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燕杰  陈乐真 《中国肿瘤临床》1994,21(3):172-174,T000
本文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周期素的单克隆抗体PC10,以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作了研究,并与组织学分级和预后作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移行细胞癌科级间比较PCNA表达率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P<0.01)。PCNA表达强级(>76%)与弱级(<75%)之间比较生存率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提示:此方法是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移行细胞癌切片上检测细胞增殖分数的一  相似文献   

2.
3.
4.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yclin)与胃癌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膀胱移行细胞痛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检测,探讨其与肿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膀胱手术后病理证实的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电话复访、信件回访及门诊复诊回访,以复查过膀胱B超为标准为复发组43例,末复发组22例,对其病理组织采用(S-P法)进行PCNA的测定,观察PCNA在不同组别中的表达.结果 复发组PCNA阳性表达率72.09%(31/43),未复发组40.91%(9/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NA的表达可作为预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v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eNORS)嗜报染色方法,研究了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活性。结果发现该癌的PCNA指数分别为:Ⅰ级11.7%(n=17.x±1.93),Ⅱ级21.95%(n=17.x±2.11),Ⅱ级48.63%(n=17,x±1.85),三组比较,经H检验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05),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膀胱移行细胞癌每核AgNORS平均数分别为:Ⅰ级4.56(n=17,x±0.06),Ⅱ级6.63(n=17,x±0.09).Ⅲ级9.73(n=17,x±0.34),三组比较,经H检验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05),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51个膀胱癌标本的每核AgNORS平均数和PCNA指数作相关性分析,两者有很好的相关性(r=0.646,p<0.005)。结果证明PCNA指数和每核AgNORS平均数与膀胱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PCNA指数和每核AgNORS平均数越高。提示PCNA和AgNORS染色可提高膀胱癌组织学分级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对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评估病人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法检测42例肝细胞癌与癌旁组织中PCNA的表达。结果:PCNA在肝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PCNA的表达与Edmondson-Steiner分级呈正相关(P<0.01)。在浸润型(IHCC)有转移组中PCNA分值均显著高于膨胀型(EHCC)无转移组(P<0.01)。肿瘤直径≤3cm者PCNA分值也明显低于>3cm者(P<0.05)。PCNA高增殖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低增殖组(P<0.05)。结论:PCNA反映癌细胞的增殖程度,可作为判断肝细胞癌恶性程度及其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PCNA及bcl-2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CNA和bcl-2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了解肿瘤增殖与凋亡的特点,揭示细胞凋亡和增殖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7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进行PCNA和bcl-2表达的检测。结果:在膀胱癌中,PCNA主要呈胞核表达,bcl-2呈胞质表达,PCNA和bcl-2染色阳性率分别为35.9%和56.4%;PCNA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分级、预后呈正相关(P=0.01,P=0.0386),bcl-2亦与肿瘤分级、预后呈高度正相关(P=0.0002,P=0.0116);PCNA和bcl-2表达无明显相关(P=0.2327)。结论:PCNA和bcl-2参与膀胱癌的恶性转化、侵袭及进展的过程;检测PCNA和bcl-2有助于判断膀胱肿瘤恶性分化程度,并且二者可以作为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膀胱移行细胞癌p16、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p16及PCNA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旨在探讨两者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分级及预后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我院1978~1992年间,手术切除膀胱移行细胞癌55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11例,年龄28~77岁,中位年龄58.87岁。随访时间术后1~15年,随访率100%。组织学分级Ⅰ级16例,Ⅱ级20例,Ⅲ级19例。膀胱正常粘膜6例作为对照,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已经广泛应用肿瘤细胞群体增殖动力学参数来研究肿瘤生物学特性,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新近出现的增殖细胞核抗原/周期素(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cyclin,PCNA/cyclin)作为原位检测肿瘤细胞增殖状态的一种新技术开始应用于肿瘤细胞动力研究。有关结直肠癌PCNA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用ABC免疫酶标法半定量观察PCNA(PC1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及其临床与预后的意义。方法:对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PCNA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L:Ag)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PCNA增殖指数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二者的表达皆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1级与2级、2级与3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侵袭性肿瘤明显高于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与膀胱癌相关的尿道癌的发病特点及诊治。方法:对47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发生的16例尿道受累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文献讨论本病的 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尿道移行细胞癌发生率占同期膀胱癌患者的3.4%;16例膀胱癌累及尿道的患者皆为男性;膀胱癌多发(包括原位癌)的13例;肿瘤侵犯膀胱颈部或三角区的14例;膀胱癌病理分级Ⅱ级:7例,Ⅲ级:9例。结论:膀胱多发肿瘤、位于膀胱颈或三角区的肿瘤以及高分级肿瘤是尿道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尿道肿瘤的诊断依靠膀胱尿道镜检查及活检、尿道冲洗液脱浇细胞学检查,膀胱切除术中标本尿道切缘 冰冻病理检查对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膀胱移行细胞癌内的16/18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112例膀胱移行细胞组织(包括75例石蜡包埋组织和37例手术切除组织)和7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的HPV-16/18感染率及HPV-16/18感染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极及临床分期的关系。同时检测了24例膀胱癌病人尿液沉淀中HPV阳性率。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癌的HPV-16/18的总感染率为62.50%(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液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新的肿瘤标志物,进而探讨其与TCC发病机制的相关性,以及蛋白质组学法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无创诊断方面的研究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TCC住院病人尿液标本24例,另外选取12例TCC术后病人、12例健康志愿者的尿液标本作为对照。