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阐明极低密度脂蛋白,尤其是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本文利用双波长显微分光光度计,检测了天然和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对巨噬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的影响,结果表明,极低密度脂天蛋和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均能刺激巨噬细胞(Ca^2+)i升高,极低密度脂蛋白可增加巨噬细胞(Ca^2+)i的57%,而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则增加巨噬细胞(Ca^2+)i的115%。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激活视黄醇类X受体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经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处理24h诱导凋亡,同时观察给予视黄醇类X受体特异性配体9-cisRA或SR11237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凋亡的干预作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PI单染法和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CM-H2DCFDA荧光探针测定细胞内活性氧浓度。结果RAW264.7细胞经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100mg/L)处理24h后细胞活力较对照组下降约60,细胞凋亡百分率较对照组升高约75,10-8mol/L和10-7mol/L9-cisRA及10-7mol/LSR11237能够显著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引起的细胞活力下降和凋亡(P<0.05)。给予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100mg/L)4h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约17倍以上,如联合给予9-cisRA(10-7mol/L)或SR11237(10-6mol/L),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下降约52和28,较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单独处理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激活视黄醇类X受体能够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THP-1巨噬细胞植物同源结构域指蛋白2(PHF-2)表达的影响,探讨表观遗传调节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0、50、100、15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处理THP-1巨噬细胞4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HF-2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采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PHF-2和p65核因子κB的结合。结果 100~15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处理THP-1巨噬细胞4 h后,肿瘤坏死因子α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的表达明显上调;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呈浓度依赖性上调THP-1巨噬细胞PHF-2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并促进PHF-2和p65核因子κB的结合。结论  PHF-2参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THP-1巨噬细胞核因子κB激活和炎症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β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上调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对巨噬细胞胞内脂质堆积的影响,采用Westem Blot方法检测β极低密度脂蛋白温育后巨噬细胞内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活性,在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中加入不同信号途径关键激酶的抑制剂,观察各信号途径对受体调控的阻断效应,测定胞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观察泡沫细胞的形成。结果发现,β极低密度脂蛋白以蛋白激酶C依赖的方式激活巨噬细胞中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活性。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抑制剂和蛋白激酶C抑制剂可显著阻断β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巨噬细胞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转录的效应,而P38抑制剂和蛋白激酶C激动剂对G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上调无明显影响。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抑制剂可抑制β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上述结果表明,蛋白激酶C依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级联可能是介导8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上调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特异地抑制此信号途径可抑制β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巨噬细胞胞内脂质堆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沥水调脂胶囊抑制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观察Bcl-2,Bax,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并进行周期分析;用细胞免疫荧光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Bcl-2,Bax,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沥水调脂胶囊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在此过程中沥水调脂胶囊上调了Bcl-2蛋白表达水平,对Bax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影响,同时下调了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推测沥水调脂胶囊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内皮细胞凋亡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观察调居噬细胞的特征性DNA梯形图谱和细胞核的形态变化,研究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不同组份在其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引起巨噬细胞凋亡,表现在DNA图谱呈典型的梯形,细胞核固缩,正常和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均未引起巨噬细胞的明显凋亡,用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模拟物ebselendispla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黄芩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和其下游信号分子抑制蛋白kB以及效应分子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脂多糖(终浓度1 mg/L)或脂多糖+黄芩苷(终浓度10、50和100 μmol/L)处理生长良好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情况和抑制蛋白kB含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结果 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可导致Toll样受体4表达增高,促进抑制蛋白kB降解,上调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黄芩苷预处理能降低脂多糖诱导的Toll样受体4表达增高,降低抑制蛋白kB降解,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结论 黄芩苷可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4表达和降低抑制蛋白kB降解,影响Toll样受体4/抑制蛋白kB-核因子kB炎症信号途径,阻碍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的生成,发挥抗炎作用,这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祖细胞增殖、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并加入不同浓度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5、10及20mg/L)干预48h。