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例]男,80岁.因全身皮肤瘙痒、发热2 h来我所诊治.2 d前自服复方芦荟胶囊(江西九江制药厂生产),每次2粒,每日2次.2 d后出现手脚掌发热、发胀,全身皮肤瘙痒,体温升高至39.5℃,伴寒战、乏力不适,来我所治疗,嘱立即停药.后患者躯干、四肢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红色斑块,皮损表现为片状红斑、风团、丘疹.24 h后右掌、腹股沟及阴囊处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水泡,2 cm×2 cm~5 cm×4 cm,口腔、鼻腔黏膜可见多个散在小水泡.诊断为药物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予泼尼松、氯苯那敏、罗红霉素、维生素及中药口服,并予抽取水泡及全身护理.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损修复,皮肤黏膜水泡结痂,15 d后痊愈.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5岁.因全身出水痘一周,鼻衄4天,于1993年1月25日住院.患者来我院前7天全身出现大小不等的疱疹,近2~3天已有结痂形成。4天前突然鼻出血,并伴有皮肤散在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及发热,肌注止血药无效.既往健康.查体:体温38.6℃,血压13.3/8.0kPa.热性病容,周围皮肤可见豆粒大小结痂,以躯干为主,四肢皮肤可见散在分布的针尖的出血点,面及下肢有2处瘀斑,大者1.0cm×1.3cm.眼结膜充血,鼻腔流血淋漓不断,肝、脾均耒触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检验:血红蛋白85g/L,红细胞2.8×10~(12)/L.白细胞10.3×10~9/L,中性79%,淋巴20%,单核1%,血小板38×10~9/L,出血时6  相似文献   

3.
1病例介绍患者,女,38岁,因耳鸣于1998年3月16日来本院五官科就诊,诊断为感音性耳鸣。同日下午1时予钴宾酰胺注射液(商品名:弥可保,日本卫材株式会社生产,批号78A39M)0.5mg,im。次日凌晨1时患者感觉头部及四肢肿胀疼痛,双下肢皮肤瘙痒;当天下午4时开始症状加剧,全身出现2cmX2cm左右大小不等的风团,双下肢肿痛严重,难以行走,胫前出现直径<2mm的紫红色散在出血点,即收住院。体检:体温36.5C,脉搏70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14/9.5kPa。神清。全身皮下水肿,呈非凹陷性,可见大小不一的风团,局部皮肤不红,无发热…  相似文献   

4.
氧氟沙星致严重皮肤过敏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男,61岁。因全身皮肤弥漫性紫癜7d,阴囊糜烂出血2d,于2003年10月13日入院。患者于1周前在院外因尿道炎而使用氧氟沙星0.2g,3次/d口服治疗。服药6h后,患者自觉双手掌及脚掌发痒,后全身皮肤瘙痒。未引起注意,继续口服氧氟沙星治疗。第2天,患者全身出现瘀斑,且逐渐增多,并出现阴囊糜烂出血。发病第7天,因病情加重,转我院住院治疗。查体:T37.3℃,BP130/90mmHg(1mmHg=0.133kPa)。全身皮肤可见广泛性大小不等的瘀斑,呈对称分布,压之不褪色。肩、臀部瘀斑坏死溃烂,眼结膜及口唇黏膜糜烂出血,口腔黏膜及舌体均可见血疱。两肺呼吸音清,心率82…  相似文献   

5.
1例50岁男性患者因感冒、发热口服头孢氨苄胶囊0.25 g,3次/d和安乃近片0.5 g,3次/d治疗,服药后体温降至正常.次日,患者全身皮肤出现红斑、皮疹、瘙痒,继而出现水疱伴灼痛,并再次发热,高达40℃.入院后查体见面部、躯干及四肢有红斑及水疱,皮损面积达体表50%,结膜重度充血.实验室检查:WBC 18.9×109/L,N 0.78,L 0.12,M 0.10,ALT 74 U/L.诊断为中毒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立即停用头孢氨苄和安乃近,给予地塞米松、酮替芬,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甘草酸二铵治疗.5 d后皮损有所好转,体温降至38.5℃.入院第6天,患者因发热再次服用安乃近0.5 g,2次/d,红斑再次加重.立即停药,再行抗过敏等治疗.10 d后皮肤症状消褪.  相似文献   

