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脊髓终丝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的6例终丝血管畸形(由脊髓前/后动脉供血,病变位于脊髓圆锥以下的动静脉瘘或动静脉畸形,并且不合并其他部位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6例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和(或)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前和手术后1年行脊髓功能AminoffLogue量表评分和MRI检查。结果患者均为男性,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和二便障碍(4例),病程平均(17±5)个月。6例病理类型均为动静脉瘘,供血动脉包括腰动脉、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对6例患者行Onyx胶栓塞治疗2例,手术治疗3例,栓塞联合手术治疗1例,均达到解剖治愈。1年后AminoffLogue评分改善[术前(3.8±1.9)分,术后(2.8±2.0)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肌力评分3例改善,2例不变,1例加重;二便功能2例改善,2例不变。结论终丝血管畸形是一种罕见的脊髓血管畸形,栓塞和手术治疗可达到解剖治愈的效果,虽只能部分恢复或不能恢复脊髓功能,但可阻断脊髓功能的继续恶化。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2例在复合手术室手术治疗的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回顾,以探讨术中脊髓血管造影结合图像融合技术在SDAVF手术中的应用价值。2例术前经脊髓血管造影证实为SDAVF,瘘口位于胸段,于复合手术室内进行动静脉瘘切除术,并采用改良Aminoff-Logue量表评价脊髓功能。2例患者术中均准确地找到瘘口并将其切断,即刻脊髓血管造影显示瘘口均完全消失。术中脊髓造影、图像融合及定位时间分别为70、60 min,均未发生造影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2~14个月,2例患者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好转,改良Aminoff-Logue量表评分分别下降6、5分。提示术中行脊髓DSA结合影像融合技术,能精准判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静脉端位置,减轻手术创伤,确保瘘口全部闭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CCJDAVF)的血管结构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出血性CCJDAVF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血管造影、手术录像和随访结果(9~45个月)。对20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1例行硬膜下供血动脉切断术。其中7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外科切除术。结果 21例患者中,18例(85.7%)瘘口位于枕大孔/颈1节段,3例(14.3%)位于颈2节段;9例(42.9%)瘘口位于左侧,11例(52.4%)位于右侧,1例(4.8%)双侧均有瘘口。13例(61.9%)为单纯硬膜外的神经根动脉供血,8例(38.1%)存在硬膜下软膜供血,供血动脉为来自脊髓前动脉或脊髓侧动脉的软膜血管,其中7例硬膜下供血动脉出现软膜动脉瘤,并且破裂出血。对5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2例动脉瘤显微外科切除治疗。21例患者术后均康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均为5分,6个月复查DSA均无复发,随访均无再出血。结论 CCJDAVF可以存在硬膜下的软膜动脉供血,并形成软膜动脉瘤破裂出血。根据血管结构选择血管内治疗或手术切断供血动脉,能够有效防治再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颅颈交界区髓周动静脉瘘(P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诊疗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成年患者177例,均经DSA及术中所见确诊。依据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的分型,将所有患者分为PAVF组(14例)和非PAVF组(163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症状、住院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血管构筑[瘘口节段(枕骨大孔、颈1节段、颈2节段)、动静脉瘘侧别(左、右、双侧)、供血动脉(椎动脉硬膜支、神经根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侧动脉、咽升动脉、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膜后动脉、脑膜中动脉)、引流静脉方向(硬膜内向上引流、硬膜内向下引流、向硬膜外引流)、伴动脉瘤样结构、伴引流静脉曲张等]、治疗方式(保守治疗、显微手术、介入栓塞、介入栓塞+显微手术)、并发症(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肺部感染、脑积水、脑梗死、脊髓梗死、颅神经麻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椎动脉闭塞等)、复发、随访(分别于出院后1、3、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以出院后1年的mRS评分为最终结果)的差异。