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七氟醚镇静在婴幼儿口腔颌面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例行择期口腔颌面部手术的5个月至3岁患儿随机分为七氟醚镇静静脉诱导组(A组)与氯胺酮基础麻醉静脉诱导组(B组).记录各组患儿诱导时间、血液动力学指标、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A组:(3.3±1.4...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七氟醚吸入麻醉辅助低龄儿童舌系带矫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其临床应用特点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口腔科就诊、符合手术适应证的1~4周岁儿童共187例, 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以吸入七氟醚+氧气进行麻醉,完成舌系带矫治术,术中连续检测脉搏、呼吸频率、心电图、血压及末梢血氧饱和度,术后留院观察,直至Aldrete评分≥9分方可离院,术后进行随访,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187例患儿均在理想的麻醉状态下完成手术,术中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麻醉使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为30~90 s,平均时间为(48±9.3)s,手术时间为10~20 min,平均时间为(17.2±5.7)min,术后5~15 min苏醒,平均复苏时间为(7.4±8.3)min。复苏期52例患儿出现烦躁哭闹,占手术患儿的27.81%,2例(1.1%)患儿术后出现一过性发热症状,术中、术后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术后随访未发现麻醉及手术不良并发症。结论 应用七氟醚吸入麻醉辅助低龄儿童舌系带矫治术,起效快、复苏快,不良反应少,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40例ASAⅠ~Ⅱ级患者,择期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随机分为瑞芬太尼-七氟醚组(S组)和瑞芬太尼-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记录围麻醉期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唤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期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瑞芬太尼使用总量。结果 2组病例术中麻醉效果满意,诱导前、诱导后、手术开始后30 min和术毕的平均压、心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组瑞芬太尼使用总量较P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均能快速苏醒,S组与P组的停药到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S组患者在苏醒期躁动反应发生率高于P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可以安全、有效的运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氧化亚氮、氧气、七氟醚吸入浅全麻用于腭裂患儿术后拆线的体会。本组12例患儿,ASAI级,年龄为2.6~10岁,体重为14~30kg,拆线时间为2~6min。麻醉采用氧化亚氮3升/分、氧气2升/分、七氟醚0.5%~4%,诱导时间为2.05±0.84分,苏醒时间为3.39±1.35分。表明:氧化亚氮、氧气、七氟醚吸入浅全麻用于腭裂患儿术后拆线,诱导及苏醒快,易于控制。 相似文献
5.
地氟醚是一种低效卤化类的新型吸入麻醉剂。二十一世纪 6 0年代末由RossTerrell首先合成 ,1987年开始实验研究 ,1990年进入临床使用阶段。我院从 1999年始 ,将地氟醚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麻醉 313例 ,其中 4岁以下婴幼儿的麻醉 2 10例 ,均取得满意的效果。一、一般资料 :从 2 10例 4岁以下婴幼儿麻醉中 ,随机抽取 6 0例地氟醚麻醉患儿 ,其中男性患儿 38例 ,女性患儿 2 2例 ;年龄最小的是出生后 1个月 ,最大的是 4岁 ,平均年龄 1.88岁 ;体重在5 .0~ 16 .5kg之间 ,平均 11.0 7kg。手术种类 :唇腭裂修复术(包括舌腭弓及舌系带延长术 ) 4 7… 相似文献
6.
邵云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8,22(4)
七氟醚是一种新型卤化类吸入全麻药,在小儿麻醉中应用较广。近两年来,我院麻醉科采用患儿入室吸入高浓度(8%)七氟醚辅助麻醉诱导插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汇报如下。一、资料与方法颌面外科需全麻下接受手术的患儿69例,其中唇、腭裂47例,面横裂8例,外伤5例,头面部肿瘤及囊肿9例 相似文献
7.
