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10 mg/kg氨甲环酸减少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所有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设定纳入排除标准后共纳入57例。其中静脉使用10 mg/kg氨甲环酸31例,未使用26例。氨甲环酸组患者于每侧手术切皮前均完成静脉单次使用10 mg/kg氨甲环酸,对照组不使用。对比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HB)值及红细胞压积(HCT)值的差异;根据Gross方程计算围术期总失血量;统计两组输血量及输血率;根据术后第5d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判断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统计肺栓塞的发生率及术后住院天数,应用SPSS统计软件得出结论。[结果]氨甲环酸组术后1、3 d HB值及H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第5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围术期平均失血(1 811.6±490.8)ml,明显低于对照组(2 408.6±511.3)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8例(25.8%,8/31),对照组14例(53.8%,14/26)输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人均输血量0.68 U,明显低于对照组1.23 U,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肌间静脉血栓、肺栓塞发生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单次10 mg/kg氨甲环酸于每侧关节置换前单次用药是控制同期双侧THA围术期失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230-223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术前30 min静脉单次静滴氨甲环酸,对照组予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隐性出血量,彩超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304.7±19.9)ml和(348.5±14.8)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82.7±134.9)ml和(533.8±111.7)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有2例,对照组有10例需要输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使用组间比较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611-1614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对强直性脊柱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到2014年12月收治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行单侧置换,病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不应用氨甲环酸,静脉应用组术前10 min给予氨甲环酸15 mg/k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滴,局部应用组关闭切口前倒入氨甲环酸2 g,比较三组的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输血反应、手术并发症、血红蛋白变化、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静脉应用组和静脉应用组总失血量、引流量和隐性失血量经方差分析,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用药方式之间无明显区别。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区别。术后血红蛋白的下降三组之间无明显区别,输血率三组均为100%。三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的肌肉间静脉形成发生2例,静脉应用组和局部应用组各发生3例。[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围手术期出血,但不同用药方式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64-1967
[目的]评价术中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输血率的临床效果,证实静脉途径应用氨甲环酸不增加血栓的风险性。[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由同一组外科医生完成的连续120例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术中静脉滴注15 mg/kg的氨甲环酸,另一组60例患者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组。通过测定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gb)的变化估算出术后失血量,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输血情况。[结果]使用氨甲环酸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率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其常伴随显著的失血且需要输血,人工合成抗纤溶药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的:探讨术前静脉单剂量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行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未使用氨甲环酸患者291例(对照组)和2013年4月至9月术前静脉单剂量使用15 mg/kg氨甲环酸患者220例(氨甲环酸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住院时间,失血量,输血及血栓事件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围术期平均总失血量和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73.30±355.65)ml vs(1275.20±453.75)ml,5.45%vs 20.62%,P〈0.001]。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术后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00%和5.15%(P=0.937)。氨甲环酸组中1例(0.45%)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2例(0.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1例出现肺栓塞。术后第1天、第3天氨甲环酸组的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术前静脉滴注15 mg/kg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失血及输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氨甲环酸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仅纳入因类风湿关节炎(Steinbrocker 3、4级)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数据,最终纳入197例。其中68例术前2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单次给药组),74例术前2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术后3 h再次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重复给药组),55例未使用氨甲环酸(对照组)。单次给药组女52例、男16例,平均年龄58岁;重复给药组女54例、男20例,平均年龄59岁;对照组女40例、男15例,平均年龄55岁。比较三组患者总失血量、输血率、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单次给药组、重复给药组和对照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分别为(816.80±245.09)ml、(975.15±216.33)ml和(1295.68±263.85)ml,术后引流量为(221.60±70.05)ml、(337.20±113.10)ml和(479.74±120.66)ml,输血率为5.41%、10.29%和25.45%,术后血红蛋白降低值为(2.71±0.74)g/dl、(3.18±0.62)g/dl和(3.83±0.70)g/dl;各指标给药组均较对照组低,重复给药组较单次给药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引流量更低。术后三组患者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单次给药组8例、重复给药组6例、对照组8例出现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8%(8/68)、8.1%(6/74)、14.5%(8/55),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5,P=0.508)。结论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与输血率,且不增加血栓事件的风险,相对于术前单次使用氨甲环酸,更推荐术前及术后3h重复给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采用切皮前半小时将氨甲环酸按15mg/k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安慰剂组给与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3±20.7)ml和(200.5±23.4)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00.5±30.5)ml和(180.3±35.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总失血量分别为(600.6±25.2)ml和(820.3±25.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无肺栓塞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切皮前半小时静脉静滴氨甲环酸15mg/kg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的不同应用方法对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控制失血量(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5例,其中男31例,女44例,年龄50~71岁,平均(61.0±5.5)岁,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配合临床研究。随机将75例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25例患者。A组:术前30min静点1g氨甲环酸;B组:术前30min静点1g氨甲环酸+术中浸泡1g氨甲环酸;C组:术前30min静点1g氨甲环酸+术中浸泡1g氨甲环酸+术后3h静点1g氨甲环酸。