mRS评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马尾神经根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马尾神经根动静脉瘘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17~58岁,平均(39±14)岁。经全脊髓DSA或手术证实诊断(病变位置位于马尾神经上,由滋养神经根的动脉供血,引流静脉向上汇入髓周静脉)。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和治疗随访结果。结果患者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和排尿排便功能障碍,术前脊髓功能AminoffLogue评分(7.2±3.2)分,病程中位数6.0(4.5~18.0)个月。造影显示病变的血管构筑类型分为单纯瘘型和微小畸形团型,供血动脉均为髂内动脉神经根支,3例合并圆锥部位髓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8例,手术治疗1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期为(20.1±6.7)个月,影像学随访显示均达解剖治愈,治疗后AminoffLogue评分降至(4.6±2.8)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6,P0.05)。结论马尾神经根动静脉瘘可通过DSA进行诊断,有症状患者符合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适应证,治疗后解剖学和功能学预后均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6.
脊髓静脉高压兔模型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脊髓静脉高压的兔模型,用于脊髓血管畸形发病机制的研究。方法取新西兰白兔22只,分为实验组18只,正常对照组4只。对实验组兔行左侧肾动静脉的端-侧吻合,构建动静脉瘘。结扎左侧肾动静脉的肾门端,在左、右肾静脉之间结扎下腔静脉的近心端,在降结肠静脉以近结扎下腔静脉的远心端,使左侧肾动脉的血流经动静脉瘘口进入下腔静脉,再经腰静脉返流到椎旁静脉丛,继而逆流入硬脊膜内的脊髓冠状静脉丛,造成脊髓静脉高压环境。术后1、3、7、14d及以后每周评价兔的双侧后肢运动、感觉功能(共计5周)。实验组术后分为早(≤3d)、中(4d至3周)、晚(>3周)3期,从存活的每期兔中随机抽取2只,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造影,了解瘘口通畅及血流情况;行磁共振扫描,观察脊髓的影像学改变;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脊髓组织结构的变化。正常对照组只麻醉,不实施手术,抽取2只行MRI和病理检查,作为与模型组对照的基准。结果实验组18只兔中,死亡5只,存活13只。与术前相比,术后实验组兔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均有所下降,术前兔的运动功能评分为4.0±0.0,术后分别为:第3天3.1±0.5,第2周2.6±0.5,第4周2.9±0.8;术前感觉功能评分为0.0±0.0,术后分别为:第3天4.9±1.7,第2周6.3±1.6,第4周5.4±2.6。造影显示实验组抽取的6只兔中,早期2只兔瘘口均通畅;中期1只瘘口存在,1只部分闭塞;晚期2只瘘口均闭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RI显示,瘘口通畅的实验组兔,胸腰段脊髓异常信号,病理检查显示,脊髓实质淤血,但水肿及变性坏死不明显。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脊髓静脉高压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但模型的长期稳定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硬脊膜动静脉瘘和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AVM)并发静脉高压性脊髓病(VHM)的危害与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硬脊膜动静脉瘘与1例脊髓髓内AVM合并VHM患者的临床资料。因误诊为急性脊髓炎等疾病,使用GC治疗后使患者原有的脊髓功能障碍迅速加重。经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采取手术切除与血管内栓塞动静脉瘘口的综合治疗。观察患者术前GC对VHM患者脊髓功能的影响及手术治疗对脊髓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①应用GC治疗3 d后,评价脊髓功能的改良Aminoff-Logue评分均上升(病情恶化)。步态评分:22例均上升,用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M2=20.045,P0.01;小便评分:除1例无变化,其余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M2=19.048,P0.01;大便评分:除5例无变化外,其余17例评分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M2=15.059,P0.01。②术后1个月,步态评分:8例恢复到用药前,14例上升;小便评分:11例恢复到用药前水平,10例上升,1例下降;大便评分:15例恢复到用药前状态,7例评分上升。③术后6个月步态评分与用药前比较,3例评分降低(进步),11例上升;小便评分12例恢复,7例较用药前改善,3例比用药前差;大便评分有6例评分下降,2例上升。④术后6个月综合状态评定:正常2例(9.1%),基本正常7例(31.8%),轻度异常9例(40.9%),中度异常3例(13.6%),重度异常1例(4.5%),其中正常和基本正常占40.9%。结论硬脊膜动静脉瘘合并VHM易误诊为急性脊髓炎。使用GC治疗后,可致患者脊髓功能障碍短期内进一步恶化。早期手术切除或栓塞动静脉瘘口缓解VHM是挽救脊髓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颅内软脑膜动静脉瘘为一种十分罕见的脑血管畸形,其由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构成,且动静脉之间无畸形血管团。