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对伴有高病毒载量的慢性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77例伴有高病毒载量的慢性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分为3组并均给予2HRZS(E)/4HR方案抗结核治疗。其中A组(22例)在化疗前2周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B组(25例)在化疗开始时同时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C组(30例)仅接受抗结核治疗。观察3组患者接受化疗后的肝损害发生率、终止治疗率及治疗前后肝功能、HBV DNA变化。结果 A组及B组患者总肝损害及终止治疗率均较C组显著降低(χ2=34.268、18.015,P均<0.05),其中A组均为0%,而B组则分别为24%和12%。C组完成抗结核治疗患者ALT、AST水平较治疗前(Z=-4.906及-4.862,P<0.05)以及较治疗后的A组(Z=-5.302、-5.814,P<0.05)和B组显著升高(Z=-5.298与-5.299,P<0.05)。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的HBV DNA均显著下降,但A组患者HBV DNA在化疗1个月后较B组稍低(Z=57.640,P<0.05)。结论化疗前提前给予恩替卡韦可进一步降低伴有高病毒载量患者化疗后的肝损害,从而确保患者抗结核治疗长期、有效、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甲胎蛋白(AFP)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HBV DNA载量及甲胎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65例甲胎蛋白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组)分别于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96周内每隔12周测定其血清AF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HBV DNA载量,以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60周观察组患者血清AF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60周后两组血清AFP水平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恩替卡韦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血清AFP与同期ALT、TBil、HBV DN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9954,P〈0.01;r=0.9911,P〈0.01;r=0.9270,P〈0.01)。结论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患者血清AFP水平。另外,恩替卡韦可能延缓甚至阻断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慢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治疗组63例乙型肝炎慢性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d,对照组58例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12周内两组患者肝脏生化学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在治疗第4、8、12周时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显著下降,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第12周时治疗组PTA较对照组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血清HBVD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第8周、12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随访4年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存活率分别为57.1%和17.2%,治疗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1)。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乙型肝炎慢性肝衰竭患者中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恩替卡韦对慢性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肝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及广州市胸科医院慢性HBV感染合并初治肺结核患者102例.所有病例分为3组:A组33例,采用恩替卡韦联合抗结核治疗;B组29例,采用拉米夫定联合抗结核治疗;C组40例,为单纯抗结核治疗组.观察3组患者肝损伤、中止治疗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和HBV DNA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2例(6.1%),B组6例(20.6%),C组22例(55.0%)出现肝损伤,3组间肝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126,P<0.01),但A组与B组的肝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24,P>0.05).A组1例(3.0%),B组3例(10.3%),C组15例(37.5%)在观察期间中止抗结核治疗,3组中止治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08,P<0.01),但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10,P>0.05).A组和B组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前后肝功能均无明显变化,C组接受抗结核治疗后ALT、AST水平均较A组和B组明显升高(Z=18.306,16.821,P<0.01).治疗前3组间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60,P>0.05),治疗后A组与B组的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3.213,P<0.01).其中,治疗1个月后,A组病毒载量较B组下降明显(Z =8.109,P<0.01).