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半髋关节置换与DHS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5年10月期间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或DHS内固定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12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半髋关节置换组53例,DHS内固定组73例;均合并有多系统内科疾病,且伴有严重骨质疏松;按改良Evens-Jensen分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或术后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St.Michael髋关节评分等方面的指标。[结果]半髋关节置换组和DHS内固定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6、18个月。半髋关节置换组与DHS内固定组相比,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缩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1年关节功能评分明显增高,两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和输血量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具有允许术后早期完全负重活动、并发症发生率低和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较合理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保留后交叉韧带与不保留后交叉韧带术后效进行评价。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Medline(1995/2012435)、Pubmed(1995/2012435)、SPINGER(1995/2012435)、JohnWiley(1995/2012435)、ScienceDirect(1995/2012-05)、EBSCO(1995/2012435)、CNKI(1995/2012435)、万方数数据库(1995/2012435),并采用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会议文献。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4.2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5个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共685个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均降低,但保留后交叉组比不保留后交叉组下降更明显[RR=-1.07,95%a为(-1.86,-0.29),P〈0.01]。两组患者术后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但是保留后交叉组与不保留后叉组术后无统计学差异[RR=-3.34,95%CI为(-7.18,0.50),P〉0.05]。两组患者术后SF生理评分无统计学差异[RR=-1.26,95%CI为(-3.72,1.21),P〉0.05]。两组患者术后SF心理评分无统计学差异[RR=-1.53,95%CI为(-3.88,0.83),P〉0.05]。两组患者术后关节僵硬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R=3.08,95%C/为(0.81,11.65),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R=0.77,95%CI为(0.26,2.35),P〉0.05]。结论保留后交叉较不保留后交叉韧带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更能减轻疼痛评分、而两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SF心理评分、SF生理评分、术后并发症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半髋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接受PFNA内固定或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81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半髋关节置换组36例,PFNA内固定组45例;均合并有多系统内科疾病。按改良Evens—Jensen分型,均为不稳定骨折。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关节功能状况等方面的指标。结果:半髋关节置换组切口长度大于PFNA内固定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小于PFNA内固定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术后1年、2年髋关节功能优于PFNA内固定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患者1年内的死亡率、并发症的差异。方法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162例(162髋)转子间骨折,进行术后1年的随访,由于患者原因造成35例失访,按要求完成随访的患者共127例(127髋);其中动力髋螺钉(DHS)44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40例、半髋关节置换43例。比较各组患者术后1年内的死亡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疗效。结果三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最少。按Harris评分系统评估,各组优良率分别是77.3%(DHS组)、77.5%(PFN组)、95.3%(关节置换组);三组间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4,P〈0.05),其中关节置换组的优良率最高。术后1年内的死亡率为18%(DHS组)、11%(PFN组)、2%(关节置换组);三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3.805,P〉0.05);术后1年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8.6%(DHS组)、17.5%(PFN组)、13.9%(关节置换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7,P〈0.05),其中关节置换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结论对于转子间骨折,半髋关节置换在术后1年时是明显优于内固定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半髋关节置换术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半髋关节置换术23例(半髋置换组),DHS内固定27例(DHS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至下地行走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手术时间及术后至下地行走时间长于半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JOA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减少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较好的早期及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手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在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分析61例65岁以上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DHS(32例)和PFNA(29例)内固定的疗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61例围手术期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PFNA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负重时间较DHS组短,术后失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Harris评分优良率(93.1%)明显高于DHS组(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疗效较好,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内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0例患者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置换组手术时间显著较内固定组长,出血量显著较多,但其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较短(P〈0.01)。置换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比较,临床疗效更好,术后恢复更快,但其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DHS)、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及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将13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DHS组(43例)、PFNA组(44例)、半髋关节置换组(43例)3组。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DH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肢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或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PFN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依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DHS组优良率低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FNA组与半髋关节置换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LCP)和髋关节置换3种处理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08-01—2014-12对3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和LCP及髋关节或股骨头置换内固定治疗,比较3种内固定术后髋内翻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等指标。结果 DHS组髋内翻发生率达30%,LCP组及关节置换组均未出现髋内翻,而LCP组2例出现螺钉断裂,但未影响骨折愈合,无钢板松动、断裂,无螺钉切出股骨头等;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较高的是LCP,其次是关节置换,较差的是DHS。