但由于引流静脉内的高流量特点,汇入引流静脉的正常静脉回流受阻,可导致静脉曲张现象,从而易误诊为颅内动静脉畸形。对软脑膜动静脉瘘保守治疗的病死率较高,建议行外科及血管内治疗,且仅需要消除瘘口,阻断动静脉间血流沟通即可。作者通过报道1例由大脑前动脉供血的软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体会,结合国外文献报道,探讨软脑膜动静脉瘘的定义、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例脑血管畸形患者。术中应用ICG显示畸形血管、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评价术中ICG造影在手术中的作用。结果 本组5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其中脑动静脉畸形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3例。5例患者均接受了脑血管畸形切除术。2例脑动静脉畸形手术中在切除畸形团前进行了术中ICG血管造影,清晰显示出畸形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3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手术中应用ICG造影确定了瘘口的位置,成功地阻断瘘口。患者术后复查DSA,证实畸形血管均被完全切除,正常血管得到保留。结论 术中ICG血管造影能够帮助术者明确脑血管畸形的状况,指导手术治疗脑血管畸形。研究支持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常规应用ICG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和探讨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病外科治疗中的技术特点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在复合手术室连续完成复合手术治疗的17例脊髓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 12例,髓周动静脉瘘3例,脊髓动静脉畸形2例。首先使用DSA标记定位技术精准获得病变位置及设计手术切口,术中吲哚菁绿造影定位并动态显示病变情况,并通过手术前后DSA的对比以验证瘘口或畸形团切除的准确性。术后及随访时采用改良Aminoff-Logue残疾评分、脊髓损伤水平分级评估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好转、无改善、恶化)。结果所有患者复合手术顺利完成,无误切或残留。1例SDAVF患者术前脊髓造影提示高流量瘘,术中定位切除瘘口后即时造影发现另一瘘口,扩大骨窗范围,重新定位后顺利切除。其余患者均一次性切除瘘口或畸形团,术中即时DSA示病变无显影。17例患者出院时相较术前,10例患者下肢肌力及感觉障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例术前已存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恢复不明显。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17例患者中有16例脊髓功能障碍明显好转。结论复合手术是外科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新的有效方法,相较于传统手术方式更精准、更安全,可避免残留及误损正常血供,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的颈部脊髓硬膜动静脉瘘(DAVF)的I临床和影像特点。方法收集确诊的颈部脊髓硬膜动静脉瘘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5例,并复习相关国外文献。结果此组病例平均发病年龄42岁,均以突然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方式起病,有明显颈强。1例有一过性意识丧失,伴二便失禁。5例头CT检查均正常,均由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经颅内及脊髓血管造影诊断为颈部脊髓DAVF,5例均通过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获得治愈。结论颈部脊髓DAVF是SAH的一个罕见的病因,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对可疑DAVF的病例应行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及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脊髓MRI作为无创筛选检查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48岁.因"间断性右小腿疼痛伴麻木1周"入院,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腰椎MRI平扫+强化检查示:T11~L2脊髓周围及蛛网膜下腔内多发点线状及曲线状流空血管影(图1);脊髓血管造影检查:见左侧第10肋间动脉向脊髓前动脉供血,畸形血管团位于L1水平,通过脊髓静脉向椎旁静脉引流(图2).术前诊断为脊髓动静脉畸形(L1~L2).患者无明显运动、感觉障碍,拒绝行介入栓塞治疗,同时担心术后出现肢体活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对手术预期高.鉴于诊断明确,经过分析病变位置和血供特点,决定在局部麻醉强化下行腰椎后正中入路动静脉畸形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正小儿脊髓血管疾病非常罕见。韩国学者Cho等评价了单中心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他们回顾性纳入10例患儿,包括3例髓内动静脉畸形(AVM),6例髓周动静脉瘘(AVF)和1例硬脊膜AVF。该研究评价其临床特点、影像资料、治疗结果和临床效果。