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考察玄麦甘桔含片浸膏粉的粉体学性质与制粒工艺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带式干燥法、微波干燥法和喷雾干燥法对玄麦甘桔含片浸膏进行干燥,比较浸膏粉的流动性、吸湿性、成型性等粉体学性质。将制成的膏粉以湿法制粒、喷雾制粒两种方式制成颗粒,比较颗粒的流动性及吸湿性。结果:3种干燥方法中喷雾干燥产物压缩度和扩张强度最大,但吸湿性最强;带式干燥产物的吸湿性最弱,压缩度和扩张强度仅次于喷雾干燥产物;微波干燥产物压缩度和扩张强度最小,吸湿性介于喷雾干燥和带式干燥之间。制成颗粒的粉体学性质与膏粉呈正相关。结论:综合考虑浸膏粉及颗粒的可压性、吸湿性,选择带式干燥法为玄麦甘桔含片浸膏的最佳干燥方法,颗粒制备工艺选择喷雾制粒。  相似文献   

2.
该文研究关键粉体物理特性参数对高速搅拌湿法制粒产物性质的影响。以穿心莲提取物为模型药物,采用4种制备工艺,分别与微晶纤维素和淀粉按质量比1∶0.5,1∶1,1∶2混合制备混合粉体,采用高速搅拌湿法制粒。以颗粒收率、团块和细粉比例,颗粒休止角及颗粒Hausner ratio为指标评价制粒产物性质,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粉体物理特性参数对制粒产物性质的影响。物料休止角、含水量、孔体积、密度以及与水的接触角是影响制粒产物性质的关键粉体物理特性参数。中药浸膏混合粉体关键物理特性参数是影响高速搅拌湿法制粒的重要因素,从物理因素角度分析了关键粉体物料特性参数对中药浸膏粉体制粒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药浸膏粉物理性质与干法制粒工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探讨中药浸膏粉物理性质和制粒工艺参数与干法制粒颗粒质量的相关性,找出影响制粒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考察浸膏粉的休止角、压缩度、黏聚力、含水量等物理性质,制粒工艺中的送料速度、滚轮转速、滚轮压力等参数与颗粒剂得率的相关关系.结果:压缩度、含水量、送料速度、滚轮压力均与干法制粒颗粒的得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休止角、黏聚力、滚轮转速均与干法制粒颗粒的得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论:中药浸膏粉物理性质和干法制粒的工艺参数是影响干法制粒的主要因素,其中药浸膏物理性质参数压缩度、黏性以及制粒工艺参数中滚轮转速对干法制粒的效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陈方圆  王继龙  魏舒畅  刘永琦 《中草药》2018,49(21):5100-5106
目的优化黄芪百合颗粒浸膏的减压干燥工艺,并对浸膏粉进行质量评价。方法以干燥温度、真空度和物料厚度为自变量,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橙皮苷、粗多糖和醇浸出物含量与干燥速率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结合G1-熵权法优化黄芪百合颗粒浸膏的减压干燥工艺,并比较浸膏干燥前后的化学指纹谱相似度。以相对均齐度指数、松密度、振实密度、颗粒间孔隙率、压缩度、Hausner比、休止角、含水量和吸湿率9个物理指标对浸膏粉粉体学性质进行综合表征,建立相应的物理指纹谱,评价不同批次浸膏粉的质量一致性。结果浸膏减压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干燥温度68℃,真空度0.07 MPa,物料厚度6 mm。在此条件下,浸膏减压干燥的平均综合评分为91.05,模型预测值为91.87,相对误差为0.89%,浸膏干燥前后化学指纹谱相似度均大于0.91,3批浸膏粉的化学指纹谱和物理指纹谱相似度均大于0.99。结论优选的黄芪百合颗粒浸膏减压干燥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物质基础显著差异的药物性质及不同的生产工艺对制剂成型工艺的影响。方法:单一成份的化学药以及成分较复杂的中药成方制剂,比较浸膏干燥方式和制粒方式之间的差异。结果:单体成分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性质稳定;黄连上清片浸膏热风循环干燥较带式真空干燥水分低,带式真空干燥浸膏粉吸湿性较热风循环干燥大,黄连上清片带式真空干燥浸膏经二次制粒后抗张强度降低,片重差异得到改善;复方牛黄消炎胶囊制粒后颗粒性质较差,制剂难度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结论:药物成分越复杂,制剂难度也相应增加。中药浸膏干燥方式、制粒工艺对药物制剂性质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物质基础显著差异的药物性质及不同的生产工艺对制剂成型工艺的影响。方法:单一成份的化学药以及成分较复杂的中药成方制剂,比较浸膏干燥方式和制粒方式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单体成分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性质稳定;黄连上清片浸膏热风循环干燥较带式真空干燥水分低,带式真空干燥浸膏粉吸湿性较热风循环干燥大,黄连上清片带式真空干燥浸膏经二次制粒后抗张强度降低,片重差异得到改善;复方牛黄消炎胶囊制粒后颗粒性质较差,制剂难度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9,(7)
