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翻修手术是指置入、取出和/或更换所有固定于骨上的假体。膝关节大翻修手术效果比初次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要差,常合并较多并发症,增加医疗成本。目前针对大翻修手术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甚少。澳大利亚骨科学会国家关节置换注册中心(Australian Orthopaedic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病例的增加,及患者年龄的降低,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全膝关节翻修病例也呈快速增长趋势,仅美国每年就有 2万多例患者需行全膝关节翻修术 [1]。据统计,全膝关节翻修率约占全膝关节置换总数的 5%~ 10% [2,3]。 全膝关节翻修在技术上比全膝关节置换更具挑战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初次膝关节置换例数的增加,膝关节翻修术例数也在增加。膝关节翻修术技术复杂,膝关节翻修术例数多的医院有可能因为经验多,所以临床结果好,再翻修率低。作者利用国家登记系统,分析了23644例人工膝关节翻修术患者资料。结果发现,医院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对1年内再翻修率有显著影响,1年内医院人工膝关节翻修术例数少于25例是再翻修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膝关节翻修手术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关节线的位置与膝关节的运动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对关节线高度的控制逐渐引起术者的关注。关节线位置变化通过影响髌股关节功能、聚乙烯衬垫磨损、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稳定性等,进一步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的功能以及患者满意度。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关节线的测量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线位置的控制范围及控制方法仍有较大争议。尤其是在膝关节翻修手术中,由于初次置换对骨性解剖标志的破坏,使关节线位置的确定变得更为困难。寻找一个可靠的解剖标志来定位关节线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与翻修手术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回顾近年来有关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及膝关节翻修术中关节线位置的相关文献,从关节线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和优缺点、髌股关节功能、聚乙烯衬垫磨损、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及翻修手术中关节线的控制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关节线升高和降低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病例的增加及患者低龄化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也呈快速增长趋势 ,仅美国每年就有 2万多例患者需行全膝关节翻修术[1] ;据统计 ,翻修率为 5 %~ 10 % [2 ,3 ] 。翻修时往往由于骨缺损、关节周围软组织及韧带平衡失调、关节力线不正等原因 ,所以在技术上更具挑战性。研究表明 ,普通假体并不完全适合人工膝关节翻修 ,为了提高全膝关节翻修的效果 ,已经研制开发出翻修假体系统 ,包括各种厚度的楔形金属垫块和不同长度和粗细的股骨和胫骨假体柄组件、特制假体以及同种异体骨制成的全膝假体等。然而 ,通过严格病例随访和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华人的人工髋与膝关节手术的置换与翻修术的分布情形。方法本研究通过1996~2004年台湾健康保险局数据库中人工髋与膝关节的手术资料共186084例,包括169310例首次置换以及16774例翻修手术的数据。结果因髋关节疾病而进行首次置换的发生率较膝关节疾病稍高(2004年每十万人发生率为55.94比54.17)。全髋关节置换术在45~65岁年龄层最多占40%;半髋关节置换术在75岁以上年龄层占54%;全膝关节置换术在65岁以上年龄层占73%。首次人工髋与膝关节手术平均每年花费分别为3400万与3600万美金。结论本研究结果除了显示台湾每年人工髋与膝关节手术量以及翻修手术的数量逐年增加,也显示华人的关节适应证与好发年龄层与白种人是有所差异的。  相似文献   

7.
陈宜  吴宇黎  符培亮 《骨科》2011,2(3):166-168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nthroplasty,TKA)手术量的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翻修手术也开始增多[1],而对于初次置换髌骨假体的患者,假体的处理成为翻修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处理那些骨量丢失严重的病例的使用方法仍有争论。目前国外有关全膝关节翻修术中髌骨处理的研究报  相似文献   

8.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骨折在髌骨表面置换和未表面置换中的发生率分别为0.2%~21%和0.05%,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和全膝关节翻修术中分别为1.19%和0.15%~12%[1].发病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原因、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等.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伸膝装置的完整性、髌骨假体的稳定性和残留髌骨的骨量选择治疗方案,包括非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髌骨部分或全切除术、单纯髌骨假体翻修术和全膝关节翻修术等.因髌骨生物力学的重要性,本文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骨折的治疗及疗效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旋转铰链膝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翻修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5月,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TKA术后翻修且进行随访的重度膝关节畸形患者,其中采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为10例(10膝)。收治的10例(10膝)TKA术后因假体松动或膝关节感染而需行全膝关节翻修的患者,采用一期翻修或一期清创加自制含抗生素骨水泥植入,可旋转绞链膝假体二期翻修方法治疗。术后进行随访并采用膝关节协会评分(HSS)及膝关节活动度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全部病例获得2~57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0例膝关节全部治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患者膝关节协会评分由术前37分增加至85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65°增加至93°。结论在本研究中使用旋转铰链膝假体进行TKA术后翻修,效果确切,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0.
全膝关节翻修术是重建关节结构,恢复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关节翻修术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由松动、感染、医疗操作等引起的骨缺损。近年来,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应用和接受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年轻化,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关于全膝关节翻修术中处理骨缺损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翻修术的假体选择对于手术结果十分重要,近年来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多元化。关于骨缺损处理的研究不仅仅在于传统的骨水泥,植骨等方法,还有基于新的理念所开发出的金属垫块、3D打印等方法。在临床上,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治疗,重建关节力线,恢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revision total knee anhroplasty,Rev TKA)中,多伴有一定程度的骨量丢失.在多数情况下,骨缺损较少,剩余骨量足以支撑置换假体.但一些更为严重的特殊类型骨缺损,就必须使用翻修假体来获得结构稳定性.处理这类骨缺损,是全膝翻修术中最大的挑战之一.  相似文献   