儿童在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焦虑恐惧而无法配合是较常见的问题。镇静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目前常用的最安全、简便、有效的镇静技术之一便是笑气 /氧气吸入镇静。本文就笑气 /氧气吸入镇静技术及其在儿童口腔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景泉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3,(1):62
孤独症(autism)是一种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其核心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多在3岁前起病。病因学研究发现,主要是遗传易感性和特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10年来,其发病率在国内呈持续上升趋势,现有患儿100多万,患病率约为1/100,男女比例为7.5∶1。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口腔医疗方面,患儿因不能正常交流沟通,不能配合治疗等,使口腔保健措施和医疗过程难于实施。国外的辅助措施主要是对轻症采用行为管理,对重症者采用全身麻醉下治疗。我中心从2005年起,尝试采用口服咪达唑仑镇静技术,辅助孤独症儿童口腔治疗。至2013年,共完成病例38例(63人次),年龄3-14岁,男女比例约10∶1,口服药物剂量为0.75-1mg/kg。治疗内容包括乳恒牙龋齿充填、牙髓治疗、窝沟封闭、涂氟防龋、拔牙术等。治疗效果采用Houpt评分,记录治疗中的生命体征并在治疗结束后随访不良反应及家长的满意度。所有病例镇静治疗效果均达到Houpt评分3分及以上,治疗中生命体征无明显波动。未及严重不良反应,偶有反常兴奋和小便失禁,个别接受局麻注射的患儿出现治疗后唇部自伤。与健康儿童相比,同一药物剂量下,孤独症儿童的镇静效果稍好(P<0.05)。笔者认为,对于全身无严重系统疾患,口腔治疗内容相对简单,行为管理效果欠佳的孤独症儿童,采用口服镇静药物辅助口腔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此外,孤独症儿童的口腔保健,应首先立足于预防,应采用长期、个体化的措施,不断主动干预,并对家长进行细致专业的宣教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中华口腔医学会镇静镇痛专业委员会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2,(4):319-325
采用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缓解口腔门诊患者治疗中的焦虑和疼痛,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成熟安全。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引入国内近20年,大量临床病例证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能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为进一步规范和推广这项技术,中华口腔医学会镇静镇痛专业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氧化亚氮-氧气混合吸入镇静在老年口腔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134例老年口腔临床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单纯局部麻醉方式,研究组采取局部麻醉配合氧化亚氮-氧气混合吸入镇静.通过心电监护仪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对患者进行Ramsay镇静评分、VAS疼痛评分DAS焦虑评分,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镇静、镇痛、减轻焦虑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同术前比较,心率明显减慢,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血压稳定,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轻度疼痛者(VAS疼痛评分<4)63人(94.03%),研究组轻度疼痛者仅为11人(16.42%),研究组镇痛效果有明显优势(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Ramsay镇静程度评分分别为1.12±0.16和2.34±0.18,研究组的镇静状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AS焦虑程度评分,对照组患者<15分者42人(62.69%),研究组<15分者64人(95.52%),研究组的焦虑程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氧化亚氮-氧气混合吸入镇静在老年口腔临床应用中镇痛、镇静效果好,能缓解老年人焦虑状态,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用于儿童口腔全麻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将120例拟行口腔全麻治疗(>90 min)的患儿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组(D组)和七氟烷组(S组),每组60例。D组经面罩吸入4%~6%七氟烷,静脉推注芬太尼1 μg/kg,咪唑安定0.1 mg,丙泊酚2 mg/kg,罗库溴铵0.3 mg/kg。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进行气管插管,以2%~3%七氟烷吸入维持。手术开始时,泵注丙泊酚,速度为9~12 mg/(kg·h);同时先以1 μg/kg速度泵注右美托咪定15 min后,减为0.5 μg/(kg·h)维持直至手术结束。S组未泵注右美托咪定。监测患儿入室(T1)、睫毛反射消失(T2)、泵注右美托咪定10 min(T3)、手术开始(T4)、手术结束(T5)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手术完成时间、手术后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小儿苏醒期躁动评分(PAED)。采用 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手术完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T3-T5时D组MAP、HR显著低于S组(P<0.05), 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S组(P<0.05);D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著高于S组;在PACU内,D组小儿苏醒期PAED评分显著低于S组。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用于儿童口腔全麻手术,患儿循环指标稳定,对呼吸影响小。虽然苏醒时间有所延长,但可提高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在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1年6至12月于山西红十字口腔医院儿童牙科就诊的患者,采用《口腔行为学》中的评判标准判定牙科恐惧症,美国麻醉协会分级为I~Ⅱ级的患者共50例,年龄2~10岁,按年龄分为学龄前组(2~5岁)及学龄组(6~10岁),每组25例.在七氟烷吸入麻醉状态下进行龋齿充填、根管治疗、滞留乳牙拔除等口腔治疗,全程记录七氟烷吸入诱导、苏醒时的意识反应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并全程观察七氟烷吸入前后和治疗时的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记录术后有无咳嗽、恶心、苏醒期躁动等情况.