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不稳的处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一凡  高玉镭 《中国骨伤》2016,29(2):99-101
正对于晚期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可明显减少疼痛,提高患者的功能,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手术并发症[1-2]。全髋关节置换的目标是无痛,活动时关节稳定,获得最大限度的活动范围,没有撞击和下肢长度尽量相等[3]。术后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就是关节不稳,这是引起关节翻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两次小剂量地塞米松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和康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需要行初次THA患者,排除对地塞米松过敏,酒精或药物滥用者,存在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手术前7 d给予任何强阿片类药物和其他心肺功能缺陷的患者。共80例THA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10 mg地塞米松;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前和术后12 h接受了两种剂量的10 mg地塞米松。比较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术后疲劳程度、髋关节活动度(ROM)、住院时间、镇痛药和止吐消耗量及并发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CRP、IL-6、VAS、疲乏程度及ROM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性别、PONV及并发症。 结果实验组术后24 h(t =-1.259,P<0.05)、48 h(t=-2.684,P<0.05)、72 h(t=-3.669,P<0.05)的CRP低于对照组。同样的,实验组术后24 h(t=-1.954,P<0.05)、48 h(t=-3.418,P<0.05)、72 h(t=-4.985,P<0.05)的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24 h(t=-2.647,P<0.05)、48 h(t=-2.12,P<0.05)、72 h(t=-1.367,P<0.05)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术后PONV发生率更低(χ2 =1.067,P<0.01)、术后疲劳减轻(t=-2.154,P<0.01)、镇痛药和止吐药消耗量更少。实验组相比对照组,缩短了住院时间(t=0.517,P<0.01),增加了关节活动度(t=-3.228,P<0.01)。两组均未发生早期手术切口感染或消化道出血。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两次剂量地塞米松,可降低术后CRP、IL-6水平,增加镇痛效果,减少PONV发生率和术后疲劳,但不增加早期手术切口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偏心距重建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标准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颈长和股骨距保留对偏心距重建的作用,并分析偏心距重建对软组织平衡的影响。方法68例(71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获得随访。术中确定双下肢等长、髋关节稳定及周围软组织紧张度适中。术后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手术结果,Cybex-6000等速测定患髋外展肌力,通过手术记录和X线片测量获得偏心距、股骨距、假体颈长、外展肌力臂,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假体颈长对偏心距的影响较股骨距大(P<0.01),并与偏心距呈正相关关系(r=0.642,P<0.001),但两者对于Harris评分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的偏心距较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P<0.01)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小(P<0.01)。颈于角与偏心距外展肌力臂比呈正相关关系(r=0.25,火0.05)。偏心距重建较好的髋关节术后外展肌力较偏心距重建不足者优(P<0.05),且两者呈相关关系(r=0.29,P<0.05)。结论偏心距的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中主要起到增强术后外展肌力的作用。采用标准股骨假体重建术后股骨偏心距,股骨假体颈长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的重建作用大于股骨距的保留,在诸多影响因素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原因探讨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髋关节脱位的易发因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05年9月5例THA术后髋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行手法复位、外展皮牵引术4例,因手法复位后脱位复发而再次手术翻修1例。结果 术后经1-3年随访,3例未再发生脱位;1例高龄患者因患侧臀中肌无力,反复出现脱位而放弃治疗;1例患者牵引治疗出院后再次出现脱位,入院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3年未再出现脱位。结论 体位因素、假体安装位置不当及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失衡是引起术后髋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脱位后大多数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纠正,但对反复脱位、假体位置严重不当或松动患者应考虑手术翻修。  相似文献   

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经验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ang Y  Hao LB  Zhou YG  Li JD  Wang JF  Tang PF  Huang P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13-1316
