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丙泊酚在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中最佳的静脉输注速度及其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9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均分为A、B、C 3组,按2 mg/kg剂量持续推注丙泊酚作为预冲剂量,术中分别选择给予丙泊酚静脉输注,速度为A组7.5 mg/(kg·h)、B组8.0 mg/(kg·h)、C组8.5 mg/(kg·h).用多功能生理监测仪分别记录麻醉前、手术中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 B组使用8.0 mg/(kg·h)的速度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术中血压、心率、呼吸、SpO2、BIS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同A组相比没有出现麻醉效果为Ⅲ级的患者,且术中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同C组相比,麻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更小.结论 在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手术中行丙泊酚静脉麻醉采用8.0 mg/(kg·h)的速度进行持续输注,可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科学》2016,(5):176-179
目的探讨丙泊酚静脉全麻用于小儿MRI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1~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需行MRI检查的患儿共60例随机分A、B、C组,每组20例,A组用丙泊酚2mg/(kg·h)持续静注,B组用丙泊酚4mg/(kg·h)持续静注,C组用丙泊酚6mg/(kg·h)持续静注。选择2015年5~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需行MRI检查的患儿共40例,随机分为A1组和B1组,A1组为丙泊酚静脉全麻组,B1组为水合氯醛灌肠组。结果 (1)B、C组完全合作率高于A组,基本合作率低于A组(P0.05);B组完全合作率、基本合作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检查时HR、MAP、Sp O2与给药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C组(P0.05)。(2)丙泊酚静脉全麻组完全合作率高于水合氯醛灌肠组,基本合作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水合氯醛灌肠组(P0.05);水合氯醛灌肠组检查时HR、MAP、Sp O2与丙泊酚静脉全麻组比较波动程度更大(P0.05)。结论丙泊酚静脉全麻在小儿MRI检查中镇静效果更好,明显优于水合氯醛灌肠的效果,检查时的各项生理指标比较平稳,安全性更好,最佳剂量为4mg/(kg·h),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合剂应用于全身麻醉术中维持的患者苏醒质量和丙泊酚用药量情况。方法选择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1例,年龄2555岁,BMI<25 kg/m2,ASAⅠ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R组(26例)和C组(25例)。R组术中维持以7.555岁,BMI<25 kg/m2,ASAⅠ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R组(26例)和C组(25例)。R组术中维持以7.510μg/(kg·h)(以瑞芬太尼计算)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合剂;C组用双通道微量注射泵分别以7.510μg/(kg·h)(以瑞芬太尼计算)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合剂;C组用双通道微量注射泵分别以7.510μg/(kg·h)和410μg/(kg·h)和412 mg/(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术中根据BIS值调节丙泊酚输注速度。两组均维持BIS值在4012 mg/(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术中根据BIS值调节丙泊酚输注速度。两组均维持BIS值在4060之间,均吸入66%笑气,新鲜气流量为2 L/min。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药量、手术结束停止麻醉药物后BIS值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患者送至术后恢复室(PACU)后Aldrete评分≥9分的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C组相比,R组患者单位时间单位体重所用丙泊酚剂量较少,BIS值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患者送至术后恢复室(PACU)后Aldrete评分≥9分的时间均少于C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合剂用于全身麻醉维持能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丙泊酚用量较少,苏醒快,苏醒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吗啡持续静脉推注用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开胸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吗啡0·02mg/(kg·h);B组:吗啡0·03mg/(kg·h);C组:0·01mg/(kg·h)吗啡 0·02μg/(kg·h)芬太尼。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吗啡进行静脉自控镇痛。结果吗啡 芬太尼组镇痛效果最好,不良反应最少。