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忆父亲施今墨二、三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精熟经典医籍,勇于创新。我的父亲施今墨大夫是我国近代四大名医之一。他从小刻研岐黄之术,精研医理,以治疗疑难大证,疗效着著而著称。他经常说:“要温故知新。”温故,就是要精熟经典,勤求古训;知新,就是要博采众方,并吸收现代医学之长,拿来为我所用。父亲兼任《金匮》教员,精熟典籍的程度是相当可观的,你若提出问题,他会告诉你,这个问题在《内经》第几篇上查找,那个问题在《伤寒论》的第几条。记得,给一个“噤口痢”转“关格证”的患者看病时告诉我们,他的病在《张氏医通》的第几篇上写着。当晚,果真查找到了。年轻时还经常同一位对《伤寒论》等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2.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見于《史記——扁鵲仓公列传》。句中“病”当“患”或“苦”講;“道”是指技术。上半句是告誡人们,对疾病必须防微杜漸,未病要防病,旣病要早医,不要等到病势蔓延、病情复杂时才去求治。这种“預防为主”“早期冶疗”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下半句是教导我們做医生的要努力钻研业务,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今天,我們正在提倡中医温課,提倡多讀书、勤钻研,提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細味司馬迁“医之所病病道少”这句話,的确对我  相似文献   

3.
黄少岐(1861—1923),清末民初上海名中医。上海中医学院所编《中国历代医史》作如下介绍: “黄少岐,广东人。业儒通医。清宣统间,来沪行医。神州医药总会成立,被推为会长。神州医药专门学校任校董。对中医学识,颇多发挥。卒年62岁。”《中医人名辞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及《中医人物词典》(中国中医研究院编)等书中,亦有相似记载。他是我的父亲,原名黄仰文,因敬慕《黄帝内经》岐伯之名,而改名少岐(少者自谦之意)。原籍广东番禺,由科举而致仕,故称“业儒通医”,在南京任官职,因深恶清末官场之腐败,更兼清廷督办审处“江洋大盗”案(当时所谓“江洋大盗”,主要为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性格非常“倔强”,母亲常开玩笑说父亲是喝“沭河”(父亲家乡的河)水的缘故。父亲的身上有着沭河岸边人的刚直,更有着沭河岸边人的倔强,就像一棵沭河岸边的白杨,任凭风吹雨打,仍旧牢牢地站在那一方沃土里,敞开它的胸怀,撑开它的翅膀,把绿荫洒向大地……小的时候,一直感觉父亲是个非常严肃的人,那个时候,父亲的工作很忙,每天很少能见到他的身影,因为与父亲之间的交流很少,兄妹几个都有点惧怕他。还记得一个寒冷的冬天,父亲一大早就要往外走,母亲追到门口给他围上了围巾,叮嘱他天寒地冻路上要小心,父亲答应着走了。我问母亲:父亲去哪了…  相似文献   

5.
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俗语说:“干到老,学到老”。回首往事,深感学无止境。一、随父学医医德并重我从十六岁随父关月波学医经过了十三年才独立工作。父亲治学严谨行医仔细更重视医德。要我们做到:“胆大、心细、行正、治园”。胆大就是在战略上要敢于攻克难关,树立必胜信念;心细就是在战术上要严密观察病情,仔  相似文献   

6.
镜愉 《东方养生》2011,(3):34-35
丈夫的儿子对她说:“我以后就叫您阿姨吧。”“行,只要你方便。”王宝桂这么说,可却要求自己的女儿、女婿“要习惯叫爸”。她说:“他是你们的继父,那也是父亲,你们尊重他,就是尊重我。”  相似文献   

7.
蒲辅周号启宇 (1888~ 1975 ) ,四川梓潼人 ,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祖父国祯公和父亲显聪公均医术蜚声全蜀 ,他生活在这样一个世医之家 ,受到了长期的医学濡染和陶治。 15岁那年 ,祖父正式授他中医理论知识 ,由浅及深 ,先读《医学三字经》和《医学五则》等 ,作为入门之阶 ;继则学习《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 ,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 ,跟随父辈应诊 ,体察临床辨证论治的应用和实践。 18岁时 ,按传统习惯 ,进行了出师仪式 ,祖父殷切告诫说 :“医乃仁术 ,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能 ,而且要有高尚的医德”。他毕生身体力行 …  相似文献   

8.
赞许的阳光     
美国有一个坏孩子,他经常和人打架,偷偷地把石头扔向邻居家窗户的玻璃,还把别人家的小狗扔进水池。他九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她说:“亲爱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州最坏的孩子,让我头痛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向你扔石子,或者做出什么别的坏事,让你防不胜防。”继母好奇地走近了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州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他身上花了许多心血,帮助他学习知识,明白事理。在继母的引导下,他把所有想坏注意的脑…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未病”乃中医一大特色。本文根据《内》、《难》及仲圣等诸贤论述,揭示“治未病”之摄生、见微知著、治“病及脏”、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等内涵,认为中医“治未病”:工程要从学习中国传统摄生术开始,要有真师传授,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要重视临床实践,并从自身开始,在艰苦实践锻炼中逐渐登堂入室以臻“透垣”、达“上医”水平。所渭“上医治未病”并非是不治病只预防;乃知“三因”、能“养慎”、“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并善治危急疑难之病不使“及脏”耳。  相似文献   