采用蛋白质芯片技术结合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各组尿液标本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然后到蛋白数据库中鉴定筛选肿瘤标志物。 结果:TCC组与对照组尿液标本的蛋白质存在差异表达,IMAC-Cu-3蛋白质芯片共发现6个蛋白及2个蛋白簇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联合检测3438Da及8002Da蛋白可使诊断TCC的敏感度达83.3%,特异性达75.0%。3438Da蛋白已被鉴定为α-defensin蛋白;搜索SWISS-PRO蛋白数据库,4310Da~5150Da蛋白簇为gp40蛋白。 结论: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易行、用量少和高通量分析方法,能直接筛选出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液中特异的肿瘤标志物,为蛋白组学方法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无创诊断、判断预后及探讨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应用开拓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抑癌基因TMS1/ASC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方法应用MSP技术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TMS1/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TMS1/ASC基因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未发生甲基化,而在癌组织中甲基化频率为46.9%(15/32),并且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其甲基化水平逐渐升高(χ^2=23.106,P〈0.05)。在15例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的BTCC标本中,14例同时伴有TMS1/ASC基因表达缺失或下调,两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γ=0.5842,P〈0.05)。TMS1/ASC mRNA和蛋白表达在正常膀胱组织和BTCC组织中分别为81.3%(26/32)、18.8%(6/32)(P〈0.01),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S1/AS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导致该基因转录表达失活,使其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甚至缺失,这可能是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yclinD1和CDK 4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8例正常膀胱和 6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yclinD1和CDK 4的表达进行观察。 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yclinD1的表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 (P <0 .0 5 )。cyclinD1表达阳性者的肿瘤细胞分化较差 ,术后易复发 ,生存时间较短 ;而CDK 4的阳性表达仅与患者术后复发有关 (P <0 .0 5 ) ,与病理分级和生存时间无关 (P >0 .0 5 )。结论 cyclinD1的表达可作为判断膀胱细胞癌病理分级 ,术后复发和临床预后的指标 ,而CDK 4只能作为术后复发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TCC) is the most predominant type of urinary bladder tumor. Ascyclooxygenase (COX)-2 is recently introduced as an attractive target molecule in bladder TCC, we evaluated the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of this marker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everal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performed in the Pathology department of Sina Hospitalin Tehran, Iran during 2006-2011. Ninety-two paraffin embedded blocks were selected from patients withurinary bladder TCC who underwent cystectomy o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TUR). Then, we assessed COX-2expression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using antibody against COX-2. Staining in more than 5% of tumorcells was considered as positive expression. Results: COX-2 was expressed in 50 % of our patients. This markerwas markedly expressed in high grade bladder TCC (62.1%) versus other grades 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ly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X-2 expression between various grades (p=0.008). In addition, patients’ age,lymphatic and perineurial invas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expression of COX-2 (p=0.001, 0.015 and 0.039,respectively). However, other parameters such as stage, tumor size, venous invasion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this marker (all, p>0.05). Conclusions: COX-2 was expressed inurinary bladder TCC especially in high grade forms, advocating its probable role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istumor. Accordingly, COX-2 could be a valuable biological target molecule in th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patients with bladder TCC.  相似文献   

18.
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寻找在膀胱癌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探讨VM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对8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存档石蜡标本采用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PAS)和CD31双重染色,寻找血管生成拟态,分析VM存在的临床意义。结果在85例膀胱癌组织中有8例存在血管生成拟态,这些管道呈现PAS阳性、CD31阴性,其中2例为中分化膀胱癌,6例为低分化膀胱癌,包括T2期1例,T3期4例,T4期3例。8例中有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VM存在与否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中低分化膀胱癌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可作为判定膀胱癌恶性程度的一个指标和膀胱癌治疗的新靶向。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17例胆囊病变其中胆囊癌11例、慢性胆囊炎6例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研究,结果表明(PCNA)的表达主要与癌细胞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提示检测PCNA对判断胆囊癌的预后和生物学行为有很大帮助。胆囊癌表面粘膜上皮PCNA表达阴性,推测胆囊癌可能并非起源于粘膜上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CNA和bcl 2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了解肿瘤增殖与凋亡的特点 ,揭示细胞凋亡和增殖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 ,对 7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进行PCNA和bcl 2表达的检测。结果 :在膀胱癌中 ,PCNA主要呈胞核表达 ,bcl 2呈胞质表达 ,PCNA和bcl 2染色阳性率分别为 35 9%和 5 6 4 % ;PCNA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分级、预后呈正相关 (P =0 0 1,P =0 0 386 ) ,bcl 2亦与肿瘤分级、预后呈高度正相关 (P =0 0 0 0 2 ,P =0 0 116 ) ;PCNA和bcl 2表达无明显相关 (P =0 2 32 7)。结论 :PCNA和bcl 2参与膀胱癌的恶性转化、侵袭及进展的过程 ;检测PCNA和bcl 2有助于判断膀胱肿瘤恶性分化程度 ,并且二者可以作为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