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将大鼠MSCs移植到大鼠脊髓损伤处,移植后评估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rdU标记的MSCs在脊髓损伤处存活情况,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观察脊髓损伤处神经通路的重构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测定脊髓损伤处神经通路传导功能的恢复。结果术后移植组评分均高于损伤组,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区远端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脊髓损伤近侧端检测到HRP阳性细胞,CSEP波形恢复但波幅减低,潜伏时延长。结论MSCs可在损伤区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在损伤局部形成神经元通路,使损伤脊髓的远端和近端建立联系,神经纤维传导功能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三磷酸腺苷(ATP)对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抽取兔骨髓,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法分离单核细胞,体外培养传代,观察不同代细胞的生长特性;在第三代时加入ATP,观察MSCs的形态学变化,并行诱导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结果MSCs在体外可以扩增,以第三代细胞的增殖最快,在ATP存在的条件下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结论MSCs在体外ATP的作用下分化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物联合移植对损伤脊髓的修复及脊髓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雌性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备T12节段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12只/组,A组(ATP+BMSCs联合移植组)、B组(BMSCs移植组)、C组(ATP移植组)、D组(空白对照组)。术后采用Rivlin斜板实验评价后肢功能恢复程度,于28 d处死大鼠后取材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SE的表达和脊髓损伤修复情况。结果术后各组动物均出现后肢瘫痪症状,术后23周开始有不同程度恢复,A组恢复效果最佳,B、C组次之,D组最差。Rivlin斜板实验评分:术后14、21及28 d,A组NSE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高于B、C、D组,B、C组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TP与BMSCs复合物联合移植使损伤脊髓中神经元NSE表达增加,且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最佳,有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王海峰 《医学综述》2011,17(10):1470-1472
脊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近年来对脊髓损伤(SCI)修复研究的热点。移植的MSCs能向损伤部位自主移行,并分泌神经营养物质和细胞因子,促进损伤脊髓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S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MSCs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SC I的实验研究、治疗机制进行讨论和分析,为SCI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交通业、建筑业及体育事业等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但由此引发的健康和安全隐患也日益突出。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SCI)的持续高发就是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显著表现之一。目前 ,发达国家的脊髓损伤发病率在2 8.3~ 45人 /百万人·年 ,我国每年约有五万人发病 ,以青少年为主 ,呈每年递增 10 %的上升趋势。由于脊髓损伤治疗困难 ,终身致残率较高 ,这无疑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个多世纪以来 ,医疗界先后采用了手术吻合、手术减压、药物治疗、局部冷冻、物理康复、大网膜移植、以及应用酶试剂来抑制和消除…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SCI)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患者及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传统的药物及手术减压等治疗疗效甚微。随着干细胞治疗研究的深入及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SCI研究的焦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因其良好的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取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和自体移植无免疫源性等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干细胞移植修复SCI的重点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BMSCs治疗SCI有了广泛的认识,这为SCI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BMSCs恢复脊髓功能的作用是确切的,但仍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SCI)会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的运动、感觉和内脏功能永久性障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针对SCI的治疗和康复已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和难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神经营养功能,还可调节免疫平衡、跨胚层分化为神经细胞等,移植BMSCs对SCI后的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BMSCs治疗SCI...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合孕酮应用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协同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孕酮组、BMSCs组、BMSCs+孕酮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为采用改良的Allen法建立的脊髓损伤(SCI)模型鼠.按上述分组分别在脊髓损伤后立即将BMSCs移植到损伤部位,和(或)在脊髓损伤后第1~5天腹腔注射孕酮(8 mg/kg).脊髓损伤术后第0、3、7、14、21、28天用BBB评分法评价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脊髓损伤后第0天和第28天局部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髓磷脂碱性蛋白(MBP)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孕酮或BMSCs移植单独应用均可以有效促进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二者联合运用效果更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第0天各脊髓损伤组局部组织BDNF、MBP和GAP-43的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第28天孕酮组、BMSCs组和BMSCs+孕酮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孕酮+BMSCs组的表达水平最高.结论 单纯孕酮或BMSCs移植均能促进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之一可能是上调损伤局部BDNF、MBP和GAP-43的表达水平,促进髓鞘和神经元再生,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用褪黑素(MT)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首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以Brdu标记细胞核。然后将48只SD大鼠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平均分为MT+BMSCs组、BMSCs组、MT组、模型对照组,另取1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1d、3d、7d、14d、21d行神经功能BBB评分及斜板试验,免疫组化检测带标记的BMSCs迁移情况,显微镜下观察移植后脊髓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术后神经功能BBB评分及斜板试验结果MT+BMSCs组优于BMSCs组(P<0.05),BMSCs组优于MT及模型对照组(P<0.05);MT+BMSCs组及BMSCs组损伤阶段脊髓内可见Brdu标记阳性BMSCs存活,且阳性数目前者多于后者,灰质分布较白质多,以注射部位向周围损伤组织迁移;同时显微镜下可观察到MT+BMSCs组脊髓损伤区无明显空腔,空泡小而少,并可见较多神经纤维及细胞。结论:BMSCs联合MT移植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1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随着放射治疗学的发展,放疗成为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因射线所致的损伤也越来越多,有一部分病人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放射损伤。特别是在和化疗联合应用时,照射野内正常组织的毒性明显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尤其是在头颈、上消化道、鼻咽癌、肺及脊柱旁等各种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中,脊髓常常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照射区域内,造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性脊髓损伤,也就是放射性脊髓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陈良  刘阳 《四川医学》2011,32(3):320-323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生长因子(NGF)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SCI后10minBMSCs移植入损伤区,应用west-ern blot观察BMSCs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NGF和BDNF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各时间点上NGF、BDNF蛋白在BMSCs移植组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强。NGF表达水平在3d达高峰后开始下降,BDNF3d达高峰后到14d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脊髓损伤后BMSCs移植可上调脊髓损伤区NGF、BDNF的表达,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人脐血干细胞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恢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移植人脐血CD34 干细胞是否可以存活、分化、促进脊髓损伤的行为和功能恢复.方法2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行脊髓半切术并移植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的脐血CD34 细胞,对照组行脊髓半切术后注射PBS液.采用改良Tarlov评分标准对移植组和对照组所有大鼠在术前和术后24 h、1、2、3、4周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移植细胞的定位和分化情况.结果移植后在脊髓病理切片中出现Brdu标记人脐血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到7%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胶质元纤维酸性蛋白(GFAP),2%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元核抗原(NeuN).神经功能检测发现1周后移植组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移植人脐血干细胞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的行为和功能恢复,为神经损伤治疗提供了有用的细胞源.  相似文献   

14.