结论吗啡 芬太尼联用是比较理想的术后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依托咪酯不同输注速度对全麻患者肌阵挛的影响。方法选取妇科全麻手术的患者90例,平均分成3组,每组30例,记录患者的入室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开通静脉后,在诱导期以不同的速度静脉输注总量为0.3 mg/kg的依托咪酯。输注速度:A组0.9 mg/(kg·min),B组0.45 mg/(kg·min),C组0.23 mg/(kg·min)。患者入睡后,记录肌阵挛的发生情况,然后给予0.1 mg芬太尼,0.15 mg/kg顺苯,并吸入6%七氟醚,2 min后给予插管。记录输注依托咪酯结束后1、5、8 min的MAP、HR。结果 B组肌阵挛的发生率低于A组,但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发生肌阵挛的程度以1、2级为主,而A组和C组均以2、3级为主。给药后5 min,三组患者MAP升高,给药后8 min有所下降。三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托咪酯以一定的速度推注,可以减少肌阵挛的发生率并减轻其发生程度,本实验的最适速度是0.45 mg/(kg·min)。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TCT)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需全麻下行肌力肌张力调整术或者行颈动脉剥脱术手术的患儿50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25例.A组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2 mg/kg、丙泊酚1.0 mg/kg、瑞芬太尼1.5 μg/kg、琥珀胆碱2 mg/kg).麻醉维持连续靶控输注丙泊酚2~4 mg/(kg·h)微量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1~0.25 μg/(kg·min)能用肌松剂的维库溴胺0.03 μg/(kg·min)B组麻醉实施中麻醉诱导中瑞芬太尼改用芬太尼0.5~1 μg/kg麻醉维持中微量泵持续泵入瑞芬太尼改为间断推注芬太尼0.1 μg/(kg·min)其余药物使用方法及剂量同A组.结果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比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更能有效的控制麻醉诱导和手术过程中血压和心率的上升 并且使用瑞芬太尼组的患儿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较使用芬太尼组明显缩短,术中丙泊酚的用量也大大减少.结论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适用于脑瘫患儿手术,且效果优于丙泊酚联合芬太尼.  相似文献   

7.
丙泊酚用于全麻后期改善苏醒质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丙泊酚用于全麻后期改善苏醒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全部病人术前肌注鲁米那钠2 mg·kg-1、阿托品0.008~0.01 mg·kg-1或东莨菪碱0.3 mg,确定阻滞平面后,以芬太尼0.2 mg、硫喷妥钠5~8 mg·kg-1、琥珀胆碱2 mg·kg-1静注.诱导气管插管,按操作程序行硬膜外镇痛,A组手术重要步骤完成后停安氟醚,以丙泊酚2 mg/(kg·h)微泵输入,手术结束后停丙泊酚;B组同样停安氟醚,以咪唑安定0.1 mg/(kg·h)微泵输入,手术结束后停咪唑安定;C组手术结束后停安氟醚吸入并开大氧流量.结果 A、B、C 3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80.63±10.55、177.98±7.63、179.00±12.33min,B组和A组在苏醒过程和苏醒质量基本相似,但B组唤醒和拔管时间均较长,A、B组病人清醒后无诉术知晓.C组和A组比较,P<0.05,C组和B组比较P<0.05.结论与全凭静脉丙泊酚麻醉比较,前期吸入安氟醚使麻醉中遗忘作用增强,知晓减少,麻醉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中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降压幅度10%时的量效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入院的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采用依托咪酯0.3 mg/kg、瑞芬太尼15μg/kg、阿托品0.007 mg/kg、维库溴铵0.15 mg/kg 6 min泵注维持,A、B、C、D组患者分别采用丙泊酚8、7、6、5 mg/(kg·h)恒速泵注、患者均调节瑞芬太尼60μg/(kg·h)起始,维持MAP比基础MAP降低10%。观察4组患者的MAP维持平稳指数、HR维持平稳指数、瑞芬太尼用量、停丙泊酚到睁眼时间、维持中反应熵以及全身麻醉维持效果评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组均能达到维持MAP比基础MAP降低10%的效果,HR随MAP降低减慢;瑞芬太尼用量逐组增加。C、D组MAP维持平稳指数明显高于A、B组,停丙泊酚到睁眼时间明显短于A、B组(P<0.05);D组全身麻醉维持效果评级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丙泊酚5 mg/(kg·h)配合瑞芬太尼平均泵速60μg/(kg·h)是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控制性降压幅度10%时最佳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7,(20):170-173