目的 总结人工髋关节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年5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43例44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26髋,女18例18髋;本院感染病例16例16髋,外院感染病例27例28髋,平均年龄为54岁(24~81岁)。平均随访时间3年3个月(5个月~16年)。治疗包括:I期翻修7例,其中2例失败后行切除成形术;Ⅱ期翻修15例16髋,切除成形13例;保留假体清创5例;抗生素治疗、髋关节融合和截肢各1例。43例患者中40例术前和术中培养阳性,共培养出59株细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结果术后随访36例,感染均无复发。29例进行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78.5分(45~98分)。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诊断治疗均很困难,细菌毒力高、耐药率高,治疗时应予以重视,治疗方法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Ⅱ期翻修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与聚乙烯磨损的相关性。[方法]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测量髋关节置换聚乙烯内衬的线性磨损。以股骨头中心参照于髋臼杯开口面轴线的位移,计算线性磨损的大小与方向。对2008年11月~2015年10月本院骨科78例使用非骨水泥型金属对聚乙烯假体患者的X线片进行股骨偏心距和聚乙烯磨损的测量,平均随访时间4.08年。[结果]平均线性磨损率(0.18±0.04)mm/年,平均线性磨损方向与髋臼杯轴线的夹角(33.0±18.2)°。术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组的线性磨损率小于未得到重建组(P<0.001)。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组与未得到重建组的磨损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对股骨双侧偏心距差值与年磨损率进行相关分析,两者成正相关性(r=0.669,P<0.00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可减慢聚乙烯内衬磨损速度,延长髋关节假体的寿命,改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hen B  Yang J  Pei FX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07-141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手术指征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64—75岁,平均68岁。翻修原因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29例(51.8%),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4例(25.0%),股骨柄松动12例(21.4%),股骨柄断裂1例(1.8%)。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7分(28~40分)。所有病例均一期翻修,有骨质缺损者同时植骨。结果49例患者术后获得平均7年(5—8年)随访,7例失访。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8分(84~90分)。全部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扩髓时骨皮质不全骨折1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髋关节脱位1例。随访患者中无髋臼及股骨柄假体需要再度翻修。X线片显示人工关节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感染征象。结论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中期临床随访结果显示,若手术指征正确,手术技巧娴熟,该翻修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的作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初次采用后外侧切口行THA 116例122髋,术中保留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并且分别将其用疝缝线"8"字直接缝合至股骨大转子(修复组).将修复组THA术后脱位率与同期常规行THA(未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对照组)的255例266髋THA做比较分析. 结果术后6个月内,修复组仅1髋(1/122,0.8%)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则有15髋发生早期脱位(15/266,5.6%),早期脱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14,P=0.027);两组术后6个月均无冉脱位. 结论采用后外侧切口进行THA时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群技术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早期脱位.  相似文献   

9.
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分析影响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因素.方法 择期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静吸复合全麻组(G组,n=15)和脊椎.硬膜外麻醉组(E组,n=18).术中收缩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5%,SpO2≥95%.术后48 h静脉输注0.001%芬太尼2 ml/h镇痛.于麻醉诱导前、术后3 h、6 h、1 d、3 d时记录MMSE评分;采集颈内静脉血样,测定血清S-100β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计算麻醉诱导前MMSE评分的标准差,每例患者以麻醉诱导前评分为对照,术后评分与麻醉诱导前比较≥1个标准差时即判断发生POCD.根据术后3 h有无POCD分为POCD组(A组)和无POCD组(B组).结果 E组术后3 h时POCD发生率(22%)低于G组(67%)(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G组和A组术后3、6 h、1 d时、E组和B组术后3、6 h时S-100β蛋白和NSE浓度均升高(P<0.05或0.01);与术后3 h比较.4组术后其余时点S-100β蛋白浓度均降低,G组和B组术后3 d时NSE浓度降低(P<0.01);与G组比较,E组术后3 h时NSE浓度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3 h时S-100β蛋白浓度降低,术后6 h时NSE浓度降低(P<0.05或0.01).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行全身麻醉较行脊椎.硬膜外麻醉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高,且与S-100β蛋白和NSE浓度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假体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假体选择.方法 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32例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患者,男19例,女13例,平均56岁(32~80岁).髋臼侧Paprosky骨缺损分型:Ⅰ型13例,ⅡA型9例,ⅡC型5例,ⅢA型1例,ⅢB型4例;对Ⅰ~ⅡA型髋臼骨缺损(22例),应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对ⅡC~ⅢB型髋臼骨缺损(10例),给予植骨、加强环和髋臼网等方法进行充分重建,应用骨水泥型假体.股骨侧Paprosky骨缺损分型:Ⅰ型11例,Ⅱ A型4例,ⅡB型1例,ⅡC型5例,ⅢA型6例,ⅢB型3例,ⅢC型2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8例(ⅡC型5例,ⅢB型3例),近端固定生物型假体5例(Ⅰ型),广泛涂层型假体11例(Ⅰ型6例,ⅡA型4例,ⅡB型1例),远端同定型假体8例(ⅢA型6例,ⅢC型2例).结果 术后随访1~10年,平均5年2个月.术后2例患者反复发生感染,因患者拒绝再次取出假体,仅行清创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仍存在窦道;Harris评分分别为65和78分.其余30例患者效果满意,Harris评分由二期手术前的平均48分(31~7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5分(80~95分).