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总结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动态心电图改变特点并作以分析,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40例经临床诊断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分析其特点。结果:本组40例均检测出均有心电图改变,各种心律失常37例,占发病率的92.5%,在心律失常中,以过早搏动最常见,有24例,占64.9%;仅有ST段、T波改变12例,占发病率的30%;移位心动过速4例,占10%;传导阻滞12例,占30%;室性心律失常5例,占12.5%;发生低电压13例,占32.5%。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能提高心肌患儿心律失常检出率,可以监测到普通心电图难以观察到的心电变化,对临床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12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动态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的特点。[方法]对120例患儿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20例患儿动态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心律失常最多见,共110例,占91.7%;心肌复极改变50例,占41.7%;传导阻滞30例,占25.0%;异常Q波4例,占3.3%。24 h内,同一患儿表现2种以上心电图改变78例,占65.0%等。[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动态心电图改变的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心律失常、心肌复极改变和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4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结果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者226例(90.8%),其中伴有S-T段、T波改变者65例,仅有S-T段、T波改变者23例(9.2%)。在心律失常中过早搏动162例;异位性心动过速及房室颤动23例;传导阻滞67例;窦性心律失常32例。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动态心电图改变以各种心律失常最常见,部分病例可仅有S-T段、T波改变;动态心电图改变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依据;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和(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显著的S-T段、T波改变多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4.
龙艳丽 《当代医学》2010,16(36):43-44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心电图的改变、原因及对诊断的价值。方法对8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电图进行观察,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共70例(87.5%),包括单纯心律失常48例,伴ST改变11例,伴T波低平5例,伴T波倒置3例,伴Q-T间期延长3例;ST改变14例(17.5%);T波低平7例(8.75%);T波倒置6例(7.5%);Q-T间期延长5例(6.25%)。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以各种心律失常最常见,少部分病例可有ST-T改变及Q-T间期延长;心电图改变是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表现可见ST—T改变、病理性Q波、传导系统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以ST—T改变是最常见的心电图特征。我院自2003年1月-2005年1月期间共收住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其中单纯ST—T改变患儿40例,经心得安实验排除13例,现探讨心得安实验在病毒性心肌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惠平 《吉林医学》2009,30(10):935-935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多为年轻发病,有感染史,心电图多为频发早搏,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而急性心肌梗死多为中老年发病,有冠心病易患因素,心电图多为异常Q波伴ST—T改变,心肌酶高,且有衍变规律。本文5例确诊为急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均有异常,Q波伴ST—T改变,酷似心肌梗死。故异常Q波伴ST—T改变并非心肌梗死所特有,其他如心肌病等亦可出现,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7.
秦祖芳  汤菊香 《吉林医学》2010,(26):4447-4447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进行观察,并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心电图改变,以心律失常最常见,其次为ST段及T波改变,传导阻滞少见,经治疗后,大部分心电图改变消失,仅2例有偶发室早。结论:虽然心电图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病情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同时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测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根据心电图检测方法结果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12例。对照组患儿为常规心电图检测所得结果;研究组患儿为动态心电图检测所得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以及心电图改变类型检测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阳性检出率为94.64%,高于对照组75.00%(P<0.05);研究组患儿的室性早搏、ST段改变、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具有积极诊断价值,可作为治疗过程的随访手段,具有临床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电图的ST段水平延长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 89例病毒性心肌炎和 80例对照组检测ST段水平延长及CVB -IgM、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的ST -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组ST段水平延长诊断阳性率、CVB -IgM阳性率、心肌酶谱升高率、心电图ST -T改变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 ;ST段水平延长对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特异性 (92 .5 % )、阳性预测值 (90 .6 % )均较高。结论 心电图的ST段水平延长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住院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69例,分析住院期间心电图与其它辅助检查对诊断的价值.结果: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表现异常率占100%,提示心律失常最常见ST-T改变次之,传导阻滞少见.结论:心电图变化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虽非特异,但许多典型改变对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华 《吉林医学》2011,32(26):5428-542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价值。