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的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台州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表型和基因型的流行特征以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对87株肠杆菌科细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ESBLs表型筛选和确定,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序列分析确定ESBLs的基因型。结果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菌株头胞噻肟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头胞他啶;经序列分析后ESBLs基因型别确定为CTX-M-9、CTX-M-1,而CTX-M-2测序结果不理想。结论产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在台州地区较普遍,以CTX-M-9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惠州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和控制医院内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方法对201株大肠埃希菌,139株肺炎克雷伯菌,53株变形杆菌进行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同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ESBLs确证试验,统计分析。结果201株大肠埃希菌ESBLs检出率为47.8%,139株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为51.8%,53株变形杆菌ESBLs检出率为15.1%。ESBLs阳性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ESBLs阴性菌。结论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及ESBLs的产生和播散严重,应持续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3.
肠杆菌科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为了解临床分离菌株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产生情况及不同的方法、不同指示剂的敏感性,我们对收集的肠杆菌科细菌195株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临床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初筛试验和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阳性菌株。结果196株肠杆菌科细菌检出产ESBLs菌89株(45.4%);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茵和变形杆菌在ESBLs阳性菌株中的构成比依次为46.1%、50.6%和1.1%,产酶率则分别为43.6%、51.1%和16.7%。89株产ESBLs菌的来源构成比为痰48.3%、尿29.2%、分泌物12.3%、血液7.9%。结论ESBLs的产生是肠杆菌科细菌对p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临床实验室应加强检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6.
王靖  罗伟  陈铭  艾彪  朱丽莎 《护理研究》2012,26(3):221-223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流行率及耐药性变化趋势。[方法]对湖北省21所医院2005年—2009年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分离率及耐药性变化,使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纸片扩散表型确证法进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结果]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22 069株中共分离出产ESBLs菌株10036株,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从2005年的30.06%增加到2009年的57.17%,检出率上升明显;产ESBLs肠杆菌科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产ESBLs肠杆菌科56.27%和27.67%;菌株检出来源主要为尿液和痰标本;除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外,产ESBLs菌对其他类抗菌药物均不同程度耐药且耐药性上升趋势明显。[结论]产ESBLs细菌检出率及耐药率近年大幅上升,应高度重视ESBLs检测,控制其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常见菌.本研究收集1999年3月~10月上海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分离的阴沟肠杆菌55株,用双纸片协同扩散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用Jirby-Bauer法作药敏试验,以了解阴沟肠杆菌产ESBLs及耐药情况,并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都地区肠杆菌科细菌产β-内酰胺酶的类型及耐药状况,并比较不同产酶茵对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方法利用琼脂纸片扩散(K—B)法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规定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头孢西丁敏感试验筛查AmpC酶并做三维确证试验。结果在165株肠杆菌科细菌中,41株产ESBLs(24.9%),22株产AmpC酶(13.3%),8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4.9%)。不同产酶菌对13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不同,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次之。结论治疗产ESBLs和(或)AmpC酶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为首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阿米卡星为备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荟萃分析,评价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英文检索关键词为“ESBL”、“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与“bacteremia”、“bloodstream”两组关键词一一组合,中文检索词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血流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获得比较ESBL及非ESBL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研究结果,对其进行筛选、异质性检验,纳入文献的研究设计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Revman5.1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19篇文章符合标准,获得3 218例样本,其中病例组994例,对照组2 224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病死率较非产ESBL的明显增高(RR 1.86,95% CI 1.50~2.30,P<0.001).结论 在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中,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明显增加了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2004年110月临床分离的83株阴沟肠杆菌中产ESBLs的情况,并对1株多重耐药菌株进行耐药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改良双纸片法(MDDT)进行ESBLs的初筛。以8对ESBLs引物(CTX—M,CTX-M-1,CTX-M-2,CTX-M-9,SHV,TEM,VEB,PER型)进行PCR扩增,对其中1株菌株(37号菌株)的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MDDT初筛结果证明有43株菌产ESBLs,41株菌多种ESBLs引物均有扩增产物,序列分析表明37号阴沟肠杆菌携带的ESBLs为CTX-M-9,CTX-M-1样,SHV型。结论产多种ESBLs是引起该株阴沟肠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55株阴沟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情况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阴沟肠杆菌 (Enterobactercloacae)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常见菌。本研究收集 1999年 3月~ 10月上海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分离的阴沟肠杆菌 5 5株 ,用双纸片协同扩散法检测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xtended spectrumbeta lac tamases ,ESBLs) ,用Kirby Bauer法作药敏试验 ,以了解阴沟肠杆菌产ESBLs及耐药情况 ,并指导临床用药。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  (1)临床菌株 :1999年 3月~ 10月 ,由上海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提供从住院患者各种标本中分离的阴沟肠杆菌 5 5株。 …  相似文献   

