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是病毒的外膜结构蛋白多肽,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后4~7周就能从血清内检测到HBsAg,但HBsAg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以往临床一直将HBsAg作为HBV感染的一个指标;近年来,随着HBsAg定量检测技术的进步和不断开展相关的研究,人们对HBsAg定量与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疾病转归以及疗效预测的关系逐渐变得乙型肝炎病毒清晰起来,HBsAg这个“古老”的指标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标志,而HBsAg清除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最接近临床治愈的一个指标。HBsAg清除受宿主、病毒及抗病毒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该文就近年来关于CHB患者HBsAg清除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区,普通人群中HBV携带率高达10%~15%,自Combes等1971年首次报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肾病以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肾病已成为我国常见的继发性。肾病之一。由于HBV感染确切人数不详,HBV感染后肾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故其发病率仍不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流行趋势和分布变化.方法 系统分析3次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结果 乙肝疫苗使用前后,HBsAg流行特征发生了改变,1~14岁儿童HBsAg流行率呈大幅度下降,城市儿童下降最显著.目前中国HBsAg高流行区依然集中在青藏高原、长江流域、沿海地区.结论 乙肝疫苗免疫预防接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HBsAg高流地区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求有效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供肝移植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技术原因 ,我们有一例肝移植患者接受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供肝。患者术后服用拉咪呋啶至今已 2 2个月 ,尚未出现肝炎复发的临床表现。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为男性 ,1 7岁 ,因I型肝糖原累积症并发肝脏多发性肝腺瘤接受背驮式肝移植手术。术前受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阴性。术中患者无肝期 45min ,输血 1 0 0 0ml,回输自体血 1 0 0 0ml,输血小板 1 0U。术后应用他克莫司 (FK50 6)及糖皮质激素抗排斥治疗 ,术后 1周出现急性排斥反应 ,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效果良好。术后 2个月患者出院 ,并恢复学业。术…  相似文献   

6.
1971年combers等首次报道了1例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发生肾病的患者,此后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认为HBV感染与多种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有关。1989年我国在北京召开了有关该病的专题研讨会,对该病有了一个比较清楚和一致的认识,并将此病统一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即指血清HBV标记物阳性,患。肾小球肾炎并除外狼疮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且在肾组织中找到HBV抗原的这样一类肾小球肾炎。HBV-GN是肝肾2个系统的疾病,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应用抗病毒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西医结合、对症支持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克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结合蛋白1(MBP1)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探讨其结构及功能.方法 应用PCR技术从HepG2细胞提取的cDNA扩增MBP1基因,选用pGEM-T载体进行TA克隆,通过PCR及限制性酶切分析及测序进行鉴定,并应用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其物理化学性质、蛋白质结构域、功能及染色体定位.结果 成功从HepG2细胞提取并逆转录的cDNA扩增出MBP1基因,其编码区为201个核苷酸(nt),编码产物由66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进行GenBank同源序列搜寻发现其与已知基因序列和蛋白序列之间无显著同源性,属于未知功能的新基因,并成功进行TA克隆,经酶切和测序验证正确后亚克隆至pcDNATM3.1/myc-His A真核表达载体,生物信息学分析此基因位于第12号染色体,其编码产物分子量为16645.7,理论 pI为 5.33,半衰期为4.4 h(体外哺乳类网状细胞),属于不稳定蛋白,疏水指数较高,含潜在的2个螺旋区域和1个β折叠,预测其可能包含2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作用位点、2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作用位点和2个N-豆蔻酰化位点并推测其可能具有不紧密的球蛋白结构,具有信号肽及2个跨膜结构域.结论 发现并成功克隆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结合蛋白1(MBP1)基因,为以后研究此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HBV损害肝细胞等方面的具体作用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对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乙型肝炎的诊断效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海南省东方市东方医院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达到停药指征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两年内是否发生病毒学复发,分为复发组(60例)和未复发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停药后的病毒学指标(HBV DNA载量、HBeAg转阴率和HBsAg定量等),应用Cox回归模型探究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以ROC曲线评价治疗后HBsAg定量检测在预测恩替卡韦停药后病情复发中的价值。 结果入组患者于24个月随访中共发生病毒学复发60例(75.00%),中位复发时间为9.5(5~24)个月。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体质指数、乙型肝炎病史和甲胎蛋白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54、χ2 = 1.077、t= 0.749、t = 1.354、t = 1.499,P= 0.396、0.299、0.456、0.180、0.138)。复发组患者的HBeAg阳性率、肝硬化、乙型肝炎家族史、治疗前HBV DNA载量、治疗后HBsAg定量和HBsA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χ2= 4.364、6.667、4.689,t= 4.096、2.040、8.219、5.760,P= 0.037、0.010、0.030、0.043,< 0.001,0.016),而用药时间显著低于未复发组(t= 2.006、P= 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HR= 1.587、P= 0.041)、HBeAg阳性(HR= 1.742、P = 0.044)和治疗后HBsAg定量(HR= 2.606、P= 0.008)均为影响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应用HBsAg定量(AUC= 0.902,P < 0.001)预测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半定量检测(AUC= 0.650、P= 0.046),HBsAg定量最佳截点为2.03 log10IU/ml,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25%、91.67%、90.00%、96.49%和78.26%。 结论肝硬化、HBeAg阳性和HBsAg高水平均为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HBsAg定量检测预测恩替卡韦停药后乙型肝炎复发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高,其快速诊断和治疗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认识逐渐加深。过去临床筛查以HBV表面标志物为主,部分有条件的医院加查HBV DNA定量,从而对HBV是否复制、传染性及临床预后等进行监测。但由于HBV血清学指标在病程不同时期转换模式多样,  相似文献   

