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严重畸形的膝骨关节病在行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手术操作注意事项。方法总结分析了本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畸形的膝骨关节病共57例,随访33例52膝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病例应用美国HSS评分系统,满分100分。85分以上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尚可;60以下为差。随访的全部病例中14例21膝为优,16例26膝为良,3例5膝为尚可,优良率90.38%,满意率96.1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畸形的膝关节病变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正确的截骨及软组织平衡也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ü HS  Guan ZP  Zhou DG  Yuan YL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05-1308
目的探讨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4年8月74例87个膝关节外翻畸形TKA手术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11例,女63例,平均年龄63岁(26~80岁);股胫角(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的夹角)平均为21·59°(12°~40°);应用后稳定型假体,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方法。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X线外翻角度及KSS评分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评价随访时间33·8个月(5个月~9年),根据膝关节活动度数及KSS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情况。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12·4°(80°~130°),KSS评分平均为81·7分(71~93分),比术前提高了59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6·3分,比术前提高了59·8分。所有膝关节在行TKA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随访时外翻度数(股胫角)平均为8·7°(0°~11°),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随访时1例患者有膝关节轻度不稳症状,1例术前严重髌脱位患者术后髌骨存在半脱位,其余正常。结论对于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以及安装后稳定型假体的方法,可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背景:膝关节外翻畸形是关节外科的治疗难点,在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难度远大于膝内翻畸形。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翻膝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方法:2012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膝外翻患者(外翻角大于>15°),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假体及手术入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年KSS评分、WOMAC评分、外翻角,采用EQ-5D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健康状况。结果结果:共纳入62例患者(86膝),术后随访13~32个月,平均16个月。KSS临床评分由32.5分提高到92.4分,功能评分由34.5分提高到88.5分,WOMAC评分由60降到15,EQ-5D由0.42改善到0.86。术后X线提示胫骨与股骨解剖轴夹角(anatomic valgus angulation,AVA)2°~8°,平均为6°,膝关节外翻畸形均得以矫正。腓总神经损伤1例,在术后3个月恢复。伤口感染、皮肤坏死1例,经清创皮瓣覆盖、二期翻修治愈。无明显深静脉血栓事件、无髌骨脱位等情况发生。结论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严重外翻畸形效果满意,但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假体、手术入路及松解方法。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终末期疾病常需行全膝关节置换(TKA)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膝关节周围组织的完整性对膝关节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TKA术中软组织的平衡情况直接影响到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充分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有助于减少假体松动、磨损,提高TKA的疗效。本文就TKA中软组织平衡的相关问题作一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5.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畸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ü HS  Li H  Guan ZP  Sun TZ  Yuan YL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6):405-408
目的探讨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要点和术后效果。方法1996年1月至2006年6月,对8例(9膝)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均为0°,K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44分(10~68分),功能评分平均为17分(-10~55分)。结果8例患者(9膝)围手术期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髌腱止点撕脱1膝,髌骨下极部分撕脱骨折1膝,术后早期关节血肿1膝,皮肤浅表性感染1膝,经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40.4个月(7.0~120.0个月),术后膝关节平均活动度89°(50°~120°),术后K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1分(55~93分),功能评分平均为79分(50~90分)。2例2膝分别存在5°和25°的伸展滞缺。1例1膝因为关节不稳于术后1年行翻修术,更换加厚的胫骨平台垫片。结论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如能恰当处理,仍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术中膝关节的充分暴露,保留足够的髌骨床厚度,保护髌腱和膝关节的血液供应以及正确的软组织平衡技术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屈膝的因素,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屈曲活动度。方法:自2005年3月-2010年3月,随访112例患者136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k—ty,TKA),男42例57膝,女70例79膝:年龄35~79岁,平均64.9岁。膝关节骨关节炎94膝,类风湿关节炎18膝。膝内翻畸形98膝(平均12.8±3.1),膝外翻畸形14膝(平均5.10±2.4),屈曲畸形3l膝(平均15.6±2.1)。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活动度为61°-135°,平均11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41°~120°,平均85.5°。