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张元素对脾胃学说的两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今河北省易水县)人。张氏潜心研究医学20多年,临证疗效甚高,为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其医学思想主要渊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以及间取《华氏中藏经》、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等,同时受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的一定影响。张氏的著述,传说的《药证难经》、《医方》三十卷,均已早佚;杜思敬辑《济生拔萃录有《诘古家珍》和《珍珠囊》均残缺已甚。惟有《医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我国学者从生化学角度对中医脾胃学说和脾虚证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从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代谢到调节代谢的酶学和各种激素,神经介质,从微量元素到分子生物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对脾虚证实质的阐明以及指导临床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现将有关资料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黎世尧 《陕西中医》1990,11(1):21-22
<正> 脾胃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伴随中医学的发展,脾胃学说经历了四次突破性发展,即脾胃学说的奠基、充实、完善和深入,现略述如下。一、秦汉时代脾胃学说的奠基秦汉时代成书的《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中关于脾胃学说的论述,初步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一)脾胃的解剖形态胃的解剖形态在  相似文献   

5.
中医脾胃学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探讨  相似文献   

6.
将蔡淦教授对东垣脾胃学说的认识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即阐阴火元气,崇《脾胃论》首方;重气机升降,治法有机揉合;论制方用药,总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治脾胃安五脏。  相似文献   

7.
常爱萍 《河北中医》2007,29(4):345-346
脾胃学说与升降学说均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学习、研究这2种学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内容及其形成发展过程有很多重叠和交叉之处,如果把它们汇成两条线,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时有交点甚至紧紧缠绕在一起,是不可分的。简而言  相似文献   

8.
9.
脾胃学说的现代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脾胃学说中免疫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历代医家的脾胃理论,结合现代研究阐述中医脾胃学说中蕴涵的丰富的现代免疫学思想。认为,中医之“脾”内涵深刻而外延广泛,与现代免疫系统概念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养胃阴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生 《四川中医》1996,14(10):1-2
  相似文献   

12.
脾胃学说从宏观把握脾胃生理病理规律,疏于微观。胃肠激素研究详于微观,偏缺于整体观念。两者结合无疑是互补的、创造性的研究思路。自1902年发现促胰液素百余年来,逐步发现胃肠激素具备自调整、整体调整功能,诞生了“脑—肠肽”概念,改变了消化器官的单纯消化观,逐渐走近注重整体调整的脾胃学说的纳化、升降、统摄等假说框架。尽管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出现纷争,但是许多试验研究支持中医脾胃学说,从肽激素水平揭示脾胃学说的独特运动方式与脏腑关系,有利于深刻理解脾胃学说。现对其综述如下。1纳化失常与胃肠激素胃主受纳、腐熟,…  相似文献   

13.
李杲的脾胃学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杲(1180年至1251年),字明之,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的东垣地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后人习称李东垣。师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张元素,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密藏》、论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焦树德 《河北中医》2004,26(7):485-488
脾与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脾为“中央土 ,以灌四傍”。《素问·五藏别论》又说 :“胃者 ,水谷之海 ,六府之大源也。”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 ,向为医家所重视 ,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书中皆有论述。到了南宋时代 ,医学名家李东垣深研《内经》理论 ,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 ,写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医学论著———《脾胃论》 ,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 ,为中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今遵《内经》和李东垣关于脾胃的论述 ,结合后世诸家之说 ,谈谈笔者在临床上…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介绍作者遵循经旨,阐述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内而脏腑经络的温养,外而四肢百骸的濡润,无不仰赖于胃的纳谷和脾的散精。脾胃一旦发生病变,不仅中州损伤,而且也会引起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各方面的疾患。文中并列举低热、口疾、尿血、癃闭、崩漏诸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6.
刺锦端 《新中医》1992,24(3):30-31,45
本文主要介绍临床运用脾胃学说作指导,治疗一、脾胃虚弱型;二、脾胃阴虚、虚火上炎型;三、脾胃湿热型;四、脾胃积热型;五、脾胃湿热型等多种眼疾病例的治验。  相似文献   

17.
王胜 《中医杂志》1993,34(1):27-28
刘冠军教授临证主张继药物之妙,取针灸之巧,把针、药、灸融为一体,强调辨脉症探本求源,别异同详审病情,尤其注重脾胃学说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兹举刘老治验数则,以窥其一斑。1 健脾胃补中益气,穴首取脾俞三里李××,男,32岁,工人。1973年8月初诊。自诉过食生冷油腻,复感寒邪,近日胃脘胀满,  相似文献   

18.
19.
20.
臧鑫 《光明中医》2008,23(6):888-889
食疗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各家学说的影响,而以脾胃学说的影响最为重要和深远,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脾胃学说对中医食疗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