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组织工程学原理和技术方法研制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是解决周围神经缺损创新的治疗方法。综述了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及结构、人工神经4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应用组织工程学原理和技术方法研制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是解决周围神经缺损创新的治疗方法。综述了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及结构、人工神经4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背景:临床对周围神经损伤进行修复治疗的时候,可以利用自体神经进行治疗或者利用不同材质的神经导管进行治疗。 目的:探索合成可生物降解材料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3组,自体神经移植组、硅胶导管组和可降解神经导管组。各组动物切除10 mm坐骨神经,构建坐骨神经缺损动物模型,并分别利用自体神经、硅胶导管以及可降解神经导管进行坐骨神经修复。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3周,硅胶导管组兔运动神经传导效果、小腿三头肌肌肉湿质量恢复率比自体神经移植组差,但可降解神经导管组兔运动神经传导效果、小腿三头肌肌肉湿质量恢复率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接近。造模后12周时,自体神经移植组中存在大量呈均匀排列的有髓神经纤维,可降解神经导管组中可见大量分布不均匀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而硅胶导管组中存在少量呈不均匀排列的髓神经纤维。表明合成可生物降解材料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可以获得与自体神经较为接近的良好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关于神经干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已有多篇报道,但外周血干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治疗鲜有报道。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使失神经骨骼肌重获神经再支配的临床应用。 方法:应用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6例,同时与周围神经损伤单纯行神经断端吻合或神经移植1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常规肌注鼠神经生长因子一两个疗程,同时给予针灸、理疗、经皮电刺激治疗及功能康复训练。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随访均超过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率要明显高于单纯神经吻合组。提示周围神经损伤后给予修复局部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够使远端失神经骨骼肌早期重新获得神经再支配。  相似文献   

5.
背景:组织工程构建技术是近年来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周围神经治疗领域有着良好的前景。 目的:总结近年来利用组织工程学构建技术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关于组织工程构建技术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组织工程,神经导管支架,生物活性,周围神经损伤”或“Tissue engineering,Nerve scaffold,Bioactivity,Peripheral nerve defec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初检得到156篇文献,最终纳入56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周围神经损伤组织工程修复的两个要素是神经支架材料的选择和生物功能化。构建神经的支架材料包括可降解和非可降解两大类,通常需要具有三维多孔结构和相应的孔隙率及比表面积,其力学性能、表面活性、生物相容性和导电性等直接影响神经损伤修复的效果;生物功能化的主要生物活性因子包括支持细胞,种子蛋白和神经营养因子,将这些生物活性因子接种在神经导管支架材料上,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与功能替代。组织工程技术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研究重点在于导管、细胞与生长因子的综合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联合应用将成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背景:面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这一难题,大量研究已证实组织工程干细胞修复方法的可行性,但干细胞的修复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损伤神经局部的迁移过程及对损伤神经的修复效果,并着重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局部微环境中的分化及转归。 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SD大鼠,使用液氮冰冻坐骨神经,制造节段性神经损伤模型。将36只成功造模的大鼠随机分成3组(n=12),每组按添加细胞的方式不同具体分组如下:单纯冰冻损伤神经组,损伤神经内部注射细胞组,损伤神经周围添加细胞组。造模前及植入细胞后4,8,12周测量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植入细胞后12周,分别对小腿三头肌进行电生理学、湿重恢复率、收缩力恢复率检测以及Masson染色,损伤段神经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损伤远端神经进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与结论:植入细胞后4,8,12周各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损伤神经内部注射细胞组和损伤神经周围添加细胞组均高于单纯损伤神经组,并且损伤神经内部注射细胞组略高于损伤神经周围添加细胞组;各组电生理检测结果显示,2个细胞治疗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的潜伏期均值较单纯损伤神经组缩短、波幅均值较单纯损伤神经组显著升高(P < 0.05);2个细胞治疗组肌纤维横截面积均高于单纯损伤神经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植入细胞12周后,2个细胞治疗组均能观察到Nestin、S100、P0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在节段性损伤的神经周围添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迁移到损伤神经内部参与神经修复,而且能够向许旺细胞和神经干细胞方向分化,达到与直接向神经内部注射干细胞类似的修复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肩胛上神经阻滞配合痛点注射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波  徐海霞 《医学信息》2008,21(2):166-167