目的观察静脉复合全麻中瑞芬太尼维持用药量与诱导中使用或不使用阿托品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腹部及四肢择期手术治疗实施气管插管全麻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例。两组全麻维持用药方法均为:恒速泵注丙泊酚4mg/(kg·h),调节瑞芬太尼泵注剂量[起始剂量60μg/(kg·h)]在手术开始后15min内控制并维持MAP比基础MAP低5%左右(0~10%),并持续到手术结束。两组全麻诱导用药均为:瑞芬太尼10μg/kg、依托咪酯0.3mg/kg、维库溴铵0.12mg/kg。A组诱导静注阿托品0.007mg/kg,B组诱导不用阿托品。结果两组麻醉中维持MAP降低幅度均达到计划目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麻维持效果评级均为Ⅱ级;两组均未出现术中知晓;全麻维持中A组瑞芬太尼用量(52.34±6.85)μg/(kg·h)显著高于B组(39.91±11.12)μg/(kg·h)(P<0.01)。结论在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全麻维持中,达到了相同全麻维持效果,瑞芬太尼的维持用量因诱导中不使用阿托品而有所减少,麻醉药物费用减少,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也节约了医保资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小儿眼科手术中的应用,了解并证实其起效快苏醒快的优越性.方法 行小儿眼科手术30例,随机分为A、B两组.诱导时A组用瑞芬太尼1μg/kg,B组则用芬太尼5μg/kg.维持用药:A组患者用微量泵经静脉持续泵入瑞芬太尼[开始速度0.25μg/(kg·min),逐渐减量至0.1μg/(kg·min)]和丙泊酚[开始速度8~10 mg/kg/h,逐渐减量至5~7 mg/(kg·h)]),B组则按需间断追加芬太尼2~3 μg/kg,并同A组一样经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观察记录苏醒时间、术后恢复评价指标即数字-符号替换测试评分DSST(digit-symbol substitution test score),并计算DSST恢复率:术后DSST评分/术前DSST评分×100%,记录麻醉药用量.结果 苏醒时间A组显著短于B组,且A组术后DSST评分显著高于B组.A组瑞芬太尼用量(650±394)μg,B组芬太尼用量(458±157)μg.A组丙泊酚用量(150.4±33.9)mg明显少于B组的(173.7±46.4)mg.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显著缩短了苏醒时间,显著提高了术后DSST恢复率,术后认知功能恢复较好,恢复清醒程度较高.特别适合切口小创伤小、术后疼痛较轻、无需术后镇痛的眼科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在小儿疝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方法拟行疝高位结扎术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成3组,I组患者麻醉诱导予氯胺酮2mg/kg缓慢静脉注射,术中间断静注氯胺酮1mg/kg维持麻醉:Ⅱ组患儿先予氯胺酮和异丙酚各2mg/kg诱导,麻醉维持予异丙酚8mg/(kg·h)连续泵注:Ⅲ组患者麻醉诱导用芬太尼μ恤g/kg,异丙酚2mg/kg,麻醉维持以异丙酚8mg(kg·h)连续泵注。观察3组患者在麻醉前(TO),诱导后(T1),手术时(T2)以及术毕(T3)时的HR、MAP、Sp02以及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I组患者HR、MAP在T1、T2、T3时间点均较T0明显上升(P〈0.05),Ⅲ组HR、MAP、Sp02在T1时间点较T0明显下降(P〈0.05),Ⅱ组各参数于T1、T2、T3与T0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呼吸抑制和呛咳明显(P〈0.05),I组惊厥明显(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能提供较完善的镇静镇痛,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小儿疝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联合应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临床效果。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0例,术前用阿托品0.02mg/kg,入导管室后建立静脉通道,丙泊酚1.5mg/kg和舒芬太尼0.1μg/kg诱导麻醉,继以丙泊酚50μg.kg-1.min-1的速度持续泵入。连续监测并记录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频率(RR),观察造影检查封堵的即刻效果。结果整个麻醉手术过程中,SpO2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期间置入导管、进行心内操作时RR和MAP较麻醉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术后苏醒时间平均为8min,苏醒时间与麻醉手术时间无相关性。苏醒时HR、MAP和RR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P〉0.05)。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诱导可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其诱导迅速,作用平稳,术后苏醒快,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啶、丙泊酚与咪达唑仑辅助于臂丛阻滞麻醉中的镇静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ASA Ⅰ ~Ⅱ级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成功后,右美托咪定组(D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啶0.5μg/kg静脉泵注10 min后按0.2~0.7 μg/(kg·h)的速率维持;丙泊酚组(P组)给予丙泊酚2 mg/kg静脉注射后以2~4 mg/(kg·h)维持;咪达唑仑组(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后以0.05~0.1 mg/(kg·h)维持.调整各组患者的输注速度使镇静目标维持Ramsay镇静评分为3~4分.术中监测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脑电双频(BIS)指数值、Ramsay镇静评分,并记录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在相同镇静评分下,D组的BIS值明显低于P、M组(P<0.05);3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D组HR下降较P、M组明显(P<0.05),P组MAP下降较D、M组明显(P<0.05);P、M组RR减慢较D组明显,需要辅助呼吸的比例明显高于D组(P<0.05).