12.
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全膝置换与翻修术数量的迅速增加,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也成为膝关节重建外科领域内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假体周围骨折不同于一般骨折,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文献报道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即使是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处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高达25%~75%。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广泛开展, 因各种原因需行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数量也逐渐增加。严重骨缺损的重建是膝关节翻修术的一大挑战。近年来, 骨缺损的重建方法不断发展, 基于骨缺损的大小和部位出现了多种翻修策略。严重骨缺损的重建需要诸如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或金属填充物等进行重建。然而, 骨移植面临来源受限、吸收塌陷或疾病传播等风险, 临床应用受限;而金属填充物因其来源广、可定制、安全性高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 可避免骨移植的各种弊端。金属垫块的优势在于可提供即时支撑、无需加固、不会发生骨坏死和吸收塌陷, 然而金属与骨之间的弹性模量差异可能会导致应力遮挡, 增加潜在的骨质丢失风险。Cone和Sleeve均可实现干骺端骨的生物固定, 但出现假体周围感染时, 由于假体骨长入和骨整合, 很难轻易取出。本文对金属填充物在全膝关节翻修严重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将有助于评估各种重建方案, 提高为患者制定高性能翻修策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近来对骨科手术的输血问题日渐重视,但对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中的输血原则却知之甚少。该研究评估了影响全膝翻修术患者失血和输血的因素。自1997年1月至2000年5月,对行无菌性全膝置换翻修术的1OO例(52例女性,48例男性)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和输血记录进行回顾。患者年龄39~84岁(平均65岁)。45%患者行股骨和胚骨部件翻修.21%行所有三部件翻修.13%行胫骨聚乙烯置换,9%行髌骨翻修.6%行股骨翻修,6%行胫骨翻修。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采用可旋转绞链膝假体二期翻修方法 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的体会.方法 对1999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12例(14膝)TKA术后感染患者,采用一期清创加自制含抗生索骨水泥植入,可旋转绞链膝假体二期翻修方法 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获6~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其中10例12膝治愈,1例再次行二期置换后治愈,1例因软组织条件太差致感染无法控制截肢.结论 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采用二期翻修方法 治疗,效果确切,采用可旋转绞链膝假体翻修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用自制的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临时替代假体治疗后二期再翻修的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7年4月间,采用二期再翻修的处理方法治疗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患者。女性4例,男性2例;年龄47~73岁,平均65岁。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并置入自制可以活动的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术后即可早期活动并可以完全负重。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6周,感染治愈后再置入翻修假体。结果本组6例Ⅱ期再置换患者中,经二期翻修后随访2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平均95°,(SS平均评分为73.5分,无出现感染复发。在使用抗生素骨水泥临时替代期间,2例患者不需要任何帮助行走,另外4例需要手仗帮助行走。但关节活动度均满意,平均为80°。结论采用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临时替代假体可以成功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在间歇期能够保留关节活动度,为二期再置换假体提供方便彻底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终末期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治疗方法。据报道,2005—2030年期间美国初次THA数量将增加174%,达到每年57.2万例,髋关节翻修数量增加137%~([1])。随着我国髋关节置换数量的不断上升,全髋关节翻修术(revision total hip arthroplasty,RTHA)数量也将越来越多。由于骨量的减少,自发性骨折在翻修术后比初次THA术后更常见~([2])。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l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指仅对膝关节内侧或外侧室进行表面置换,其主要用于治疗局限于单一间室的骨关节炎或骨坏死。由于单髁置换术保留了交叉韧带、髌股关节及对侧胫股间室,理论上能保留更正常的关节动力学,获得更大的活动度,保留骨量便于翻修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  相似文献   

19.
2000年全国膝关节重建外科进展学习班暨国际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和北京积水潭医院联合举办的“2000年全国膝关节重建外科进展学习班暨国际研讨会”于2000年4月15~19日在北京国际饭店和北京积水潭医院举行。会议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翻修术、膝关节镜技术、膝关节周围截骨术、膝关节关节内截骨术等领域的新认识、新观念、新方法。一、如何正确安置假体一般来说全膝置换术是膝关节的表面置换过程,该过程通过准确的股骨侧和胫骨侧截骨(髌骨置换者包括髌骨截骨)与精确的关节内外软组织平衡重建来恢复下肢的正常力线与膝关节的稳定性及活…  相似文献   

20.
张小斌  王坤正 《中国骨伤》2004,17(12):769-770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THA)手术数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翻修的病例也逐年增加,翻修手术难度大,效果比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差,假体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