肩关节周围炎(以下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组织病变而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病,其病情轻重不同,治疗方法也众多不一。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06年12月,采用肩胛上神经阻滞配合痛点注射治疗肩周炎10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前临床诊断周围神经损伤的依据是Seddon和Sunderland分类 ,而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模拟损伤后再生的病理生理过程。如需消除张力 ,应采用端端吻合修复 ;自体神经移植仍然是临床治疗长距离损伤的重要手段 ;当不能采用自体神经移植时 ,可以应用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或自体组织移植 ;可生物降解、人工合成的神经导管在实验中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甲襞微循环和穴位二氧化碳释放量为指标,观察针刺对周围世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作用。周围世面神经麻痹患者30例,平均病程6.7个月。针刺取穴,除头针运动区外,体针来用三阳经并治,以阳明胃经穴位为主。结果显示:周围世面神经麻痹患者大部分存在甲襞微循环障碍。针刺后,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值和流态积分值明显低于针刺前(p<0.001)。穴位二氧化碳释放量除右冲阳穴外,其它各穴在针刺后均高于针前,大溪穴针刺前后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提示,针刺可以使局部和全身的组织代谢增强,循环加快,面部和全身微循环改善,有益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能是治疗周围世面神经麻痹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组织工程化神经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和再生的重要发展方向,而雪旺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化神经的核心。利用单纯雪旺细胞修复受损周围神经,疗效往往欠佳,如何提高雪旺细胞的修复效果成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领域中的研究热点。通过组织工程与基因工程相结合的方法 ,修饰雪旺细胞基因,使其持续产生神经相关因子,从而促进雪旺细胞增殖与分化、轴突的再生。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大大提高了组织工程神经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效率与质量,促进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神经电生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理 ,用神经电生理的方法研究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影响。对 3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灸后神经电生理的检测 ,观察治疗后的变化。结果 :31例患者针灸后临床有效率 10 0 %。所检神经电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前后做神经电生理测定 ,一方面可以了解神经损害程度 ,另一方面可以观察疗效并预测预后 ,给临床提供诊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背景:神经导管技术理论上采用生物或非生物材料预制成合适的管状支架,桥接神经断端两侧,在提供神经再生微环境的同时通过神经诱导、营养作用促进神经再生。 目的:观察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4例陈旧性上肢神经损伤患者,以患者自愿原则分2组治疗:试验组采用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修复,对照组采用自体周围体表感觉神经移植修复。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肢体神经损伤功能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后,两组肢体远端感觉运动功能与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 < 0.05),且试验组效果更好(P < 0.05);两组损伤侧感觉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 < 0.05),且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材料符合神经修复导管支架的要求,临床应用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背景: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的促有丝分裂原,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发挥诱导血管新生的作用。 目的:观察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裸质粒转染对5/6肾切除大鼠模型残余肾功能的保护及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的影响。 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切除左侧肾脏上、下极各1/3,1周后切除右肾,建立残肾模型。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于切除右肾的同时在左肾静脉分别注射空质粒IRES2-EGFP和pCMV6-XL5-Netrin- 1-IRES2-EGFP。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降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的密度增加,肾小管胞浆中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 蛋白表达增加。提示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裸质粒转染能明显改善5/6肾切除模型大鼠的肾功能,减轻残肾组织的病理损害和肾间质纤维化面积,增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密度、降低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从而改善肾间质小管缺氧状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性组织工程化神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周围神经损伤的移植治疗提供生物化的神经移植替代物.方法:将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NTCSCs)种植于犬坐骨神经脱细胞神经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缺损的大鼠坐骨神经,检测所构建生物化组织工程神经中骨髓NTCSCs的增殖、分化及神经性基因表达,观察该神经移植到体内后的细胞增殖、分化及对神经缺损功能的修复.结果:由骨髓NTCSCs和异种脱细胞神经支架构建的生物化组织工程神经物理性状相似于神经移植体,骨髓NTCSCs在支架上增殖、迁移,并表达神经性基因及蛋白.该组织工程神经植入体内后,骨髓NTCSCs分化为少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及大量S-100阳性细胞,并可修复缺损的坐骨神经功能.结论:骨髓NTCSCs和异种脱细胞神经支架构建的生物化组织工程神经相似于神经移植体,可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  相似文献   

15.