结论 丙泊酚和咪达唑仑能明显抑制呼吸,而右美托咪啶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小,辅助于臂丛阻滞麻醉镇静效果比较好,但易诱发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与微泵输注丙泊酚用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40例ASAⅠ级拟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患者,年龄22Ⅱ级拟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患者,年龄2260岁,体质量4560岁,体质量4570 kg,随机分为靶控组(TCI泵)和微泵组(恒速微泵),每组20例。分别采用靶控输注和微泵输注两种方式输注丙泊酚。靶控组以血浆药物浓度为靶目标进行靶控输注丙泊酚,靶浓度为2.570 kg,随机分为靶控组(TCI泵)和微泵组(恒速微泵),每组20例。分别采用靶控输注和微泵输注两种方式输注丙泊酚。靶控组以血浆药物浓度为靶目标进行靶控输注丙泊酚,靶浓度为2.54μg/mL。微泵组以丙泊酚44μg/mL。微泵组以丙泊酚48 mg/(kg?h)恒速输注。两组术中均视体动、呛咳反应调整输出血浆靶浓度。记录患者给药前(T0)、给药后1 min(T1)、给药后5 min(T2)术中1 h(T3)和苏醒时(T4)的HR、MAP、RR、SpO2的变化;观察诱导时间、苏醒时间、镜检时间、丙泊酚总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操作,微泵组给药后1 min(T1)MAP、HR、RR较给药前(T0)下降(P<0.05),靶控组MAP、HR、RR下降轻,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5 min(T2)术中1 h(T3)和苏醒时(T4)两组的HR、MAP、R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2、诱导、苏醒时间、镜检时间及满意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控组丙泊酚总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微泵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诱导平稳,术中麻醉效果好,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乳剂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TIVA)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择期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ASAI~II级,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n=50)和丙泊酚组(P组n=50),麻醉诱导:E组依托咪酯乳剂靶控诱导效应室浓度0.6μg/mL,P组给予依托咪酯乳剂0.3mg/kg,其余药物相同。术中麻醉维持:E组靶控效应室浓度改为0.3μg/mL,P组4~8mg/(kg h)的丙泊酚,两组患者均复合瑞芬太尼泵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术中维持循环稳定,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维持在40~60,手术结束前30min接静脉镇痛泵。分别于麻醉前、诱导后、插管后、切皮后5 min、切皮后30 min、手术结束时观察心血管反应、BIS值的变化及苏醒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均较稳定,但E组的波动明显低于P组;术毕苏醒时间,P组明显短于E组(P<0.05)。结论依托咪酯乳剂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比丙泊酚小,更适合患者的全麻维持;但术后烦躁发生率较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对行上肢手术患者臂丛神经阻滞时间的影响和术中镇静效果。方法拟B型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实施臂丛阻滞后,右美托咪定组(D组):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后按0.5μg/kg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0 min后以0.2μg/(kg.h)维持。对照组(F组):静脉注射1 mL氟芬合剂后,按D组输注方法输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评价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效果,记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观察并记录患者麻醉前(T0)、输注负荷量即刻(T1)、持续输注10 min(T2)、20 min(T3)、30 min(T4)、60 min(T5)及手术结束(T6)的MAP、HR、SpO2及BIS值。观察并记录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头晕等不良反应。术中主诉疼痛的患者静脉注射氟芬合剂1 mL,仍因疼痛不耐受手术的患者改为全麻。结果无一例患者使用补救用药或更改麻醉方式,D组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F组(P〈0.05);在T2~T5时间点,两组MAP、HR、BIS值、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输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不仅可以为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提供充分镇静,而且明显延长臂丛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7.