手术均采用Zimmer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临床疗效以HS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位置、下肢力线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112例患者136膝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术前HSS平均(69.6±7.4)分,术后平均(90.9±6.7)分。优86膝,良18膝,可4膝,差4膝,优良率为92.6%。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98.5°,改善至术中平均125.4°,终末随访时平均121.5°。结论:患者术前活动度、手术技术、特殊的假体设计以及积极的术后锻炼都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度的重因素,尤其是手术技术。但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肥胖等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度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微创技术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点及手术风险。方法 2005年2月至2006年4月,对54例患者(70膝)行小切口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女48例(63膝),男6例(7膝)。年龄43-75岁,平均62.4岁。切口长度9—13cm,平均10.5cm。所有患者均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术前关节活动度为伸0°~25°(平均-10.5°),屈80°-135°(平均100°)。手术采用膝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不翻转髌骨,利用皮肤的可移动性和膝关节屈伸活动的特点,采用特殊手术器械,完成股骨和胫骨的截骨。通过改变手术操作顺序以尽快创造出操作空间,尽可能减少对髌上囊和后关节囊等软组织的切除和剥离。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皮肤坏死或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为70min(55-150min)。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为10.5cm(9~13cm)。前35膝术后平均引流530ml(200-800m1),后35膝引流为380ml(200-460ml),平均输血500ml(0-1000m1)。术后第2天即开始进行主动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患者术后平均下床时间为5.6d(4-8d),术后9-14d出院,出院时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00°(90°~120°)。术后末次随访,关节活动度为伸5°-5°(平均0°),屈95°~125°(平均115°)。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为46~69分[平均(51±7)分],术后为82-98分[平均(91±5)分]。结论 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股四头肌损伤小,膝关节主动活动的时间较早,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相对较快,且不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2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5年3月~2009年3月,我科对20例22个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疗效满意.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20例 (22膝),男8例,女12例,年龄 50~68岁.单膝置换18例,双膝置换2例.其中骨关节炎14例16膝(见图1A、B,2A),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6膝.屈曲畸形者6膝,<20°者4膝,20°~40°者2膝.假体类型:后稳定型假体16例18膝;后交叉韧带(PCL)保留型假体4例4膝.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膝关节疼痛不适,膝关节活动度下降以致膝关节畸形的主要原因.膝关节骨关节炎单间室置换术(U KA)日益成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本文就膝关节骨关节炎单间室置换术的病人选择、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术后康复及并发症作临床综述,以期反馈并应用于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术前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hi MG  Lü HS  Guan ZP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101-1105
目的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前的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随访2000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科行TKA的患者65例(97膝),年龄64.8±9.9岁(35~8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55例(81膝),类风湿关节炎10例(16膝)。单膝置换33例,双膝同时置换32例。所有患者按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数(ROM)分成两组,≤90°(5°~90°)49膝,>90°(95°~140°)48膝。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最大屈膝度、活动度、KSS评分及功能评分)对比。所有患者均采用Scorpio后稳定型骨水泥固定的假体,均为初期置换,全部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后3 d在同一康复师指导下行患肢CPM及主动功能锻炼至出院。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0~44个月)。所有膝关节的活动度从术前的平均84.2°(5°~140°)提高到术后的平均101.6°(40°~140°) (P=0.000);而最大屈膝度数术前的平均103.5°(25°~140°)与术后的平均101.6°(40°~140°)无显著差异(P=0.439);KSS膝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19.5分(-24~62分)提高到术后平均78.8分(50~95分)(P=0.000)。所有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3.8%(61/65)。两个分组比较,ROM≤90°的膝关节ROM及最大屈膝度术后均较术前有提高,而ROM>90°的膝关节平均最大屈膝度术后反而下降。没有翻修及深部感染。结论(1)在影响TKA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多种因素中,手术技术是关键因素。(2)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术前膝关节的活动度对TKA术后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影响,术前活动度大的膝关节比那些术前活动度小的膝关节术后能获得更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采取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6例7膝骨性关节炎。结果6例均获随访,最短随访8个月,最长17个月。HSS评分从术前平均33分提高到术后92分,全部膝关节术后力线正常,其中6膝优,1膝良。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正确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开展的76例患者100侧TKA中,应用无拇指试验阳性或巾钳试验阳性作为外侧支持带的松解指征,并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在这100侧TKA中,巾钳试验阳性7侧,无拇指试验阳性39侧。在巾钳试验阳性并进行外侧支持带松解的病例中,无一例在术后6个月内出现髌骨倾斜、半脱位或全脱位。而无拇指试验错误地指导了32侧外侧支持带松解。结论无拇指试验准确性不高,巾钳试验阳性可作为TKA中进行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正确指征。  相似文献   

13.