结果 在七氟烷吸入麻醉状态下的口腔治疗全程,两组患者的口腔治疗完成情况均为良好,且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及吸人诱导、苏醒时意识反应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的变化情况和术后恶心、呕吐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躁动发生率[36% (9/25)]显著高于学龄组[16% (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吸入麻醉在本组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临床疗效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总结咪达唑仑口服镇静术对口腔诊疗不配合的儿童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年龄因素对咪达唑仑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109例对口腔诊疗不配合的儿童患者,在门诊环境下实施咪达唑仑口服镇静术辅助诊疗,给药剂量为0.50~0.75 mg/kg,记录各项评价指标并对≤3岁组(40例)和>3岁组(69例)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镇静治疗总成功率为71%(77/109),≤3岁组治疗成功率[58%(23/40)]显著低于3岁以上组[78%(54/69)](x2=5.26,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9/109),≤3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11/40)]显著高于3岁以上组[12%(8/69)],x2=4.24,P<0.05.结论 咪达唑仑口服镇静术对3岁以上患者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相对少;口服咪达唑仑0.50~0.75 mg/kg的剂量范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笑气/氧气吸入镇静在儿童口腔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笑气/氧气吸人在儿童根管治疗过程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患有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牙科焦虑患儿54例经患儿家长同意采取笑气/氧气吸人,通过患儿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压(Bp)变化,镇静程度差异评定笑气/氧气吸人对儿童根管治疗过程中的镇静效果。结果:50例患儿根管治疗顺利进行,4例患儿退出实验。吸入笑气前、后、根管治疗时脉搏、呼吸频率、血压均无明显变化,镇静评分三次测量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笑气/氧气吸人安全、有效,对于儿童根管治疗具有很好的辅助效应。 相似文献
16.
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在儿童口腔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具有镇静镇痛性、失忆性、起效及复苏快速等特点,是缓解儿童口腔科患儿焦虑情绪的首选镇静技术。本文将就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在儿童口腔科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W F Waggoner 《Jo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1986,50(4):225-229
A survey of predoctoral pediatric dentistry programs in American dental schools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of didactic and clinical training in pediatric conscious sedation. Fifty-four of 59 programs (92 percent) returned usable survey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exists a wide range of teaching practices, both in numbers and types of sedations experienced. Fifty-six percent of the respondents reported that students received some degree of clinical experience. Sedation was achieved most commonly with chloral hydrate or hydroxyzine administered orally. Predoctoral programs without an affiliated postdoctoral program were much more likely to practice conscious sedation than those that trained postdoctoral students. The reason most frequently listed for the nonuse of sedation in the predoctoral clinic was philosophical opposition to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at this level of training. A majority of the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improved monitoring practices and documentation of cases would result from the recent adoption by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 Dentistry of guidelines for conscious sedation. 相似文献
19.
The major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differences concerning acceptance of dental treatment and amnesia after rectal sedation with midazolam can be explained by temperament traits in the child. Fifty children (1.5-4.0 years), consecutively referred for dental extractions because of dental trauma or caries, were sedated with midazolam 0.3 mg kg-1 rectally. Level of sedation (state of mind) was assessed according to Wilton before and 10 min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the sedative. The children's acceptance of procedures during the oral examinati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sedative, and the dental treatment were assessed according to Holst. Acceptance of an injection of local anesthesia and tooth extraction was dichotomized as satisfactory (n = 26) or unsatisfactory (n = 24). The parent assessed temperament using the Emotionality Activity Sociability (EAS) Scale of Child Temperament. Amnesia was evaluated by the parent on the following day. The relation between temperament and outcome variables was analyzed using a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Children regarded as shy by the parent were at significantly greater risk of unsatisfactory acceptance of the dental treatment (P < 0.05). High scores of negative emotionality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less amnesia (P < 0.05). We conclude that parental ratings of their child's temperament are valuable in predicting a child's acceptance of dental treatment under sed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