MTT法检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逆转录聚台酶链反应检测bcl-2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内皮祖细胞增殖,诱导内皮祖细胞凋亡(P<0.01);基础状态下内皮祖细胞表达bcl-2mRNA及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处理能抑制其表达,并存在量效关系(P<0.05)。结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诱导内皮祖细胞凋亡、抑制内皮祖细胞增殖,这可能影响血管内皮的修复及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为了观察氧化型及正常极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脂类堆积的不同影响,探索平滑肌细胞摄取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受体途径,用200mg/L的氧化型及正常极低密度脂蛋白与猪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温育48h后,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3.2倍和10.6倍(P〈0.01),且两个实验组之间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细胞内总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但是两个实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荧光素异硫氰酸酯标记的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试验表明;平滑队细胞可通过低亲和力受体途径可饱和性地摄取完整的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Kd=48.82mg/L,Bmax=2067μg/g)。与正常极低密度脂蛋白相比(Kd=37.17mg/L,Bmax=2596μg/g),Kd值升高,Bmax值减小。竞争抑制实验表明,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正常极低密度脂蛋白及正常低密度脂蛋白均对荧光素异硫氰酸酯标记的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摄取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作用(50%),而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仅能抑制10%。提示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通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和/或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途径进入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型脂蛋白 (a)对内皮细胞的致凋亡作用 ,以及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TUNEL法、DNA电泳检测氧化型脂蛋白所致内皮细胞的凋亡。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的配体吉非罗齐和曲格列酮干预后细胞凋亡的变化及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 6及其受体表达的变化。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和γ的核移位率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原代内皮细胞上清夜白细胞介素 6的分泌 ,胞浆抗原FITC标记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 6及其受体在内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发现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型脂蛋白 (a)在 6、12、18h和 2 4h 4个时间点致内皮细胞凋亡作用逐渐增强。吉非罗齐和曲格列酮可通过活化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减轻细胞凋亡 ,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型脂蛋白 (a)组分别使内皮细胞 18h作用点凋亡率降低为 13%和 16 % (P <0 .0 5 )伴白细胞介素 6及其受体表达降低 ,核因子κB表达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 ,氧化型脂蛋白致内皮细胞的凋亡具有时间依赖性。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烟草烟雾中的主要有害成分尼古丁对人A549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尼古丁致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一定浓度尼古丁刺激体外培养的人A549细胞,应用CCK-8法、Transwell法和细胞划痕实验分别检测A549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ACh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6 mol/L尼古丁处理A549细胞后,促进人A549细胞增殖(t=7.920,P<0.05);使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增多,侵袭能力增强(t=5.298,P<0.05);使细胞迁移率增加,迁移能力增强(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6 M尼古丁处理A549细胞24 h后,α7 nAChR、VEGF和MMP-2蛋白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00、4.074、6.851,P值均<0.05).结论 尼古丁通过其特异性受体α7 nAChR可增强人A549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VEGF和MMP-2蛋白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2.
神经母细胞瘤体外细胞系的构建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对神经母细胞瘤(NB)进行体外培养,探讨神经母细胞瘤(NB)体外建系的方法。方法 NB患儿新鲜手术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酶消化培养法建立原代细胞系;用选择性酶消化法和机械刮除法进行细胞纯化;从细胞形态学、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三方面对细胞进行初步鉴定,证实所培养细胞是否为NB细胞。结果 两种细胞培养法均可培养出NB细胞,纯化后可得形态均一的细胞系。结论 可采用适当的细胞培养方法建立神经母细胞瘤的体外细胞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胰腺癌细胞PANC1,分别加入50、1013、200ng/ml的重组人CXCL16(rhCXCL16)和抗CXCL16抗体处理4h,以不加rhCLCL16作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Mqrtigel基质检测细胞的黏附率,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100ng/ml rhCXCL16处理PANC1细胞后,细胞增殖、对基质的黏附率、侵袭和迁移能力分别为0.264±0.021、(91.4±8.6)%、1.246±0.216、1.361±0.276,其中细胞对基质的黏附率、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6±3.2)%、0.259±0.013、0.199±0.008(P〈0.01),对细胞的增殖不影响;2130ng/ml rhCXCL16处理后,细胞对基质的黏附率、侵袭和迁移能力进一步提高到(92.1±6.3)%、1.511±0.174、1.600±0.208(P〈0.05)。结论CXCL16可诱导人胰腺癌细胞PANC1增强对基质的黏附性、侵袭性和迁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胰腺癌细胞PANC1,分别加人50、100、200 ng/ml的重组人CXCL16(rhCXCL16)和抗CXCL16 抗体处理4 h,以不加rhCLCL16作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Mqrtigel基质检测细胞的黏附率,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 100 ng/ml rhCXCL16处理PANC1细胞后,细胞增殖、对基质的黏附率、侵袭和迁移能力分别为0.264±0.021、(91.4±8.6)%、1.246±0.216、1.361±0.276,其中细胞对基质的黏附率、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6±3.2)%、0.259±0.013、0.199±0.1308(P<0.01),对细胞的增殖不影响;200ng/ml rhCXCL16处理后,细胞对基质的黏附率、侵袭和迁移能力进一步提高到(92.1±6.3)%、1.511±0.174、1.600±0.20s(P<0.05).结论 CXCL16可诱导人胰腺癌细胞PANC1增强对基质的黏附性、侵袭性和迁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膀胱癌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表达,探讨细胞凋亡指数和细胞增殖指数的比值(AI/PI)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48例膀胱癌患者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表达。