6.
患儿,男,7岁.因鼻塞、咳嗽、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入院.予以静脉滴注盐酸林可霉素0.6g(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0101001),10h后患儿皮肤瘙痒伴灼热感,并出现米粒大小的散漫性红色小丘疹伴大小不等的风团,以胸腹及四肢更甚,其后皮损不断扩增,全身潮红浮肿.既往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8.5℃,心率112次·min-1,呼吸26次·min-1,血压14.7/9.3kPa,急性病容,精神欠佳,表情痛苦,呼吸稍急促, 全身潮红浮肿,全身皮肤密集大小不等的散漫性红色小丘疹伴大小不等的风团,但以胸腹部、背部、四肢屈侧更甚,压之退色,境界清楚.立即吸氧,给予地塞米松5mg,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静滴,qd,阿司咪唑5mg,po,qd,补充维生素C,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用支持疗法等对症处理,入院d3病情好转,红肿逐渐消退,全身出现广泛落屑,两手掌表皮层层剥脱,犹如败叶.诊断: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住院治疗10d后患儿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7.
18岁女性胶质瘤术后患者,给予苯妥英钠100mg,3次/d预防癫痫发作。治疗16d后出现发热(38.2℃),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后第2天出现红斑、水疱、高热(40℃)。立即停用对乙酰氨基酚,仍见皮肤水泡,眼结膜、口腔黏膜糜烂,查WBC15.59×109/L,ALT87U/L。停用苯妥英钠,予激素抗过敏治疗及其他对症支持处理,治疗45d患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8.
郭鹏翔  王季石  徐方明 《中国医药》2010,5(12):1187-1187
患者女,19岁。因反复皮肤淤斑20d于2009年7月28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无关节疼痛史、无发热史。3年前在美容院做过多次整容手术。吸烟2年,7支/d。自幼就有在外就餐习惯。无输血史,无家族史。体格检查:巩膜无黄染,四肢皮肤可见散在1cm×2cm至4cm×3cm大小不等的淤斑,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甲状腺不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缘下未及。  相似文献   

9.
例1,患儿,男,1岁.因感冒发热口服阿莫西林(商品名阿莫仙,珠海联邦制药厂有限公司中山分厂,批号:000103)125mg,tid,用药3d后家长认为痊愈遂停药.d5患儿咳嗽,仅服阿莫西林125mg,用药4h后全身皮肤瘙痒且有红色皮疹出现,次日来院就诊.查体:全身皮肤散在杏核大小红色皮疹,大部融合成片,以面部及躯干部为著,高起皮肤,压之不褪色.咽充血 ,浅表淋巴结未及,其余(-).体温38.3℃,心率每分钟120次,呼吸每分钟30次.继往无药物过敏史.据病史、用药史及体征,诊断为阿莫西林致迟发性荨麻疹型药疹,经给予红霉素控制感染,氟轻松、葡萄糖酸钙、盐酸西替利嗪抗过敏治疗,患儿于治疗2d后皮疹开始消退,体温正常,5d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 30岁, 藏族. 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因尿毒症拟行肾移植手术入院20余天, 术前一日应用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骁悉, 批号: 131059), 初次服药1 g, 服药后约2 h患者出现皮肤瘙痒、全身皮肤充血、散在风团样皮损, 尤以颜面及双上肢为著, 并有搔抓后之皮肤出血点.  相似文献   

11.
患儿:男性,9个月母乳喂养.因流涕、服用"小儿速效感冒片"2/3片,次日又服1次,当天下午家长发现患儿全身出现红色栗粒状皮疹,伴瘙痒,皮肤科就诊疑"感冒片"过敏,停服此药.2 d后皮疹消失.2周后其母也因感冒服用剩余的"小儿速效感冒片"4片,服药期间照常哺乳,共服2次,服药第2天患儿由口、眼周开始至全身出现红色粟粒疹,剧痒,继之迅速转变为红斑、水泡,皮肤表面起皱快速呈大片表皮松解、脱落、糜烂,用手指轻轻推磨红斑皮肤表皮可容易地被剥脱(Nikolsky征),口周有放射状皲裂.于出疹后24h皮肤损害达高峰,以躯干及四肢近端为著,皮肤触痛明显,形如烫伤.患儿因大面积严重皮损,体液渗出过多,发病第2天晚上出现脱水,发热体温高达40℃,谵妄、频繁抽搐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丁晓林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8):F0003-F0003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8岁.因畏寒,发热5天,于1998年10月6日以"发热待查"在外院住院治疗.体检:T 39℃,急性热病容,皮肤无黄染,全身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红色皮疹,非充血性,心律不齐,偶可闻及早搏,双肺呼吸音粗,肝肋下2 cm,脾可及,其他(一).  相似文献   