目的研究胆宁片浸膏粉粉体学性质的综合评价体系。方法筛选干燥工艺参数(真空度、干燥温度、干燥时间)后制备浸膏粉,测定粉体学性质相关参数。结果浸膏粉粉体学性质差异表现在流动性能、黏聚性、整体性质等表征参数上。结论该方法客观全面,可用于胆宁片浸膏粉粉体学性质的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李延年  伍振峰  尚悦  王芳  万娜  李远辉  李慧婷  杨明 《中草药》2018,49(10):2372-2377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丹参浸膏粉体学性质的影响。方法以丹参提取物为模型药物,通过减压干燥、真空微波干燥及喷雾干燥得到3种浸膏粉,以粒径、粒径分布宽度、粒径范围、松密度、振实密度、豪斯纳比率、休止角、压缩度、黏性、比表面积、孔体积、含水量和吸湿性13个物理指标综合评价粉体学性质,并将粉体物理属性归纳为均一性、堆积性、流动性、可压性和稳定性5个方面,建立相应的物理指纹谱。通过物理属性数值评价粉体学性质;运用相似度评价法比较3种粉体的相似度;构建参数指数、参数轮廓指数以及良好可压指数,用于分析粉末的可压性。结果 3种干燥方式所得粉体均具有较差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其中减压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粉体具有良好的堆积性,喷雾干燥粉体具有优越的均一性和可压性;由相似度可知,喷雾干燥与减压干燥浸膏粉体学性质相似度为79%,与真空微波干燥的相似度为81.3%。结论中药物理指纹谱可用于评价不同干燥方式对中药提取物粉体学性质的影响,以及物理性质对药物成型性的影响,为中药浸膏粉体提供了新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药制粒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奉勤 《河北中医》2006,28(12):956-958
在制剂生产过程中,不论中药制剂还是西药制剂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制粒过程,中药颗粒的制备工艺通常为:选料→去杂→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其中制粒就是将浸膏与一定比例的赋形剂混合,用水和乙醇等作为润湿剂制成所需数目的颗粒.制粒工序或制粒工艺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为了提高颗粒成品质量,确保临床疗效,药学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如在制粒工艺方面,通过选择优良的辅料和合理的工艺条件,在工艺上改变了传统工艺干燥时间长、药材中对热不稳定的成分损失较多的情况,采用动态提取、真空低温干燥或瞬间喷雾干燥、干法制粒、高速搅拌制粒等新技术来提高颗粒的质量,改善其性状.在辅料方面,除了糖粉、糊精、可溶性淀粉外,还选用麦芽糊精、乳糖、微晶纤维素、微粉硅胶、羟丙基淀粉等.实践表明,上述制粒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中药颗粒的制备效率和成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白芷配方颗粒的喷雾干燥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丹  边燕红 《中草药》2006,37(6):874-876
中药配方颗粒剂是将传统的中药饮片经提取、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一种单剂量颗粒剂型,又称中药浸膏颗粒、中药免煎颗粒等。由于喷雾干燥较之其他干燥方法具有干燥速度快、物料受热时间短、对热敏性成分破坏少,生产工序简单、操作简便,易于控制质量,适用于工业连续化大生产;所加辅料量少、从而减少服用剂量,达到中药精制效果等特点[1,2],本实验考察了白芷配方颗粒的喷雾干燥工艺。1仪器2—8Spray Dryer(大川原化工机械株式会社)。2方法与结果影响喷雾干燥的主要因素有辅料加入量、浸膏相对密度、进液物料温度、进液速度、进风温度、出风温…  相似文献   

11.
借助中药配方颗粒推进中药国际化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源源  施萍 《中草药》2013,44(8):929-934
中药配方颗粒是我国中药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不仅免除煎煮、服用便捷、起效迅速,且工艺先进、利于贮存、便于质量控制,顺应了现代社会对药物的基本要求,在国内外均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与应用为我国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路径.通过对中药配方颗粒在中药国际化中的作用、国际竞争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其国际化的有效对策,以期为推进我国中药国际化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叶霁  李睿旻  曾华武  柳润辉  张卫东 《中草药》2019,50(19):4529-4537
中药质量是中医药应用、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是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保障。长期以来,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的中药,特别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限制了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影响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质量标志物主要依据中药属性、制造过程及配伍理论等特点提出,是中药及中药复方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近些年来关于质量标志物的解析和应用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更加科学、明确的方向。从中药方剂整体观研究体系出发,围绕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以及相关化学物质基础、整合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的前沿技术,对质量标志物的发现进行综述,介绍相关经验方法和研究进展,以期为发现与临床疗效相关的药效成分即质量标志物提供丰富有益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3.