结果AI/PI随肿瘤病理分级和分期升高而增高,各分级和分期的AI/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PI>0.01者的生存时间比AI/PI<0.01者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AI/PI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糖尿病鼠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SC)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ADSC,应用流式细胞术对3~5代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5、CD90、CD105进行表型鉴定。将ADSC分为:①正常ADSC对照组;②正常ADSC+普罗布考组;③糖尿病ADSC对照组;④糖尿病ADSC+普罗布考组;⑤正常ADSC+高糖(30mmol/L)组;⑥正常ADSC+高糖+普罗布考组。应用WST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迁移情况。应用ELISA和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应用二氯醋酸荧光素探针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氧(ROS)含量。结果ADSC表达CD90和CD105,不表达CD34和CD45;与正常ADSC对照组相比,糖尿病ADSC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下降,VEGF、HGF、IGF-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与糖尿病ADSC对照组相比,糖尿病ADSC+普罗布考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增加,VEGF、HGF、IGF-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上升。结论糖尿病能损伤ADSC的生物学特性。普罗布考对糖尿病鼠ADSC增殖、迁移和分泌能力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object of this work was Purpose: to develop a methodology that enables net tumour growth, a balance between actual tumour growth and tumour cell loss, to be approximately evaluated. Methods: The methodology proposed relies on detecting the growth fraction immunohistochemically by means of MIB-1 antibody labelling combined with cell density determination, carried out on 5-μm-thick Feulgen-stained histological sections with computer-assisted microscopy. The series investigated included 25 oligodendrogliomas (OLG-II), 9 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s (OLG-III), 13 astrocytomas (AST), 14 anaplastic astrocytomas (ANA) and 8 mixed oligoastrocytomas (OLG-AST).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cases were in total accordance with their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es. This was the case for the “weakly proliferating weakly dense” OLG-II and AST-II tumours, and for the “highly proliferating highly dense” OLG-III and AST-III ones. In contrast,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cases seemed to contradict the histopathological case labels. This was the case for the “highly proliferating highly dense” OLG-II and AST-II tumours, the biological aggressiveness of which would be undervalued on the basis of the morphology-based grading system alone, and also for the “weakly proliferating weakly dense” OLG-III and AST-III tumours, the aggressiveness of which would be overvalued. Conclusions: Combining the determinations of the MIB-1 and the cell density variables appears to be satisfactory in terms of the cell ki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glial tumours as a complement to the prognostic information given by a morphology-based grading system alone. Received: 6 January 1998 / Accepted: 3 April 1998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中药槐耳清膏具有抗肿瘤效应,但其对结肠癌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槐耳清膏对人结肠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采用MTT法检测槐耳清膏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Boyden趋化小室检测槐耳清膏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药物对MMP-9表达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药物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结果槐耳清膏对HCT116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具有药物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与细胞共培养96小时后,槐耳淸膏的抑制作用最强;与对照组相比,10 mg/mL、20 mg/mL和30 mg/mL槐耳淸膏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分别为25%(P=0.025),42%(P=0.032)和67%(P=0.018)。槐耳清膏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11 mg/mL药物的抑制率为63%(P=0.01);槐耳清膏(8mg/mL和11mg/mL)处理后的肿瘤细胞中MMP-9的表达量下降(2.73±0.32 vs 4.8±0.36,P=0.02;1.46±0.25 vs 4.8±0.36,P=0.004);槐耳清膏可阻滞细胞停留在S期,但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 结论体外试验证实槐耳清膏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及迁移能力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滞细胞停留在S期和下调MMP-9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为了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了16例正常胃粘膜者和31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指数(LI%)、细胞凋亡指数(AI)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结果Hp阳性患者的PCNALI%为13.94±1.64,正常对照组为6.71±0.9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EGF-R表达与PCNALI%呈正相关(r=0.4487,P<0.01):Hp阳性患者组的AI为7.1±1.6,正常对照组为1.3±0.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抗Hp治疗后,21例Hp根除者的PCNALI%和细胞AI分别降至8.21±1.32和1.2±0.6,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10例Hp持续阳性者则无明显降低(P>0.05):PCNALI%、EGF-R表达及细胞AI与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上述结果提示,Hp感H能引起胃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和凋亡。这为Hp感染胃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进常用的肝细胞手工震荡微载体粘附培养技术,提高肝细胞粘附率.方法用磁力悬浮培养容器使肝细胞轻度聚集,然后加入微载体Cytodex-3培养,在控制低转速的情况下使肝细胞更易粘附在微载体上.结果磁力搅拌粘附培养的肝细胞粘附率高(90.3%±7.7%)且较稳定(变异系数8.6%),明显优于手工震荡粘附培养(粘附率69.5%±18.3%,变异系数26.4%,P<0.005);前2周内的白蛋白合成功能亦强于手工震荡粘附培养(P<0.05).结论磁力搅拌粘附培养肝细胞粘附率高、重复性强、稳定性好、操作方便,且减少了肝细胞受污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