末次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当时的X线片对比,30例患者的假体均无下沉、移位和松动.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手术的成功率高,手术重点是确认感染已获得良好控制后,针对骨缺损类型选择相应的假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同期与分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安全性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行双侧THA的患者55例(110髋),同期行双侧THA的25例纳入同期组,分期行双侧THA的30例纳入分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肢长差异等。结果5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3.0年,平均1.8年。两组在总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P=0.035;t=-2.39,P=0.041);同期组和分期组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期组2例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分期组1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7,P=0.023;t=4.213,P=0.019);同期组和分期组术后肢长差异分别为(0.16±0.34)cm、(0.47±0.3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23)。结论严格把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假体,同期与分期行双侧THA都是可行的,但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肢长差异方面,同期双侧THA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中期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全陶界面全髋置换术治疗67例88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共获得有效随访55例74髋,男30例,女25例;年龄19~58岁,平均32,6岁。其中应用全生物型假体6l髋,混合型假体13髋。进行最少5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5.2+8.6)个月。对有效随访的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30.8±7.0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5.2±5.5;髋关节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6个方向总和)由术前(21.2±8.5)。提高至术后(142.0±10.2)°。以翻修为终点的5年假体生存率为95.9%。1例因外伤致陶瓷内衬破裂而翻修,1例因术后感染翻修,1例因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折而翻修。1例术后脱位,经保守治疗成功;3例术后关节异响,非手术治疗后消失。7例术后异位骨化,无临床症状未处理;2例术后大腿疼痛,保守治疗好转。其余病例无论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假体,假体周围无骨溶解,股骨侧和髋臼侧假体均无松动和下沉。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强直髋的一种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其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晖  武明霞  张美芹 《中国骨伤》2006,19(2):103-103
1992年至2004年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早期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7例,男8例,女9例;年龄45~76岁,平均63岁关节置换原因: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例,退行性髋关节炎1例,关节成形术后1例,骨巨细胞瘤1例。关节置换类型: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全髋关节置换12例。并存症:糖尿病3例,高血压3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感染分期:急性术后感染7例,其中表浅感染5例,深度感染2例;亚急性感染7例;晚期深部感染3例。2治疗方法1例表浅感染、1例亚急性感染经静脉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距减小与聚乙烯内衬磨损的关系。方法 选择90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即刻拍摄双髋正位X线片的病例。利用Coreldraw 12.0等比例重建术后即刻双髋正位X线片,依据股骨偏距减小值(F)分为五组:F<2 mm组、2≤F≤4 mm组、4<F≤6 mm组、6<F≤8 mm组、8<F≤10 mm组,每组18例;等比例重建终末随访(4~7年,平均5.6年)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量、速度和角度。结果 (1)五组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量分别为(0.72±0.13) mm、(0.78±0.11) mm、(0.87±0.09) mm、(0.99±0.09) mm、(1.17±0.15) mm,除第1组与第2组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速度分别为(0.132±0.025) mm/年、(0.139±0.019) mm/年、(0.159±0.029) mm/年、(0.183±0.032) mm/年、(0.213±0.023) mm/年,除第1组与第2组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角度分别为5.0°±3.5°、3.2°±3.8°、-4.3°±4.9°、-8.7°±4.1°、-13.0°±4.7°,除第1组与第2组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距的重建应尽量达到正常解剖水平,股骨头中心向外上方迁移可能会造成应力分布不均和假体磨损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结合滑膜切除治疗晚期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0年10月至2010年6月间行髋关节切开滑膜清理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3例晚期髋关节PVNS感染性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8例为局限型,5例为弥漫型,平均年龄33.7岁(21~65岁)。患者术前活动受限症状明显,术前检查提示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狭窄,严重的伴有股骨头变形。术中采用关节切开滑膜广泛清理人工髋关节置换。随访分析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复发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平均术后随访5.6年(0.5~10.3年),未出现复发,假体稳定,Harris评分从术前的47.6分提高到90.8分,能进行日常活动。3例出现复发,其中1例再次行切开清理术,术后良好;1例目前暂时行放射治疗;1例因复发面积广泛压迫下肢血液循环,减容手术无效最终行髋关节离断术。结论全髋关节置换结合增生滑膜切除是治疗局限型PVNS伴有骨质破坏的合适手术方式,能极大改善临床症状,复发率较低。对于弥漫型的治疗,复发率较高,仍待观察。  相似文献   

16.
