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gia,TN)是中、老年人面部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目前,桥小脑角手术已成为治疗TN的一种重要方法。随着耳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不少资深耳科医生涉足这一领域,因为只要熟悉桥小脑角解剖、合理选择术式并注意操作技巧,就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 病因TN分症状性和特发性,临床上以特发性多见,但病因不十分明确。1934年Dandy在枕下开颅手术治疗TN患者时,首次发现三叉神经入根区有血管压迫,提出血管压迫神经根是致痛的原因之一。1959年Gardner和Miklos报道,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TN有效,从而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5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颈内探查,其中45例实施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7例实施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术后止痛效果良好。文中对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既能根治三叉神经痛,又能保留其神经生理功能的功能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方案.方法:采用耳后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行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松解梳理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12例,包括桥小脑角区域肿瘤继发三叉神经痛15例.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手术治愈,保全了三叉神经生理功能,随访3个月~3年,近期治愈率100%,无1例复发,仅部分病例留有面部麻木(此组病例因术前均做过无水酒精封闭等治疗).术中发现责任血管91例,神经受压106例,占94.6%.结论:血管减压松解梳理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理想的功能性术式.应用冷光源导光束直视手术,有利于责任血管的发现.处理好岩静脉能提高手术成功率.责任血管是指压迫三叉神经感觉根入根区敏感区的血管.  相似文献   

4.
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26例,其中包手同时进行桥小脑角胆脂瘤摘除术和三叉神经第Ⅰ支梳理术各2例;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4例。结果随访1-7年,仅1例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1年后复发。  相似文献   

5.
65岁以上三叉神经痛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叉神经痛 (Trigeminalneurlgia ,TN )为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 ,治疗方法甚多 ,但以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效果最佳。由于老年人高龄体弱且并发有其他疾病 ,加之该术式为小脑桥脑角幕下的开颅术 ,故对高龄TN病人的手术治疗趋向保守。回顾总结我院 1989~ 2 0 0 0年收治 168例中的 3 0例 65岁以上TN手术治疗临床资料 ,以探讨老年人三叉神经痛围手术期处理及其治疗。资料和方法 :3 0例病人中 ,男 18例 ,女 12例。年龄 65~ 70岁 2 4例 ,71~ 78岁 6例。病程 1~ 18年。左侧 16例 ,右侧 14例。三叉神经Ⅰ支痛 2例 ,Ⅱ支 3例 ,Ⅲ支 5例 ,Ⅰ、Ⅱ支…  相似文献   

6.
三叉神经痛从被发现始至今已有很长的历史。国际疼痛协会于1 9 8 8年定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有:单侧突然发生的疼痛,症状持续数秒钟至2 m in;疼痛分布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支配的区域;为突发的、剧烈的、尖锐的、表浅的刺痛或灼痛;有咀嚼运动、说话、洗脸、刷牙等诱发因素,多有固定的扳机点;发作期间面部感觉正常;无其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排除由其他病因引起的面部疼痛。  相似文献   