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前及术后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手术前后双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osis,DVT)形成,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应用氨甲环酸后,显性失血量为(748.3±80.2)mL,隐性失血量为(273.7±85.0)mL;B组:应用氨甲环酸后,显性失血量为(514.4±67.6)mL,隐性失血量为(193.1±71.0)mL;C组:应用氨甲环酸后,显性失血量为(463.3±67.6)mL,隐性失血量为(168.2±75.0)mL。B、C两组患者应用氨甲环酸后均比A组方法应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显性出血量和隐性出血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B、C两组对比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按照A、B、C三组方法应用氨甲环酸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按照B、C两组方法应用氨甲环酸比A组方法应用能明显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围手术期失血量,且三组方法均未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作用安全有效;但是B、C两组应用方法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议全髋关节置换术按照术前静点1g氨甲环酸+术中浸泡1g氨甲环酸此种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56例,性别不限,年龄35 ~ 64岁,体重指数20 ~ 25 kg/m2,ASA分级Ⅰ级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28):对照组(C组)和氨甲环酸组(T组),T组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15 mg/kg,随后以10 mg·kg-1·h-1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6h及术后24h时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记录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收量、术后24h内引流量和异体输血情况.术后7d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T组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收量和术后24h内引流量均减少,异体输血率降低,术毕及术后各时间点Hb和Hct均升高(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T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18%和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静脉注射氨甲环酸15 mg/kg负荷量,随后以10 mg·kg-1·h-1速率静脉输注不增加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术后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氨甲环酸不同使用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2至5月15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分别在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单次使用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术后3 h再次按该剂量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组);不使用氨甲环酸(对照组)。比较三组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不同时间血红蛋白、输血患者比例、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引流量(447.2±101.9) ml,大于单次使用组(273.6±99.6) ml和重复使用组(168.5±80.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总失血量(1 100.8±288.3) ml,大于单次使用组(959.1±291.7) ml和重复使用组(818.7±206.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隐性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第1、3、5天的血红蛋白均低于单次使用组和重复使用组,重复使用组均高于单次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输血患者比例分别为8.0%(4/50)、6.0%(3/50)和22.0%(11/50),对照组高于单次使用组和重复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0 d内均未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和降低输血患者比例,术后3 h重复使用能进一步减少失血量,但不能进一步降低输血患者比例。使用氨甲环酸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全髋表面置换术(HRA)和传统全髋置换术(THA)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探讨两种术式不同的失血机制及其对手术创伤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选择67例髋关节骨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施行HRA和THA,HRA组34例(34髋),THA组33例(33髋)THA,两组均为初次单侧关节置换。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差值算出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记录显性失血量(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推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将以上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HRA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都与THA组有统计学差异。总失血量HRA组和THA组分别为(1048.0±134.2)ml和(1466.0±167.4)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42.0±68.9)ml和(625.0±86.3)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P〈0.05);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66.0±93.9)ml和(379.0±162.7)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40.0±43.4)ml和(462.0±71.5)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HRA组也明显缩短,HRA为(4.6±0.9)d,THA为(6.1±0.9)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P〈0.05);平均手术时间HRA组则比HA组延长,HRA组为(114±13.9)min,THA组为(87±18.5)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P〈0.01)。结论尽管HRA比THA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都有延长,但总出血量明显降低,尤其是隐形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也缩短,说明HRA出血相对偏少,创伤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局部应用并不放置引流对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失血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50例因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试验组在缝合阔筋膜张肌后关节腔注射2 g氨甲环酸,并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l;对照组则关节腔注射50 ml生理盐水,2组术后均不放置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第1、3、5天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t=7.473, t=7.226, t=7.572, P<0.05),其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输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81, t=15.353, t=7.225, t=5.781,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382,P>0.05)。两组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两组患者均有1例发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3 h相关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3, t=1.352, t=1.466,P>0.05)。 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并不放置引流,能有效减少术后失血和输血,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对凝血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是否造成影响。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利伐沙班和安慰剂预防治疗静脉血栓。利伐沙班组44例,对照组44例。利伐沙班组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58.48±15.19)岁;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11±13.54)岁。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均一致。利伐沙班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口服利伐沙班10 mg,连用14 d;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口服安慰剂。术前及术后第3天行血常规检查,根据公式计算理论失血总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利伐沙班组实际总失血量(1 509.56±325.23) ml,隐性失血量(581.47±215.01) ml,占总量的(37.88±10.42)%;对照组实际总失血量平均(1 262.30±397.95) ml,隐性失血量(395.59±197.33) ml,占总量的(30.62±10.2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伐沙班组实际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大于对照组,利伐沙班组隐性失血量占实际总失血量的比例也高于对照组。