一。据50年代末期调查全省平均微丝蚴率为12.0%,估计全省约有微丝蚴血症者360余万人,全省82个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丝虫病流行,其中单纯马来丝虫18个县、市,单纯班氏丝虫31个县、市,混合流行区33个县、市。班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和嗜人按蚊,马来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经40年的积极防治,尤其是1987年以来,在单纯抽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流行程度采用不同剂量疗程的海群生药盐的防治措施,加快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进程,于1994年卫生部组织考核组抽查复核黄山市黄山区和濉溪县,微丝蚴率分别为0和0.45%,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1982年以来,对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后期的流行动态进行了观察。纵向观察8个村,其中3个村于1985、1987、1988年进行普查,微丝蚴率由1.0%下降至0.14%,嗜人按蚊幼丝虫阳性率由0.74%(1984年)降至0.09%(1990年);另5个村于1987、1988年分别普查6148和5496人,1990年复查原微丝蚴血症者368人,未发现微丝蚴阳性,1982—1991年解剖嗜人按蚊17693只和中华接蚊7914只,亦未发现幼丝虫感染蚊。横向监测17个县855个村,9年间(1982—1991)共血检213934人,检出微丝蚴血症56例,其中53例为1986年以前检出,1987、1988年分别检出1例和2例,1989—1991年未再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认为通过较大区域的防治使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后,以嗜人按蚊为主的病区,微丝蚴率未见回升,马来丝虫病传播流行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江苏省消除淋巴丝虫病进程,以总结经验。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和总结,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江苏省丝虫病流行状况、防治和监测情况。结果江苏省75个县(市)中有71个流行丝虫病,班氏丝虫病流行于全省大部分地区,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分布于苏南部分地区。1971年前,某些地区人群微丝蚴阳性率曾高达20.15%,通过大规模防治后,1988年全部流行区人群微丝蚴阳性率降至1%以下,1989年降为0.016%,2001年全省达到消除丝虫病标准。结论江苏省消除丝虫病的历程为其他地区控制淋巴丝虫病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巩固基本消除丝虫病的成果,了解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动态和传播规律,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65个原丝虫病流行县开展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65个县(市)连续13~23年的横向监测显示,已连续7~23年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蚊媒监测9-23年无人体幼丝虫感染。65个县(市)中有41个县(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0年内的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43.65%和5.08%,10年后再监测的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15.96%和1.25%;24个县(市)基本消除后10年以上病原学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39.14%和3.94%。11个纵向监测点观察13~20年,发现的14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未采取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均于次年转阴。血清学(IFAT)监测人群抗体水平已和非流行区人群相近。结论浙江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已实现全省消除丝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