7.
三叉神经痛(TN)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据流行病学统计,其患病率高达182/10万人。而双侧TN临床较少见,其表现与单侧TN相似,但疼痛发生可为两侧面部交替发作或同时发作。笔者统计了1992~2003年间我科治疗的356例原发性TN中7例双侧TN患者。就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3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结果早期痊愈34例(91.9%),部分缓解2例(5.4%),无效1例(2.7%)。无手术死亡,随访3~37个月,复发2例(5.4%)。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大部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不遗漏三叉神经感觉根附近的责任血管,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比较三叉神经痛的内科治疗及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疗效。方法 60例病人均分别采用过药物、封闭、射频治疗。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对其中50例病人行颅内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8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结果 经内科治疗复发的60例病人中,58例采用手术治疗术后止痛效果好,术后随访42例,3-6年均未复发。结论 内科治疗的方法疗效不肯定。对不同的病人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0.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由 Jannetta 开创的,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已有20余年。由于疗效较好、复发(?)而为较多学者采用。本文就其历史、神经血管关系、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等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微创手术切除小脑脑桥角肿瘤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小脑脑桥角肿瘤与三叉神经痛的关系以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方法:采用耳后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进入小脑脑桥角切除小脑脑桥角肿瘤56例,对三叉神经进行减压。结果:55例一次性彻底切除肿瘤,1例切除2/3,术后三叉神经痛均立即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小脑脑桥角肿瘤压迫三叉神经根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之一,手术切除肿瘤可消除三叉神经痛。耳后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小脑脑桥角肿瘤切除术是理想的手术方式。内镜的使用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2年以来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62例,其中桥小脑角胆胎瘤7例,听神经瘤4例,动脉瘤1例,血管压迫所致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0例,对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迷路后或乙状窦后径路施行感觉根切断术9例、血管减压术41例,有效率达100%,治愈率98%,经1.5-6年随访仅一例于术后8个月复发,再次减压后症状消失,作者认为三叉神经根部的机械性压迫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根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显微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78例,其中微血管减压172例,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6例.对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分析讨论.结果 手术早期总有效率为98.9%,微血管减压的早期有效率为100%,长期有效率为93.7%.主要的并发症有脑脊液漏和耳聋,发生率分别为2.8%和1.7%.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的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颜面部麻木或感觉障碍;而接受微血管减压术的172例无面部感觉障碍.本组无死亡或严重残疾病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显微外科操作技术是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评价乙状窦后径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梳理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远期疗效及手术风险。方法随访分析经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梳理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38例患者临床资料,随访时间3-58个月。结果术后总体有效率98.6%。术后25个月累积有效率降至91.4%,术后33-58个月为85.8%。结合术后累积风险函数图,提示本组复发病例多集中于术后2年内。术后患侧面部轻、中度浅感觉障碍分别占63.8%(60/94例)和19.1%(18/94例)。3-58个月后改善明显(P〈0.01):20例(21.3%)面部浅感觉恢复正常,38例(40.4%)轻度感觉障碍,11例(11.7%)中度感觉障碍,无重度感觉障碍发生。术后ISl周疱疹、脑脊液漏、高颅压头痛发生率分别为26.09%(36/138例)、2.9%(4/138例)、2.2%(3/138例),死亡率1.4%(2/138例)。结论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感觉根梳理术临床适应证广泛,对神经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但手术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后径路的三叉神经痛颅内段手术前后面部浅感觉功能的改变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3月~2008年1月间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住院手术的患者56例,所有病例均经乙状窦后径路行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联合电凝梳理术或电凝梳理术,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面部触觉、痛觉及温度觉评分,结合神经根受血管压迫情况,了解手术对面部浅感觉功能的影响并分析相关原因。结果:术后面部感觉正常19例(占33.9%),感觉减退37例(占66.1%)。术后1周各分支浅感觉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第Ⅰ支支配区域的触觉及温度觉评分手术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痛觉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第Ⅱ、Ⅲ支手术前后各类浅感觉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第Ⅲ支外侧痛觉和温度觉评分的下降值显著低于内侧(P<0.05),触觉无显著差异。56例患者中,有责任血管者45例,其中术后感觉减退26例;无责任血管者11例,术后感觉均减退。术后感觉减退组,责任血管出现在神经根远端、中段和近端的比例分别为42.3%、26.9%和30.8%;感觉正常组的责任血管63.2%(12例)出现在近端,仅5.3%(1例)出现在远端。结论:三叉神经痛颅内段手术对面部不同部位的浅感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除手术直接损伤外,感觉根特别是三叉神经入脑桥区受机械性牵拉可能是造成术后感觉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3年多来在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58例的经验体会。方法经乙状窦后进路在神经内镜下进入桥小脑角区,检查三叉神经根及周围区域有无异常血管或其他病灶压迫情况,对责任血管进行分移减压或神经感觉支部分切断、垫片、分解粘连、切除肿瘤等治疗。结果 58例TN者术中发现三叉神经根有责任血管压迫者55例(94.83%),部分为多动脉或动静脉双重压迫;在血管压迫的同时伴有蛛网膜粘连者19例,3例为单纯的重度蛛网膜粘连。术后均痊愈出院,随访1~4年(平均2.6年)56例,其中2例术侧耳鸣伴听力下降,6例面部浅感觉减退。无疼痛复发者。结论神经内镜的全景化,高分辨率视野有助于准确判定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可检查手术显微镜难以窥见的盲区。准确判断分移减压是否彻底,垫片位置是否合适,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三叉神经痛复发的原因及治疗,对12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了再手术。术中发现10例三叉神经根部有血管袢再压迫,2例无血管压迫。经再次神经血管减压术或神经松解术治疗后疼痛消失,术后追踪观察6个月 ̄4年无复发。对显微血管减压术后三叉神经痛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改良乙状窦后径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减少乙状窦后径路桥小脑角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疗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常规乙状窦后径路在皮肤切口、骨窗位置、颅内操作技术及硬脑膜缝合等方面进行了适当改进 ,并采用改良乙状窦后径路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 5 4例。结果 :5 2例术后止痛效果良好 ,无并发症发生 ;2例术中未见三叉神经 ;随访 2~ 9年 ,复发 2例 ,为眶下神经痛 ,行眶下神经切断后疼痛消失。结论 :改良乙状窦后径路手术暴露桥小脑角较充分 ,操作更方便 ,并能减少颅内意外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在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08年6月126例三叉神经痛和58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相应神经的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隔离技术为全程小脑脑桥角池段三叉神经予脑膜补片包裹并银夹固定;面神经隔离技术为在面神经出脑干处用2~3层修剪的脑膜补片隔离面神经和责任血管。结果随访3个月至8年,平均5.6年,三叉神经痛有效率96.1%,复发2例,神经并发症8例;面肌痉挛有效率100%,延期治愈4例,神经合并症7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有效治疗方法,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三维的小脑脑桥角池神经血管解剖知识和一定数量病例的积累是获得满意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肿瘤相关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78例CPA肿瘤相关TN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胆脂瘤31例(39.7%),脑膜瘤18例(23.1%),听神经瘤25例(32.1%),三叉神经鞘瘤2例(2.6%),脂肪瘤2例(2.6%)。所有患者均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26例肿瘤切除后同期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结果肿瘤全切64例,次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4例;72例患者术后三叉神经痛痊愈,4例患者三神经痛治疗有效,2例无效,随访6~78个月TN症状无复发。1例部分切除脑膜瘤术后3个月MRI复查显示残余肿瘤较前增大,行伽马刀治疗后病灶缩小。结论多种CPA肿瘤可表现为TN症状,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CPA肿瘤相关TN的首选方案; 对部分CPA肿瘤相关TN患者的三叉神经既有肿瘤压迫也有三叉神经根部血管压迫切除肿瘤后还需行MV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