周围神经损伤临床多见,约占平时伤的3%- 5%,战时伤的5%-10%。周围神经损伤尤其支配四肢的神经极易受外力作用发生损伤,损伤后恢复速度缓慢,严重的损伤常需手术治疗,若治疗不及时或处置不当易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为及时明确诊断,抓紧治疗时机,及早行肌电图(EMG)及神经电图检查判断神经损伤部位、程度是很有必要的。现将我院2005年5-12月的21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行EMG及神经电图检查的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收集了8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所做的肌电图资料,从中得到启示:在周围神经损伤疾病中,肌电图可以确定无周围神经损伤或有那些神经损伤;还可以确定周围神经损伤的程度以及神经再生及其速度;帮助外科医师掌握手术指征并指导治疗;同时还可以帮助了解有无双重神经支配和异常神经支配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在8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总神经的走行经过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性质进行了研究。在一次性胫骨延长术中,由于腓总神经走行于腘窝上外侧界时周围组织的固定、绕腓骨头与腓骨颈时骨面的压迫,在向侧方移位时周围结构的压迫以及肌腓骨管的钳闭作用等,均可造成腓总神经的损伤。据此提出在一次性胫骨延长术中切除腓骨头避免腓总神经损伤的方法,并提供临床10例手术病人资料。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应用Nonidez及Glees二种镀银法,对诱发的小鼠胶质母细胞瘤株(G 422)进行了观察。脑内及肌内接种胶质母细胞瘤后,在肿瘤边缘可见大小不等的神经束,伴随或不伴随血管伸入瘤内。有的在血管周围间隙形成血管周围神经丛。这些神经纤维与肿瘤周围宿主的脑组织、皮下、毛囊和肌肉间隙的神经纤维相联系。因此我们推测肿瘤内的神经是由肿瘤周围宿主的器官组织的神经延伸来的。肿瘤边缘的神经纤维的数量多于核心区,走行于肿瘤的间质或实质,沿途不断分支,终末分布到肿瘤细胞的表面。我们观察到球形、游离分叉状、梭形、环形、树枝状、杵状及丛刷状等类型的神经末梢。以上观察表明,恶性肿瘤——小鼠胶质母细胞瘤是受神经支配的。  相似文献   

19.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已由单一的显微外科修复发展到神经移植、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手段。但各种修复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背景:显微外科技术及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的发展与神经导管材料密切相关。神经导管的构建特别是生物材料构建神经导管材料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 目的:探讨生物材料构建的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及数据分析。 方法:SCI数据库中2001/2010检索有关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的文献,检索词为“神经导管(nerve conduit);生物材料(biomaterials);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神经再生(nerve regeneration);壳聚糖神经导管(chitosan/chitin nerve conduit);高分子神经导管(polymer/macromolecule nerve conduit);胶原神经导管(collagen nerve conduit)”,共检索文献183篇。 结果与结论:神经导管修复法是在神经断端之间留有一段间隙,利用神经导管在神经的远端和近端之间桥接,并创造相对密闭的环境,以充分发挥远端神经的趋化作用,同时阻隔外部的影响,减少瘢痕的产生。目前,已被用于制备神经导管材料分为非神经组织、非生物降解材料、可生物降解材料。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探索寻找理想的材料构建神经导管来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研究始终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