13.
青霉素过敏致硬化性胆管炎极为罕见,我们曾遇1例,现报道分析如下:患者,女,25岁,病历号99399;主诉因乏力,皮疹,黄疸伴皮肤瘙痒,右上腹不适,间断 性发热约80 d,于1998年6月3日入我科。患者于80 d前因感冒到附近私人诊所就诊,给予肌注青霉素160万IU(皮试后),1 h后全身 出现红色丘疹,伴发热,体温达38 ℃左右,第2天又肌注青霉素160万U,6 h后红色丘疹变 为大泡疹,局部出现瘀斑,急到某县医院就诊,诊为青霉素过敏性皮疹,经抗过敏等治疗10 d后体温正常,但出现乏力,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瘙痒,右上腹不适,尿呈浓茶色,大 …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9个月,因全身反复出现紫色硬斑伴不规则发热3月,于1990年12月1日入院。体检:体温37.8℃,营养发育欠佳,皮肤无黄染。颈部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浅表淋巴结,大小不等,无触庸。全身可见大小不等的紫色斑,直径约0.5cm—2cm,质地较硬,有触痛,其左手背及右足底部各有一个紫斑,找之有波动感。心肺(一),腹软,肝肋下2cm质软,无的痛,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5.
曾文姬  刘水青 《贵州医药》2009,33(2):147-148
男性,40岁,发热、咳嗽、皮疹1+月,HIV抗体初筛阳性2d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40℃,全身红色丘疹,面部集中,进而皮疹坏死结痂,伴咳嗽、咳黄色粘痰、进行性消瘦。入院时体检T39.6℃,神志不清,狂躁,胡言乱语,贫血貌,全身皮肤可见红色米粒至3cmX3cm大小不等的结节样皮疹,皮疹中央有脐凹,尤以面部为重,部分皮疹中央坏死、结痂。  相似文献   

16.
1病例资料 男,20岁.因发热、头痛于2004年5月27日到卫生队就诊,给予口服复方阿司匹林治疗,于饭后服下,半小时后自感流泪、畏光、大汗,全身皮肤出现大片红色斑丘疹、剧痒,再次就诊.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查体:血压100/70 mmHg,心率70/min,精神略紧张,呼吸无异常.双眼充血水肿,口腔黏膜有数个直径约为1 cm水泡,边界清,全身皮肤散在大片不规则红色丘疹,隆起,以躯干明显.诊断为阿司匹林过敏.立即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 mg,并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维生素C 200 mg、地塞米松10 mg缓慢静脉滴注,氯苯那敏4 mg口服.1小时后症状缓解,次日随访症状全部消失.  相似文献   

17.
[病例] 男,23岁.因发热2周,伴关节肿痛4 d入院.2周前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40℃,呈间歇性,伴畏寒、多汗及咽痛,发病3 d后出现全身散在性红色斑丘疹,发热时明显,伴瘙痒.4 d前出现双侧肘、膝、踝等大关节红、肿、热、痛.门诊曾予青霉素治疗,效果不佳,以发热待查收住院.既往无风湿热病史.起病前未到过疫区.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56岁。因双侧腹股沟及股内侧突发大片水肿性紫红斑10h 余于2013年7月来本院就诊。患者10h 前自觉患处有灼痛及微痒,后发现皮损,无发热等全身症状。患者自诉20d 前因类似皮损发作而入院治疗,症状、皮损均与此次相似,当时诊断为“丹毒”待排,予以抗感染数天后皮损逐渐消退,遗留有色素沉着。追问病史,发疹前1d 因眼病服用罗红霉素,且上次皮疹发作前3d 亦有因眼病服用罗红霉素2d 的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专科检查:双侧腹股沟及股内侧可见约15cm ×20cm、20cm ×25cm 水肿性紫红斑,边界清楚,中央无紫癜及坏死,局部皮温稍高,压痛不明显,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实验室检查:血、尿、粪便常规正常。诊断为不典型固定性药诊。处理:停用罗红霉素,予以氯雷他定10mg/ d口服,外用炉甘石洗剂,治疗2d 后皮损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9.
例1,男,30岁,因牙痛2 d于1999年2月3日就诊,按牙髓炎给予麦迪霉素片0.4 g,1日3次,灭滴灵唑片0.4 g,1日3次,口服,服药2 h后觉颈背部、双手背皮肤瘙痒,下午第二次服药后皮肤瘙痒加剧并出现红肿.既往对青霉素、磺胺药物过敏,多次用麦迪霉素无过敏反应,疑灭滴灵所致.嘱停用灭滴灵给予常规口服抗过敏药,但病情仍然继续发展,当晚全身皮肤出现红色红斑、疱疹、痒痛剧烈.次晨检查:全身皮肤密布大小不等的紫红色红斑、疱疹、四肢末端、臂部及腹股沟区广泛大疱疹及糜烂,糜烂面有明显渗出,患者坐卧及行走困难,即于静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缓慢静注,口服阿司咪唑(息斯敏)、大剂量维生素C,外用肤轻松软膏涂敷,糜烂处用温高渗盐水浸泡,配合中药治疗,皮疹渐消退,5 d后加胎盘组织液肌注,10 d后痊愈,2月后部分皮损处仍留有色素沉着.  相似文献   

20.
付艳  杜楠  孙君重 《中国医药》2012,7(11):1420-1420
患者男,6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憋气1个月余入院.发病时伴有乏力、发热,体温最高达38.5℃,于当地医院行抗感染治疗5d后体温正常,但仍有咳嗽、憋气症状.体格检查:全身黏膜及皮肤未见黑痣及色素沉着,双侧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