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留置导尿是解决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主要治疗手段,导尿管放置后伴随性尿路感染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应用外用药物或物理方法降低留置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是一种较为期待的方法。方法60例前列腺增生症并留置导尿管的男性患者,年龄54~69岁,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用药组30例。对照组,按常规用生理盐水行尿道口护理;用药组,按常规行用洁悠神尿道口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置留导尿管后第3、5、7天尿道外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并比较。结果用药组置管期间尿培养尿路感染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用洁悠神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进行导尿管表面和尿道口喷洒,可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霍燕 《淮海医药》2012,30(2):174-175
留置导尿是解决排尿困难、尿潴留、手术后引流尿液、冲洗液的主要治疗手段。留置导尿后伴随尿路感染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目前临床上尚无绝对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应用外用药物或物理方法降低留置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是一种较为期待的方法。笔者在近期对临床留置尿管患者的尿道口护理中,对照使用洗必泰和洁悠神在尿道口和导尿管表面喷洒,观察发生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骨盆骨折病人多数都放留置导尿管,而留置尿管又极易感染。现就我们在预防其引起尿路感染的体会,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为骨盆骨折病人14例,男性10例,女性为4例;年龄22~56岁;留置尿管时间为4~6周不等,其中6例均在4周以上;所用尿管为18号双腔带囊的导尿管。 留置尿管3天后,经导尿管取中段尿,细菌培养无细菌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对尿路感染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原因主要是尿路感染所引起的尿毒症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探讨间歇导尿与留置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脊髓损伤患者分别施行留置导尿术与间歇导尿术,于分组时、间歇导尿15d、间歇导尿30d取患者尿液进行细菌培养计数。结果间歇导尿15、30d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留置导尿尿路感染发生率。结论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与留置导尿相比能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赵玉 《中国医药指南》2013,(20):325-326
目的降低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针对引起尿路感染的因素,将外科120例留置导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置管前后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严格无菌操作、多饮水、盆底肌肉收缩训练、心理护理等。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置管前后给予护理干预,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留置导尿是目前治疗排尿困难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引起医院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通过对严格掌握导尿指征、缩短留置尿管时间、腔内及腔外感染途径的预防等问题的探讨,对于降低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并减少他们的住院费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膀胱冲洗预防留置导尿尿路感染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病例105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进行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膀胱冲洗,于留置尿管后1、3、7、14 d两组留取尿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两组在留置导尿后1、3、7、14 d尿液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冲洗不能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李海珍  院海燕 《河北医药》2012,34(15):2360-2362
据统计,在医院内尿路感染的病例中,75%~85%由导尿管引起[1],长期留置尿管的菌尿发生率几乎达100%,而且有多菌丛生长[2].近年许多学者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现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3].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将138例置入导尿管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的需留置导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段(≤2d.3~7d、8—13d、≥14d)抽取中段尿标本作细菌培养,并对其产生的尿路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8例患者中有40例发生尿路感染,导尿管留置≤2d、3~7d、8~13d、≥14d以上细菌检出率分别为6.76%、27.44%、50.97%、100.00%,表明留置尿管时间越长,则尿路逆行感染发生率越高。结论留置导尿时间长短与尿路感染有密切关系,缩短留置导尿时间是有效减少尿路逆行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留置导尿病人尿路感染状况及其护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留置导尿是引起院内尿路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且留置导尿的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越多,现将1998-01~2003-10,在我院住院的106例留置导尿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以探讨留置导尿所致尿路感染的原因及不同感染原因的预防和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留置导尿患者从医院的客观因素、导尿管腔内感染和腔外途径感染等引起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问题进行分析,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改变常规冲洗和更换引流袋时间,提高留置导尿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金片治疗留置导尿并发尿路感染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留置导尿并发尿路感染患者78例,随即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三金片5片,tid,po,疗程10d。对照组采用氧氟沙星0.2g,bid,po,疗程10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89.5%(P〉0.05),但治疗组经随访发现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金片治疗留置导尿并发尿路感染效果满意,且能明显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留置导尿患者预防感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患者预防感染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平均年龄为60岁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患者中留置导尿时间从一周到6个月不等,3例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其余47例均未发现明显感染。结论对于留置导尿患者,通过正确的操作和科学的护理,能完全有效的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留置导尿后膀胱冲洗与尿路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泌尿系感染是院内感染最常见的感染类型,有报道约占院内感染总数的23%,尤其是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仅次于呼吸道感染。膀胱冲洗作为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方法之一,其效果以及开始冲洗时间、冲洗次数等引起业内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尿路感染(UTI)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留置尿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使用双腔气囊硅胶导尿管,对照组每日膀胱冲洗2次,每2天更换集尿袋.试验组每周膀胱冲洗1次,更换集尿袋,鼓励饮水.导尿前均无全身及泌尿系统感染.两组均用碘伏每日擦洗尿道口2次,观察并记录菌尿及UTI的发生率.结果:适当减少膀胱冲洗次数延长集尿袋更换周期不增加UTI的几率(P>0.05).结论:留置尿管后保持尿道口周围清洁并适当减少膀胱冲洗次数,延长集尿袋更换周期护理方法不增加尿路感染几率,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6.
导尿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侵入性技术操作。特别是在骨科截瘫患者中应用更为广泛,尿路感染占院内感染的20%~40%。为有效预防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我们采取选择适宜的尿管,0.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润滑尿管等措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率,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留置导尿84例尿路感染情况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置导尿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技术,导尿所致的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占医院感染的20.8%~31.7%,仅次于呼吸道感染[1]。现根据我院置管情况,将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于2002年10月~2004年10月进行留置导尿84例,男58例,女26例;年龄17~68岁。置留置尿管前行菌尿筛选试验,结果均阴性,所有病人在留置导尿期间均给予呋喃西林膀胱冲洗,2次/d。留置导尿2~10d,均采用一次性Foley尿管,水囊注水10~20ml,规格为10~14号;分别于导尿时和导尿后第3、5、7、10天采用无菌方法留取尿标本进行尿培养,细菌数>108…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导尿管诱发的慢性尿路感染进行微生物学研究,为预防和控制长期留置尿管患者持续感染问题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收集的的30根留置导尿管,采用微生物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染色等方法检测(壁外和管腔内),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管腔内菌群和菌膜的超微结构。结果30根导尿管均存在不同的微生物,并随体内留置时间的延长而培养阳性数增多。检测的11根导尿管均有广泛的菌膜形成。结论临床上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伴发的难治性尿路感染可能与BF形成有关,在菌膜形成前进行干预,如及时替换导尿管、采用有抗菌作用的特殊材料导尿管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感染菌膜形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例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糖尿病神经性膀胱行留置导尿患者的护理,总结发生尿道黏膜损伤、漏尿、尿路感染、尿管阻塞的原因,并在护理过程中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减少糖尿病神经性膀胱行留置导患者各种常见的护理问题的发生,为患者术后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