10.
随着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自动化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HBsAg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管理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HBsAg定量检测联合HBV DNA水平不仅可以监测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且可以预测干扰素疗效。但是,对于核苷(酸)类药物,HBsAg定量检测在评估抗病毒疗效方面的作用尚不一致。此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分析血清HBsAg水平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胎盘垂直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Iq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全球已有20多亿人经历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3.5亿为慢性HBV携带者。我国为乙型肝炎高发区,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高达1.2亿,其中50%以上为母婴垂直传播所致,新生儿感染HBV后,85%发展为慢性携带者,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成人可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71年Combes等首次报道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HBV—GN)以来,人们认识HBV—GN已经36年了。但直至现今其治疗仍使相关专业医师感到困惑。HBV—GN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根据目前的研究,可暂时认为其属一种继发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耶V)感染,通过免疫介导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由此可见,HBV—GN是一种慢性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其始动因素是慢性HBV感染,并通过免疫复合物形成致病。据此,虽可根据一般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治疗原则,即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并可借鉴治疗乙型肝炎指导性文件的治疗方案及经验。但由于无统一、明确的治疗方案,致使具体施治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难题”。为解决或部分解决所谓“难题”,本文拟就加HBV-DN的治疗进展及相关问题与同道们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准种(quasispecies)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自然存在方式,而准种的存在不仅可能使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监视,导致感染慢性化及病情进展,而且可能影响抗病毒疗效和耐药发生。本文就目前HBV准种与感染慢性化、临床转归及抗病毒疗效与耐药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PegIFN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真实世界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使用NAs治疗1年以上,血清HBsAg ≤ 1 500 IU/ml、HBV DNA < 50 IU/ml的CHB患者,于原NAs治疗基础上联合PegIFNα-2b治疗,收集患者治疗0周、12周、24周、36周及48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V血清标志物以及HBV DNA定量等。根据停止注射PegIFNα-2b时HBsAg是否阴转,分为治愈组(13例)和未愈组(32例),运用广义估计方程比较两组患者HBsAg、ALT和AST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sAg清除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影响因素对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CHB患者45例,完成PegIFNα-2b治疗48周患者共21例,其中临床治愈10例(治愈率为47.6%);提前终止PegIFNα-2b治疗患者共24例,其中临床治愈3例(治愈率为12.5%)。治愈组和未愈组患者HBsAg定量较基线水平均显著下降(Z =-2.201、P = 0.028;Z = -3.17、P = 0.011)。入组48周时,治愈组患者ALT水平与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412、P = 0.158);AST水平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90、P = 0.004)。未愈组患者ALT和AST水平与基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1.97、P = 0.122,Z = -1.05、P = 0.421)。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调整年龄及性别后,两组患者在入组48周时,ALT和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837、P = 0.36,χ2 = 0.005、P = 0.945),而HBsAg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 24.161、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sAg(OR = 0.073、95%CI:0.007~0.803、P = 0.032),年龄(OR = 0.883、95%CI:0.781~0.998、P = 0.047),PegIFNα-2b使用疗程(OR = 1.027、95%CI:1.001~1.053、P = 0.038)均为影响48周HBsAg清除的因素。基线HBsAg、年龄联合PegIFNα-2b疗程对HBsAg清除预测的ROC曲线面积为0.978(95%CI:0.883~0.99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44%和88.95%。 结论PegIFNα-2b联合NAs对低水平HBeAg CHB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基线HBsAg、年龄联合PegIFNα-2b疗程对48周HBsAg清除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有3.5亿~4亿感染者,其中20%~25%出现肝脏损伤,部分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每年因HBV感染死亡的人数为100万~200万。我国有56.7%的人口感染过HBV,慢性携带者占9.75%。  相似文献   

16.
核苷(酸)类似物耐药问题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研究的不断进展,耐药检测新技术逐渐被研发,对病毒变异的机制了解更加精确且全面。核苷(酸)类似物新的可疑耐药位点不断被提出,但这些位点的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明确。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过程即是病毒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逐渐被认知,在此过程中病毒准种及全基因组序列存在动态演变。核苷(酸)类似物耐药仅为此相互作用过程的表现之一,应将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放在机体免疫与病毒相互作用的整体背景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共识:2009年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共识》^[1]于2008年2月发布以来,国内外关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研究不断进展;亚太肝病学会(APASL)与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了其新版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指南^[2,3];另外,一年来,专家委员会收到大量关于《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共识》的反馈建议^[4]。因此,《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再次组织专家委员会成员,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临床常见病,也是我国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一个主要病因之一。流行病学、免疫学及临床等各方面均强烈提示HBV的携带状态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迄今HBV-GN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病毒、宿主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证据表明存在遗传易感性。本文将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发地区,动物实验证实HBV具有泛嗜性可引起多种器官损伤,肾脏是除肝脏以外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HBV感染与肾脏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是临床常见病,也是我国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自1964年美国人Blumberg发现“澳大利亚抗原”,人类真正开始对HBV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尽管目前对HBV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但慢性乙型肝炎(CHB)作为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传染病,至今仍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随着研究的逐步深人,人们发现HBV的前-S1抗原(Pre-S1)在HBV感染与复制、CHB诊断治疗与预防免疫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