10.
论医浅谈     
明代著名文学家宋濂在其《赠医师葛某序》中说:“夫医之为道,必志虑渊微,机颖明发,然后可与于斯,虽其父不能必传其子也。”意思是说,临床行医,一定要谋率深远而精细,要有悟性,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从事这个行业。这样的条件就是他的父亲是一个很好的医生也不能传授给他的儿子。 这位宋大学士说的正是中医不同于西医之处。中医来源于人们长期在临床上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繁重体 力劳动日趋减少,而脑力劳动逐渐增加,这一趋势的发展对人体健康长寿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热心关注。脑力劳动者欲达健康长寿,首先要学会科学用脑。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学,对于健脑养神、延缓大脑老化,保持健康、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博学强记”勤用脑 意思是说既要有渊博的学识,又要有很强记忆力,“博学”和“强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要增强大脑的  相似文献   

12.
五勤: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踏上写作道路之后,坚持做到“五勤”:眼勤看、脑勤想、腿勤跑、口勤问、手勤记。他写出了世界名著《人间喜剧》。五到: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他时常勉励自己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并把这“五到”写在书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生日     
我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一,每年父亲给我过生日时,我总要问他的生日是哪天,父亲听了总是苦笑着对我说:“俺是个苦命人,生日赶的不是时候呀……”参加工作后,我总想给父亲过次生日,可每次问起他生日的日期,他总是支唔躲闪。那年回老家过中秋节,我和妻子又问起了这个话题,老父亲苍白的脸上浮起了红晕,他迟疑了一阵说:“难得你们一片孝心……今天就是我的生日呀”!唉,怪不得父亲常说自己的命苦,生日赶到了节日里,实在太亏了。知道了父亲的生日后,每年的中秋节,我总是挤时间赶到农村老家去过。可有时工作太忙实在腾不出身,也就只能让父亲睹物思人…  相似文献   

14.
赵学敏字依吉,一字恕轩,浙江钱塘人。幼年时候,他父亲叫学敏业儒,其弟业医,当然他父亲希望他将来能由儒而仕,可是学敏无意功名。他父亲为他的弟弟学医,除辟了“养素园”,贮藏古今医书,作为学习研究外,还有药圃栽植许多药草,以供实验。  相似文献   

15.
《医医小草》自序开首一句“医学之难,难于无偏,无偏者仲景一人而已”,颇得我心。我素以为高明的医生必定是一位杂家,无门户之见,有苦学之心,如仲景那样“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相似文献   

16.
名医名言     
《山西中医》2006,22(1):57-57
刘渡舟先生在回顾自己从医的经历时曾说:“学中医先从学习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于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树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这对中医来说更为重要。”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在《无恒难以做医生》一文中指出:“人们都知道医德的重要。我以为,做一个医生,治医之时,有两条至为要紧:治学,要忠诚于学术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临证,要真诚地对病人负责,此…  相似文献   

17.
周宁 《中医杂志》1989,30(8):16-18
姚九江主任医师,业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对慢性肾炎的诊治尤为擅长,他从实践立论,倡“慢性肾炎贵以通补”之旨,屡起沉疴。兹举经验之鳞爪,以示其学识之一斑。  相似文献   

18.
耘文 《养生月刊》2006,27(4):356-358
清代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王师”祁隽藻,山西寿阳人,为人和善。有一年春天,他与平定州的张穆一同从京城到寿阳芹泉驿下榻。当地郭秀才听说后,专程拜访祁、张二人。但张穆见郭来到,只是鼻子里哼了一声,躺在坑上动也不动。祁隽藻趁郭入厕之时,对张穆说:“郭秀才虽是乡民,也是有学识之人。你与他虽非同州同县,却也是山西老乡,你怎能不起身相见呢!”那知张穆说:“他一个穷秀才,也配来见我……”不料郭秀才正好返回,听到了张说的这一句话,却装作没事一般。这时,祁隽藻为了解此尴尬,忙打圆场说:“张大人与郭秀才初次相逢,何不对句诗文解解闷?…  相似文献   

19.
浅谈学习伤寒温病的点滴体会和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十七岁丧父失学,是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劲儿,自学成医的。由于既乏祖传,又无师授,光靠自己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故虽行医四十多年,却愧无专长来独树一帜,或者成为什么流派。仅可做到“师古而不泥于古,能撷采各家之长,治病不拘一格”而已。在旧社会行医,特别是像我这样的无名之辈,要跻身医林,必须善治时病。所以我几十年来都致力于伤寒温病的钻研。我在中学时代学过一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对我学医很有用处,使我不会被一家之言印定眼目,偏向一边。直到今天,我既不曾成为泥守仲景方的“经方派”,也不是私淑叶氏,徒尚轻灵的“时方派”。现就几十年来读书临证的体会,浅谈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母亲为了能挣点钱,也不顾我们的劝阻做起钟点工,去帮一户人家看孩子。家境困窘到了极点,也许,下一笔的医疗费就得向亲朋好友去借了。渐渐地,父亲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有几次说啥也不治了,挣扎着要回家。我们说有钱,母亲也说有钱,母亲有一次还对父亲说,她自己还存着一大笔私房钱呢。父亲的眼光有点迷离,他似乎不相信母亲的话。他看看我,又看看弟弟妹妹,说:“你妈说的是假的,她哪里来的私房钱,我还不知道吗?”我想想也是,母亲没有工作,除了父亲的工资,她有什么私房钱啊!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