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清醒镇静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清醒镇静应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妇科手术中,观察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80例ASAⅠ—Ⅱ级择期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C组)、异丙酚组20例(P组)、瑞芬太尼组20例(R组)、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组20例(R+P组)。患者腰硬联合麻醉,调整麻醉平面达T6。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15min后,P组:给予3mg/(kg·h)异丙酚连续输注,R组:给予6ug/(kg·h)瑞芬太尼连续输注,P+R组:给予3ug/(kg·h)瑞芬太尼和1.5mg/(kg·h)异丙酚同时连续输注,对照组:给予0.3ml/(kg·h)生理盐水连续输注。输注过程中调整输注速度使患者OAA/S=3分。术毕停止输注药物,镇静过程中持续鼻导管吸氧。由于呼吸抑制或维持OAA/S评分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时,R组以1ug/(kg·h)增减,P组以0.5mg/(kg·h)增减,P+R先增减瑞芬太尼0.5ug/(kg·h)如果仍未达到目标再调整异丙酚0.25mg/(kg·h)增减。记录于入室后(T0)、输注药物前(T1)、输注药物后5min(T2)、10min(T3)、15min(T4)、30min(T5)、子宫切除时(T6)、药物停止输注时(T7)、药物停止输注后10min(T8)时点的SpO2、自主呼吸次数(sRR),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于T0、T5、T8时点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药物停止输注后观察15min,直至OAA/S评分为5分。用VAS评分法测定术中焦虑程度。结果 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别。P组异丙酚平均输注速度为(2.8±0.6)mg/(kg·h),R组瑞芬太尼平均输注速度为(6.4±1.5)ug/(kg·h),P+R组瑞芬太尼(2.7±0.4)ug/(kg·h)异丙酚(1.6±0.6)mg/(kg·h)。四组患者的呼吸频率从T1时点较T0开始降低,但只有在R组的T4、T5时点较T0有品著意义的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与静脉全身麻醉对胸科手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2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GEA组)和静脉全身麻醉组(GA组),每组10例。术毕均采用0.125%罗哌卡因和0.5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持续镇痛,观察术后6h、12h、24h和48h的静息和咳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生命体征、辅助药用量、有或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副作用。结果GEA组在静止和活动状态下术后6h、12h、24h的VAS评分小于G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GEA组在术后12h和24h时MAP低于G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在各时点呼吸频率和脉搏氧饱和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静脉全身麻醉开胸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异丙酚不同诱导速度对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90例孕妇随机分为A、B、C3组各30例,静脉注射2μg/kg芬太尼后以不同诱导速度注入异丙酚,A组诱导速度为6mg/(kg·min),B组诱导速度为3mg/(kg·min),C组诱导速度为2mg/(kg·min),观察麻醉效果、心电监护数据、异丙酚总用量、呼吸抑制情况、苏醒时间等。结果:麻醉效果,C组24例优,A、B组分别29例优,C组麻醉效果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情况:C组仅1例发生呼吸抑制,A组和B组分别有10例和4例发生呼吸抑制,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以较快速度诱导患者苏醒快,异丙酚用量少,但呼吸抑制也相应增加,建议临床以3mg/(kg·min)的速度诱导麻醉效果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非肌松、深麻醉状态下,熵指数(Entropy)与双频谱指数(BIS)反映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方法选择ASAⅢ级的冠脉搭桥术患者19例,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舒芬太尼1μg/kg、罗库溴铵0.6mg/kg,术中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输注异丙酚3~4mg/(kg·h)、舒芬太尼1μg/(kg·h)。于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开始后1、2、3、4min、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min、切皮后即刻和劈胸骨后即刻记录BIS、状态熵(SE)和反映熵(RE)。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相比,麻醉诱导开始后1、2、3、4min和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min、切皮后即刻及劈胸骨后即刻BIS、SE和RE均下降(P〈0.05)。与SE相比,RE在各观察点均升高(P〈0.01)。麻醉诱导期间BIS与SE和RE各时间点观察值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879、0.911(P〈0.01)。结论在非肌松、深麻醉状态下,BIS对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深度的监测不受肌电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