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脂肪干细胞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治疗小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 7月-2023年7月收治的68例小乳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 对照组予以单纯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观察组予以脂肪干细胞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比较两组乳 房体积改善效果、三维增加值、隆起值及术后隆起增加维持率。结果 观察组乳房体积改善总有效率为 97.06%,高于对照组的76.47%(P <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CC、SN-N、C-N、N-MF增加值均高于对 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隆起值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隆起增加维持 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脂肪干细胞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在小乳症中应用价值较高,能更 好地改善乳房形体,且术后维持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隆乳术技巧总结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总结自体颗粒脂肪移植隆乳的手术技巧。方法: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取自体颗粒脂肪清洗后移植于乳房后间隙,每侧每次移植40-60mL,共1-5次。结果:接近手术的89例,术后乳房均有体积增大或弹性增加。结论:只要方法得当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是隆服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刀辅助自体脂肪移植隆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3例有乳房畸形或术后有畸形改变的患者用1 ml注射器连接φ2.5 mm×250 mm钝头带侧孔注脂针注射自体颗粒脂肪组织至皮下层、乳腺后间隙、胸大肌内、胸大肌后方或假体包膜囊组织周围及剥离区,并用18G针刀分别在乳头乳晕瘢痕、皮下软组织层、筋膜及韧带等异常部位进行松解分离。结果:采用针刀联合自体脂肪移植48次,移植量180~510 ml,平均(389.27±53.53)ml。随访6个月,乳房外形及对称性良好,两乳头乳晕位置与朝向良好,乳房下极与乳房下皱襞曲线自然流畅,皮肤无明显新发瘢痕,患者均满意,第三方医生评价认为效果明显。结论:针刀辅助自体脂肪移植隆乳可提高乳房修复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史希杰  邹琪  易军学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2):1743-1744
自2001年9月-2006年6月,我科开展白体脂肪颗粒大剂量注射移植隆乳术127例(251侧),现将其手术方法及经验进行总结和探计。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自体脂肪联合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隆乳的疗效,探索隆乳更安全的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的单纯自体脂肪隆乳20例(A组)及自体脂肪结合ADSCs隆乳患者20例(B组),分别应用排水法对两组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18个月乳房体积进行测量,并计算每个患者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乳房体积的差值,将差值应用SPASS13.0软件进行处理,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术后效果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满意度。结果:A、B两组间各个相对应时间点的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组内,A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其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与18个月体积差值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1个月与3个月差值有统计学意思,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术后18个月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脂肪结合ADSCs组的隆乳效果优于单纯自体脂肪隆乳组。  相似文献   

6.
假体隆乳术后可出现并发症或假体相关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breast implant associated-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BIA-ALCL).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的兴起催生了假体取出术后即刻自体脂肪移植再次隆乳术(simultaneously implant exchan...  相似文献   

7.
自体脂肪注射隆乳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注射隆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自大腿部或者下腹部抽取脂肪组织,从100ml的脂肪组织中,提取5ml ADSCs,与填充组织进行均匀混合后,将其注射于乳房内,要求每侧的乳房脂肪注射量控制在200ml,术后对患者乳房隆起值(患者垂直立位乳头根部与前胸壁平面的垂直距离)进行分析,同时对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隆起值进行分析,对患者乳房隆起效果保持情况及临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已顺利完成手术,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前所有患者隆起总值为1 650cm,平均隆起8.42cm,术后所有患者隆起总值为2 650cm,平均隆起值为13.52c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1个月的保持率为78.69%,3个月的保持率为67.33%,6个月后的保持率为70.68%。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与术后2周相比,保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颗粒移植注射隆乳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隆乳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水动力辅助吸脂技术在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对48例要求隆乳治疗的求美者,分别用水动力辅助吸脂仪抽取脂肪组织,用脂肪注射针通过乳腺外下象限的小口放射状注射到乳腺和胸大肌之间,采用多层次注射以增加脂肪颗粒与受区组织的接触面积.结果 本组48例求美者,术后随访6~10个月,满意率80%,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水动力辅助吸脂技术在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中应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促进颗粒脂肪游离移植后再血管化的机制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有关ADSCs在游离脂肪移植和血管形成中的基础研究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血管形成在时间和空间是一个序惯发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调控。