结论 早期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明显减少慢性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确保抗结核治疗与抗HBV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可抑制HBV复制,阻止或延缓肝脏疾病的进展,从而改善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恩替卡韦(ETV)是新一代抗HBV核苷类似物,在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和人体临床试验中均显示出强大的抑制HBV复制作用,疗效优于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为进一步确定ETV的疗效及安全性,笔者对150例核苷(酸)类似物初治的CHB患者分别给予ETV和LAM治疗,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是我国常用的强效抗病毒药物,探讨其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实际临床应用的疗效特点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访观察LdT组50例、ETV组52例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14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24、36、48、72、96和144周时HBV DNA定量水平及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中位时间及观察终点时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完全病毒学应答率(CVR)、病毒学突破率(VBT)指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第12、24、36周HBV DNA定量水平LdT组患者均高于ETV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ETV组高于LdT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第48、72、96、144周则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中位时间;LdT组为24.0(12.0~92.0)周,大于ETV组的12.0(4.0~52.0)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dT组中有9例(18.0%)CK曾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3× ULN)以上,而ETV组则仅有2例(3.9%)CK大于3× UL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终点比较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CVR和VBT,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TV初始单药治疗CHB患者比LdT能更快、更强抑制HBV复制且CK升高率较低,但ETV与LdT抑制HBV的远期疗效(大于36周)及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CVR和VB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HBsAg致敏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效果。方法104例CHB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治疗,51例)和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53例),比较患者肝功能、HBV DNA、HBeAg的变化。结果治疗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组HBeAg阴转率(35.3%)、HBeAg血清学转换率(31.4%)以及ALT复常率(84.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2.6%、17.0%及71.7%),治疗组治疗6个月时,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66.7%)、HBeAg转阴率(35.3%)、HBeAg血清学转换率(31.4%)以及ALT复常率(84.3%)均显著高于治疗3个月时(分别为35.3%、19.6%、11.8%及6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较单用恩替卡韦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ETV)治疗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检索2006年1月至2013年10月所有以ETV为试验组和拉米夫定(LAM)为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资料,查阅所有文献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两名研究者独立采用Jadad评分对全部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异质性分析使用χ^2检验,以比值比(OR)为效应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7篇RCT文献纳入本研究,其中中文文献3篇,英文文献4篇,研究结果显示,ETV组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和ALT复常率均高于LAM组(OR=4.12,95%CI:3.37~5.05,P〈0.001;OR=1.60,95%CI:1.31~1.96,P〈0.001)。ETV组的ALT复燃率低于LAM组(OR=0.56,95%CI:0.35~0.91,P=0.02)。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OR=1.06,95%CI:0.85~1.31,P=0.61)。结论恩替卡韦可强效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HBV DNA、提高生化学应答、肝组织学改善率,同时具有和其他核苷酸类药物一样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增多,而经治患者耐药后的治疗仍是临床上的难题。比较拉米夫定(LAM)经治患者在不同病情发展时期改用恩替卡韦(ETV)治疗2年的抗病毒效果。方法选择ETV-050和ETV-056纳入研究患者及部分门诊患者共64例,按照患者在ETV治疗前是否中断LAM治疗分为连续治疗组(29例)和不连续治疗组(35例),均应用ETV1.0m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BVDNA应答和反弹情况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结果不连续治疗组病毒应答率显著高于连续治疗组,从治疗第12个月开始,不连续治疗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显著高于连续治疗组,达到65.7%,而连续治疗组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只有31.0%(P〈0.05)。不连续治疗组的ALT复常率较高,病毒反弹率较低,但与连续治疗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LAM经治患者在不同状况下服用ETV治疗存在疗效差异。存在LAM耐药的患者不建议直接换用ETV治疗;LAM经治但未耐药者或曾经LAM耐药而基线无耐药者仍可以选择ETV治疗。  相似文献   

10.