闫广利  孙晖  张爱华  韩莹  王喜军 《中草药》2018,49(16):3729-3734
中药质量是影响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复方应用的特殊性,现今的中药质量标准存在难以保障临床疗效的问题。刘昌孝院士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和基本属性,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是整合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代谢组学技术,在方证对应并显效的情况下,发现与临床疗效相关、体现方剂配伍、可追溯体内代谢和制备过程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策略,是发现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有效方法。利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方法已经对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及男仕胶囊、AS1350等中药保健品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中药浸膏是中药制剂的重要中间体,其干燥工艺是中药制药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干燥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是中药制造工业技术转型升级的关键,关系着中药现代化的进程。通过文献调研分析统计,综述了目前中药浸膏常用干燥方式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了浸膏干燥工艺的相关特性、适应范围等,探讨了其在推广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特性中药浸膏所适合的干燥方式进行了总结,最后阐述了我国中药浸膏干燥发展新趋势,为研究并开发适用于中药浸膏的高效干燥技术提供有益参考,并为相关设备的优化升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岳鹏飞  许俊男  谢元彪  刘阳  伍振峰  郑琴  杨明 《中草药》2016,47(11):1825-1829
丸剂干燥品质研究(如假干燥、表面结壳、裂纹等)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难点。目前中药丸剂在干燥和储存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机制、干燥及储存条件与品质的关系仍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尚无较合适的理论能加以解释和研究。尝试运用玻璃化转变理论来探讨中药丸剂在干燥和储存过程中干燥特性和物理状态变化的过程、品质变化的机制以及控制品质变化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伟  秦昆明  徐雪松  陈丹妮  王彬  蔡宝昌 《中草药》2014,45(21):3041-3047
在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过程中,指纹图谱技术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质量的质控模式,但是如何实现中药指纹图谱数据的快速匹配、检索、识别和鉴定功能是指纹图谱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的研究和建立,为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有助于加快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程。主要从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研究历程、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优势、研究成果等方面予以阐述。总结了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在中药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质量追溯系统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昌孝 《中草药》2017,48(18):3669-3676
中药质量标志物从概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我国中药科研与产业界的重视。中药质量是影响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的重大问题,确定影响中药质量的标志物,并综合信息分析、风险评估,确定并控制影响产品质量所有因素。特别是通过从药材源头到成品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和控制研究,构建全程可溯源的控制和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应是保证中药质量和产业过程全程控制的关键,以期对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湿度环境下中药浸膏粉体吸湿动力学模型拟合优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朱诗竟  丁青龙  狄留庆  赵晓莉  王令充  祖强 《中草药》2013,44(20):2833-2840
目的 筛选可以准确描述中药浸膏粉体吸湿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科学量化吸湿过程,为进一步研究通过中药浸膏粉体改变物理性质来控制吸湿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择5种模型分别对51种代表性中药浸膏粉体在低、中、高3种相对湿度(33%、57%、73.5%)环境下的吸湿速率曲线进行拟合,以拟合度相关系数(R2)、残差平方(RSS)、信息准则(AIC)值为评价指标,初步筛选拟合较优的动力学模型。结果 双指数模型和威布尔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中药浸膏粉体吸湿的动力学过程,但双指数模型在不同湿度条件下的适用性较威布尔模型好。结论 双指数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中药浸膏粉体的吸湿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对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9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门诊中药配方颗粒的用量、金额和处方进行回顾性、描述性分析。结果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导入期、增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中药配方颗粒品种数(357种)仅为中药饮片(489种)的73.01%;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去评价,中药配方颗粒的价格并不像公众认为的那样高;单品种前10位合计27.42%,功效分类前10位合计92.19%;中药配方颗粒实际应用中更多的还是依赖处方医师的个人经验。结论中药配方颗粒因自身优势而取得了发展,但也存在等效性和价格等突出问题,开拓灵活的使用思路将是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选用适宜的中药提取工艺是中药制剂制备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行业人员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中药提取原理不断创新,技术不断完善发展,新思路与新方法不断涌现,面对着各式各样的中药提取方法,如何针对中药多成分群的特点,选择或创新适宜的提取方法高效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是经常遇到的难题。因此亟需对目前中药提取工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中药多成分间相互作用特征进行探讨,并提出一套适应多成分目标优化提取方法。基于此,引进超分子化学,结合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从"分子社会"间作用层面上提出适宜中药有效成分特点的中药定性定量提取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旨在推动中药提取工艺研究的发展,促进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的进步,加快实现中药制药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