尿源干细胞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功能和组织学变化,探索尿源干细胞对大鼠神经源性膀胱的修复治疗作用.方法 45只健康清洁的正常SD大鼠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正常组、损伤组、干细胞组,每组15只.治疗组建模7d后,尾静脉注射尿源性干细胞.28 d后,尿动力学检测大鼠尿动力各项指标,肌条实验观察膀胱收缩情况,Western blot观察P2Y4在膀胱中的表达,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干细胞组大鼠膀胱湿质量(0.31±0.01)g和膀胱湿质量/体质量值(1.19±0.41)、尿动力指标[收缩时间(112.75±16.52)s、离体膀胱逼尿肌肌条指标[收缩时间(16.47 ±2.29)s]、膀胱肌细胞凋亡率(28.22±11.08)%均优于损伤组[膀胱湿质量(0.66 ±0.07)g,膀胱湿质量/体质量值(2.30±0.26),尿动力指标:收缩时间(59.00 ±5.68)s,离体膀胱逼尿肌肌条指标:收缩时间(19.80 ±3.77)s,膀胱肌细胞凋亡率(59.80 ±14.18)%].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干细胞组的蛋白P2Y4的表达低于损伤组.结论 尿源干细胞可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高压氧治疗兔脊髓冲击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高压氧治疗兔脊髓冲击伤,评价其治疗效果是否优于其两种治疗方法单独应用的效果.方法 建立T9-T10段大白兔脊髓冲击伤模型,通过Reuter、改良Tarlov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选择脊髓损伤程度相同的4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12 h后对各组分别作空白对照、高压氧治疗、骨髓间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自由落体法建立大鼠脑撞击伤模型,5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移植组大鼠手术后12 h侧脑室注射法移植BM-MSCs,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术后第 1,3,7,14和21天行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of rats,mNSS)。于术前,术后3,6,12,24 h和3,7 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CD34和CD133抗体双标记细胞。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损伤周围脑组织CD3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表达。结果:两组间mNSS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97,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37.106,P<0.01)。术后第7,14,21天对照组较移植组 mNSS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鼠外周血中存在CD34和CDl33双阳性细胞表达。对照组大鼠外周血中CD34和CDl33双阳性细胞数伤后3 h为下降状态,后升高,伤后6 h达最高点,此后逐渐下降,伤后24 h降至正常水平。移植组有同样的趋势,CD34和CDl33双阳性细胞升高持续到伤后24 h,其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NSE均有阳性表达,术后7,14 d时移植组的NSE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CD31的阳性表达很少,术后3,7 d时移植组的CD3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BM-MSCs移植可以增加脑创伤后大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并持续约24 h,可以调高大鼠脑创伤后损伤周围区的血管生成标志物的表达和神经元标志物的表达。BM-MSCs移植组大鼠脑损伤后神经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SCI患者分别采用BMSCs动员、移植联合辛伐他汀、单独辛伐他汀治疗以及常规治疗。测定各组外周血CD133+CD34+细胞数,并行Barthel指数和ASIA评分,神经电生理及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动员及移植组患者ASIA评分和Barthel指数以及外周血CD133+CD34+细胞数分别显著高于其它2组(P<0.05)。未出现1例明显毒副反应。结论:自体BMSCs联合辛伐他汀治疗SCI,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质量,是治疗SCI安全有效方法。自体BMSCs动员较手术移植更简便、无创,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发病率和致残率高,至今尚无完全修复损伤脊髓的治疗方法。随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有望从根本上修复损伤的脊髓。而在所有干细胞中,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最佳的移植选择。动物研究已证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巨大的脊髓损伤修复潜力,但临床转化并不顺利。本文将着重讨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的神经修复机制,以及临床最佳移植途径、剂量、时机和临床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及术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及术后相关问题的处理经验。方法:对91例脊髓损伤患者行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术后相关问题的处理和恢复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1例脊髓损伤患者术后ASIA评分的平均数较术前提高,其中41例出现运动、感觉、影像学、神经电生理方面的不同改善;3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12例出现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6例无变化。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未出现明显不良毒副反应;1例严重复合伤患者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无效死亡。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安全有效,术后相关问题的正确处理是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永生化的BMSCs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rvegrowthfactor,BDNF)基因修饰后永生化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emcells,BMSCs)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方法SD大鼠制备成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A组)、BMSCs移植组(B组)和NGF、BDNF基因修饰后永生化的BMSCs移植组(C组)。治疗后2、4、6周,每组动物分别进行联合行为评分(GBS)、运动诱发电位(MEP)、感觉诱发电位(SEP)检查、双下肢功能测定(爬坡试验),评价脊髓损伤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时间的延长,B组GBS、MEP、SEP及下肢功能明显改善,与其它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GF、BDNF基因修饰后永生化的BMSCs移植能恢复损伤脊髓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