影像和临床随访平均时间为术后17.7个月和107.9个月。该组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为9岁。所有的AV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不同动脉途径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使用Onyx18栓塞治疗的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6例,其中男14例,女2例,年龄33~71岁,平均50岁。分析栓塞所选用的不同动脉入路、栓塞的治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①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均由眼动脉的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供血,9例另由脑膜中动脉和蝶腭动脉参与供血,其中2例还伴有额极动脉供血;3例另由蝶腭动脉参与供血。②在16例患者中,1例经蝶腭动脉、8例经脑膜中动脉分支、7例经眼动脉供血的筛前动脉分支进行超选择置管栓塞。所有患者均得到影像学治愈,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③术后半年门诊随访7例,无任何相关症状;半年影像学随访3例,无影像学复发表现。结论经动脉途径使用Onyx18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供血情况选择合适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是脊髓动静脉畸形的一个亚型,临床上较为少见,但可因出血、压迫效应、盗血等原因造成严重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主要治疗方法有栓塞和手术切除.手术治疗时,在切除畸形血管团的同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脊髓功能.作者在实施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中,采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术中脊髓功能的变化,避免手术损伤脊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对8例老年寰枕交界区的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8例中6例为急性发病,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2例为慢性发病,由脊髓损伤引发的感觉运动障碍。8例中,7例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造影显示瘘口均消失,1例采用栓塞治疗,术中由于右侧微导管难以到位,反将左侧的病变血管以Onyx胶栓塞。结论大部分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首发症状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急性发病,显微手术夹闭瘘口治疗此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术前血管超声测量指标与术后吻合口血流量(Y)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宁夏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拟行上肢自体AVF尿毒症患者,同时对患者采用四种AVF手术方法,并且在手术之前对双上肢血管进行超声检查,检测拟造瘘动脉内径、静脉内径,将其设为X1、X2,其吻合口逐渐变为成熟后,对Y进行相应的检测。结果对AVF四种术前超声评估进行相应的对比,其P0.05,X1以及X2均与Y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Y于Z并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采用AVF在手术前对拟造瘘血管超声实行评估,在一定限度上引导上肢自体对AVF手术方法的选取。同时在手术前对拟造瘘动脉以及静脉内径进行测量,其结果与成熟吻合口血流量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颅内血管畸形是一类临床表现复杂的疾病,其中10%~15%为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硬脑膜动静脉瘘有一条或者多条供血动脉,这些供血动脉可以是硬脑膜动脉,也可以是脑动脉的脑膜支,引流静脉为静脉窦、软脑膜静脉或者脊髓静脉。供血动脉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自发性椎动脉动静脉瘘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自发性椎动脉动静脉瘘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式、预后效果等进行评价。结果 3例患者均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最早1例首先使用弹簧圈闭塞瘘口及引流静脉起始段,术后第3天突发破裂出血后紧急行患侧椎动脉血管内闭塞治疗及血肿清除术,术后恢复;后两例直接采用介入手段闭塞瘘口及患侧椎动脉,术后恢复。3例患者术后分别随访10、6、1年,症状完全恢复,影像学检查未见复发。结论对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自发性椎动脉动静脉瘘患者,采用介入手段闭塞瘘口及患侧椎动脉异常节段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应用(正)丁基氰丙烯酸酯(nbutylcyanoacrylate,NBCA)胶栓塞动静脉畸形(AVM)能够闭塞AVM瘘口和相应的供血动脉,尤其是手术难以控制的深部供血动脉。但高流量型AVM由于病灶内血流量大,限制了聚合物栓塞AV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