12.
朱冬林  张嵘 《检验医学》2002,17(6):355-357
目的检测肠杆菌科细菌中除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以外的其它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以了解其检出情况和耐药性.方法采用VITEK ESBLs检测系统和双纸片协同试验同时进行ESBLs的实验.结果280株细菌中,用VITEK506卡检出ESBLs菌96株,其中大肠埃希菌34.5%,肺炎克雷伯菌43.1%,阴沟肠杆菌35.4%,产气肠杆菌25%,费劳地枸橼酸杆菌37.5%.用双纸片协同实验检出91株,检出率略低.在沙雷菌、变形杆菌、摩根菌中未检出ESBLs菌.对头孢西丁药敏试验中,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高度敏感,而其余细菌表现耐药.结论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可以用VITEK系统和双纸片协同试验作常规ESBLs的试验,而对肠杆菌科中其余的细菌是否可参照应用尚需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本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性。方法 采用双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G^-B)进行ESBLs确证试验,并将ESBLs产生株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613株G^-B中,共检出产ESBLs上细菌108株,检出率为17.6%。ESBLs产生株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45/155,29.0%)和肺炎克雷伯菌(39/133,29.3%);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标本,其次为尿液标本和创面分泌物;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呼吸科最多,其次为肾内科和神经内科:ESBLs产生株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呈现高度耐药,敏感性较高的只有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等抗菌药物。结论 产ESBLs细菌临床分布广泛,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3例血培养结果示肠杆菌科类细菌生长的患者病历资料,详细记录基线资料,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OR:0.935,95%CI:0.887~0.985)、APACHEⅡ评分(OR:1.408,95%CI:1.269~1.563)、感染大肠埃希菌(OR:4.274,95%CI:1.225~14.916)、侵袭性的医疗操作(OR:0.377,95%CI:0.150~0.947)以及三代头孢菌素的暴露(OR:0.254,95%CI:0.071~0.906)是产ESBLs肠杆菌血行感染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感染状态、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方案以及医疗侵袭性操作,都会使产ESBLs肠杆菌血行感染的风险增加,因此,有必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庞津敏 《江西医学检验》2004,22(3):277-277,243
现将我院分离的269株革兰阴性杆菌,对产与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本源2002年7月~2003年7月,本院送检的标本中分离的菌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52株(56.50%),ESBLs阳性菌40株,占大肠埃希菌的27.63%;肺炎克雷伯菌117株(43.  相似文献   

16.
儿童患者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临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我院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临床各科各种标本中 ,分离出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 (ESBLs)菌的检出情况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菌株 所有菌株均为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临床分离株 ,其中大肠埃希菌 10 5株 ,肺炎克雷伯菌 30株。1 2 药敏纸片 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 /克拉维酸、头孢他啶 /克拉维酸均购于英国Oxoid公司 ,其他常用纸片购于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厂。1 3 ESBLs测定 选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和确证试验。结果按NCCLS 1999推荐的标准判断。2 结果2 1  10 5株大肠埃希菌中 ,产ESBLs…  相似文献   

17.
张阳根 《江西医学检验》2007,25(3):254-255,244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urn β-lactamerses,ESBLs)是丝氨酸蛋白酶的衍生物,它能够水解青霉素、广谱及超广谱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且能被克拉维酸抑制。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感染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收集本院五年来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奇异变形杆菌2779株,采用双纸片协同法检测ESBL,并用K-B纸片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2779株细菌中检出ESBL1390株,检出率50%,并呈逐年上升之势,从2003年41.2%到2007年的66.1%(P〈0.05)。其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60.3%)。体外药敏试验,对亚胺培南保持较高的敏感性(1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27.7%)派拉西林/他唑巴坦(30.4%)有较低耐药率,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ESBLs主要来自于重症病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耐药菌株的主要手段,亚胺培南是首选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发生率及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天地人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菌株,纸片协同试验初筛,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并对ESBLs阳性菌株用K-B法做药敏试验.结果ESBLs总阳性率为24.2%,其中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最高(25.6%),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产ESBLs的菌株对亚胺培南都敏感.结论检测ESBLs能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防止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肠杆菌科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s)和AmpCβ内酰胺酶(AmpCs)的头孢噻肟平板试验(CTX-AM)方法。方法将已水化的空白、克拉维酸(CLV10μg)、氯唑西林(CLX300μg)和CLV/CLX(10/300μg)纸片间隔一定距离贴于已接种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的头孢噻肟(CTX,0.5μg/ml)-MH平板和头孢他啶(CAZ,1μg/ml)-MH平板上,并将待检菌数个菌落涂于各纸片中央,35℃过夜培养,根据各纸片周围细菌生长情况判定β内酰胺酶的类型。以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阴沟肠杆菌029M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作质控,并与双纸片增效试验(DDET)和酶粗提物三维试验(TDEM)进行方法学比对。结果CTX-AM试验对58株肠杆菌科细菌进行检测,检出产AmpCs的菌株与TDEM试验完全一致;CTX—AM试验检出同时产ESBs和AmpCs的5株菌中,DDET2株ESBs阴性;且CTX—AM识别的1株产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的菌株和3株产其他β内酰胺酶的菌株,DDET试验未能识别。结论CTX—AM试验操作简便、结果易于判读、成本低廉,在一块平板上即可完成对ESBs和AmpCs的检测,适于各级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