结论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优于DHS组,手术创伤小、骨折内固定可靠、应力分布合理、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而髋关节置换或股骨头置换应用于高龄合并严重骨质疏松、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HS螺钉内固定手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DHS螺钉内固定手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方法对我院101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量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9.2个月。DHS内固定组56例,优良率92.86%,全髋关节置换组45例,优良率57.78%。DHS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中平均输血量均显著优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在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输血量方面明显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笔者认为DHS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动力加压等优点,有利于骨折稳定以及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全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53例,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3例、动力髋部螺钉方法(DHS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及随访情况。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老年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使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住院时间短、出血量少,功能恢复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DHS与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DHS与PFNA治疗的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6~12个月,两组患者均骨性愈合。PFNA组优良率为95.0%,显著高于DHS组优良率78.1%(P〈0.05)。PFNA组各观察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等均优于DHS组(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满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闭合复位后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82例62岁以上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采用PFNA固定109例、DHS固定73例,比较两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患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切口长度:DHS组为5~12(8.6±1.7)cm,PFNA组为3~5(3.8±0.6)cm,P0.05。手术时间:DHS组为55~120(71.6±15.8)min,PFNA组为35~70(45.2±9.6)min,P0.05。出血量:DHS组为250~800(358.2±42.5)ml,PFNA组为80~300(109.6±17.1)ml,P0.05。骨折愈合时间:DHS组为17~30(19.4±10.3)周,PFNA组为15~27(17.1±6.6)周,P0.05。术后并发症及输血情况:DHS组术后2周内死亡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术后输血31例,鹅头钉穿出股骨头8例,骨折不愈合3例;PFNA组术后2周内死亡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0例,术后输血23例,鹅头钉穿出股骨头1例,骨折不愈合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PFNA组明显优于DHS组(P0.05)。结论与DHS固定方法比较,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早期患髋功能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Gamma钉与DHS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0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在闭合复位的基础上,分别予以Gamma钉与DHS钉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期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Gamma钉组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而Kuderna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要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Gamma钉在治疗上较DHS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骨折固定牢固、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纯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骨水泥强化联合DHS内固定以及异体人工骨主钉道植骨配合DHS内固定3种术式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别。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9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患者随机分入单纯DHS内固定组(对照组)、骨水泥强化联合DHS内固定组(骨水泥组)和异体人工骨主钉道植骨配合DHS内固定组(植骨组),每组30例。比较3组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90例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植骨组、骨水泥组和对照组术后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3%、80%、70%,植骨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骨水泥组比较,植骨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3组中植骨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3%),远低于对照组和骨水泥组(27%和10%)。结论异体人工骨主钉道植骨配合DHS内固定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髋关节功能恢复好、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对比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疗效优劣。方法:2004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DHS和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92例,其中DHS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72.5±5.3)岁;PFNA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72.8±5.8)岁。对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包括隐性失血和显性失血)、卧床时间、下地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3.5个月。PFNA组较DHS组手术时间和显性失血少,隐性失血多。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疗效优于DHS组。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高于DHS组。结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在髋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方面,PFNA效果更好;对于Ⅱa、IIb、Ⅲ型骨折采用DHS可获取良好疗效,在减少围手术期失血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动力加压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把年龄6l一81岁的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DHS手术组(对照组)36例和PFNA手术组(实验组)36例。术后就这两种手术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创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等多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实验组疗效显著。两组在延迟愈合、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FNA治疗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即PFNA组手术疗效明显优于DHS组。结论PFNA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动力髋螺钉(DHS)及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对9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统计骨折的分型,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中输血量,两组间比较P〈0.05。PFNA组平均用时最短,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最少;(2)术后并发症: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DHS组最高;(3)疗效比较:DHS组、PFNA组优良率分别为82.4%、9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以其术时短、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及固定牢靠,在高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应用中占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