计忠伟  包倪荣  赵建宁 《中国骨伤》2014,27(11):970-975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已成功用于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膝关节疾患的终末期治疗,尽管TKA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但术后仍有不少患者出现持续性的膝关节疼痛。这种疼痛症状绝大多数与手术相关或因技术失误造成,通常需要外科干预。只有对疼痛原因有了准确地判断,才能正确评估手术及其他因素,并做出恰当处理。本文通过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疼痛原因进行综述,旨在为更好地了解疼痛发生原因,降低疼痛发生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15.
Li J  Zhu TY  Chai WB  Lu HZ  Liu ZN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11-1413
目的观察选择保留后交叉韧带的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与不保留周围韧带的旋转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线的改变,分析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分别选择保留后交叉韧带的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25例,不保留周围韧带的旋转膝关节置换患者25例,手术前、后均拍摄膝关节非负重侧位片。术前的侧位片上,平行于胫骨平台负重关节面作一条直线,测量它到胫骨结节的垂直距离(JL);在术后的侧位片上,平行于胫骨假体负重关节面作一条直线,测量它到胫骨结节的垂直距离(JL’)。JL’和JL之间的差值(JL’-JL)为手术前后关节线的变化值,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原因。结果保留后交叉韧带的膝关节表面置换后,JL’-JL为2.0mm(-1.3—7.2mm),其中5例大于2mm;旋转膝关节置换后,JL’-JL为3.1mm(-1.5—12.3mm),其中11例大于2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面置换时关节线升高的原因包括胫骨近端截骨过少、韧带的过度松解、增加股骨远端截骨、股骨假体前后径偏小等;旋转膝关节置换时,关节线的改变主要由骨缺损和缺乏韧带的限制作用所致。结论保留后交叉韧带膝关节表面置换时,虽然有某些原因可以造成关节线的改变,但是由于畸形和骨缺损相对较轻,同时周围韧带的相对完整使其关节线发生改变的几率小、程度轻。由于骨缺损相对较重,同时手术中不保留周围韧带,旋转膝关节置换时更易发生关节线位置异常,应该通过股骨内上髁等骨性标志帮助恢复正常的关节线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和诊断方法的差异性,为早期预防该类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本组自2001年2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20例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7例,女73例,平均年龄69岁,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和医生诊断该病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类风湿关节炎(P〈0.05)、糖尿病(P〈0.05)、肿瘤(P〈0.01)、激素服用史(P〈0.01)、高血尿酸症(P〈0.05)和伴发其它系统感染(P〈0.05)是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感染的高危险因素,WBC(P〈0.01)、ESR(P〈0.01)、CRP(P〈0.01)、关节液常规生化(P〈0.01)、关节液细菌培养(P〈0.05)、组织微生物培养(P〈0.01)指标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较其他方法更加方便。结论早期详细询问病史,积极治疗合并症对预防术后感染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感染做诊断时,联合多种指标检测,能够提高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预防高度膝关节外翻畸形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出现合并症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 21例高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应用膝关节髌骨外侧手术入路Z形切开,假体安放旋转定位,以膝关节周围韧带平衡后下肢力线为基准.膝关节外翻的软组织平衡方法:膝关节屈曲位和伸直位外侧间隙均紧张,在屈曲膝关节90°状态位,松解股骨外髁上外侧副韧带、关节囊后外侧角、腘肌腱;伸直位网格状松解髂胫束上方.屈曲位良好而伸直位紧张,松解髂胫束、外侧副韧带、后关节囊;屈曲位紧张伸直位良好,松解腘肌腱、外侧副韧带、关节囊后外侧角.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9~28个月,2例迟发腓总神经麻痹,3个月后恢复.手术切口一期愈合.KSS评分术前为(43.3±4.1)分,术后12个月为(83.8±5.2)分,24个月为(87.4±4.5)分.结论 应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度外翻膝关节畸形,难于膝关节内翻,采用膝关节外侧手术入路和相应设计的手术方法,能够很好解决外翻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出现的合并症.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定位与软组织平衡的辅助检测作用,与传统手术进行疗效差异的比较,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其优势与不足。