ADSCs能分泌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并且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结论 ADSCs作用于血管生成过程的每个部分,具有明确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但具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隆乳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隆乳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注射器于脂肪堆积部位抽吸自体脂肪颗粒,经反复冲洗后移植于乳腺后间隙,每次单侧移植50~100ml,间隔3~6个月,共2~6次。结果接受注射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107例中,91例末次移植后经6个月至3年随访,均表现乳房丰满,形态完美,效果满意;其中13例21侧乳房首次注射后2~9个月内出现散在的小硬结,8例11侧乳房首次注射后8~17个月内出现散在的小钙化灶。结论自体脂肪颗粒移植隆乳术效果基本满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隆乳方法,但其术后效果受多因素影响,少数病例术后出现并发症,需继续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组织外扩张技术进行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隆乳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进行自体脂肪颗粒注射隆乳术前,佩戴组织外Brava扩张器1个月,每天佩戴8 h,以增加乳房组织容积并改善血供.重复扩张与脂肪注射移植2~3次.结果 自2010年l~10月,采用组织外扩张自体脂肪颗粒移植隆乳术26例,获得良好隆乳效果,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未发现结节、硬块及囊肿等并发症.结论 以组织外扩张进行自体脂肪颗粒移植隆乳术,可以有效地增大乳房受区的容积及血管化程度,因而可以增加乳房内注射的脂肪量并提高脂肪的存活率,是一项提高自体脂肪颗粒注射隆乳效果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预处理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联合自体脂肪移植用于隆乳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入选3个研究医院的接受自体脂肪移植的隆乳术11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自下腹或大腿部抽取脂肪组织并提取ADSCs5ml。治疗组62例将ADSCs与填充用脂肪组织均匀混合后给予rh-aFGF3-4支/次预处理后,多次处理后,注射于患者乳房内。对照组52例,除不加rh-aFGF外,同治疗组操作。术后测量患者乳房隆起值评估注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以术后2周隆起值评估患者隆起的维持效果。结果:治疗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隆起增加值分别为(13.8±2.9)mm,(12.9±3.6)mm。对照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隆起增加值分别为(12.4±1.7)mm,(11.2±1.4)mm。对照组脂肪隆起减少更明显。另外,治疗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隆起维持率分别为86.7%、80.0%。对照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隆起维持率分别为66.7%,59.5%。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显示,治疗组脂肪液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6%vs9.6%,P0.05)。结论:rh-aFGF预处理脂肪干细胞联合自体脂肪移植用于隆乳术临床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更少、维持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17.
Summary Three cases of homologous and one of autologous free fat block transplantation for breast augmentation were seen 10 to 20 years after operation due to late complications. Displacement of heavy tumors, local mastitis or disrupted capsules following local trauma led to admission. The calcified centrally necrotic cysts were treated by subcutaneous mastectomy or local enucleation and immediate reconstruction by subpectoral augmentation with silicone-gel implants or reduction mammoplast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比较化学和生长因子两种不同诱导方法,观察评估脂肪干细胞(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NLCs)分化,并探讨诱导分化机制.方法 取SD大鼠腹股沟和腹膜后脂肪分离培养获得ADSCs,取其第3代细胞进行流式细胞表型鉴定(CD29、CD34、CD45、CD73、CD90、CD105)并进行实验诱导.分为化学诱导组[DMEM/F12 +5 mmol/L β-巯基乙醇(β-BME)+2%二甲基亚砜(DMSO)+ 200 μmol/L丁酸酯羟基茴香醚(BHA)]和生长因子分步诱导组[第1步:DMEM/F12+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EGF)+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2% B27;第2步:DMEM/F12+ 10 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10 μg/L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1 μmol/L维甲酸(RA)].每天在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并在第3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后神经细胞特异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神经元核蛋白(NeuN)、抗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第3代ADSCs细胞表型CD34(0.57%)、CD45(0.67%)、CD29(99.38%)、CD90(96.21%)、CD73(99.80%)和CD105(97.97%).化学诱导组在诱导24 h后即出现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表达Nestin和MAP-2,但其诱导后形态在第5天出现逆转且在第7天有部分细胞开始死亡;生长因子诱导组诱导3d时Nestin表达,1周后MAP-2、Neun和GFAP表达逐渐增加,诱导生成稳定NLCs.结论 化学诱导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速度较快,但其性质不够稳定,形态出现逆转且伴随细胞死亡;生长因子法能够实现稳步诱导,诱导生成的NLCs更符合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