恩替卡韦是新一代抗HBV药物,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且耐药率较低,长期治疗可以逆转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已有大量报道,但对CHB患者细胞因子及肝纤维化影响的报道国内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介入方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HBVR-HCC)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1年2月85例确诊为HBVR-HCC、没有手术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其中44例采用恩替卡韦联合肝动脉段性化疗栓塞(TACE)治疗(观察组),41例单纯采用TACE治疗(对照组),分析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12、24、48周HBV-DNA水平、肝功能、AFP水平和Child-Pugh评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生存状况。 结果:随治疗时间延长,观察组HBV-DNA水平逐渐降低,而对照组逐渐升高,两组差异在治疗后各时间点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谷丙转氨酶(ALT)与AFP水平、逐渐降低,但观察组在治疗24周后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Child-Pugh评分逐渐升高,但观察组在治疗24周后的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CC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1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2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TACE对HBV活动存在激发作用,抗病毒联合TACE治疗HBVR-HCC可有效控制HBV,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在HBV DNA阳性慢性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减轻肝损害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收治的HBV DNA阳性慢性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68例.按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联合治疗组(35例)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给予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单纯抗结核治疗组(33例)仅接受抗结核治疗.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后肝损害的发生率、调整或中止抗结核治疗率及HBV再激活率.结果 联合治疗组有5例(5/35,14.29%)患者发生肝损害,而单纯抗结核治疗组有15例(15/33,45.45%)患者发生肝损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5,P<0.05).联合治疗组有1例(1/35,2.86%)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而单纯抗结核治疗组有13例(13/33,39.39%)调整或中止抗结核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7,P<0.01).联合治疗组有2例(2/35,5.71%)患者发生HBV再激活,而单纯抗结核治疗组有10例(10/33,30.30%)患者发生HBV再激活,两组HBV再激活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7.34,P<0.01).结论 替比夫定在HBV DNA阳性慢性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减轻肝损害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恩替卡韦(ETV)抗病毒治疗前后血清GP73浓度的变化,探讨血清GP73水平对CHB病情进展和疾病转归的影响。 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1 150例,其中慢性HBV携带者(HBV-C)100例,CHB 550例,HBV相关肝硬化(LC)25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250例。选择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浓度。入组患者中在知情同意基础上行肝组织活检的30例CHB患者肝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探讨血清GP73浓度与肝组织GP73表达的相关性。550例CHB患者中共200例接受ETV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血清GP73浓度的变化。 结果慢性HBV感染者血清GP7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F =191.60、P = 0.000),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血清GP73浓度在HBV-C [(47.21 ± 17.69)ng/ml]、CHB [(101.56 ± 67.18)ng/ml]、HCC [(195.01 ± 104.22)ng/ml]和LC [(225.71 ± 99.37)ng/ml]中持续升高,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qHBV-C vs CHB = 7.82,P = 0.000;qCHB vs HCC = 15.85,P = 0.000;qHCC vs LC = 2.63,P = 0.009)。经过相关性分析,血清GP73含量与慢性HBV感染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 0.576、P = 0.000)。30例CHB肝组织标本中,肝组织GP73表达呈弱阳性、中度阳性和强阳性的分别为6例(20.00%)、16例(53.33%)和8例(26.67%)。随着肝组织GP73表达程度的加重,其血清GP73浓度亦同步升高(F = 7.285、P = 0.003)。经过相关性分析,血清GP73浓度与肝组织GP73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 = 0.592、P = 0.001)。200例CHB患者已接受ETV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随着病情的恢复,血清GP73浓度在ETV抗病毒治疗1、3、6、9和12个月后逐渐下降,分别为(97.26 ± 42.52)ng/ml、(68.21 ± 33.65)ng/ml、(58.57 ± 29.52)ng/ml、(51.76 ± 25.39)ng/ml和(53.37 ± 21.62)ng/ml,与治疗前血清GP73浓度[(113.09 ± 48.91)ng/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月后vs治疗前 = 3.45,P = 0.001;t3月后vs治疗前 = 10.69,P = 0.000;t6月后vs治疗前 = 13.50,P = 0.000;t9月后vs治疗前 = 15.74,P = 0.000;t12月后vs治疗前 = 15.79,P = 0.000)。血清GP73浓度在ETV抗病毒治疗3个月内下降幅度最大,与病情缓解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相符合。 结论血清GP73水平与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接受ETV抗病毒治疗后血清GP73浓度的下降,提示肝脏炎症损伤的缓解。血清GP73可用于慢性肝病的预后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102例,其中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分别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LAM(56例)或ETV(26例)抗病毒治疗。结果治疗8、12周时,治疗组TB及MELD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T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12周时治疗组好转率和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组与ETV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M和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均有较好疗效,但应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