段丹  宁宁  王艳琼  李佩芳  陈佳丽 《骨科》2019,10(2):150-153
目的 调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术后病人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 PRO)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自制病人一般资料调查表和髋关节残疾与骨关节炎评分(hip disabilit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 HOOS)问卷,对我院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病人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并分析病人出院时的HOOS评分。以PRO得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等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再以影响PRO得分的单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影响PRO得分因素。结果 剔除4例,最终264例THA病人纳入本研究(264/268,98.51%);其中男142例,女122例;年龄为(54.95±13.47)岁(20~84岁)。264例THA术后病人出院时的HOOS总分为(226.41±33.59)分,其中疼痛维度为(68.75±8.73)分、症状维度为(78.94±8.94)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维度为(43.16±7.39)分、运动和娱乐活动维度为0分、髋关节相关生活质量维度为(35.57±19.80)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入院方式、再入院次数、入院时疼痛程度和出院时疼痛程度均为影响PRO的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重线性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入院方式、再入院次数、入院时疼痛程度和出院时疼痛程度均为THA术后PRO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THA术后病人出院时PRO得分整体较低,性别、入院方式、再入院次数、入院时疼痛程度和出院时疼痛程度为THA术后PRO的影响因素。需优化围手术期镇痛方案,给予女性、依赖扶行或轮椅入院、多次入院的病人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7.
We report outcome of 9-year follow-up of 50 Charnley cemented primary arthroplasties in 47 patients performed between 1996 and 1999. The minimum follow-up period was 5 years with a mean of 7 years. All hip joints were thoroughly assessed preoperatively to document patients’ functional level and Harris hip score was calculat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sabled because of pain in hip and 45 (90%) had used walking aids. At follow-up all patients were living. The radiographs of all patients were available for the entire follow-up period. Of the 50 operated hips, only 2 patients (4%) complained of pain while all the rest were free of pain. Postoperatively only 10 (20%) patients used support for walking. At follow-up none of the hips were revised. Two patients (4%) had dislocation in postoperative period in which reduction was done under anesthesia. In one patient (2%) prosthesis and cement was removed because of deep infection. In two patients (4%) radiolucent clear zone was seen at bone cement interface on acetabular side and three (6%) patients had it on femoral component. None of the patients developed deep vein thrombosis or heterotopic bone. In postoperative period the Harris hip score was calculated in each case and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score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found in Harris hip score after surger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评估Ⅰ期清创后采用自制抗生素骨水泥股骨头假体控制感染,Ⅱ期翻修重建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11例(12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均采用Ⅱ期翻修。其中男7例8髋,女4例4髋。年龄29~80岁,平均60岁,术前Harris评分17~45分,平均(32±7.63)分。所有患者采用Ⅰ期取出假体,彻底清创,置入自制抗生素骨水泥股骨头假体,间隔4~20个月(平均12个月),待血沉、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计数正常,伤口局部无感染表现后,行Ⅱ期翻修重建。结果本组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无伤口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病例在随访时感染均没有复发,感染控制率100%。。患者髋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时Harris评分65~96分,平均(87±7.72)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8.81,P〈0.01)。结论Ⅰ期清创后用抗生素骨水泥股骨头假体可有效控制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减少肢体短缩;Ⅱ期翻修重建手术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假体,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价值。方法自1998年6月~2005年6月收治9例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骨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患者,患者均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柱和后壁骨折3例,横行骨折1例,后柱骨折2例,双柱骨折3例。骨折至关节置换术间隔12~92个月,平均31个月。骨不连2例,骨折畸形愈合5例,异位骨化2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完全取出内固定物3例,部分取出4例,未取出2例。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5例,骨水泥固定假体2例,杂合式固定2例。使用金属/聚乙烯匹配假体6例,陶瓷/聚乙烯匹配假体2例,陶瓷/陶瓷匹配假体1例。骨缺损采用结构性植骨3例,松质骨颗粒植骨5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发生异位骨化3例,髋关节感染1例。1例坐骨神经术前损伤者术后无明显恢复。无复发脱位、假体松动及骨溶解病例。术后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改善,对手术效果满意7例,较满意1例,不满意1例。Harris评分平均89分,同术前(平均4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骨性关节炎可增加再次手术的难度,全髋关节置换是有效的治疗方式,短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二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的疗效。方法 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二期全髋关节置换连续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患者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3~68岁,平均(59.7±9.2)岁。股骨颈骨折行加压螺钉固定3例,股骨头坏死骨瓣移植1例,早期股骨头坏死行中心钻孔减压及局部介入治疗各1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植入抗生素(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体,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全髋关节假体。术后定期随访,常规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1个月,平均46个月。5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平均14周(12~18周)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1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7个月行二次清创及重新植入骨水泥间隔体,12周后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35.6±3.3)分,间隔期平均(57.8±5.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平均(92.3±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例患者于间隔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左下肺栓塞。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复发及新发感染病例。结论 对继发于髋部手术的髋关节感染,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可以获得较满意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