术后35 d内利伐沙班组发生出血事件4例,对照组发生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8,P=0.167). 结论:利伐沙班增加了全髋关节置换术总体出血风险,尤其是隐性出血风险,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对于首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情况的临床数据,探讨使用经验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0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因骨性关节炎入院,且均为首次手术。依据使用氨甲环酸与否将选择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观察组在关闭关节腔前在其关节囊内注射10 mL氨甲环酸,常规组注射10 mL生理盐水,两组均在注射后放置高负压引流瓶。对比两组术后血红蛋白(Hb)情况、引流量、输血情况以及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引流量以及失血情况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术后红细胞比容(Hct)以及Hb指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量和输血率等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负压引流的基础上行氨甲环酸局部注射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降低患者输血需求,同时不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侧TKA手术中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对术后出血影响及安全评估。方法 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中因膝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60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的手术30例,没有使用氨甲环酸注射关节腔的手术3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在关闭关节腔后经引流管注射溶有1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20mL;对照组,关闭关节腔后经引流管灌注20mL生理盐水。手术后闭合引流4h,比较手术后两组患者24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同时评估手术后两组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手术后观察组24h引流量、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没有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结论 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能减少出血,可能不会增加深静脉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在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RandA1.0软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于术后关节腔内注射50 ml溶有3.0 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夹闭引流管1 h后负压吸引;对照组则术后通过引流管直接向关节腔注入生理盐水50 ml,夹闭引流管1 h后负压吸引。术后三日每天复查患者血常规、凝血指标,并记录每日引流量,术后3~5 d行下肢静脉造影,观察血栓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术后3 d总的引流量以及总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氨甲环酸组输血人数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术后凝血功能、血栓发生率及术后不良事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术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出血量,并不增加血栓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减少一期全膝关节翻修术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行一期全膝关节翻修手术的22例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11例)和对照组(11例)。研究组在切皮之前将1.0 g氨甲环酸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后静脉滴注;对照组仅使用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后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血液和生化检查结果、出血及输血情况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前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病人术后第3、5天的HGB和HC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输血量分别为(225.5±161.7)ml和(676.1±214.8)ml,总出血量分别为(1650.1±589.3)ml和(2469.2±684.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复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两组病人均未见DVT发生。结论一期全膝关节翻修术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与输血量,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且不明显增加术后血栓等并发症,建议在全膝关节翻修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张洋  钱秀娟  董玉鹏  季卫锋  沈景 《中国骨伤》2020,33(11):1037-1041
目的:评估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降低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18年9月,采用直接前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4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氨甲环酸组和生理盐水组,各23例。其中,氨甲环酸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52~72(63.70±5.34)岁,采用氨甲环酸3 g稀释于50 ml生理盐水中,在假体置换完毕后关节腔浸泡3 min;生理盐水组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55~73(61.26±5.78)岁,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相同方法关节腔浸泡。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血红蛋白值、输血例数、术后首次下地时间、血栓以及切口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术后1、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两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46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2~59个月,平均31.11个月。随访患者无髋部疼痛,髋关节功能有效改善,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术后氨甲环酸组和生理盐水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分别为(740.09±77.14)、(1 069.07±113.53)ml,术后24 h引流量为(87.61±9.28)、(233.83±25.62)ml,隐性失血量为(409.65±38.01)、(588.33±57.16)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为(24.78±2.19)、(33.57±2.9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率、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不影响关节功能正常恢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针对氨甲环酸(TXA)能否安全有效地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失血量和输血率尚未达成共识。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TXA在THA围手术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2003年至2013年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发表的有关TXA在THA中应用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TXA组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总失血量、异体输血率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9篇,共460例(460髋)。与对照组比较,TXA可减少THA患者的术中失血量[WMD=-87.04,95%C(I-148.54,-25.55),P=0.006],术后失血量[WMD=-123.35,95%C(I-215.04,-31.66),P=0.008],总失血量[WMD=-247.74,95%C(I-350.60,-144.89),P〈0.00001],降低输血率[OR=0.34,95%C(I0.21,0.55),P〈0.0001],而VT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TXA可明显减少THA围手术期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同时不增加发生VTE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重复剂量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1年4月-2012年4月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30例:(B组)单次剂量组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双次剂量组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天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结果: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14天彩色多普勒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