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成像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临床较少见疾病。近年来,国外对该病的报道日益增多,但仍缺乏大宗病例报道。临床表现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干缺血。磁共振成像常见征象为动脉壁内血肿、双腔和内膜瓣。外科手术仍为主要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尚处于起始阶段,疗效评估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临床较少见疾病。近年来 ,国外对该病的报道日益增多 ,但仍缺乏大宗病例报道。临床表现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干缺血。磁共振成像常见征象为动脉壁内血肿、双腔和内膜瓣。外科手术仍为主要治疗手段 ,介入治疗尚处于起始阶段 ,疗效评估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A组,34例)和载瘤动脉闭塞组(B组,6例),并根据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年,A组患者改善29例(85.3%),稳定1例(2.9%),进展4例(11.8%),4例进展患者死于脑梗死并发症(术后1周至半年);B组6例患者均较术前改善,未发生颅内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和载瘤动脉闭塞技术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男,47岁,因"突发头痛1 d"于2015年6月15日就诊于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2015年6月14日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以枕部和颈部为主,伴有恶心、呕吐数次,无肢体抽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主要位于四脑室、环池、桥前池(图1)。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颈部抵抗;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 mm,对光反射存在;四肢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使用3.0 T HR-MRI检查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等序列,并经DSA确诊的VBDA患者62例,根据病史将其分为无症状组18例和症状组4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HR-MRI显示,双腔征/内膜瓣在无症状组和症状组中分别占27.8%(5例)和54.5%(24例),壁间血肿在两组中分别占22.2%(4例)和43.2%(19例),瘤壁强化在两组分别占33.3%(6例)和77.3%(34例),以上特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组中18.2%(8例)的患者出现复发,明显高于无症状组的5.6%(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MRI能够较好显示VBDA的病变特点。症状性VBDA中瘤壁强化和复发比例均较高,提示HR-MRI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瘤壁的稳定性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大脑中动脉远端巨大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如何保持载瘤动脉通畅,依然是一大挑战。该文报道1例大脑中动脉远端巨大夹层动脉瘤,使用套叠3枚LEO支架进行血管重建,术后即刻造影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体显影减少。术后9个月造影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对于大脑中动脉远端长径巨大夹层动脉瘤,采用套叠LEO支架可发挥较好的血流导向和血管重建作用,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颅内椎基底动脉央层分离(vertebro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VBAD)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发病形式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后循环缺血,因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极易造成误诊.文章就颅内VBA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方法 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率,达到及早治疗、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5例VBD患者。结果①5例患者中,VBD合并椎-基底动脉急性夹层1例,VBD合并椎动脉动脉瘤1例,VBD引起三叉神经痛l例,VBD致后循环缺血、梗死2例。②每例VBD患者平均置入3(1~5)枚LEO支架和3.8(0~8)枚弹簧圈,重建椎-基底动脉的血流。③所有患者血管重建成功,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患者平均随访9.2(2~17)个月,无新发临床症状。结论弹簧圈辅助支架治疗VBD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安全性较好,可显著改善VBD引起的多种临床症状,但对卒中的长期预防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于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大脑后循环血管重建较前循环要困难得多。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置入术的血管内治疗可增加后循环血流量、降低急性闭塞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临床治疗方法。文章详细介绍了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发展现状、适应证、方法、并发症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基底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基底动脉不同形态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1月-2006年11月59例患者的59个动脉瘤,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4例、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8例、使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动脉瘤5例。将动脉瘤及近端载瘤动脉闭塞的动脉瘤3例,单纯支架植入11例,手术失败3例,未治疗动脉瘤15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5个,近全栓塞19个,部分栓塞17个。结论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小动脉瘤或大动脉瘤但瘤颈与瘤体之比≤1:3者,单纯弹簧圈栓塞即可达到动脉瘤完全栓塞;对于瘤颈与瘤体之比≥1:3者,最好采用其他辅助技术如球囊再塑型技术及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VADA)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VAD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VADA患者均成功进行血管内治疗.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的2例患者采用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栓塞术,术后即刻造影显示VADA完全消失;其余5例未破裂VADA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例完全栓塞,3例近全栓塞.患者造影随访均显示VADA未显影,未见复发及出血.结论 VADA的血管内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双侧椎动脉入路血管内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颅内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对5例均采取经双侧椎动脉入路,使用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将夹层动脉瘤两端致密填塞,中段疏松填塞,将动脉瘤隔离于血循环之外。结果 5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4例临床症状迅速好转,无肢体活动及精神异常。治疗后6个月随访改良Rankin评分(mRS)4例0分,1例4周后意识转清,6个月时随访mRS3分。治疗前DSA显示为椎动脉扩张和狭窄,椎动脉平均受累长度为(9.3±1.5)mm;治疗后5例夹层动脉瘤均完全不显影,无再出血发生,未见有新发梗死。6个月后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及载瘤动脉再通。结论采取双侧椎动脉入路闭塞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技术上是可行的,可能是一种有效防止再出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头颈部CT血管造影图像、治疗方式以及门诊随访资料,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和临床疗效.结果 共纳入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4例,男性17例(70.8%),女性7例(29.2%),平均年龄(52.0±9.4)岁.22例(91.7%)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闭塞载瘤动脉19例(79.2%)、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12.5%),均获得技术成功,术后合并脑梗死1例.另2例(8.3%)采用保守治疗,均在住院期间发生再出血并死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15个月(范围5~50个月),转归良好18例(75.0%),无出血复发病例.结论 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的主要病因,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愈发受到人们关注,成为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该文就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颅内夹层动脉瘤(IAD)是一种发生于颅内动脉的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其可以因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夹层向腔内突出导致缺血性卒中,还可以因管腔的极度扩张产生压迫症状,发生相关事件后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但IAD的自然转归尚不明确,治疗的适应证有待进一步把握.另外,IAD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的选择也各有不同.该文通过对于IAD自然病史、新型血管内治疗方式和预后的研究进行综述,对临床上IAD治疗适应证的把握和治疗方式的新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夹层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7例,均行MRI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明确后行支架置入治疗。采用Neuroform与LEO支架。门诊及电话随访1~24个月。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早期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6例症状明显改善,1例术后18个月加重。结论 MRI结合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有效提高了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水平,采用支架置入的方法治疗夹层动脉瘤,短期内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对无法通过单纯栓塞治疗的大脑后动脉(PCA)复杂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PCA复杂动脉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共4个PCA动脉瘤.3个位于P1~P2段,1个位于P2段;其中1个夹层动脉瘤,3个宽颈动脉瘤;2个破裂动脉瘤,2个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支架均成功置入,共用支架4枚.2个动脉瘤被大部分栓塞,2个被致密栓塞,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未见支架内狭窄.临床随访3~28个月,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症状复发,亦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结论 支架治疗PCA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短期疗效满意,是可保留载瘤动脉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评价国产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DebaKeyⅢ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隔绝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对所有患者行CT随访,评价其临床改善程度与真假腔的变化。结果37例患者全麻下均成功进行了覆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共使用40个血管支架,术中造影显示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减少。3例术中出现明显的内漏,再置入1枚短支架后内漏消失;1例因置入支架后血压下降,急诊行开胸手术人工血管置换术,15d痊愈出院。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术后3~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复查螺旋CT或64排CT,假腔内血栓形成,真腔增大,未发现内漏、瘤体扩大及支架移位。结论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创伤小、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术后恢复较好,尤为适用于老年高危患者及亚急性或慢性期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