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行计算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18例22膝(导航组),男7例8膝,女11例14膝;年龄35~74岁,平均67岁。导航组采用计算机辅助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用传统手术的52例中随机抽取17例22膝(非导航组),男5例6膝,女12例16膝;年龄56~78岁,平均65岁。非导航组采用髓内定位杆(股骨)、髓外定位杆(胫骨)定位,常规手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全部44膝均为初次置换,两组患者的原始疾病、年龄、HSS评分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的力线、软组织平衡、并发症、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10个月。导航组力线误差大多在2°~3°,非导航组3°~6°。软组织平衡角度变量导航组大多在2°以内,非导航组2°~4°;软组织平衡分离变量导航组大多在2~4mm,非导航组5~7mm。导航组出血量大多在550~700ml,非导航组700~900ml;导航组手术时间大多在75~100min,非导航组45~60min。经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在术后力线、软组织平衡角度变量和分离变量、出血量、手术时间,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假体的植入位置更为准确,术后下肢力线和软组织平衡更佳,并能减少出血量,早期疗效满意,但延长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屈膝的因素,以及获得相对最大屈曲度的技术.方法 自2002年3月至2007年3月,85例患者102膝行高屈曲度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LPS-Flex knee arthroplasty,LF-KA),男16例17膝,女69例85膝;年龄35~79岁,平均64.9岁.膝关节骨关节炎94膝,类风湿关节炎8膝.膝内翻畸形82膝(平均12.8°±3.1°),膝外翻畸形7膝(平均5.1°±2.4°),屈曲畸形31膝(平均15.6°±4.9°).骨缺损5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活动度为61°~135°,平均11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41°~120.,平均85.5°.手术均采用NexGen,LPS-Flex假体.临床疗效以HS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位置、下肢力线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66例81膝随访24~60个月,平均39个月.术前HSS平均(69.6±7.4)分,术后平均(90.9±4.8)分.优64膝,良11膝,中4膝,差2膝,优良率为92.6%.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00.5°,改善至术中平均136.8°,终末随访时平均127.5°.结论 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对满足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尤为重要.患者术前活动度、手术技术、特殊的假体设计以及积极的术后锻炼都是实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大屈曲度的重要因素.但肥胖、有膝关节手术史、强直性脊柱炎等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度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Zhang J  Zhang H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2):1119-1122
目的 对比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留置引流与否的临床结果.方法 将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56例单侧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2组,一组留置引流(27例),一组不留置引流(29例),采用相同的手术技术和术后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疼痛评分、出院时关节活动度、肢体周径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感染、血肿形成、伤口愈合不良等临床结果.结果 术后失血量有引流组为(1250±487) ml,无引流组为(932±332)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77,P=0.006).人均异体血输血量有引流组为(933±487)ml,明显高于无引流组的(510±443)ml(t=3.406,P=0.001).输血率有引流组为88.9%,无引流组为62.1%,明显低于有引流组(x2 =5.364,P=0.021).隐性失血量、肢体周径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疼痛评分、出院时关节活动度两组无明显差异.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术后感染、血肿形成、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论 无引流组术后失血量小于有引流组,输血量及输血率也相应降低,且在疼痛评分、出院时关节活动度、肢体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方面,两组病例临床结果相似,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常规留置引流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本结论尚需大样本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