方法:对132例VMC患儿的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比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结果异常111例,常规心电图异常61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可提高VMC患儿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小儿VMC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典型心电图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2例心电图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 AMI不典型心电图常见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例)、心肌梗死早期(4例)、同部位多次心肌梗死(2例)、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6例)、合并后壁心肌梗死(2例)、小面积心肌梗死(6例)、记录导联不正确及U波倒置之患者(2例)。不典型心电图改变包括:显著而持续性ST段压低及T波倒置、T波高耸、R波递增不良或逆递增、束支传导阻滞掩盖心梗图形、及U波倒置等。结论对心电图不典型的心肌梗死患者应不断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改变,及时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小儿可疑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小儿可疑病毒性心肌炎的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规心电图正常的36例中,动态心电图检出各种心律失常24例,而常规心电图异常的32例中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有6例。结论动态心电图不仅可提高心肌炎患儿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对心律失常可作定性分析,也可排除器质性病变,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114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探讨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ST段抬高与非ST段进行分组,抽取我院2005年1月~2009年8月114名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对其体表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2例为ST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22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2例;42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3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2例死亡。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非ST段抬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同步记录诊断变异性心绞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采用单导心电图机,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分别分析ST抬高伴对应导联ST段下移、T波高尖伴对应导联T波倒置或低平、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U波倒置和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结果:60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其常规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0.1~0.2mV且伴对应导联ST段下移1例(1.67%);动态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0.1~0.2mV且伴有对应导联ST段下移18例(30.0%),且ST—T改变发生的时间为:第一高峰在00:00~08:00,第二高峰在13:00~15:00。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同步记录对于诊断变异性心绞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媛霞 《医学综述》2013,19(7):1304-1305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的60例病毒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结果心电图显示期前收缩23例(38.3%),传导阻滞29例(48.3%),ST-T段异常3例(5.0%),Q-T间期异常2例(3.3%),电轴异常2例(3.3%)。经治疗后,心电图检查显著改善。结论心电图检查能够辅助判断、确诊病毒性心肌炎,对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但心电图检查仍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早期复极综合征伴胸闷胸痛23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特点及鉴别方法。方法对23例早期复板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3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占86.96%,心电图示ST段抬高及T波高耸。平板运动试验(TET)中ST段可暂时下降至基线。结论ERS多见于青年男性,部分患者伴有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常被误诊为心绞痛等,故掌握ERS的心电图特点,结合动态心电图(DCG)及TET检查,可提高ERS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89例CLBBB患者进行心肌酶检查,其中AMI患者19例,对其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2例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V1~3呈rS型导联,V6导联的QRS波群呈顶端粗钝且宽阔的R波,V1-4的ST段弓背呈0.3-0.5mV的抬高,STV5、V6、I、aVL导联呈0.1-0.2mV的斜上方抬高;7例下壁心肌梗死,其中5例Ⅱ、Ⅲ、aVF导联均为QS型,ST段弓背呈0.3~0.5mV的抬高,T波呈直立;10例前间壁心肌梗死,其中9例的V1、V2、V3导联呈QS型,8例V1、V2、V3导联ST段的单向弓背呈0.4-0.8mV的抬高,T波呈直立,且无法轻易识别J点,4例ST段的抬高情况与T波呈"R"型。结论:在心电图的检测当中,QRS主波以及Q波向下时,ST段的单向弓背呈0.3-0.8mV的抬高,或QRS主波为向上时,ST段呈0.1-0.2mV的斜上方抬高,这对AMI间合CLBBB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近10年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0年来住院VM患儿126例。结果:VM住院率由10年前的1.28%增加到1.44%,CVB-IgM检测阳性率极高。101例随访1昕以上,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室肥厚1例,无1例死亡;ECG示:ST段与T波改变最多,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不同。结论:分析结果提示VM发病率逐年增加,亲心肌细胞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B组(CVB)是最常见的病原;重型患儿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次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